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小明的博客  
一部催人奋进的好书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救国吗!)  
https://blog.creaders.net/u/144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救国吗!) 2008-03-19 20:39:31

                    中国科技事业难忘的一页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科学能救国吗?

 

 

 

 

  者:何敏,郭翠芳

             

            

             

 

 

 

 

 

 

西北工业大学    850×1168毫米或787×1092毫米   开本  印张  插页  千字

20033月印刷  印数:2000

 

 

 


陕内资图批字2003017

 

  

<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汤仲明》记叙了世界上第一辆木炭汽车发明过程及其发明人的传奇人生。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具有较高史学价值和教育意义。是盛世修史的一个硕果。

汤仲明先生(18971980),河南孟县人,是我国著名内燃机专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民家庭的苦难生活,使汤仲明先生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品格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立志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发奋苦读。1919年,在进步思潮影响下,怀着“科学救国”的壮志豪情赴法勤工俭学。先入南台工业学校,后进昂若工业学院学习,获机械工程师学位毕业后,先后被法国南台火车头制造厂、巴黎雷诺汽车制造厂、不来格飞机制造厂聘为工程师。为日后科海冲浪,博击风云积蓄了丰富的知识和力量。为实现报国理想,他于1926年毅然返回祖国。

回国后被安排到陇海铁路机修厂任厂长兼工程师,并被焦作工学院(1938年内迁陕西,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1957年又与西安航空学院,即原华东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教授。当时世界上石油匮乏,各资本主义列强都在研究替代品。面对我国完全依赖进口“洋油”的局面,汤仲明先生更加忧心如焚。他暗下决心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从1928年起,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开展研究,至1931年世界上首辆木炭汽车率先在中国研制成功,在中外引起强烈反响。并在杨虎城将军和于佑任先生支持下,迅速将这一成果推广到全国。1941年发明无曲轴蒸汽动力机皆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后汤仲明先生更加意气风发。先后出任重庆水轮机厂工程师、总设计师、代理总工程师等要职,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又被诬为“现行反革命”,遭到“开除出厂”由街道管制劳动的厄运。但是汤仲明先生始终坚信我们党会纠正这段弯路,团结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因此始终没有放松为“四化”尽力。当他得知西方国家研制成功三角活塞内燃转子发动机时,心里十分着急。在管制劳动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自行研究设计出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半圆凸轮转子泵(后来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汤仲明先生平反了冤案,办理了退休手续。在科学的春天里,更显得夕阳灿烂。汤仲明先生完全进入忘我境界。由于极度兴奋,极度辛劳,终于在1980年突发脑溢血,倒在了浸透他的心血的绘图桌旁,与世长辞。

汤仲明先生的科研成就和他终生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生命不止,奋斗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在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信感珍贵,应当倍加珍视,努力使它发扬光大。

傅恒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

200313                     

    

腐败的清朝政府的统治造成了我国社会近百年来停滞不前,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自从近代人类出现了政治科学,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才获得翻身,社会获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我国几千年来落后的习惯势力,仍在各个方面阻碍着我国社会前进的步伐。汤仲明先生一生的事迹和坎坷的经历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方面体现出来。本书全部采用真人真事和历史事实,正是一部在科技领域内反封建的真实材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太平盛世,各地兴起编史修志,我有幸参加。在我们编纂河南交通历史时,在近代交通史料中,发现了汤仲明先生这个人物。他是三十年代初发明木炭汽车的一位留法归来的工程师。当时全国有影响的《申报年鉴》、《交通杂志》、《中国实业》、《道路月刊》等都有记载。与他同时研制木炭汽车的全国知名人士不少,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张登仪、安徽的沈宣甲、湖南的柳敏、向德、武汉的高国恕、山西的李文轩等人。河南汤仲明是其中的姣姣者,最先获得成功。他研制的木炭汽车一九三一年三月达到理想的效果,九月报国民政府实业部立案,并获专利五年。获财委奖金一千元。一九三二年在全国推广使用。木炭汽车在中国风行了近二十年,从三十年代初到五十年代初,为旧中国缺油的窘境度过了一个个难关。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汽油奇缺,除军车外,民用汽车几乎全改烧木炭,它为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那时中国缺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洋油”过日子。据《申报年鉴》记载:一九三四年我国进口汽油三十万加仑,值关平银一千五百万两,是国家的一大漏扈。

当时世界上一些缺油的国家,如法国、比利时、日本、奥地利、苏联等,也都在研究寻找汽油代用品。法国着手最早,在上个世纪末的一八九四年就成立了“炭素燃料研究会”。那时他们就深感液体燃料之缺乏,从事于木炭瓦斯代替燃料之研究。

全世界、全中国都有人在研究汽油代用品,有的时间长达二三十年,但均未臻完善,达到实用的目的。法国一九二四年就制成以木炭为原料,取其瓦斯代挥发油装在长途客车上作过试验。上海张登义一九二七年从法国引进一台以木炭为燃料的下吸式煤气炉,装配成上海最早的一辆煤气车,经向国人介绍,未能推广开。法国、日本、比利时的试验品,都多次引进我国上海、南京、湖南等地,但经改装试用都不理想,达不到实用化价值,唯有汤仲明发明的木炭代油炉,装到汽车上一问世就得到社会认可,迅速推广,争相购置使用。所以汤中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先使木炭汽车达到使用价值 、首先使木炭代油炉实用化的第一人。

汤仲明继木炭代油炉之后,于一九四O年又发明仲明无曲轴蒸汽动力机,仍以煤炭或木柴为燃料,可做工厂动力带动机器,解决照明,还可作小型船只的推进器,用途很广,获经济部批准十年专利。

解放后,汤仲明在重庆水轮机厂先后担任工程师、总设计师、代理总工程师等职务。当时中国工业主要是照搬苏联的模式。汤仲明没有原样照搬,而是加以改进,节省许多原材料。因此,一九五五年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并被选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但好景不长,一九五八年被错划为“右派”,一九六一年又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被开除厂籍,交派出所居民委员会管制劳动。汤仲明在蒙受不白之冤、政治上遭到毁灭性打击;经济上断绝了来源,连住房都没有了的情况下,但他的灵魂没有被扭曲,志向没有被改变,那颗热爱祖国的红心也没有褪色。当他知道国外搞成三角转子内燃机,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时,他很着急。他决心将自己酝酿了几十年的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半圆凸轮转子泵设计出来,赶上并超过他们。(从理论上看圆心转子就是优于三角转子)每天劳动之余,他就在那间只有七八平方米、四面透风的竹笆木屋里进行艰难的设计。早晚就在屋外一个用砖头垒的土堆上,放一块木板代替绘图板进行设计,经过多年的艰难历程,任劳任怨,苦心钻研,精心设计,终于先后设计出“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半圆凸轮转子泵”两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机器。他曾将自己的设计送交有关部门和领导看,但由于他的处境,两顶吓人的政治大帽子在头上戴着,谁也不敢接受他的设计。尽管如此,他仍百折不挠,忍辱负重,毫不气馁,到处求告十几年,从没有灰心丧气过。

一九七七年他回到老家河南孟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科委具体安排试制第一代转子机和转子泵,转子泵已取得很好效果。

一九七九年汤仲明的错案得以平反,沉冤得到昭雪,被收回原厂,恢复名誉,办理退休手续,还补发了工资。让他搬到大坪小女儿汤三生家居住,以便照顾。汤仲明本可坐享清福,安度晚年。但这位年过八旬,银发苍苍,行动已不很方便的老工程师,却不甘心把自己的技术带进火葬场一起烧掉。而决心要为祖国的“四化”再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第二个科学的春天竞放奇葩,以偿平生宿愿。他积极筹组重庆市退休工程师协会,以便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再献余热。他担任该协会的副理事长。真是“老牛自知时日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一九八O年元月,重庆市沙坪坝工业局拨款两万元,支持他试制“转子泵”。他得知消息,非常高兴,也很激动,连夜赶绘配件图纸,一连数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因年老体衰,用脑过度,而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元月十四日晚与世长辞。在昏迷中还叨念着图纸送出去了没有?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可惜事业未竟身先逝,遗愿留人间。幸亏有退休工程师协会挚友钱辟蒙工程师,接替他的工作继续试验。又经过艰难曲折的多年努力奋斗,终于试制成功“半圆凸轮转子泵”,一九九O年四月获国家发明专利。“内外燃转子发动机”也于200759日被批准为国家专利,希望有识之士继续开发利用。

 

 

 

 

                  

 一、脱颖而出

   1  苦难的童年---------------------------------------------------------- 7

   2  出类拔萃的学子------------------------------------------------------ 9

   3  郎才女貌好夫妻------------------------------------------------------ 11

 二、异国求学

   1  走出国门------------------------------------------------------------ 13

   2  在法国南特勤工俭学-------------------------------------------------- 19

   3  进巴黎入昂若工艺学院深造-------------------------------------------- 21

   4  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国------------------------------------------ 26

 三、初展才华

   1  报国无门------------------------------------------------------------28

   2  一个年青有为的厂长--------------------------------------------------31

   3  废寝忘食研制内燃机车------------------------------------------------36

 四、大展宏图

  1   发明木炭汽车为抗战立功--------------------------------------------- 38

  2   仲明动力机造福社会------------------------------------------------- 53

  3   舐犊情深------------------------------------------------------------58

  4   颠沛流离------------------------------------------------------------59

 五、人生辉煌

  1   成为重庆知名专家----------------------------------------------------67

  2   一份入党申请书------------------------------------------------------68

 六、遭遇厄运

  1   含冤受屈成 “右派”-------------------------------------------------71

  2   无端被诬为“反革命”---------------------------------------------   74

  3   十年浩劫,雪上加霜--------------------------------------------------79

  4   亲情无价  --------------------------------------------------------- 82

 七、逆境奋斗

1     热爱生活----------------------------------------------------------96

2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97

 八、夕阳如火

   1   千里寻梦----------------------------------------------------------100

   2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挤压水泵----------------------------------------- 106

   3   沉冤昭雪----------------------------------------------------------114

 九、鞠躬尽瘁

   1   他倒在绘图桌前--------------------------------------------------- 117

   2   钱辟蒙工程师勇挑重担----------------------------------------------130

 十、后继有人----------------------------------------------------------- 137

      ---------------------------------------------------------------144

  再版后记---------------------------------------------------------------146

参考书目---------------------------------------------------------------148

汤仲明大事年表---------------------------------------------------------149

 

伟大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坚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黄河流经七个省,一泻五千四百六十多公里。造就了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拼搏,多少壮丽的诗篇在这里谱写,多少发明创造在这里问世,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里上演。被我们称为母亲河的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育着勤劳、善良、智慧的华夏儿女。为了这片沃土,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牺牲,多少才华横溢的杰出人物为之呕心沥血。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无尽的坎坷,我们的民族遭受过列强的凌辱,正是我们的人民不屈的抗争,不懈的奋斗,历尽磨难,终于改变了祖国的命运,走上了民富国强的康庄大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正是我们民族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勇往直前的生动写照。

十八世纪末,在黄河中游北岸的一个小村庄里,成长起一位中国科学家——汤仲明。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与勤奋,终于冲出农村,跨出国门到法国勤工俭学,而后满怀“科学救国”宏志毅然回国,克服重重困难,献身科技,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发明木炭汽车,解决了当时我国依赖进口“洋油”的困难,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又不断地有所发明创造,六七十年代,他忍辱负重,在恶梦般的日子里仍然孜孜以求,百折不挠地醉心于科技研究,奇迹般的设计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转子泵,转子发动机。汤仲明先生的功绩在中国的交通史上,在中国的科技史上留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闪光印记。

汤仲明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充满爱国激情,用毕生的行动追求科技救国的理想。然而他的人生道路却充满坎坷和艰辛,他承受了太多的不幸与苦痛,他艰难地前进,直到生命的终点。

汤仲明具有爱国、勤奋、执着、坚韧的高尚品格,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人生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也是属于那一代人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究其社会根源:是满清政府的腐败;是旧中国的黑暗;又是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及极左路线的错误造成的。也是封建人治及其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所制造的社会悲剧。

历史的长河流入21世纪,汤仲明的悲剧不会重演,然而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让我们沿着汤仲明的人生轨迹去认识中国的知识分子,认识那个缺失民主与法制的时代,去深思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去寻找正确答案吧!

 

              脱颖而出                                    1 , 苦难的童年

河南省孟县(今河南孟州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黄河冲击平原的扇形顶端,与西部黄土高原接壤。这里人杰地灵,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诞生在这里。

孟县城西的中汤庄,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汤之峰就住在村的东边,一座三间的房子里。汤之峰是一位老老实实的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农闲时也为皮货商加工皮衣,赚钱以贴家用。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汤之峰添了第二个儿子,取名汤俊哲(后改名汤仲明)。

汤仲明童年时,正值列强加紧掠夺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任人宰割。黄河不断泛滥,民不聊生,人民大众陷入水深火热的动乱时代度过的。

汤仲明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汤之峰目不识丁。汤仲明原本与其它农家子弟一样无缘读书,但当时在汤家发生的一件大事却改变了汤仲明的命运。

汤之峰仅有的几亩地紧挨着一户有钱有势的地主的土地,这家地主多次提出要买他的地,汤之峰秉性刚直,人穷志不短,就是一口拒绝不卖。这家地主心狠手辣,买通官府栽赃陷害,将一具无名死尸抛掷在他地里的枯井中,同时收买一个要饭的小孩认尸作父,诬告是被汤之峰所害。县衙不分青红皂白,将汤之峰关进大牢,百般虐待,吊起来将他严刑拷打,逼他招供,汤之峰熬刑不过,被迫屈打成招。判官问他是愿意赔钱还是偿命?汤之峰心里明白事情的来由,想到家中妻儿老小,不禁泪如雨下,只好答应赔钱,最终将那几亩地贱卖给了那个地主。这件事使汤之峰刻骨铭心,家境更加凄凉,他认为这样受欺侮,是因为家里没有功名所致,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门风,兴家立业,为此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送一个孩子上学。

促使他送孩子上学还有一个原因,汤之峰农闲时为王太顺商号加工皮衣。皮衣加工好交到店里,店里只是记帐,不付现金,一段时间后才能陆续取钱,汤之峰没有文化,不会记帐,只凭记忆,每年工钱凭自己记忆并未取完,店里却说他倒欠了工钱,并翻开帐本说得头头是道,汤之峰明知吃亏却找不到根据,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肚里咽。这使汤之峰更深刻体会到学文化的重要,更坚定了送孩子读书的决心。

汤仲明六岁时,父亲送他到私塾汤信天家中读书。父亲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汤信天老师教得非常认真。他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待背得烂熟后,就攻读《四书五经》。汤仲明很理解父亲的心情,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喜爱。

汤仲明练字买不起纸、笔、墨,就在一个木盘上摊上一层细沙,用木棍当笔在上面画字,写后抹平再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这样练习写字的。晚上读书点不起油灯,遇到月亮天,他就借着月光读书,幸好那时的书多是木刻板印的,字比较大,睁大眼睛勉强能看见。为了解决夜间读书照明,他想过不少办法。冬天拾柴草烧,又看书又烤火,夏天用萤火虫装进玻璃瓶里照明。有一次在烧草灰的时候,他发现有条长一寸多,肚子很大很肥的虫子在火里烧得唧唧响,流出来的油也着了火。这给他以启发,有时就找这种含脂肪很丰富的虫子烤油点灯照明读书。夜里学到深夜,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屋里看不清就到外边去读。天天如此,早晚的昏暗对他的视力有很大损害,小小年纪就成了近视眼。他为了求知,为了不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他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他还经常跑很远的路找老师和同学借书来读。借到一本书,就如获至宝,一读二背三抄写,从中吸取着丰富的知识。

汤仲明并不是个死读书的孩子,他喜欢运动,下课时尽情地玩。炎夏他常邀同学一起到黄河边上玩水。开始不会游泳,只在齐腰深的水域里乱扑腾。有一次一件衣服被风刮到水里,里边的空气鼓起老高,按都按不下去,这给好动脑筋的汤仲明又一启发。他立即拿件裤子作试验,将两个裤腿扎起来,抖满空气按到水里,手抓住裤腰在水中就能载着人浮起来。他用这个办法很快学会了游泳。好多同伴也用他的“发明”学会了浮水。

汤仲明还喜欢捕鸟、捉虫、采摘花草。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把捉来的动物,挖洞养起来,植物栽起来。老师知道后很生气,认为汤仲明贪玩,不用功读书,不但自己玩,还领着一伙同学玩。于是上课时就点名叫他背书,背了一课又一课,他课课背得烂熟,语言流利。又叫和他一起玩的几个同学背书,也都背得很好。老师恍然大悟,他们是群好学生,是在学好功课的前提下去玩的。既是玩也是求知,这玩得有意义。从此,老师也乐意告诉他们识别花草虫鸟,并帮助他们做些简单的标本,如将蝴蝶夹在书本里,干了就成标本等。

汤仲明在私塾里断断续续读了六七年,他能写会算,头脑灵活,充满了活力。十二岁的他已到了可以帮助父亲种地干活的年龄,汤之峰从经济方面考虑,决定不再送汤仲明读书。

私塾老师汤信天是个十分有眼光的人,他找到汤之峰说:“俊哲(汤仲明原名)这孩子很有天赋,十分聪明,你应该继续供他上学,不要耽误了孩子的前程。”“没有钱,供不起啊!”汤之峰无奈的答到。汤信天坚持说到:“你现在不送孩子读书,将来会后悔的。你想,再供他读几年书,学成后当上教师,一个月不就是有十几元,几十元的收入了吗?”汤信天的话打动了汤之峰,他想:再咬咬牙,想想办法,几年后不是又有了收入,又改变了门风了吗?汤之峰再次下决心送汤仲明继续读书。

从此汤仲明这匹千里驹跨出了小村庄,开始了新的历程。

2, 出类拔萃的学子

一九O九年春天,汤仲明考取了孟县高等小学。

汤仲明过去年纪小,从未单独到过县城。这次来到县城读书,使他格外高兴,对县城的一切都十分新奇。

距今近百年的孟县城,是个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综合城镇。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街道尽头是四城门。东门上书“迫秀”、西门上书“凝翠”、南门上书“河阳”、北门上书“拱极”,城楼四个皆在瓮城上。虽有较完整的城垣和寺庙建筑,但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全城仅有个别两层木板楼外,其余几乎都是平房。街道是土路,天晴满街灰,下雨满街泥。工商业都由私人开设,工业仅有一家打蛋厂和几家作坊。商店大大小小有上百家,粮食坊、铁货店、药铺、面饭馆、布店、估衣、京货、杂货、粮行、盐店等。其它还有许多临时摊贩。汤仲明边走边看,这些对他来说,已经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了。

他来到县城中心的穿心钟楼,这是明万历年间知县万时俊倡建的。高七丈余,砖砌四洞门,巅额朝南“仰嵩”、朝北“拱辰”、面东“潮阳”、面西“凝晖”。上置层楼两重,钟挂顶端,定时鸣响。登楼眺望,北仰太行之巅,南观大河之流,甚为壮观。汤仲明第一次登楼观光。登高望远,他觉得世界真大,胸襟也随之开阔,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自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以来,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开始接受外来影响。一九O一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废科举、兴新学”的诏令,一九O三年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一九O六年又强调“忠君、著孔、尚功、尚武、尚实”等主张,中国教育进入了改良时期。

孟县高等小学的前身为河阳书院,于一六八四年知县徐登瀛创建。一九O五年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汤仲明在这里,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外,还学习算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汤仲明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上新学得心应手,感觉学习很有兴趣,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中汤庄离学校有五六里路程,家远的学生可以住宿,一个月伙食费银元两元五角,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微不足道,而汤仲明家里太穷,无力支付伙食费,只好每天回家吃饭。大清早上学时带点稀粥或糠饼作为中午饭,有时带窝窝头喝冷水充饥,每天来回走十多里路,他从不迟到早退。汤仲明体谅家里的困难,学习更加努力。

一天中午放学后,汤仲明信步在县城的大街上走一走。他路过一个烧饼店,看到刚出炉的烧饼排列在案桌上,那烧饼黄黄的、油油的,正面是一层薄薄的芝麻盖,冒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汤仲明是绝对没有钱买烧饼的,他正想转身走开,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汤仲明和店主商量好,赊了十个烧饼跑到大街的另一端叫卖,卖完九个烧饼把钱还给店主,自己就吃一个。用这个方法,聪明的他享受到了自己以前从未吃过的美食。在县城读书的二年中,他常常用这个办法为自己充饥,有时也把赚来的烧饼带回家给家里人吃。

二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汤仲明高小毕业该上中学了。当时孟县还没有中学,上中学要到五六十里外的怀庆府(今沁阳市)上学。路途太远,花费太大,父亲汤之峰再三考虑,感到实在无力再让汤仲明上学了。

汤仲明在学校品学兼优,又热心帮助同学,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好评。特别是一位教算术的李老师,认为汤仲明有算术天才,对他非常器重。李老师专程来到中汤庄找到汤之峰说:“再难也要想办法让他上学,这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的成绩好,一考准能考上,多少有钱人家的孩子想上中学还考不上呢!”汤之峰听了李老师的话,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自己的儿子有出息,着急的是这学费,伙食费从哪来呢?

正当汤之峰一家为学费发愁的时候,听说沁阳中学为了吸收优秀学生,明令考试成绩在前三名的学生免交学费。这个消息让汤家如逢甘露,立即准备让汤仲明参加考试,结果考了第一名,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他被沁阳中学免费(每学期十二块银元)录取了。新的希望又展现在他的面前。

河南省立沁阳中学的前身为覃怀书院,一九O二年改为覃怀中学堂,一九O八年更名为怀庆官立中学堂,一九O九年又更名为怀庆府中学堂,一九一三年定名为河南省立沁阳中学,以后又改为河南省立十三中学校。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曾培养出不少的人才。汤仲明在这里接触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打开了他的眼界。

沁阳中学的图书馆深深地吸引了汤仲明,这里有较多的藏书,不仅有古籍,也有不少新潮书刊。汤仲明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他在书海里畅游,寻求知识,吸取养料,聚集力量。他像登上了一座座的高山,看得更广阔更深远了。他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祖国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中国——这个曾经雄视千古,四海称臣的东方大帝国到了近代却一蹶不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世界列强对中国发动数百次的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人民一百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使当日之中国极贫极弱,受尽欺凌,加上黄河的不断泛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同时他也从新潮书刊里了解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在他为自己的祖国激愤的同时,油然萌生救国救民的决心。他不再是只为改变自家门风而发奋学习的孩子了,他要振兴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使他热血沸腾。

汤仲明的这段学习生活也是异常艰苦的。家里没有钱为他交伙食费,他就每个星期天回家背一次干粮,带点自家腌的咸菜作伙食。每到开饭的时候,他就将变得很硬的馍用石头砸碎,用水泡着吃。遇上有时家里连黑面做的馍也没有的时候,他只好暂时停学,过段时间再上学把功课补起来。但他从未耽误功课,不能上学的时候,他就在家自学。他每学期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或第二名,因此每学期都享受到免交学费的奖励。

一九一四年汤仲明中学毕业了,毕业文凭上要贴七角钱的印花税,家里连这点钱也没有,东凑西借,停了好长时间才买了印花税将文凭取了回来。这时的汤仲明已是十七岁的热血青年,他已经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他要振兴国家。今后的路子不管有多难,他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3 ,郎才女貌好夫妻

孟县有早婚的习俗,一般在十八岁前就结婚。婚姻提倡门当户对,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谓之“明媒正娶”。

中学毕业的汤仲明已满十七岁,虚岁十八岁了。当时的孟县十里八乡也难找一个中学生,因此想与汤之峰攀亲的也有好多家,但捷足先登的是一位远房亲戚,她叫郭芳芳,她是汤仲明祖母的娘家人,她介绍的是胡村的郭家。

郭家有二儿一女,女儿名秀英,比汤仲明大一岁,这在当时也叫年龄相当,两家都不很富裕,也称得上门当户对。当郭芳芳将两家的情况相互介绍后,双方家长也很满意。以前在汤仲明上学困难的时候,曾经通过芳芳向郭家借过钱,汤之峰对郭家早已有好感。郭家也早知道汤仲明读书成绩优异,双方一拍即合,皆大欢喜。于是他们按照当地婚俗,慎重办理这桩婚事。

首先由男方父母托芳芳做媒到胡村提亲。原本提亲后双方还要通过打听,查看对方有无“门病”(狐臭),人品好坏;女方还要了解男方房田产业,人口状况等。因为双方都从芳芳的介绍中了解过了,所以郭家满口答应婚事。

第二叫“合婚”。双方把生辰八字送交对方,让算命先生测算是否相克。汤仲明和秀英的八字经测不相克,这一关也顺利通过了。

第三是“相亲”。也就是汤之峰夫妇带着汤仲明由媒人郭芳芳领着与女方见面。郭家居村子的东头,是一青砖铺地的四合院,干净整洁,比一般农家院气派,这给汤之峰一家很好的印象。当时封建礼教森严,男女双方不能单独接触,只能偷偷看上几眼。待男方家人坐定,女方家长让郭秀英给客人上茶。郭家虽不富裕,但祖辈也曾是做官读书之人,直到秀英父辈时才家道中落,在秀英身上倒有一派大家闺秀的气质.她中等个子,苗条身材,眉清目秀,一双大眼睛,楚楚动人。身穿天兰色长旗袍,打扮不花俏,但很讲究,收拾得特别干净,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汤仲明一见就十分满意。秀英端茶出来,低着头只偷偷地看了一眼,见汤仲明穿着一件青灰色大长衫,头戴礼帽,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斯斯文文,一界书生模样,也满心欢喜,见汤仲明盯着自己看,害羞得转身退了出去。

相亲之后,他们的婚姻已是水到渠成,男方向女方致送聘礼,很快就订了婚。单等选定良辰吉日完婚。

结婚这天,男方亲友伴着新郎抬着花轿,带着吹鼓手去“迎亲”。从中汤庄到胡村有十来里路,途经好几个村庄,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秀英家简备茶酒招待。汤仲明频频向新娘父母鞠躬致礼,男方家人催妆上轿,女方家属亲友陪伴而行,热热闹闹将秀英抬回到中汤庄。

汤之峰一家喜气洋洋宴请乡亲,一对新人拜天地和父母后进入洞房。按照习俗,乡亲要“闹新房”并以越热闹越好,新娘新郎只能笑脸相迎,好言相对。新郎汤仲明娶得意中之人,心里格外高兴,他很坦率痛快,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毫不扭捏。秀英很有忍耐性,应对得体,所以闹洞房的人也不敢太粗野,时间也不长。

众人散去之后,洞房里终于只剩下了这对男才女貌的小两口。秀英觉得局促了,她坐在桌边一把椅上,低下头右手摸着左手的镯子不说话。仲明坐在西边的桌旁也有点窘,两人沉默片该刻,仲明打破沉寂小声地指着桌上摆的果品对秀英说:“你饥不饥,吃点东西吧。”

“不饥,不想吃。你饥,你自己吃。”秀英关心地说着,抬起头来瞥他一眼。

“咱们怎么称呼好?”仲明问秀英。因孟县有个习俗,女人身生了孩子以后,就以孩子的名字称XX爹或爸,XX娘或妈。没有孩子以前双方都不习惯叫名字。

“就以兄妹相称好吗?”秀英思索后说。

“好好好!我问你,你长这么漂亮不嫁到城去,而愿意嫁给我?”

“哪,我也问你,你这个文化人为啥愿意要我这不识字的人做妻子,不怕拖累你吗?”

“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我的回答和你一样。”秀英拐了个弯。

“你真聪明。”仲明赞叹说。

“哪有你聪明。学校年年考第一。”她又看他一眼。

“你没见过我?”仲明故意问。

“没看清过。”秀英答。

他把脸凑过去说:“这回看个清楚。”她定睛看了一会儿后说:“你也长得很俊。”

“你今后准备做什么事?当教师吗?”

“还很难说,我还想上学。”

“上学好,我支持你。”

“我将来说不定会远走高飞的。”

“你飞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我服侍你一辈子!”

“你的心真好。你想学文化吗?我教你。”

“用不着,你有文化就行了,你主外,我搞家务,内外都是要人的嘛!”

“你将来一定是我的好贤内助啊!”

“不会拖你的后腿的。”

俩人说个没完,不知不觉已经夜深人静了…….

从婚后的第一天起,九日里,娘家亲戚轮流给新娘“送饭”,在白天陪伴新娘,以示安慰。九日过去后,新娘回娘家住上九天,称“归宁”,俗称“回门”。回门以后,新婚之事才算结束,转入正常生活。

               异国求学

1, 走出国门

汤仲明中学毕业后,遇上河南省立师范讲习所招生。规定每县择优选送一名特优学生免费上学,名曰官费学生。办法是由各县通过考试选拔二至四名应届毕业生,到省城开封复试,选其中一名作官费生。孟县经过考试选了汤仲明和张乐道两名优秀生赴开封复试,汤仲明又获得了第一名,每月享受六元官费进入师范讲习所。当汤仲明高高兴兴去报名时,谁知入学时要交四十元大洋(银元)作押金,又把他难住了,他知道家里没有钱,连来开封的路费和伙食费都是东拉西扯、南拼北凑起来的。四十块大洋谈何容易?不能叫父亲再去作难,只好不上学作罢。正准备返回时,被在开封师范讲习所任教的同乡杨培荣(举人)先生知道了,他爱惜人才,慷慨解囊相助,他对汤仲明说:“多少人想学考不上,你考上了不上多可惜,你上吧,押金我替你交。”汤仲明不胜感激,上学后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家里,父亲汤之峰看信后,非常感激杨培荣先生,赶紧典当东西、借贷,将四十元大洋凑齐,亲自送往开封,还给杨培荣先生,并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杨先生对汤之峰养育了一个这样有才华的儿子,也深表敬佩。

汤仲明学习是很认真的,加上他的天资,学习起来很轻松,因此他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博览群书。开封师范比沁阳中学有更大的图书馆,更多的藏书,他又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课堂,除了上课、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时间,几乎都呆在图书馆里读书和抄书。在书海里,他像淘金一样,挑金子,选好书。有一天他见到一本名为《天演论》的书,是英国一位生物学家著的,引起他极大兴趣,这是一本通俗宣传达尔文进化论的书。曾在十九世纪的西方风行一时,引起很大震动。一八九六年由我国著名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把它翻译过来,在天津出版。并在《国闻周刊》上连载,在中国知识界、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波澜。汤仲明读后,感到耳目一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书中不平凡的内容,深深地激荡着青年汤仲明的心,使他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加上译文音调铿锵,思想明朗,借题发挥,发人深省的一些“按语”,使他眼前这些展现一片新天地 .;

一个古老的国家,由先进变为落后,面对着外来的侵略者敞开大门,让他们从天空到地下,从城市到农村,进行疯狂的掠夺。把血迹斑斑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成果,化为他们肮脏的财富。在这些贪婪的侵略者不断吮吸下,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加贫困。一切关心民族存亡和人民命运的爱国者,不能不感到万分愤慨和深切的忧虑。因此,在这本书中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言论,也就深深地打动人心。它给生活在这个古老国度的人们敲起了警钟,发出了警告:如果再按照以往陈旧的方式生活,在目前这个竞争剧烈世界上,是无法再生存下去了。它暗示人们:必须坚决地把那些腐朽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抛弃掉。人们必须奋起直追,赶上去把那些新鲜的、切合时宜的,对于人们有用的东西紧紧抓住。即使那些东西是被守旧派所嘲笑和排斥的。这就使之在新的和陈旧的、前进的和落后的事物之间,展开了尖锐的剧烈的斗争。同时它也给生活在这个古老国度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性的巨变给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鼓舞。虽然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上层人物苟且偷安,向外来侵略者投降,表现出他们奴颜婢膝的丑态。但是中国老百姓却要选择一条和封建统治者相反的道路。中国人民要从斗争中开辟出一条生路来。青年爱国者汤仲明怀着这样的心情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

汤仲明也读了孙中山先生著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书,激起他很大的建国热情。改造旧中国的种种设想在他脑海里翻腾。

汤仲明在开封师范上学时,学校老师中不乏爱国之士,是他们促使了汤仲明终身志向的形成。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欧洲战场上烽火连天,东洋强国日本却想趁机独霸中国。辛亥革命果实已被袁世凯篡夺,民族灾难日复一日严重了,要避免沦为殖民地,就只有自己振奋起来,用科学来救国。有些老师经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并且有时还聘请一些学过西学的教师来上课,这些人带来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知识,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汤仲明还非常喜欢阅读从国外来的各种杂志,他很快被数学所吸引。当数学教师夹着讲义和教学圆规跨进教室时,汤仲明就有一种特别亲切感,听课很用心。老师也发现了汤仲明对数学的钟情。课也讲得特别好,从远古的结绳记事,讲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从欧几里德讲到祖冲之。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汤仲明就是其中最入迷的一个。他还特别记住了德国伟大数学家高斯的一句名言“数学是科学之王”。由于他对数学的钟情,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科学能拯救祖国,这是当时一代人流行的思想,科学救国的思想在汤仲明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一九一五年冬,郭秀英临产,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生下一个小女孩,万幸母女都平安,当时当爸爸的汤仲明在开封上学不在家。爷爷奶奶也很高兴,他们商量给女孩取了个名字叫贞香。女孩长相很像爸爸,连脾性也相似。事隔两年又生了第二个女孩瑞秋。

一九一七年汤仲明在开封省立师范讲习所已学习两年多了。他从报纸上看到,北京一所翻译学校招收留法学生,名额不多,只招六十名,面向全国,报考条件为中学生 或师范毕业生。汤仲明条件符合,他动心了。他在上中学时,学校给他们开的外语就是法语,所以他更有信心。他认为这是出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将来为改变祖国科技落后面貌而出力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没有征求校方和家里意见,也未考虑家里经济状况是否允许,就准备去北京应考,考上了再说,考不上再回来。他托人说情取出上学时交的押金作路费,就和另一同学叶县的蓝自强一同前往。先乘火车由开封到郑州,再转乘京(北京)汉(口)铁路客车北上,路上折腾了几天才到北京。经考试,汤仲明的成绩名列第一,蓝自强名列第二,都考得很好。先在北京补习法语,这完全是自费的,加之开封师范讲习所认为他学习没有毕业,半途而废,要追回一年多的官费,这使他两面受夹攻,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事先又未与家里商量,丢了免费变为自费,怎么向父亲交待呢?犹豫再三还是将实情写信告诉了父亲。汤之峰接信后,虽然有几分责怪儿子事先没有与他商量,然而这事正符合他“望子成龙,重振门风”的心愿,他从心底感到高兴,觉得儿子能到京城读书并出国留洋,是件光宗耀祖的喜事,而且前途无量,将来定会有出息。父亲不仅没有责备他,而且赶紧将家中的家具、衣物再次典当,郭秀英也将自己出嫁时,父母给她的压箱钱拿出来凑上了。经多方筹措借贷,又凑了几十元钱支持他自费上学。至于开封师范要求退还官费一事,学校当局见他已考取留学生,家里又困难,确实无力归还,也就不再追究,不了了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过着饥寒交迫且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为世界所罕见。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此同时,随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兴起,去国外留学的活动日益发展。一九一二年四月,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当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对这一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一九一五年六月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支持下,又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劝导学生到国外“勤于工作,俭以求学”,即半工半读。以此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国家培养人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遭受战争破坏十分严重,成年壮丁死伤过多,后方严重缺乏劳动力,法国政府于一九一六年派人专程到中国招募华工,至一九一八年两年多时间内,共招华工十四万余人。华工主要从事筑路、搬运、挖战壕、造军器等繁重劳役。他们大多为二十岁至四十岁的青壮年,大部分没有文化,更不懂得法语,需要大量的中法译员。法国政府在北京招收学生,经训练和培养后,运送法国当译员,汤仲明上的就是这类学校,但事先他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一九一八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法的华工将陆续回国,法国不再需要大量的译员,汤仲明等学子出国的事校方借口一拖再拖。

一九一九年五月,“五四”运动爆发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提倡国货,振兴实业”的口号以及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深深地震撼了汤仲明的心。“五四”运动的胜利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建立和发展本国的科技事业。他出国学习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一九一九年秋,由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组织第六批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汤仲明所在的学校当局与之联系,经协商,通过考试,成绩合格者由校方出资送往法国,不合格者遣散。考试结果,汤仲明成绩仍列前茅,获准赴法。汤仲明非常高兴,然而又一个问题难住了他。出国时规定每人都要做一套呢料西服,最便宜也得三四十块大洋,另外还需准备杂费四十元。除了船票由学校出资外,汤仲明还得准备三百元左右。这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但他决不退却。在无奈之中,他想到了在北京测绘局工作的汤绍斌(字尹逢),汤绍斌曾在河南固始县当过县长,是位深受群众拥戴的父母官,他十分器重人才,当汤仲明向他求助时,他非常乐意地答应资助,汤仲明坚持只要了一百元,解决了制服费和杂费,略有剩余作为路途中的伙食费。至于到法国候工期间的生活费,汤仲明根本就没有,他想车到山前必有路,他不相信凭自己的一身力气,还能养活不了自己?

汤仲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怀着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强烈愿望和寻求救国之道的坚定信念,终于跨出了国门。

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五日,汤仲明乘“盎特莱运”号法轮由上海启程赴法。

中秋时节,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盎特莱运”号邮轮缓缓离开码头,由黄浦江驶出海口。海风吹拂着海面,波浪拍击着船板,一群血气方刚的中国青年,凭栏眺望着海阔天空,个个情绪激动,热血沸腾。汤仲明站在甲板上,凝望着逐渐远离的祖国,思绪万千,那里有他辛劳的父母,有他美丽温柔的妻子,还有年幼的女儿,那里更有啼饥号寒的百姓,那是极贫极弱的祖国啊!汤仲明从心里呼唤:“祖国啊!为挽救你的危亡,我一定要尽快学成归来……

这次赴法的船行路线是:从上海起程,经香港、西贡、新加坡、科伦坡、亚丁、塞得港,到法国南部港口马赛上岸,历时一月有余。

汤仲明在船上认识了四川的郭天枢,他是四川渠县人。郭天枢和他年龄差不多,也是学理工的,二人都怀着科技救国的强烈愿望赴法学习,因此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机。

船从香港起航时,船舱里新来了一位年轻姑娘。这姑娘穿戴很入时,说话大家都听不太懂,连比带画的说明,大家才知道她姓陈,祖籍广东潮洲,侨居西贡,这次是回潮洲探亲返家。陈小姐性格开朗,听说这些年轻人是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时,对他们非常尊敬和热情,一路上有说有笑,还把从家乡带来的特产潮洲蜜橘拿出来让大家品尝。由于陈小姐的缘故,船舱里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船到西贡停泊二天装卸邮件货物,加水、装煤、补充蔬菜食品等。陈小姐下船时,邀请汤仲明、郭天枢等人到家作客。在城里一条不很大的街上,一家中档的中国饭馆就是陈小姐的家。陈小姐的父母在异乡见到来自祖国的青年学生,就像见到了亲人,特别地高兴,让大师傅做了丰盛的饭菜招待他们。席间,陈老板语重心长地说:“由于我们的国家成为了半殖民地,海外的华侨一直很受欺侮,税比别人重,公役比别人多,被人瞧不起。华侨多么希望有强盛的祖国作后盾啊!希望你们留学回国,把中国建设富强起来,为我们华侨撑腰壮气。”大家听后都十分感动。汤仲明动情地说:“我们就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到国外学习的,我们决不辜负祖国的父老乡亲和海外侨胞的希望……

第二天,陈小姐又陪伴着他们在西贡参观游览,到动物园观看了大象、鳄鱼、长颈鹿等在国内未见过的动物。当天晚上,陈小姐又提着几篓水果到船上为他们送行。

陈小姐和她父母的深情让汤仲明一行感到了侨胞那热切的期望,他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西贡起航往新加坡途中,遇到了大风浪。水手们只好把船舱的窗门都关闭住,由于接近赤道,天气火热又不通风,船在风浪中颠簸十分厉害,一会船头翘起像上高山,一会又直往下冲好像钻进海底。船上的人都开始晕船,而且呕吐得越来越厉害。汤仲明也挡不住晕船,好在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常在家里干农活,身体比较结实,因此他还能不时地照顾体质比他差的同学。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风浪终于趋于平静。

船从新加坡驶往科伦坡、亚丁的途中,虽然也遇到过风暴,但风浪都不太大,同时因为大家经过颠簸的锻炼,也逐渐适应了。特别是过苏伊士运河时,船行平稳,船速也不快,大家都走上甲板观赏苏伊士运河两岸的风光。

苏伊士运河是著名的国际航道,建于一八五九年——一八九六年,河段总长一百七十三公里,河面宽一百六十至二百米,运河通航后,从欧洲各国到印度洋之间缩短了几千至一万公里的航程,避免了绕道非洲好望角的险途。汤仲明望着运河两岸陡峭的石壁,感慨地对郭天枢说:“苏伊士运河工程也像咱们的万里长城一样宏伟!”“工程与咱们的万里长城比不算大,总长不足二百多公里,但修建的难度是相当大的。”郭天枢回答说,“中国、埃及,是两个古老的国家,都有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两个民族都在受难,连运河的管理权都被英、法等列强侵占。”郭天枢对此十分感慨。“苏伊士运河、金字塔和万里长城一样,万古长存,永远属于这两个民族的,谁也拿不走!”汤仲明十分自信地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赞叹着苏伊士运河这项伟大的工程。

一九一九年十月一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盎特莱运”号终于到达法国的马赛港。

马赛,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在法国的东南部,濒地中海,有几十万人口,工商业发达,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也是世界最大的客运港之一。港湾桅杆林立,来往世界各地的船只汇集在这里,各色人种的面貌,天南地北的语言,构成一种奇特地景象。

当船缓缓靠近码头时,许多小船围了上来。小船上的人向到达的人致意,有钱的人便向海里随便投掷法郎或银币,小船上的人便争着钻入水中捞钱,捞起后钻出水面,有人再抛就再钻入水中,直到没人抛钱后,小船又转向另一艘新到的船。这些人实际上是讨钱的叫花子,是水上的乞丐。汤仲明看到这些,一丝苦涩涌上心头。码头上抢着替客人搬运行李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华人,汤仲明心想:这些同胞背井离乡,万里迢迢在这里下苦力,真不知道是怎样流落到这里的,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艰苦。刚踏上异乡时的新鲜感被酸楚的心情所替代。汤仲明行李十分简单,左手提了一只柳条编织的箱子,右手拎着一个网兜,随着人群和同学们走下了“盎特莱运”号邮船,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

2, 在法国南特勤工俭学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动员了青壮年四百多万人参战,阵亡了一百三十六万余人,房屋毁坏严重,停战后要医治战争创伤,工厂要复工,城市要修建需要大批劳动力。中国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到法国是比较受欢迎的。

华法教育会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汤仲明一行,他们被分往法国各地学习或做工。汤仲明此时已是两手空空,他必须先做工挣钱。汤仲明从接待人员那里了解到在南特工作最好找,就选择了到南特这个城市。

南特是法国西部一座中等城市,有十几万人口。南特有造船、钢铁、机械、炼油、化学、铜、铅冶炼以及粮油食品加工等工业。它还是卢瓦尔河下游的一个大港,又是铁路枢纽,所以工业比较密集,需要劳动力多。

汤仲明在南特的一家小旅馆住下,第二天就拿着护照到当地政府办理了留住手续,接着他就用了几天的时间奔走在南特的大街小巷,一边熟悉环境,一边寻找合适的工作。最后他决定到南特汽车修理厂工作。因为这个厂的附近还有一所南特工业学校,方便以后半工半读。

南特汽车修理厂是有相当规模的工厂,车钳、铆、焊、板金、喷漆等各工种齐全,能承接发动机修理、镗缸、研磨气门、校正油泵,能修理水箱、底盘、驾驶室等各种业务。

南特汽车修理厂的厂长看了汤仲明的护照,见他是个身体很捧的小伙子,又会说法语,就满口应承,并表示欢迎。他问汤仲明想学哪个工种,汤仲明回答说样样都想学,学会后回国搞科技救国。厂长发现他是个很有志气的青年,对他很有好感,特许他愿意学哪一样就学哪一样,并把工资定为十个法郎,是比较高的。

汤仲明来到工厂上班后,先到了费力气的板金车间,再到车工车间。他不管学什么都十分投入,十分卖力。车间里除有虎钳案台、砂轮机、车床、钻床等设备外还有刨床、铣床、铣齿等许多设备。这些对汤仲明来说都是十分新鲜的,有的机器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他样样都想试一试,学一学。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师傅们知道他是留学生,学成后要回国,不会和他们争饭碗,又看他吃苦耐劳,脏活重活抢着干,都乐意毫无保留地教他技术。他象一头憋足了劲的牛一样,一头扎进了工作里,他尊重师傅和工友,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作为一个机械工所需要掌握的车、刨、铣、锉、钻、锯、打锤等基本功都入了门。

有一天,一个车工将一根几米长的钢筋架在车床上车螺丝,长出来的部分搁在一个三角架上,车工不注意未稳住三角架,钢筋滑跑了,旋转着飞了起来。这个车工吓呆了,楞在那里手脚无措,旋飞着的钢筋挂起了临近一个女工的衣服,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汤仲明眼明手快,飞奔过去关了电闸,避免了一场大事故的发生。事后汤仲明想出了个办法,将三角架上按了个铁扣,用螺栓将钢筋固定住,就避免了今后发生类似事故。这件事以后,工人们对汤仲明刮目相看,车间领工把这件事报告了厂长,厂长亲自到车间看了汤仲明在三角架上按的钢筋卡子,十分赞赏他的聪明能干和临危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将他的日工资由十个法郎增加到十五个法郎。

当年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汤仲明凭着他的灵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已学会了许多技能,为以后的深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同时他省吃节用也省下了一笔钱。年底他将临出国时在汤绍斌处借的一百元归还了,还给父亲汤之峰汇了约值五十块大洋的法郎,自己留下一部分准备来年上学用。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九二O年的春节到了,汤仲明在异乡更加思念祖国和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汤仲明想到了王维的这两句诗,感到格外孤独。除夕之夜,他仿佛看到了他的父母,他的妻子、女儿围坐在桌边吃年饭,仿佛听到了送旧迎新的爆竹声,他在床上辗转反侧,百感交集,起身作七绝“思乡”诗一首:“粗茶淡饭外无贪,只熬清平绕家园。昨霄飞梦渡黄河,万缕情牵在中原。”法国并没有春节的节日气息,一到白天,汤仲明就一头埋进了工作,把思乡的愁绪忘记得一干二净。

一九二O年上半年,为积攒学费,汤仲明继续在南特汽车修理厂做工。他在这里当过钳工、车工、铣工、划线工、装配工等等,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心灵手巧的优点在汤仲明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头脑聪明、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仅仅几个月时间就达到了技工的水平。南特市每年都举行一次优秀技工技术比赛,厂里的师傅都鼓励他去参加,他也跃跃欲试,参赛的结果,他竟名列前茅,获得了南特市优秀车工凭证。厂长也很高兴,为了奖励他的出色表现,给他连长了三倍的工资。

这年的秋天,汤仲明已积攒下了上千法郎,为读书创造了条件。一九二O年九月,他考入了南特工业学校。

汤仲明在南特工业学校学习机械专业。每天上午四节课是基础理论课,下午二小时是实习课,主要学手艺。汤仲明在南特汽修厂的工作为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兴趣十分浓厚。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外,他加强了自学,每到晚上,他都学习到深夜,无论春夏秋冬,节日假期,从未间断过。早晨又一早起床,抽出时间先学习一会再到学校,他在这里的学习也很出色。

他在南特工业学校学习期间,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他租住在学校附近法国老百姓的房子里。房东是一位善良的大妈,她叫玛达娜,五十多岁,她丈夫在欧战中牺牲了,她的父亲曾当过拿破仑的士兵,现在已经八十多岁,父女俩相依为命,甚感孤单。汤仲明住进去后,玛达娜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他,经常对他问寒问暖,帮助汤仲明收拾房间,有好吃的也给他送一些,汤仲明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忱。他也主动关心老人,和两位老人说说笑笑,使这个家充满了欢乐。

寒来暑往,转瞬两年过去,汤仲明从南特工业学校毕业了。他决心在法国继续上大学深造。汤仲明十分依恋和感谢房东的两位老人,他特地买了一对中国瓷花瓶送给他们作纪念。玛达娜非常感动地说:“谢谢你,孩子,有了它,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可以对着他说话。”汤仲明也很激动,深情地说:“大娘,您多保重,我会永远记住您的。”

 

3, 进巴黎入昂若工艺学院深造

一九二一年秋天,汤仲明离开南特来到了巴黎。

两千多年前的巴黎只是一个名叫吕戴斯的小城镇,位于塞纳河中央,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的西岱岛上。后来被称霸一时的罗马人占领,把城区扩展到塞纳河左岸。公元三、四世纪时,这里才取名巴黎。六世纪初,巴黎成为法兰西王国的首都,以后几经盛衰,但仍不断发展和扩大,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繁华都市。汤仲明来到了巴黎,住在戈德非鲁瓦街十七号旅馆。这里是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这是一个偏僻的,不起眼的小旅馆。当年周恩来就住在这家旅馆的三楼十六号房间。这家旅馆有二十四间简陋的单身房间,常客是一些外国穷旅客和贫困的学生。汤仲明在沁阳读书时的同学杨介臣<1>也住在这里。杨介臣比汤仲明先到巴黎一年多,对巴黎比较熟悉,他们当天叙谈了一晚上,第二天杨介臣便陪汤仲明游览巴黎。

 

-----------------------------------

<1> 杨介臣又名杨介人(1899-1936)字廉康,河南沁阳崇义人。中共早期党员。1919年为寻求救国真理,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年底回国,被派往京汉铁路邢台至新乡区段搞工运。先后担任过安阳县委及地委书记等职。1932年被捕,1936年领导越狱暴动失败,这年1230日被敌人处以极刑,牺牲时年仅38岁。

他们先到了埃菲尔铁塔,买了门票,省了电梯票自己爬上去。他们到了第一层,见到宽敞的平台,华丽的商店和餐馆,这里游客如云,熙熙攘攘。第一层高五十七米,回头一看,塔上塔下的游人,象叠罗汉似的一个接一个,十分有趣。来到第二层,这里离地面一百一十五米,在这里,巴黎的全景尽收眼底。杨介臣说:“咱们爬到三层最高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如何?”汤仲明满口答应说:“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介臣又问:“你的腿怎样,爬上去受得了吗?”“鄙人是村夫,身体结实如牛。从小放学回家就下地干活,来到法国又进工厂劳动,炼就了一个强健的身体,空手登梯,如履平川,登上三楼,不在话下。”汤仲明自豪地说。二人有说有笑,用了几十分钟时间,终于到达第三层。这里离地面二百七十六米,全塔高三百点五二米,登上塔顶像上了天,钻进了云雾里,诺大的巴黎,忽然缩小得象个精致的模型,塔下的游客,变成了蠕动的“蚂

蚁”。巴黎小了,世界却变大了,汤仲明登高望远,他又想起了遥远的家乡,想起了祖国的万里长城……他十分感慨地对杨介臣说:“这埃菲尔铁塔和我国万里长城一样,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艺术,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两个民族的骄傲!”杨介臣又向汤仲明介绍说:“这座塔据说有一万八千零八十三根梁柱,一百零二万零八百四十六个铆钉和螺栓,重六千九百吨。” <2>汤仲明佩服杨介臣对埃菲尔铁塔了解得那么细致。他们又看见了塔外设有一圈密集的铁丝网,据说是为了防止自杀者所设的。汤仲明心里泛起了同情,他想:在这里也有因失业、负债、破产而绝望的人。他们坐电梯走出了铁塔,来到凯旋门。

凯旋门是拿破仑一世用了三十年时间,于一八三六年建成的,这座高五十米,宽四十五米的纪念胜利的凯旋门也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是法国和巴黎的标志和象征。

汤仲明被凯旋门东西两侧和拱门上那些巨大、生动、逼真的浮雕所吸引,看得目不转睛,留连忘返。他还看到拱门下面安放无名战士的墓碑前,有一盏长明火炬燃烧着,还有用鲜花组成的国旗,它们都表达了人民对为法兰西民族而战死的英雄的悼念。汤仲明望着这些,心里油然产生出一种敬意。他们离开凯旋门不远,再次回头观望,汤仲明想起了中国的天安门。他问杨介臣:“凯旋门比咱们北京天安门高多少?”杨介臣回答:“高十七米,但是咱们的天安门比凯旋门长,比凯旋门宽。”“天安门比凯旋门历史悠久,天安门是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而凯旋门修建至今不到一百年。”汤仲明补充说。

“去看巴黎公社墙吗?”杨介臣问。汤仲明连忙回答:“去去去,那是我早就盼望去

 

————————————————

<2> 李国桢著《巴黎的100张面孔》第32页,1984年出版。据阖纯德著《在法国的日子里》第8页和巴黎游览图载由12,000个金属构件,250万个铆钉组成,重7000吨。

的地方。”两人乘地铁由罗浮宫站起程,奔向拉雪兹神甫公墓,到达目的地已是傍晚时分,不能进园去了,杨介臣就带汤仲明到公墓西北的街景公园去瞻仰巴黎公社墙。

巴黎公社墙是英雄的墙,一八七一年五月二十一日,被凡尔赛刽子手们追逐的公社社员被逼退到拉雪兹公墓,他们与敌人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抵抗。五月二十八日凌晨,公社社员弹尽粮绝,最后的一百四十七名社员背靠公墓墙,全部被杀害,壮烈牺牲,英雄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为工人阶级的第一个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里有用石条石块垒成的纪念碑,碑墙上有一组粗犷的大幅浮雕。这是雕塑家莫罗的作品:《历史革命受害者纪念墙》。雕塑表现的场面异常壮烈,一个勇敢的女战士,袒胸,披发,仰视上方,毫无畏惧地张开双臂保护着背后的公社战士。她后面的战士有大义凛然的;有视死如归的;有张口怒吼的;有用双手捂着受伤胸部仍毅然挺立的……还有许多残缺的肢体和头像的浮雕。整个场面弹痕累累,千疮百孔,仿佛这里刚发生过一场残酷的战斗。

    看着这血染的巴黎公社墙,汤仲明十分感动,他想:改变旧制度,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国家,对杨介臣说:“我国历史上有过多少次起义,如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有黄巾、黄巢起义,还有李自成太平天国起义等,起义的规模都比巴黎公社起义大。虽然最后都失败了,虽没有留下像巴黎公社墙这样的纪念物,但他们和巴黎公社一样,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到巴黎的每一处景观,汤仲明都会自然地联想自己的国家,祖国时刻萦绕在他的心间。

回到戈德弗鲁瓦街时已是万家灯火,他们在一家中国餐馆吃了饭回到了住地。

入夜,汤仲明和杨介臣都毫无睡意,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杨介臣自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到达法国后就一直住在这里,这里是“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兄弟(陈独秀的儿子)、赵世炎、王若飞等都住在这家旅馆里。杨介臣和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向汤仲明介绍苏联十月革命,讲述中国改革政治的紧迫性,杨介臣十分坚定地说:“中国的革命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取得成功。”他想介绍汤仲明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汤仲明对科学救国十分感兴趣,他一心想以科技报国,他对杨介臣说:“我不善于言词,只想踏踏实实地学点技术,走科技救国的道路。”杨介臣听后回答:“人各有志,不可勉强。科技救国也是一个办法,让我们各自去探索吧!”经过了一天的劳累,他俩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怀着各自的理想进入了梦乡。

汤仲明在这里住了几天,便辞别杨介臣到里昂去了。

里昂在巴黎的南部,昂若工艺学院就坐落在这里。

昂若工艺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机械工程师。学制四年,不收学费。但有严格的考试入学制度。考生不仅要考理论,还要考手工操作。每年参考的学生众多,但每届只收前一百名。

汤仲明经过了理论和实践的考试,顺利被录取入学。学院每天上午上四节理论课,下午到学校办的实习工场操作五个小时,晚上有两个多小时的晚自习,学习非常紧张。理论课的内容很多,教学进度也比较快,下午的实习课在工场有机械加工、锻造、电工、木工、装配等各种工种。学院十分重视学以致用,这让汤仲明如鱼得水,他的知识在不断的丰富,他的技艺在不断的熟练。

昂若工艺学院不收学费,这让汤仲明轻松了许多。但食宿费用还得自己解决,一个学期至少需花一千多法郎。为解决经费,他在这里学习的几年中,每年暑假都到巴黎去打工。法国学校的暑假足有三个月的时间,使他打工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汤仲明打工的工厂是雷诺汽车制造厂。这个厂是巴黎首屈一指的大厂。它建于一八九八年,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它采用最新的方式制造汽车。汤仲明在这里大开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

雷诺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工艺是采用的流水作业,速度快,要求质量高,新到的工人不能马上进入流水线作业,一般先安排做翻砂铸件的工作。汤仲明和其它新到的工人一样干着这又脏又累的活,连续作业时间紧,工人轮流吃饭,吃饭时间三十分钟。一天八小时下来,全身衣服像从水中捞出来的一样被汗水浸透,好在汤仲明体魄健壮,在休息一个晚上后总能恢复精力。

通过几个月的拼命工作,汤仲明对铸件的造型、熔炉冶炼、配砂、浇铸等一系列技术和具体操作都基本上掌握了,他想到各个车间都去学习,并把这个想法通过车间转呈到厂部,厂长很爽快地同意了。汤仲明十分高兴,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凭着有文化又有力气的两个优势深入在各个车间刻苦地学习各种技术。在化铁炉前学配料;在冲天炉前学掌握风速、风量、风压,掌握铁水温度和铁水成分检查技术;在木模车间学木模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制图……最后他得到了厂领导的许可,进入到中心实验室学习。

在中心实验室工作的都是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室的主任名叫德绍莫,他五十开外的年纪,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是一位经验丰富,工作特别细致认真的铸造专家。汤仲明初到实验室,德绍莫就对这个墩实的中国留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对话耐人寻味:

“你来自中国什么地方?”德绍莫问。

“中国的古代中州,今日河南。”

“黄河边上,中华民族的摇篮地带。”

“先生很熟悉中国的历史地理?”

“普通常识,法国的小学生都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黄河、长江,中华民族是个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现在中国落伍了,成了一个闭关自守、贫穷落后、受人欺凌、民不聊生的弱国了。”

“这是暂时的,不会是永远。中国不是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吗?”

“我们就是想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不远万里来向贵国学习的。”

“这就是希望,这就是未来。中国这头睡狮终会有一天醒过来的。”

“你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我们恨不得这一天马上到来。”

“法国人民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几十万中国人在法国工作,几千名留学生在法国学习,不是朋友能办得到吗?”

他俩一见如故,一老一少成了忘年之交。汤仲明很幸运,他在这里得到了德绍莫的悉心指导,有一个极好的学习环境,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三个暑假,九个月的时间里,汤仲明在雷诺汽车制造厂看布局,看设备,学习各种技术,学习操作程序以及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等管理方法。他是个有心人,一切为今后回国发展汽车工业做准备。

汤仲明就这样利用暑假打工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每年还给家里妻儿老小寄回去一些生活费。一九二五年夏,汤仲明从昂若工艺学院毕业,获得了工艺工程师文凭。为了积蓄钱作回国之用,他再次回到雷诺汽车制造厂打工。他这次回厂已是轻车熟路,德绍莫先生更加器重他,引荐汤仲明见了厂长,厂长看他已获得工程师文凭,很高兴地答应他在厂里作实习工程师,月工资一千法郎。汤仲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一九二六年初,积够了旅费的汤仲明准备回国,雷诺汽车制造厂一再挽留他,并提出愿以高薪聘他做工程师,汤仲明婉言谢绝了。他和德绍莫又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出来几年了,想家啦?”德绍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汤仲明。

“八个年头了,能不想家吗?魂牵梦绕的是国家。”汤仲明非常坦率地回答。

“中国现在很乱,军阀混战,哪能顾及科技,不如暂缓回国吧!

“再乱也不能停止搞科技,即使打仗也要生产军火武器弹药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回去报效心不宁啊”汤仲明解释说。

“我怕你回去后悔,哪里也不会有你在这里工作条件好、工资收入高。这里是巴黎啊,世界花都,不是别的地方。”德绍莫劝他说。

“金窝银窝不如老窝。祖国是母亲,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会后悔的。”汤仲明毫不犹豫地说。

“不后悔就好,你们这些留学生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我盼望中国这头睡狮早点醒过来。有些国家对待中国太不公平了。”德绍莫是一位很正直并富有正义感的人。他同情被外国欺凌的中国。汤仲明对德绍莫先生对他的关怀和对中国的同情表示深深的谢意,他对他说:“德绍莫先生您是我在法国学习的最好老师,最亲密的朋友。你同时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

“谢谢,谢谢。”德绍莫听后连声说。“你是有志爱国、又不贪图钱财和享受,并有实干精神和才能的好青年。”

“先生过奖了。我只是有一颗爱自己祖国的心,不愿看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罢了。”

“你回去我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为你们国家有你这样的热血青年,有这样可爱的儿女;担心的是战乱难以施展你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我还是那句老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眼看着国家受难,我躲在这里贪图安居乐业。”德绍莫见汤仲明回国的决心十分坚定,知道留不住他,只好让他走,但他担心他回国后的处境,于是对汤仲明说:

“这样吧,我有个朋友,名叫布拉吉,原来是在中国公使馆工作的,现在回国在教育部工作。我去请他给你写封信给公使,你如果找工作有困难了可以去找公使帮你解决。”汤仲明出于礼貌,连声说:“谢谢,谢谢。”但他心想:我一个出国留学生,回到自己的祖国还怕找不到工作,还要靠一个外国人帮助解决,那岂不是笑话吗?第二天德绍莫将信拿来慎重地交给了汤仲明,嘱咐他收好。汤仲明被德绍莫真诚的关心所感动,他和德绍莫依依惜别后,回旅馆把这封信夹在了一本书里。

4, 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国

一九二六年三月初,汤仲明乘火车离开了巴黎来到马赛。随即订购了由马赛到上海的回国船票。在马赛等船需要三天时间,他想起房东大妈玛达娜,便到南特去看望她。玛达娜的父亲已经去世,她也显得更老了。见到汤仲明,玛达娜高兴万分,汤仲明在她家吃了一顿饭,临走时给大妈四百法郎,老太太感激他,为他祈祷,祝福他一路平安。从房东家出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仔细地参观了马赛的码头、火车站、飞机场等设施,参观了街道市容、博物馆、古教堂等地。第三天,汤仲明乘法国邮船“麦浪号”起程回国,结束了近八年的勤工俭学的生活。汤仲明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马赛,心里顿时产生出一种依恋。这里是他学习的地方,这里有许多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但是贫穷的祖国需要他,他应该回去,应该离开法国……汤仲明的思绪随着白色的浪花翻腾着。

“麦浪号”也是沿着汤仲明来时的路线驰向中国的,在船上,他没有出国时的晕船,他的心里舒畅,满怀豪情和喜悦。他观赏着在大海上翻飞的海鸥;在水天相接处的一抹红霞;湛蓝而涌动的大海。傍晚,他凭栏远眺天际的夕阳,夕阳把天空染成了红色,把海水染成了紫色,这红色和紫色的背景上又成就出夕阳闪烁的金色余辉,这是多么动人的景象呵!黎明,他站在甲板上,凝视海上日出,那微红的曙光变成了一道道红霞,太阳象害羞似的露出一点红边,再露出小半边脸、半圆、全圆……慢慢地向上升腾。此时,万道霞光从云缝里射将出来,把天空照射得光亮而绚丽,旭日由血红、朱红、大红、橙黄不断的变化着,直至发出耀眼的光芒。黑暗退去了,一切都在太阳的光芒中迸发出勃勃生机……汤仲明出神地望着、想着:“祖国一定会强盛起来,正像黎明一定会到来一样。”想到祖国,在他的心中似乎也升腾起一轮朝阳,暖融融的。

漫长的海上旅途,汤仲明的生活是十分充实的,他带了很多的书籍,除了专业书以外,他还特地买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他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因为过去学习时间紧,无暇读文学书,这次在船上是个很好的机会,他埋头于这些著作中。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左拉的《基督山伯爵》、司汤达的《红与黑》以及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伏尼契的《牛虻》等。这些都是他早就想往的名著,他从这些书中了解世界,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感受各种不同的命运,各阶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从中增长社会知识,使他受益终身。

一九二六年四月,汤仲明终于回到了阔别八年的故乡。

汤仲明回到老家孟县中汤庄后,全家人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喜庆,为他接风洗尘。他妈给他做小时候最爱吃的主食面片,副食红烧肉。他爸打了酒、买了香烟、果品招待前来看望他的乡亲。

汤之峰对儿子学成回国非常高兴。他无怨也无悔,二十多年的艰辛,换来了一片光明。他对儿子说:“俊哲,你已进入而立之年了,咱家的门户就靠你了,你在法国八年,一边做工一边上学,难为你了。还给家里寄回那么多钱,过去欠的帐已还清,日子过得去,你出去好好干一翻事业吧。”汤仲明听了父亲的话很感动,回答说:“爹,我就是为了干一番事业才回来的,要是为了挣钱,我在法国会赚更多的钱,生活条件也比在国内好。我们家穷、缺吃少穿上不起学的情况改变了。可我们国家还很穷很弱,受洋人欺侮的情况还没有改变,我要为国家出点力,为改变我国科技落后面貌尽点心。”

“那好,你放心大胆地去干吧。”汤之峰满意地鼓励他说。

快满十岁刚刚放学回家的大女儿贞香,对久别的爸爸一点也不陌生,她听妈妈说:“快叫爸爸。”她就跑步奔向爸爸的怀抱,亲昵地叫爸爸。汤仲明一见,眼睛一亮,大女儿长得和她妈一样清秀,瓜子脸,大眼睛,灵牙利齿,一条小辫拖在身后。看那灵巧劲,就知道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俯下身将贞香抱起,高高举过头,口里喊着:“好乖乖!”放下后问她:“上几年级了?成绩好吗?”“上三年级了,成绩在班里头名二名,没下过第三。”汤贞香很自豪地回答。汤仲明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刚才没有看错,就鼓励她说:“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出国留洋。”

“好好好,我长大象爸爸一样出国留洋。”贞香兴高采烈地半喊半说。汤仲明没有料到自己的女儿长得这般漂亮、聪明。他打心眼里喜欢,在他心灵深处升起了新的希望:后继有人了。

汤仲明的二女儿瑞秋,比贞香小三岁,她对爸爸感到陌生,她不叫爸爸,也不理解大家为什么对这个陌生的人那么热情,晚上,她不让爸爸进屋,更不让爸爸上床,惹得大家啼笑皆非,妈妈和奶奶又哄又说,终于很不情愿地跟奶奶睡去了。汤仲明看着瑞秋,心里十分爱怜,同时又有一些内疚。自己出国时孩子还出生不久,离家一走就是这么多年,难怪孩子不接纳自己,没有尽到当爸爸的责任呵!秀英十分温存,安慰他说:“孩子小,不懂事,过几天熟悉后就好了。”夫妻久别重逢,有无尽的心里话,当晚述说到深夜。

第二天,汤仲明就走马灯似的拜见老师,走亲访友以尽礼节。忙碌一周后,他就不得不再次离家来到开封,迫不及待地寻求报国之路。

                初展才华

1, 报国无门

汤仲明来到了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立即赶到政府办公厅,向办公厅的负责人呈

述了自己的情况和要求安排工作的愿望。办公厅的官员很客气地对他说:“你的情况很好,待我们向长官呈报后,等他批示,再转告你,你过一个星期再来。“汤仲明从省政府出来,心想,一个星期的时间是多么宝贵。他真想马上就投入工作,然而这不是他能做到的,只好找一个小旅店住下。

他在开封读过书,但当时学习太忙,无暇游览开封,趁这段空时间,他打算好好了解一下开封。他买了本《东京梦华录》读了起来。同时他利用时间参观了开封的相国寺、延庆观、玉皇阁、龙亭、开宝寺塔、禹王台等景观。他对开封有了更深的了解。

开封,唐朝时称汴州,宋朝时称东京。历史上的魏至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先后在开封建都,故有七朝古都之称。宋朝初期,由于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局面,曾经繁华一时,开封当时人口曾达一百七十多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繁荣景象,就是当时汴京都城的真实写照。金、元之后,开封走向衰败,金兵曾纵火焚烧开封,大火三日不熄,许多文明古迹毁于一旦。这座人口上百万的城市化为废墟。元破金时,开封再遭洗劫,造成“大河南北、人烟断绝”的惨景。明代以后,开封稍有恢复,但明崇祯十五年,官军为阻李自成义军,决黄河灌开封,开封毁于大水,清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决口再受水灾……开封啊!这座中原名城,在水火之中,几经劫难,历尽沧桑。它和我们的民族一样,经受过太多的苦难,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着。

汤仲明对开封昔日的辉煌,对开封屡遭的洗劫感慨不已,目前开封仍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汤仲明想到这里,心里十分着急,他恨不得马上投入工作。

汤仲明再次去省政府办公厅,满怀希望地听取对他的工作安排。当时河南也正是军阀混战连绵不断,省长也由军人寇英杰兼任,他只顾抓权扩军,扩大他的势力范围,根本就没想搞什么科技。寇英杰听说汤仲明的情况后对办公厅的负责人说:“你告诉汤仲明,他若愿意从政或从军,马上可以给他安排工作。如果非要搞科技,我们暂时无法安排,他可以等候也可以另找门路。”办公厅的官员向汤仲明转达了省长的意见。汤仲明满怀的希望之火如浇上一盆冷水。他真没想到“科技救国”怎么就没有路子可走?他倔强的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不愿意追随这个军阀省长从政或从军。汤仲明从省政府出来,回到旅馆,心情十分烦闷。

一天,汤仲明在街上喝咖啡,邻桌坐着一位外国人,汤仲明观察他的装束象是法国人,就用法语和他打招呼。这位洋人见汤仲明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感到很新奇,就和他交谈起来,对方名叫奥德。

奥德在陇海铁路开封办事处工作。在交谈中,汤仲明告诉奥德,自己刚从法国留学归来,还没有确定工作单位,他不愿告诉奥德自己在省办公厅的遭遇。奥德认为汤仲明在法国学的工艺,在陇海铁路上工作是比较合适的,他乐意为汤仲明介绍工作。

三天后,经奥德先生引荐,汤仲明认识了陇海铁路开封办事处的法国处长。这个处长认为汤仲明是个有用的技术人才,应当任用。但当时陇海铁路上有个规定:凡法国人由法国办事处安排;凡中国人应由中国办事处安排。于是这个处长就将汤仲明介绍给了开封办事处的中国处长。

中国处长见是法国处长介绍过来的,对汤仲明很是恭敬和热情。先问汤仲明是哪里人,又问学习的专业等情况。然后很客气地说:“等我们联系好以后再通知你,请你把住址留下。”汤仲明把自己所住旅馆的地址留给了这个处长,怀着希望离开了办事处。

在等候工作的几天里,汤仲明很焦急,但也只有耐着性子等。为打发难耐的时光,汤仲明刚来开封时就从旧书店里租借来几部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等,他沉浸在祖国博大精神的古老文化中,倒也减少了许多烦恼。时间似乎也过得很快,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并不见办事处有什么通知,汤仲明坐不住了,他想,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他来到了陇海铁路的开封办事处,仍然是处长来接见他。闲谈一会后,处长就直接问汤仲明和那位法国处长是什么关系?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一五一十地把在咖啡馆偶然碰见奥德等情况告诉了这位处长。谁知这位势利眼的官员了解到汤仲明和奥德只是萍水相逢、一面之交后,态度马上由热情变为冷淡。他对汤仲明说:“现在安排工作确有困难,为了节约你的费用,你可先回家等着,以后有机会再通知你。”说罢,匆匆离开了。汤仲明再次碰壁,十分生气,想一想处长刚才的神情和说话的弦外之音,才醒悟刚才自己不该说真话,想不到官场的裙带关系这么严重,官员竟这么势利。但悔之晚矣,只好作罢。之后汤仲明离开开封先后到郑州、汉口等地方多方联系,寻求工作,竟都未成功。

汤仲明寻求工作,连连碰壁,心里十分气愤和懊丧,只好暂回老家再作打算。回到家乡的汤仲明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满腔报效国家的愿望为什么就不能被人理解呢?他把自己的遭遇对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摆谈,这个朋友想了想,对他说:“人家一般让你等一个星期,就是等着你去送礼,你既没送礼,又没有裙带关系,怎么会不碰钉子呢?”汤仲明听后许久没有说话,他想起在巴黎时周恩来、杨介臣对他说的要先搞革命,革命成功后再搞科技的话,真是很有道理,汤仲明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

“难道就这样罢了吗?难道多年的苦学苦钻的知识就浪费了吗?不行!‘科学救国’的志向不能改变……”汤仲明苦苦思索着。突然,汤仲明想起了离开法国前德绍莫请布拉吉给公使写的那封信,他赶紧从箱子里的一本书中找出这封信。他看着这封信,苦笑着摇摇头,思量着:一个中国留学生,回到自己祖国寻找工作,还要靠外国人介绍,这不是笑话吗?这不是耻辱吗?但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汤仲明决定到北京闯一闯。

清明前后,断断续续下了几场小雨。汤仲明本想等天晴再动身去北京,可雨总是淅淅沥沥时断时续,或白天或夜晚不时地下。梨花被雨淋落了,麦苗等不着太阳开始返青拔节,地里的野草偷偷地冒出了地面,拱开了压在它们身上的一层层湿润松软的黄土,有的竟开着小小的白花和黄花。

汤仲明也和地下的小草一样急切,他等不及天晴就上路了。由孟县城乘汽车到沁阳清化镇,转乘道清铁路的火车到新乡。再转京汉铁路的火车去北京。那时的汽车、火车都是老牛破车,路上折腾了好几天才到了北京。

他迫不及待地持信前往外国人集中驻地东交民巷的法国公使馆。由于汤仲明会法语又有从法国带来的给公使的信,因此,很顺利地找到了公使先生。公使看过信后,就问他和布拉吉的关系。汤仲明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就违心地编了几句假话,说和布拉吉是要好的朋友,与他弟弟是同学。公使听后提笔给他写了一封信,介绍他到陇海铁路北京督办处。法国督办又问汤仲明与公使的关系?汤仲明随机应变把关系说得很近很好,法国督办又很快将汤仲明介绍给中国督办。中国督办又从头到尾问个明白,汤仲明回答说他与布拉吉是好朋友,中国督办认为他有来头、有背景,不敢怠慢这位自己的同胞,立即安排他去陇海铁路徐州车辆修理厂任见习工程师,并很客气地送他出门。次日就给汤仲明送去头等卧铺车免票证介绍信,让他去徐州报到。

2, 一个年青有为的厂长

汤仲明没有心在北京逗留,即刻动身去徐州,途中路过新乡也没有下车回孟县看看家人,就直奔徐州铜山机修厂。路上折腾了几天,第四天下午到了徐州,立刻就赶到了厂里,厂里办公室的人员接待了他,让他自己先找旅馆住下,待他们报告厂长,安排好工作后再来。汤仲明恨不得马上投入工作,连连回答说:“好好好,那我明天再来。”工作人员见他急切的样子,善意地笑着对他说:“你三天后再来,利用这几天好好休息一下,游一游徐州的云龙山、云龙湖等风景,上了班后就没有时间了。”汤仲明感谢对方的好意,告辞出来住进了附近的旅馆。

一九二六年的五月,汤仲明到陇海铁路徐州铜山机车厂正式上班,从法国归来,他到开封、郑州、汉口、北京等地东奔西跑,这时终于有了结果,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

徐州铜山机车厂是一九一五年开封至徐州段铁路通车后建立起来的,是负责修理火车头和车厢的工厂,厂长是比利时人,副厂长是法国人,也有一个副厂长是中国人,但厂里的事基本上都是外国人说了算。厂里没有给汤仲明安排具体工作任务,只让他跟着工程师实习。

厂里的工程师都很内行,实干精神很强。这使汤仲明很高兴,他除了查阅资料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泡在车间里,熟悉每一道工序,了解每一个部件,和工人一起干活,一起流汗,时间长了,工人们也把他当作了自己人,工作中遇到困难总喜欢找他,他很乐意和大家一起研究解决。

几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厂领导向上级反映汤仲明技术好,实干精神强等突出的优点,郑州铁路管理局得知汤仲明的情况后,决定提前结束他的实习期,转为正式工程师,马上调汤仲明到洛阳机车厂担任副厂长。

洛阳离孟县很近,不足一百里路程,汤仲明很高兴到洛阳去工作。

当时冯玉祥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河南省主席,他提出“建设新河南”的口号,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在洛阳建立民众教育馆,修筑体育场,改变了许多街道名称,倡导种植树木等。冯玉祥为发展河南,将河南省实业厅改为建设厅,任命刘治洲为建设厅厅长,建设厅设四科分管农、工、商、矿、牧、鱼、森林、市政、道路、水利、交通等一切建设事宜。这一切让汤仲明十分兴奋,他认为洛阳将为之振兴,国家有了希望。

汤仲明走马上任,很快回到古老洛阳,到洛阳时已是黄昏时分,他在街上的一个小餐馆里要了一碗酸浆面条,这是洛阳街头很受大众欢迎的面条,价格也很便宜。就象重庆的小面、汉口的热干面一样。汤仲明也很爱吃这种口味,还买了两个馒头、一碟咸菜,餐后感觉不是很饱,就又买了一块洛阳的名小吃----油酥锅盔,尝一尝,又香又酥,甚是好吃,他非常满意这顿晚餐,这家乡的风味令人惬意。

洛阳机车厂位于洛阳火车东站的东边,主要任务是修理机车,规模和徐州铜山机车厂差不多。机车多数是由比利时制造,少数是法国人制造的,厂长也由比利时人和法国人担任。他们知道汤仲明是法国留学的机械工程师,就让他分管生产,这正符合汤仲明的愿望。和往常一样,他每天一早就来到厂里,穿上工作服,下到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他尽心尽责,态度和气,很快就和工人们熟悉了。工人们有什么困难,总乐意找他。遇到修理中的难题,他一边出主意、想办法,一边和工人们商量着一起干,很快就会解决问题。

汤仲明在法国留学期间,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规章制度,他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厂里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运用到生产管理中,使厂里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汤仲明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实干精神获得了工人们的拥护和上级部门的肯定。但他并不满足,“科技救国”的理想实现还刚刚开始,他想如何才能推动中国的工业向前进步?在思索之中,他萌生了改造火车头的念头。

当时在国外已经出现了内燃机火车头,比蒸气机优越得多,既干净,噪音也小。汤仲明想:如果在中国也用内燃机替代蒸气机多好!办成这件事可以使中国的铁道事业向前迈进一步。但是没有内燃机现成的图纸,要办成这件事谈何容易!汤仲明没有退缩,他决定自己设计,自己制图,他相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于是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潜心研究起内燃机车来。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九二七年春节将近,汤仲明的大女儿贞香该上高级小学了,二女儿瑞秋也该上学了,汤仲明考虑洛阳市的教育质量比乡里,县里的教学质量高,他决定把妻子和女儿接到洛阳来。郭秀英听说后也很乐意来照顾丈夫,于是由汤仲明的弟弟汤汉三护送,母女三人来到了洛阳,在工厂附近租了两间民房住了下来。

郭秀英贤淑,端庄而且勤劳,又特别地爱干净。她在家里时也经常下地干农活,但从来都是一身整洁,两个女儿也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们租的房屋虽然破旧,可经她打扫收拾却也显得干净清爽,屋里的旧家具也擦洗得油光发亮,一尘不染。

贞香受父母影响,也很爱干净,脑子很灵活,在小学读书的几年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是逗人喜爱。瑞秋虽然还没上学,但她三叔已经教会她认了许多字,还能背诵许多“三字经”“百家姓”中的句子。汤仲明从两个女儿身上看到了希望,相信她们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会成为有用之才,他打心眼里喜爱这两个乖巧的女儿。

汤仲明结婚后,为了学业,为了工作,一直在外东奔西跑,现在他一下班回来,秀英就会端出热腾腾的饭菜,问寒问暖,关心备至,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女儿,使汤仲明倍感家庭的温暖,心情格外舒畅。

转眼,就到了春节,纷纷扬扬的雪下个不停,没有刮风,雪下得很温和,房子上、墙头上、树枝上、大街上到处覆盖着皑皑白雪,好一派银装玉砌的世界。在这寒冷的冬季里,人们的心可比什么时候都热,俗话不是说:“麦盖三床被,枕着油馍睡”吗!大雪兆丰年,明年一定好年成啊!这春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大节,人们都喜滋滋地忙碌着准备过年。

汤仲明夫妇对过年并不陌生,也知道过年有许多的讲究。但以前在家里都是父母操办,自己都是听从安排,现在他们第一次自己过年,真还有许多不懂的地方。汤仲明并不因为过年放松自己对内燃机的研究,反觉得这时工厂里少了许多工作,倒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他对妻子说:“过年的事,你就看着办吧,不要太繁琐,简单一点好。”秀英听了丈夫的话,责无旁贷地挑起这个担子。好在房东太太是个十分热心和健谈的家庭妇女。她见秀英向她请教,十分乐意向秀英介绍,她从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开始一直说到过元宵和二月二为止。秀英认真地听着,记在心里。

腊月二十三晚,不分贫富,无论城乡都要祭拜灶爷。因为传说灶爷今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人们期望他多说好话,来年风调雨顺,在灶前摆上食品向灶爷叩头祭拜,还在灶房的房檐上放上一碗水和一把麦草,意思是送灶王爷骑马上天用作的草料。汤仲明是个有学问的人,他不信鬼神。但他也顺着妻子向灶爷叩了头,他不愿扫了妻子的兴致。

“二十四扫房子”,也有“腊月二十五家家扫尘土”的说法,从这两天起,就开始大忙起来,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明代就把岁末扫尘作为礼节的一种。此时,大人、小孩过年穿的新衣服、新鞋一般都准备齐了,开始忙做吃的,蒸馍、做年菜、炸油食、洗刷门窗家具。汤仲明由于新租住的房子,郭秀英平时又很干净,房子经常扫,桌椅天天抹,也就没费多大的劲。他们跟平常生活也差不多少,就是多做几样菜,多蒸些馍罢了。秀英心灵手巧,还给女儿做猪、狗、牛、羊、兔、刺猬等动物模型的馍,刺猬是用剪刀夹成满刺,嘴里还含一枚钱,蒸馍还用筷头粘上颜色打上红点,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过年,不论贫富人家,都要在门上贴对联,汤仲明从秀英买回的纸张中挑了一张碎金大红纸,写了两幅对联贴在门上。两付对联写的是“爆竹声中除旧岁,莺啼燕语报新年。”横额是“春回大地”,另一付写的是:“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横额为“国泰民安”,汤仲明这是用它来寄托自己美好愿望。

除夕晚上,各家都在神位和祖宗牌位前点起灯烛、烧香叩头,并燃放鞭炮。这名谓“安神”,这一夜鞭炮声此起彼复,格外热闹。

大年初一天朦朦亮,郭秀英推醒了汤仲明说:“起来吧!大年初一得起早,一年都起早。”接着又唤贞香、瑞秋起来。

正月初一这一天,洛阳有不少规矩,这天不扫地、不往外倒垃圾,不动菜刀,让它歇一天,不做新鲜的饭菜,而吃头年做好的,还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小辈要给长辈拜年,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贞香、瑞秋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穿着妈妈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向父母叩头拜年后,也得到父母给她们的压岁钱,两个孩子又笑又跳,格外高兴。早饭后八九点钟,街邻朋友之间开始拜年,一般见面拱拱手,说几句祝贺的话,大家都笑逐颜开,脸上挂满了喜庆。

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的日子,他们头天就作好了准备,贞香、瑞秋因要回老家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拜年特别高兴。一夜都梦醒好几次,天蒙蒙亮就早早起来去汽车站搭车。洛阳到孟县路程不算远,但中间隔着一道天堑黄河,汽车只能开到黄河南岸返回洛阳,人渡河后到北岸再乘汽车。渡黄河使用的是一艘大木船,有四五个有经验的艄工,黄河此处水面约有一百多米,主航道上上下翻滚的黄河水,俨似妖魔鬼怪舞翩翩,望着真有点令人生畏,毛骨悚然。上船后,瑞秋紧紧依偎在妈妈怀里,贞香则坐在爸爸跟前。船一离岸,艄公们就进入紧张的战斗,与水搏斗,并连声吆喝:“坐好,不要动!”船离岸十来米就进入深水急流主航道,由于人工操作,根本无法控制住船往北岸靠而不向下流,经过艄公们的百般努力撑杆、摆舵等措施,船仍被冲下几十米才渡过急流到达缓冲区,过急流时,真是惊心动魄,提心吊胆。从南岸到北岸百十米宽,船还是被冲下八九十米才靠了岸,船待乘客下船后,载着又上来的北岸乘客要靠着北岸人拉上去一百多米,才能再横渡到南岸,这一来一回将近两个小时。汤仲明他们一家下船以后,提着的心才落了地,汤仲明心里想,这里要有一座桥多好,十分八分钟汽车一跃就过去了,又快又安全,渡船,又慢又危险,涨水和枯水季节还不知怎么办哩?他感叹自己国家太穷,技术又落后,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修一座黄河大桥呢?他真盼望这一天早一些到来。

汤仲明夫妇和女儿全家四口人,从白坡渡口乘汽车到孟县城后,徒步直奔郭秀英娘家胡村,幸好路程不很远,下午就赶到了。郭秀英的母亲(秀英的父亲已于1919年秋去世)对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儿的到来非常高兴,两个弟弟也为此欢天喜地,早准备了丰盛的年饭招待他们,汤仲明夫妇四口在胡村住了一夜,第二天回到中汤庄。汤之峰夫妇对儿子儿媳和小孙女回来拜年也是特别高兴的,秀英拜罢年后,就找个围腰系上开始帮婆婆干活了,她进厨对婆婆说:“你去跟他们说话吧,我来做饭。”

“你刚回来,歇着吧。”婆婆说。两人推来推去,谁也没有走,就一起做饭了,秀英到这个家已经十来年了,婆媳关系很好,都称得上是贤妻良母。

父子在堂屋内闲谈。汤之峰对汤仲明说:“你去法国时,俺们县还属河北道吧?”

“是呀,现在属哪?”汤仲明问。

“今年废道,改名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督察署设在新乡。”汤之峰答罢又问汤仲明:“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知道吧?”

“这知道。学堂也改为学校了。”

“现在私塾越来越少了,去年俺们县里也办了一个县立师范讲习所,是由原来的师范传习所改建的,地址还在城里太平街。”

“有进步,我上学时,城里只有一所高级小学堂。”

“自从你上了中学、师范、外语等学校后,我也比较操心学堂的事了,老师、乡邻有文化的人也爱跟我说。你有了出息,我们的门风改变了,也不再受人欺侮了,我的心愿达到了。”

“家里不受欺侮了,可我们国家还受外国欺侮。”汤仲明不无遗憾地说。

“这就要靠国家,靠你们年轻人了。”汤之峰仍然心满意足地说。

正月初四那天,汤仲明夫妇带着女儿去城西亲戚家拜年,这里离韩庄韩愈墓不远,他们就顺便去谒陵。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孟县)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墓祠位于城西韩庄北的山丘上。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周长五十余米。远望像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墓顶枣树丛生,左为酸枣,右为甜枣,非常奇异有趣。墓前有韩愈祠,祠外墓前松柏蓊郁,祠院前端有祠门三楹,中心有飨堂三楹。院内有碑楼六座,碑碣七通。堂前有唐柏两株,枝叶茂盛,世称“唐柏双奇”。这时正值春节期间,来拜祭的乡亲络绎不绝,许多乡亲已经把韩文公当作神来敬拜。他们对着韩愈墓烧香叩头,希望赐福消灾。汤仲明读过韩愈的许多文章,历来十分敬仰这位乡亲,边参观边向秀英和孩子们作些简单的讲解。在中汤庄住到初五,汤仲明和秀英便辞别父母,带着孩子回到洛阳。

汤仲明初七上班时,工厂里的人大多放假回家过年还未回来,只有家在城里附近的少数人来上班。年前汤仲明安排把机车普遍修过一遍,都能保持一段时间正常运行,所以厂里的活也不多,工厂正规上班要等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汤仲明利用这个时间又钻进了研究内燃机的工作里。

过年以后,汤仲明更是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地研究制造内燃机的图纸和说明书,经常因为思想集中在图纸上就忘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秀英一遍一遍地催,一遍一遍地为他热饭,可秀英从来都轻言细语,丈夫晚上无论工作到什么时候,秀英都默默地坐在他的身边,冬天为他添炭取暖,夏天为他摇扇驱蚊降温,好一个贤淑的妻子!很快几个月过去了,汤仲明接到调令,到陕州行车厂任厂长,时年他刚三十岁。

当时的陇海铁路和京汉铁路都是借外国人的钱修的,都被外国人控制着,督办、车站站长、机修厂厂长、机务段段长不是法国人就是比利时人或英国人,汤仲明任厂长真是个例外。

陕州为历代郡、州治所,地处豫西边陲,是河南的西部门户,联系山西、陕西的经济重镇。一九二四年陇海铁路修到陕州,一九二七年通到灵宝。由于陕州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陇海铁路在此建立陕州行车厂,规模虽然不大,但它担负着陇海铁路河南境内最西端的行车修理任务。

一九二七年八月十六日,汤仲明带着妻子、女儿离开洛阳,乘陇海铁路西去的列车前往陕州赴任。

3, 废寝忘食研制内燃机车

由洛阳到陕州,火车是行进在黄土高原上。穿山越岭,钻洞过桥,像潜行在千沟万

壑之间,从这个洞里出来,过座桥,一转眼又进了另一个洞。从车窗向外看,几乎只见到开挖铁路时两边斜削下的土坡,除了路过车站时,能见到一片开扩地有些房屋建筑外,其余地方就见不到一座房屋。因为当地人烟稀少,很多人是住在窑洞里。挖窑洞一般是在三面有土的地方一下切下来,三面挖窑,一面出土。正面中间因地制宜一孔、二孔、三孔不等,左右两边也是。人口少者就三面三孔,中间住人,左右喂牲口、家禽和放置农具,自成一个小院落。也有傍山而并排挖窑的,那是人口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夜幕降临,从远处看窑洞,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一排排,一层层的闪烁着灯光,俨然似城市高楼。住窑洞,冬暖夏凉,避风雨,防冰雹,优点很多。黄土高原上的土,特别粘结、干燥,适合做窑洞住人,养畜禽。庄稼多种在山的平顶部位,从高处往下看:崇山相峙,山峦重叠,溪涧纵横,峡谷道道。秋天是美好的季节,庄稼正旺,高粱、玉米、谷子、棉花、大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正在成熟。在庄稼地里,在山坡上稀疏地长着一棵棵高大、枝叶繁茂的柿子树,树枝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柿子。地边的野山枣树也挂满一颗颗比黄豆略大的野山枣。窑洞院子前的枣树,正挂满一颗颗玛瑙般的果实。小路旁、山坡上、崖畔边的野菊花开成金黄的一片。

    秋天的黄土高原,色彩斑斓,硕果累累,一派生机。这里与自己家乡那一望无际的平原相比,别是一番景致。汤仲明和秀英一边欣赏,一边谈论着。孩子们更是兴高采烈、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

汤仲明到陕州行车厂上任后的第一步是熟悉干部和工人,他从花名册上记住各车间

主任的名字,然后下到车间边干活,边交谈,边熟悉,很快掌握了许多情况。他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和大家交换意见,大大改善了干群关系。他主张干部少坐办公室,多深入生产第一线。工人们见他没有一点官架子,还经常主动和工人闲聊,穿着上也和工人差不多,就特别乐意和他接近。

汤仲明以身作则,并且耐心地说服和感化后进的工人。一次在烘炉车间,他看见一个打大槌的青年工人,抡大槌时只打了十下八下,铁坯还红着,他就放下了。汤厂长没有批评这个工人,只是把大槌拿过来,待铁坯第二次烧红夹上来时,他抡起了这二十四磅的大槌,一口气打了二十多下,直到铁坯由红色变成黑灰色,一次就基本成型。这个工人非常佩服他说:“真想不到,厂长还会抡大槌。”汤仲明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说:“好好干吧,你一定比我干得更好。”

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他也像在洛阳机车厂那样,针对工厂实际,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使各工种,各人头责任明确,不拖拉、不推卸,使厂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陕州行车厂工作期间,汤仲明仍在潜心研究如何改造大火车头。工厂里有一个管总务的科长姓张,他问汤仲明:“汤厂长,见你每天深更半夜又是写,又是画,是在研究什么?”汤仲明回答:“我在研究内燃机车头的制造,解决蒸气机粗大笨脏的问题。”“哟,真了不起,了不起!厂长真是年轻有为,有胆有识。不过……”张科长欲言又止。“不过什么?请直说。”汤仲明追问。“制造内燃机车头是件大事,需要国家批准,况且,蒸气机车烧煤,咱们国家还不缺,内燃机烧油,咱们国家缺油,恐怕好梦难园,恕我直言。”汤仲明听后心里一沉,是呵,张科长说得确实有理。“不过缺油是暂时的,我国有那么辽阔的土地,难道就真的没有石油吗?我不相信石油就只生长在外国,不生长在中国。”汤仲明的回答一方面是回答张科长,一方面是安慰自己,为自己鼓劲。“那是,外国专家说中国是贫油国,下这个结论为时过早。”张科长同意汤仲明的意见。他们又摆谈了一些厂里的工作才分手。张科长走后,汤仲明陷入了沉思,国家缺油的状况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呢?用什么法子解决目前缺油的困难呢?一个新的问题扎进了他的脑海里。

一九二八年七月,上级又下调令,调汤仲明到开封任陇海铁路开封行车厂厂长。

开封行车厂是自一九O七年三月,开封至郑州通车后不久就建设的一个老厂。一九一O年汴洛铁路通车后,它担负着一百八十多公里铁道线上几十台机车的修理任务。调汤仲明去开封任厂长是委以重任。

一九二八年九月,汤仲明第三次来到开封,开封的变化并不大,汤仲明对这里已经比较熟悉了。然而汤仲明却很有些感慨:十年前,自己一介穷孩子来汴求学,二年前只身一人来此求职,四处碰壁。而这次有妻女陪伴上任,真是天壤之别呵!

汤仲明上任开封行车厂厂长后,一如既往熟悉干部,了解情况,深入车间、班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制度。这个厂地处省会,建厂已有二十年的历史,老工人较多。大家开始对这位年轻的厂长持观望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绝大多数工人逐渐喜欢上这位年轻有为、作风深入踏实、平易近人的厂长了。工厂的管理逐步规范,生产逐渐提高。

业余时间,汤仲明仍醉心于内燃机车头的设计上。一九二八年十月,他终于完成了设计和说明。汤仲明上书中央实业部,呈述这一设计的意义,并将设计的图纸及说明等一并上交。然而以后却如石沉大海,音信杳无。这使汤仲明想起了陕州行车厂张科长的话,也许真的就是因为目前缺油的困难不能解决造成的。

汤仲明没有灰心,他相信今后总会有解决的一天。他想起了在陕州行车厂时参加的一次大会。

一九二八年上半年,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重视交通建设。曾下令重修陕州至潼关的公路。全长一百二十七公里,其中桥涵四十余座。竣工时,冯玉祥亲自在函谷关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汤仲明应邀前往参加,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冯玉祥主席,听到他的讲话很受鼓舞。冯玉祥主席当时讲的就是建设新河南,多修汽车路。当他回忆到这件事时,心中突然一亮,心想造汽车比造火车容易,见效又快。制造内燃机火车头的愿望暂时实现不了,为什么就不以研究汽车入手呢?当时中国既不能造火车也不能造汽车。一个强烈的让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的愿望充满了他的心头。

从一九二六年以来的三年左右时间,汤仲明先后担任过三个厂的副厂长或厂长。他学以致用,勤奋踏实,创造性的工作着,展现出他不平凡的才华。

                 大展宏图

1, 发明木炭汽车为抗战立功

汤仲明在陇海铁路上工作近三年来,每天都能见到运送进口的壳牌、美孚石油。中国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飞机、汽车、机器都需要用汽油,老百姓点灯需要用煤油,一旦发生国际战争,没有石油来源,那么,中国的所有汽车和机器,就会变成一堆堆废铁,这对国家和人民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况且进口“洋油”所需的外汇也是惊人的。据一九三四年《申报年鉴》记载:我国当年进口汽油三千万加仑,值关平银一千五百万两。汤仲明和许多有识之士深为此担忧,大家都希望能寻找出代油品。汤仲明左思右想,他考虑当时我国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决定研制使用木炭的汽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尝到了无油的苦头,许多不产石油的国家都在进行木炭代替石油的研究。一九二四年,法国一家名叫百利安那的汽车制造厂就研究以木炭为燃料,取其瓦斯代挥发油装在客车上的试验。但由于未达到实用价值,没有推广使用,仅停留在实验阶段。继法国之后,还有比利时、日本等国也在研究。我国的研究是从一九二五年开始的,当年留法归来的张登义,在上海从事煤气发生炉的研究。一九二

七年,张登义从法国引进一台以木炭为燃料的下吸式煤气炉,装配出中国第一辆煤汽车。经向全国宣传介绍,很少有人赞助,<3>虽费尽周折,很难推广,主要原因也是缺乏实用价值。

汤仲明认为,以前的研究都有借鉴的价值。但自己必须着重实用性的研究,才有推广价值。于是他在离开封行车厂不远的地方,租用了一间民房作自己的实验室,买了一

台旧汽车发动机,开始了他的木炭代油炉的试验。每天下班后就立即钻进这个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妻子郭秀英做好饭菜等汤仲明回家吃饭,总是一等再等不见回来,只好掂着饭菜送到他的实验室里。

在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真正搞事业的人寥寥无几,白天赌钱打牌,夜晚进舞厅,逛妓院的不少,都习以为常,好像不那样,就显示不了他的身份,因为只有有钱或有势的人才能这样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对汤仲明利用工余时间进行的研究,不仅不支持,反而横加指责,说他异想天开、好高骛远、不自量力、不务正业、胡乱捣等等,说什么的都有。上级多数领导听信谗言,也不支持他,反而批评他。但一些有识之士,对他的试验是非常赞成和支持的。其中郑州铁路管理局的一位姓钱的局长就是一个。汤仲明顶着来自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压力,百折不挠、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对试验有利的话他虚心听取,对试验不利的话他也只当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不生气,不理睬,他知道一件新事物的诞生,是要冲破重重阻力的,何况烧汽油改烧木炭,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倒退,不是前进。所以遭到一些非议也就不是很奇怪,而是很正常的。

汤仲明的研究是从煤气发生炉开始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将木炭燃烧变成煤气去代替汽油驱动汽车,但技术非常复杂,国外搞了多年也没达到理想的结果,他害怕重蹈覆辙,陷入迷途,就决心走自己的路,不用外国现在的图纸,而自己重新设计,亲自动手研制。

有一天晚上,他从一个做饭的煤炉中,见到封火后,从出气孔中呼呼窜出一股绿火

苗,有一尺多高,非常有劲,汤仲明受到很大启发,心里高兴地说:这不就是很好--------------------------------------

<3> 《上海公路运输志》第七章第399页。

的瓦斯吗?由此,他想过用煤制造瓦斯来代替汽油,因为中国并不缺煤。他因此曾实验用煤作燃料来提取瓦斯,但实践告诉他,煤的燃点高,很不容易点着,将来点火是个困难,他毅然放弃了这一试验。而木炭一根火柴加一张废纸或者一把干草就能引着,中国又不缺少木炭,特别是在广大的山区有丰富的木炭资源,所以,他还是决定以木炭为燃料制造瓦斯代替汽油。由于从煤炉喷出的瓦斯得到了启示,他先用灶炉作试验,但因泥炉太笨重,不易搬动,后改成铁炉,又试验了一段时间,他发现铁炉里边火旺时,铁皮被烧红了,易燃着外边的东西,于是他又想了一个办法,由单层铁炉改成双层,两层间留有几公分距离,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汤仲明先生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还从家乡请来邢敏德做他的帮手。制造瓦斯终于成功了,但瓦斯中所含杂质较多,如不解决,会损坏发动机,使机器出故障的。为此,他又冥思苦想,设计出一套滤清设备。瓦斯从煤气发生炉出来后,先通过装有清水的散热器,再通过装有机油网绒的滤清器进入发动机,这一试验基本上是成功的。煤气进入发动机后,可以发动机器。这一成功来之不易,经历了三个寒暑,上千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的失败,他不气馁、不退缩坚持实验,从开始能转几圈,十几圈,几十圈,到几百圈,几千几万圈,直到一九三一年春,实验大体成功。郑州铁路局那位姓钱的局长知道此情况后,让他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事试验,并调给他一辆汽车,让他走出试验室,将煤气发生炉装上汽车实地试验,并下令将他调离开封行车厂,去任郑州铁路局机务处工程师,这是这位好心的局长精心安排的,好让他有个领薪水的地方,能将试验进行下去,因机务处并不缺少工程师,汤仲明也因此而深为感动,更加发奋努力。他也将家属和试验室一起搬到了郑州。此时的郭秀英已是四个孩子的妈妈了,一九二九年生了第三个女儿汤凌(小名汴生),一九三O年六月一日生下儿子晓明,要照顾四个孩子,又要照顾汤仲明,郭秀英不停的忙碌着,十分辛苦。

煤气发生炉装上了汽车,能发动机器,驱动汽车,但速度却达不到汽油的效果,每小时只有十几二十里。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木炭汽车的实用价值就不大,如何才能提高速度呢?汤仲明着重研究这个问题,他多方设法,经过好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效果总不太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汤仲明豁然开朗,速度问题迎刃而解,使车速达到了与汽油相当的水平。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汤仲明驾着车开到野外去试验,他原以为速度慢与气门的大小有关,就把气门开大了一些,他要实验一下开大后的气门是否能使速度加快一些,令他失望的是,车子仍然是原来的速度。汤仲明手握着方向盘,一边开着车子,一边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原因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正想着,汽车却一头撞到了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幸好车速不快,撞得并不严重。他小心地将车倒回后往前开,突然,奇迹发生了,汽车往前一窜,速度突然快了起来,汤仲明又惊又喜,他停下车来仔细检查,检查许久也没发现有什么异常,他又上车往前开,汽车的速度的确很快了,他大喜过望,又停下来再检查,终于发现是煤气管碰裂了一条缝,他恍然大悟,煤气需要空气助燃,光有煤气,没有足够的空气配合是不行的。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就像当天天空中灿烂的阳光。回家后,他立即着手研究煤气与空气的配合比,增添了一个混合器,让空气充分助燃煤气,终于使车速达到了与汽油车相当的水平。这次偶然的机会,解决了他苦思苦想,多次研究实验而未解决的难题,然而这个偶然又包含了汤仲明多少的心血啊!

至此,汤仲明发明的木炭汽车已基本成功。

一九三一年夏,汤仲明第一次驾驶木炭汽车在郑州西郊碧沙岗公开试验,并邀请各界参观。当时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张溥泉(张继)、刘守中到现场参观,这次公开试验轰动全市,观众如潮。<4>这次试验效果良好,时速达四十公里,每公里仅耗木炭一市斤,价格是汽油的十分之一。到场观看的人都非常赞赏这一发明,木炭汽车初步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一九三一年九月,汤仲明将发明的木炭代油炉报实业部,并获准专利五年。<4>同年底汤仲明为加快推广,将木炭代油炉的制作技术及图纸,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

---------------------------------------------

<4>《中国实业》杂志,第一卷第九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

 

一九三二年元月十四日,实业部派技师舒震东,余人翰前来郑州检验。经他们开车反复试验,详细检查,认真核实后,认为汤仲明这一发明具有重大意义。远胜于国外的试验品,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造价低廉,易于制造,整个代油炉的造价不及一只化油器的价钱。与比利时、法国、日本等国制造的木炭车实验品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一:国外实验品均需使用汽油做媒介才能发动机器,而此项发明无需汽油做媒介即可发动。

第二:国外实验品重达二三百斤,笨重不便于安装,而我们的炉体重量不超过一百斤,安装在车前左右两旁或车后均可,方便灵活。

第三:国外实验品加炭后使用的时间短,如日本制造的半小时就需要加一次炭,而我们的木炭汽车加一次木炭可行驶四小时。

实业部曾经购进日本、法国的木炭实验品加以检验,认为都未臻完善,实用价值不高,未加推广,将其搁置。汤仲明的发明显然比国外的同类产品优越得多,其美中不足之处一是点火没有汽油车方便,需要三五分钟时间。二是上坡时力量比汽油车稍弱。虽然如此,舒震东、余人翰两位技师认为汤仲明的发明已达到目前的最好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带着喜悦的心情离开郑州回到南京汇报。

 

仲明木炭代油炉汽车

 

一九三二年八月,陕西省政府主席、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得知木炭汽车在郑州试

验成功的消息后,立即派参议李卓吾来郑州参观,并电请汤仲明赴陕。<5>八月二十三日,

汤仲明应杨虎城将军的邀请,驾驶木炭汽车由郑州起程,二十七日抵西安。杨虎城、南

汉震、赵守钰等当即接见,表示欢迎。汤仲明简单介绍木炭汽车研制情况后,杨虎城委托赵守钰责令省汽车管理局局长吴抱平抽调人员、设备,大力配合协助汤仲明在陕试验。

待木炭代油炉制成后,先在建国公园水池边,带动六马力的柴油机作抽水试验,结果在扬程一丈四尺的高度下,每小时抽水四十吨以上,每日可灌田百亩。每小时仅燃木炭一斤半,木炭代油炉抽水试验成功后,杨虎城责令省汽车管理局召开技术鉴定座谈会,并令省汽车管理局抽拨一辆较好的道奇牌汽车,供装备木炭代油炉汽车试验之用,同时责令十七路军机械局的南北二厂大力协助。在汤仲明的指导并亲自参与制作下,不到半个月时间,木炭代油炉就制成了,装到汽车上一试即成。汤仲明在进行了多次短途试车后,又开车往返于西安临潼之间进行长途行车试验,试验结果仍然是:平均时速为四十公里,机器力量充足,木炭消耗与消耗汽油价值之比仍为一比十,总结优点:不用汽油作媒介,代油炉重量不超过四十五公斤,而且装拆方便,每加一次炭可行驶四小时,跑一百多公里,操作简便,点火极易,且无燃汽油之异味。

九月二十八日,杨虎城将军委托建设厅厅长赵守钰主持在省政府民政厅训政楼召开

----------------------------

<5>《道路月刊》第3823号,民国二十一年(1932)出版。

了有西安市各界、省府机关和各团体负责人及西安新闻界参加的欢迎汤仲明大会。赵守钰致欢迎词,介绍汤仲明研制木炭汽车的艰难经过以及使用木炭汽车的重大意义。他说:据去年六月调查统计,我省公私汽车已超过二百辆,汽车数量的增加,汽油的用量随之骤增,陕西延长虽产石油,但数量甚少,无济于事,仍需仰赖进口外国洋油,全国每年因购买汽油外流资金约三亿元,而西北一地每月进口量则在四千箱以上,以每箱四十元计算,每月需付十六万元,购置进口汽油,一年多达二百万元,我省则占一半约百万元。同时我省远离海港,外油运入,耗资误时,困难重重,汤先生发明的木炭汽车,为解决汽车燃料短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于国于民极为有利,可喜可贺。

汤仲明也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充满爱国之情的讲话,他说:“从古到今,无数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我们不必自卑,仰丈别人的恩赐,我们要自强不息,共同努力,振兴科学,才有希望使我们的国家再度强盛起来。”他还表示要继续努力,悉心研究设计、制造出适合我国使用的机器。会后,各厅厅长、新闻记者等十七人

一同乘坐汤仲明研制并由他亲自开动的木炭汽车,绕操场行驶数圈进行表演。之后,建设厅厅长赵守钰亲自驾驶,由训政大楼驶至东大街,绕新城一周开回来,下车后高兴地

说:“气力充足,开驶便利,还无臭味,真能顶汽油车,好极好极!”

杨虎城将军亲眼见到汤仲明研制成功的木炭汽车后,心里很踏实,也非常高兴,觉得它的意义重大,于国于民有益,应当迅速推广使用,以减少“洋油”的进口,节约外汇的支出,故决定将木炭汽车试验成功的结果通电全国,呼吁推广。<6>河北、青海、江

苏等省主席纷纷致电杨虎城将军表示祝贺。

十月三日赵守钰召开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汤君之木炭代油炉汽车,已完全试验成功,不但在平地行走甚快,即上坡过岭,亦甚顺利。”《西安日报》也发表社评说:“此种发明,不但开西北科学界新纪元,实亦全国科学界新开之鲜花。木炭代油炉的试验成功,不仅适用于汽车,更可以振兴水利,抽水灌田,抵制外人之经济侵略,促国家于富强……于国于民,均有莫大功绩!”

木炭汽车在陕装配成功后,杨虎城派人和汤仲明磋商,双方同意设立一个“仲明代油炉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厂设在郑州,西安设立分厂,正式生产木炭代油炉,同时请汤仲明在陕西,一面主办木炭代油炉的制造生产,一面协助改装现有汽车,并向全国推广。省建设厅即令省公路局积极筹办,分厂组成后,负责汽车总装主要配件由京、沪、

汉等地购买,代油炉的成套设备自己制造。于是陕西省在杨虎城将军的重视下,首先推---------------------------------------

<6>《陕西省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三节,第54页,198911月出版。

广使用木炭汽车。陕西木炭资源充足,成本低,特别陕西秦岭区盛产木炭,质高耐烧,载重一吨半的汽车,平均每小时耗炭五公斤左右,以当时西安每担木炭价四元计算,每小时消耗木炭费用价值四角。如用汽油,平均每小时耗三加仑,当时西安约值五元,为木炭成本的十二倍,在省财力拮据,汽油奇缺的情况下,木炭代油炉汽车在陕西的试验成功,为解决汽车燃料短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汽油燃料用木炭代替,使用起来当然不如汽油方便省事,所以有些私营车车主对改装木炭汽车持观望态度。同年底,陇海铁路火车通到西安,陕西东路交通较前方便,汽油运输紧张有所缓和,木炭代油炉在陕西的推行趋于低潮,但木炭代油炉用于汽车,这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使用木炭汽车达到顶峰,在当时我国石油产量极少的情况下,不仅节约了汽油,减少了资金外流,而且是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和扼杀我国经济的一种有效办法。

一九三二年九月,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也电请汤仲明赴太原推广木炭代油炉汽车,汤

仲明到太原后,受到阎锡山的热情接见,并夸海口投资一百万元,建立一个最大的木炭代油炉制造厂,请他先制造几套试验品以资宣传,招商引资,汤仲明信以为真,但他并

不在乎办厂大小,只要能推广就行。他专心指导并亲自参加赶制了五套木炭代油炉,装上汽车试行后,效果均属良好,可汤仲明不知道这是计谋,是阎主席指使汽车局的人偷他的技术,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没想到汤仲明竟毫无保留地教给参与者一切

制作技术。通过制造几套试验品,他们已完全掌握了制造木炭代油炉的技术,有没有汤仲明都可以了,这时阎锡山就改口了,他说目前财政拮据,招商无主,只能投资一万元建厂,有待将来再扩大。汤仲明心里明白了,主人用心良苦,早知要技术,那还不容易,我可毫无保留地教会他们,何必编那套谎话。汤仲明听了阎锡山的口气,没再说什么,开着木炭汽车由太原回到郑州,来去花了近两个月时间。

为了更专心地研制木炭汽车,汤仲明从太原回来后,向郑州铁路管理局辞去了他工程师职务,陕西和山西都给了他一笔试验费,他用这些钱将郑州铁路局借给他作试验的汽车买下了。

一九三三年初,河南省政府责令全省改装木炭汽车,文中称:“本省汤仲明所发明的木炭代油汽车,业已试验成功,其效力与普通汽车相等,而消费可省数倍,实为我国最经济适用之一种交通工具,现拟由政府拔给款项,先将省有汽车一律改装代油炉,以资提倡,然后再行设法推广,使原用之各种汽车统令改用该项代油炉,以期减少费用,堵塞漏洞。” <7>

------------------------------

<7>《河南省政府公报》第1526期,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七日出版。

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间,河南官办长途营业部部分车辆已改装成木炭代油炉汽车,在豫北新乡专署建成木炭车队。

一九三三年一月七日,汤仲明应铁道、实业两部邀请,到南京作公开试验,石英和陈公博两部长在中山陵园招待各界参观,以奖励国人发明事业。<8>汤仲明将木炭汽车由铁道部开往陵园,在陵园进行了快跑、慢行、倒车、拐弯等行驶表演。,观者无不称赞汤仲明的才干。据汤仲明的助手李振国回忆,那天到中山陵参观木炭汽车表演的有行政院院长于佑任、上海市市长吴铁成、宪兵司令谷正伦,还有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以及各界名流,坐了满满一大轿车,后边跟有十几辆小车,从中山陵回来的路上,发生了一个意外的事,汤仲明让李振园开车,在大街过十字路口时,从南边冲出一辆黄包车,车上坐有人,眼看汽车要撞上黄包车,李振国把方向一打避开了黄包车,却碰着交警的岗楼,

将岗楼撞坏了,黄包车赶紧逃了。汤仲明的木炭汽车停下后,后边的大轿车、小轿车也跟着停下了,警察气势汹汹要收他们驾驶执照,他们俩都没有,警察宪兵越来越多,幸

好于佑任、谷正伦等人从小车里下来解围,宪兵一见是他们司令,赶忙敬礼,报告情况,于佑任掏出一张名片让警察看后说:这位是汤仲明先生,这木炭汽车就是他发明的,碰

坏的岗楼,对你们局长说,修一修就是了,用多少钱到我那里去领。警察、宪兵一见,

是他们的司令等人,忙说:没关系,没关系,快上车吧。大官几句话就使这件事风平浪静了,大家又很快回到京都饭店,聚餐后才散去。

一月十二日,汤仲明在铁道部招待报界,介绍木炭汽车的研制情况和成功后的巨大意义,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有个记者提出一个怪问:“木炭能顶汽油,抵汽油吗?” 木炭就是木炭,不能抵汽油,能顶‘洋油’用,还能抵制洋人的经济侵略。”汤仲明回答。

一月十四日,汤仲明应实业部的要求,再赴汤山作载重试验,车上装载铁钻、铁链和检验人员,计重一吨半,从南京城内到郊外的汤山近四十公里,仅用了五十三分钟,其速度与普通汽油车相等。返回南京后,中央工业试验所对木炭汽车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将各部分分别过磅:计代油炉重一百二十磅,滤清器重四十四磅,混合器重二十六磅,汽缸内无余烬,火花塞异常干净,鉴定合格后,国民政府发给汤仲明木炭汽车发明证书,中央财务委员会举行例会时,委员们一致认为:汤仲明苦心研究发明木炭汽车,可为整顿国务之助。当即决议:发给汤仲明奖金一千元,以激励国人发明创造。<9>

------------------------------------

<8>《交通杂志》第1卷第4期,19331月出版。

<9>《交通杂志》第1卷第5期,19932月出版。

一九三三年六月,汤仲明开着木炭汽车返回河南,先到开封,他将在南京及各地宣传、表演、推广情况向河南省建设厅作了汇报,并把自己研制的第一辆木炭汽车,送给了建设厅作样品,建议推广。以后,汤仲明在郑州成立“仲明木炭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出一批木炭代油炉,分送各省,每省一套,并附制造图纸,以求推广使用。

河南省政府根据汤仲明的建议立即拨款建设木炭代油炉制造厂,令建设厅将省有汽车一律改装成代油炉木炭车。<10>然后推广到私营商车中去。但由于使用木炭在操作上没有使用汽油方便,有些嫌麻烦的司机还是购买汽油,不愿改烧木炭,但其经济效益比木炭车差得多。汤仲明有鉴于此,想借助政府之力予以推广,故曾以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名义拟就一文,呈全国军事委员会。呈文着重从交通经济、国防、助益民生和充分

利用本国资源,摆脱外国控制等诸方面申述了推广木炭汽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呈文受到重视,军事委员会批转各省市、令转批各专、县,并通令公路运输机关于以改装应用。

国家建设委员会也训令各省政府查照核办。各省建设厅又以省政府名义转各专员公署和各县政府,行政命令进行推广,河南省政府接此文后,又以建字第二二一O号训令各县

政府一致提倡。省长途汽车营业部遂将尚未改装的客货车辆一律改成了木炭汽车,因此,南京政府时期,河南各地公私客货运输汽车,基本上都改成了木炭汽车。

一九三三年七月,留学美国归来的工程师李葆和,见全国各地都在试验木炭代油汽车,并各有千秋,他想何不将他们集中到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效果不会更好吗?他决定在汉口创办一家煤气制造厂,集全国专家研究改良木炭汽车,他集资十余万元,在汉口填昌街十一号,开设一家工厂,名“中国煤气机制造厂”。他自任经理,聘请河南的汤仲明担任总工程师兼研究部主任,湖南的向德任制造部主任,湖北的高国恕等十余人为工程师,都是全国各地研究木炭汽车者,并将该厂生产制造的木炭代油炉定名为“集成式木炭煤气代油炉”,从此开始了大量制造与使用木炭汽车的时代。

《道路月刊》有篇“国货特载”文章云:“吾国交通不便,阻碍至多,识者忧之。然自提倡汽车交通以来,汽油消耗年费达六千万元,经济受损为害,为国人所痛心,以吾国现状言之,交通建设不可不讲求。而汽车应用亦不能不扩展,既不能因噎废食,则改善之策,实难再缓。年来吾人对木炭代替汽油之运动进行甚力,自汤仲明、向德二氏,对此问题研究成功,证实能以廉价国产木炭代替外洋汽油行驶汽车以便利吾国交通,举国欢然互相告慰,经济复兴,实利赖之。

汤向二氏所创制之代油炉,已蒙实业部特许专利,并在陕西、河南、山西、南京、

--------------------------

<10>《河南省政府公报》第1526期,民国廿五年(1936)一月七日出版。

两湖各地经严格之试验及长期之行驶证明确能使用,其省费之程度,视各地木炭或煤炭与汽油价格比例之不同,由五倍至二三十倍不等,各省当局及商办之长途汽车公司,莫不在积极进行大批改造之中矣。

由汤向二氏之成功,可知木炭代替汽油问题已完全解决矣。以后事业是在集中力量,用科学方法,大批制造物美价廉之产品,以供给吾国社会之需要,兹由汤向等暨诸同志经数日之准备,乃有汉口中国煤气机制造厂之成立。内部一切装置均已完备,工程职务即由汤、向二氏担任,即日开始制造。现所制造者为仲明代油炉及向德代油炉两种,提前出品以应各方需要,本厂对于产品务求工料精良,保证合用,价格亦力使低廉以期普及。关于营业及服务各端,均采用科学方法,务使用者以最低之费用,得到最大之利益,各界同志,幸赐指教,共策进行,无任感盼。……

国货,中国资本,中国工料,便利交通,振兴农林。”

这篇文章虽然是汉口中国煤气机制造厂出的带有广告性质的文章,但推销国货是颇具爱国之心的,而对当时木炭汽车制造的状况也可见一斑。

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间,汤仲明应邀到西安、太原、南京、上海、杭州、南宁、柳州、汉口、广州等地进行木炭代油炉指导并安装试车行驶,他每到一地,总是要等到行驶正常不出一点差错才离开。由于他的无私奉献,各地都很崇敬他。为了感谢他的指导,都慷慨地自愿送给他试验费。汤仲明因此手里有了一笔钱,他对制造木炭代油炉已感到不满足,他要进一步发展,制造木炭汽车,因此,他辞去了中国煤气机制造厂的一切职务,专心于木炭汽车的制造。

一九三五年初,汤仲明在同乡汤允青的资助下,在上海杨树浦开设了“仲明木炭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齐齐哈尔路二百七十号设厂,厂房有三四百平方米。老家孟县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在上海开工厂,相约相伴来上海找汤仲明,对老乡的到来,汤仲明和汤允青都表示欢迎,而且也很放心,有的人一直跟了他几十年,由此也可见他的为人。

汤仲明不以制造木炭代油炉为满足,而想制造出就以木炭为燃料的木炭车,他把各地送给他的一笔数目可观的试验费都作为股金,汤允青为经理,汤仲明为厂长,经理管经营,厂长管生产。汤仲明一边生产木炭代油炉养着厂,一边研究试制大马力发动机,他设计的汽车用钢管做大梁,利用钢管代替木炭代油炉的输气管,达到减轻代油炉的目的,通过汤仲明及其技术人员、工人的共同努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制成两部,连发动机车架前后轴以及许多零件统统自制而成,装配成功后,木炭汽车通过试车,效果很好,载重量达到三吨,比以往的车载重增加一倍,曾在上海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受到社会的关注。接着他又下料准备再造十部。

由于当时愿意参加投资入股的老乡、职工、还有政界要人不少,齐齐哈尔路的厂房嫌小了,后又迁到南市大木桥,在那里修建了新厂房,扩大了生产木炭汽车的规模,木炭汽车很快受到欢迎,各地来上海订货的人络绎不绝,厂里的活儿多到几年也干不完。

由于汤仲明的杰出才华,他被焦作工学院聘任为名誉教授。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上海《立报》第四版刊登一则新闻,《汤仲明任焦作工学院名誉教授职》:木炭代油汽车发明家汤仲明,现应焦作工学院的聘请,担任机械名誉教授,因汤氏正忙于试验木炭汽车,须到十一月才能去公开讲授。

自汤仲明研究木炭代油炉以来,他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就全部用到那上面去了,根本无暇顾及家里,包括夫人生孩子,女儿的学习等。研究成功之后,他又应省市的邀请去表演、宣传、推广木炭汽车,有时几个月难回一次家,他已是四个孩子的爸爸了,幸好贞香、瑞秋已慢慢长大,都是十几岁的大姑娘了,她们能够照顾妈妈妹妹和弟弟,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读书,汤仲明没有重男轻女思想,一直供女儿们上学读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汤仲明,郭秀英夫妇及其子女 (摄于上海)

 

由于汤仲明的工作频繁调动,从徐州调洛阳、从洛阳调陕州、从陕州调开封,又从开封调郑州,先后五年时间,调动五六次,每处平均不到一年时间,这给贞香、瑞秋的学习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她们随着父亲的频繁调动而频繁转学,各个地方的教学质量高低不等,进度有快有慢,搬迁时还要误课,没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就适应不了,但她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习十分勤奋,成绩一直很优秀。一九三六年春,二十一岁的汤贞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十八岁的瑞秋也考入上海一所高中读书。这使汤仲明感到十分快慰。

一九三六年夏,为宣传、推广木炭代油炉汽车,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南京组织全国木炭代油炉汽车比赛,比赛路程从南京起程,经上海、杭州、湖州回到南京,行程一千多公里,参加的车辆除“仲明木炭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外,还有汉口李葆和开设的“中国煤气制造厂”,湖南向德在上海开设的“中华煤气机厂”的车。汤仲明派李振国开车,李葆和那次参赛的车是由高国恕开的,向德是让他侄儿开的,千里赛车,时间三天,据李振国老人回忆,那次比赛他跑了三个第一,一个第二。交通部组织这次竞赛有两个目的,一是检验各家公司改装木炭代油炉汽车的技术;二是为各家公司推销产品,同时邀请了许多有车单位观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木炭载客汽车 ( 原刊 东方杂志” )

 

当时全国各地都普遍有木炭代油炉汽车行驶,唯独部队军车还都使用汽油。汤仲明认为后方搞运输的军车也可使用木炭代油炉,故联合李葆和、向德共同向军事委员会呈文:

呈为木炭代油炉汽车,关系交通国防国计民生者至巨,拟恳俯赐积极提倡以资推广事。

商等苦心研究数年,耗资几十万,现在已将木炭代油炉改良尽善,分别设厂,大量制造,又订制特种加大马力车辆,以供坡长高大之道路上行驶,并在继续研究自造木炭汽车。所有已成出品,屡在各省市试验,成绩异常优良,故木炭汽车在今日已脱离试验时期,而入大规模实行时期,籍以商等所抱共同目标,打倒舶来油类,提倡国产燃料,不过我等帛力有限,推行维艰,努力数载,成效虽著,而迄未能普及者,实因国人尚未深切认识代油运动之重要,而一致未采用耳。谨将木炭汽车对于交通国防国计民生之密切关系,分述如下:

拟恳钧会俯准下情、予以提倡,商等不胜感激之至。

(一)我国幅员辽阔,极待开发,需要交通,甚为迫切,但巳成路线,客货运输,均不发达,盖因油价昂贵,消耗太大,票价与运费不得不特别提高,当此国民经济极端衰落之时,人民对汽车惟有望洋兴叹,舍而不乘,又国产货物,体积笨重,市价低廉,亦不免负担昂贵运费,故欲充分利用公路交通言之,必须推广木炭汽车者一也。

(二)世界各国,对于燃料无不讲究自给,我则专恃外油,国际风云日急,若来源断绝,全国交通将陷于停顿,据《孚林西报》十月二十一日罗马电,意国恐国联制裁禁止油类进口,下令全国凡军商所用汽车,均须采用木炭燃料,不准再用汽油,我国亦系无油国家,当战时所受限制,必有甚于意国者数倍,似宜先事预防,普遍采用木炭汽车,庶乎有恃无恐,此就国防方面言之必须推广木炭汽车二者也。

(三)我国重要交通线尚未筑成千分之一,每年汽油消耗已达四千余万元,不久必

增至万万。若不设法补救,将见交通愈梗,漏洞愈大,此就国家经济方面言之,必须推广木炭汽车者三也。

    (四)我国农村破产之最大原因,为洋货充斥,土货衰落,将来木炭汽车通行后,每年汽油进口减少,同时土产木炭之销路增加,农民以农隙上山植树培林,砍柴烧炭,每年可增加收入数千万元,必须推广木炭汽车者四也。

总之木炭汽车,无论就任何方面着想,均绝对有推行之价值,且事关重要,如听商自生自灭,信非所宜,查各国政府对于其本国新营事业,无不尽力提倡保护,甚或优予资助,使其繁荣滋长,故欧美各国工商业,皆得由幼稚时期迅速发达,蔚为大观,实有由来也,近来我政府对于生产事业,亦在多方提倡,故不揣冒昧,拟恳钧会令饬全国公路机关,限期将原有车辆完全改装代油炉,并设法限制汽油进口数量,不仅商等所经营之木炭代油事业得以推广,而交通国防、国计民生望诸大端,均利赖之。谨呈

军事委员会

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齐齐哈尔路270号)

中国煤气机机器制造厂

(汉口慎昌街11号)

中华煤气汽车制造公司

(上海华德路309号)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五日

 

军事委员会接此呈文后,转发各省市,并饬令各地政府提倡改装木炭代油炉汽车。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河南省政府下文:

令各县政府,提倡各公路改用木炭汽车仰遵照由。

案据建设厅签呈称:案奉建设委员会第五二五号训令内开,案准军事委员会函开,奉交仲明等机器公司呈称:木炭汽车关系交通国防,国计民生,恳予提倡,并通令公路机关改用一案,抄同原呈,请查照核办等由准此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厅转饬长途汽车营业部遵照采用外,理合签请钧府令饬各区专员公署转饬各县政一致提倡以利交通等情。除分行外,合行令仰该县遵照提倡为要!此令

计抄发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原呈文一件。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上海《立报》发表该报记者采访汤仲明的文章,文中引用汤仲明的原话说:“我研究木炭汽车的目的不是想发财,实在是想摆脱国际石油商的垄断,使中国的交通工具,不至因燃料来源断绝而停顿,变成一堆堆废铁。”该报记者大声疾呼:希望中国多出几个不想发财,只想救国的汤仲明式的人物。

正当木炭汽车问世不久,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京西郊卢沟桥挑起事端,借口一个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理所当然遭到当地驻军拒绝,日军即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从而发动侵华战争。八月九日,日本官兵两人乘军用汽车向虹桥机场猛冲,并枪杀一名卫兵,当即被中国驻军击毙。八月十三日,日本帝国主义即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上海的大规模军事进攻。

战前,日本人也很重视汤仲明发明的木炭汽车,曾派员找他,表示愿意和他合作或出高价购买他的技术。汤仲明非常仇恨日本侵略者,严词拒绝,没有商量余地,让来者下不来台,非常尴尬,使者恼恨汤仲明,认为他不识抬举,愤愤而去,汤仲明根本没理会他这一套。不知是日方有意报复,还是事情巧合,“八.一三事变后,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他的工厂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全部毁于战火。一九三七年汤仲明已经试制成十部四缸大马力木炭汽车发动机,这实际就是中国制造汽车的开始,要不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制造汽车的历史要提前二十年。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活的汤仲明,不当亡国奴,毅然开着一辆木炭汽车离开上海,开往南京,沿途又受到日本飞机轰炸,木炭汽车也被毁于途中。

2, 仲明动力机造福社会

汤仲明在上海的工厂被日本侵略者炸毁,成了一片废墟,但他不后悔,他至死也不愿与日本人合作。这时他想到了一个叫范争波的人,范争波是河南修武县人,汤仲明在上海建厂招商引资的时候,范争波当时在中央监察院工作,他也投了一笔钱,工厂毁于战火,大家也只好认倒霉。现在,范争波早已调到江西任国民党省党部书记,汤仲明决定到江西去。

汤仲明来到江西,由范争波介绍到省立泰和机器厂担任厂长。当时这个厂主要生产木炭代油炉,这对汤仲明来说是轻车熟路。但以他一贯的作风,仍然整天泡在车间里和工人们在一起。

 

有一天,有个外单位的司机慕名来找汤仲明,说他开的木炭汽车上坡时力量不足,特别是在赣南公路上,山大坡陡十分危险,开着汽车就提心吊胆,请教汤仲明有没有办法解决?汤仲明检查了这部木炭汽车,把角齿比改小,又对这个司机说上坡前向木炭炉下部喷些水,水汽经红热炭层产生水煤气效果会更好。这个司机一试,果然很好,这部雪佛兰木炭汽车此后爬坡就和汽油车差不多了,这个司机十分佩服汤仲明,认为他名不虚传,很了不起,于是,逢人就称赞汤仲明,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司机中就普遍传开了,山区公路的司机也争相改齿轮比以增加木炭汽车的动力。

 

汤仲明在泰和机器厂工作得心应手,十分顺利,不料一件小事却引起了意外。一天上班时间,汤仲明照例深入到车间,他正和工人们一起研究解决一个难题,有人来叫汤仲明去接待来厂视察的人,汤仲明心不在焉地说:“让他来这里吧。”来人又说:“是领导来了!”汤仲明又随便说了一句:“领导就不能来车间吗?”然后汤仲明又集中精力和工人们讨论那个难题去了。这位领导听了回话十分生气,认为汤仲明目中无人,他回去查了查汤仲明的背景是范争波,而范争波当时已从江西调到了桂林。于是汤仲明的厂长职务被撤除了。这时汤仲明才知道,视察的领导原来是江西省建设厅的厅长。就这样,不善逢迎的汤仲明无意之中得罪了顶头上司,被端掉了饭碗。对于这件事,汤仲明并不太在意,因为他更愿意创办自己的企业,方便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验。

一九四O年,汤仲明驾着木炭汽车,离开了江西来到西南大后方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汤仲明在上中学时就记住了这句赞美的诗句,现在来到桂林,如临仙境,汤仲明赞叹着:“果然名不虚传!”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始皇在这里开凿了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沟通了湘漓两水。公元前二一四年秦朝设桂林郡,因当时城内遍植玉桂树,桂树成林而得名。桂林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山峰秀丽天成,拔地而起,千姿百态。漓江明洁如镜,游鱼历历在目。奇山秀水构成一幅锦绣画卷,真是“江如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汤仲明心想,如此人间仙境,如此人间福地,岂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抗日战争爆发后,汤仲明意识到“洋油”将更加奇缺,工厂的动力将面临巨大困难,他在江西泰和机器厂任厂长的时候,就已经面临这个问题。当时厂里因缺油,烧汽油和柴油的机器都被迫停止了,当时为了解决工厂的动力和照明,他就开始研究以木柴为燃料的蒸汽动力机,他白天工作,晚上思考、绘图、研制,已经初步试验成功。汤仲明来到桂林,一心就想进一步研究,成功后予以推广。他在桂林市郊的马鞍山六河沟,找了一处地方开设了一家工厂叫仲明动力机厂。当时中国的工业还很落后,机器中常用的曲轴、连杆、活塞自己都不能制造,都依赖进口,要设计制造动力机谈何容易?汤仲明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的动力机不用曲轴等部件,而使用斜面,使机器不仅易于制造,而且价格低廉。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仲明动力机于一九四一年八月终于在桂林问世。

仲明动力机的研制成功是汤仲明为国家做出的又一宝贵的贡献,他呈请经济部检验并申请专利。一九四一年九月五日,经济部以工字第一七四一一号文通知汤仲明,该项

动力机经检验合格,批准发明专利十年。<1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汤仲先生

 

仲明动力机厂从此正式生产这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动力机。

汤仲明在桂林办厂,也吸引了原来在上海时在工厂工作过的家乡人,如马凤仪,汤克伦、邢敏德、李振国等人,他们先后赶赴桂林,跟着汤仲明一起工作,为仲明动力机厂增添了生机。

仲明动力机厂一问世就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解决了当时许多实际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项大事:

(),为内河航运木船解决动力   

柳州西江造船厂闻讯以木柴为燃料的动力机试制成功后,派一位姓柯的工程师到桂

林参观,汤仲明毫无保留地向柯工介绍动力机的性能、效率、用途及各种部件的构成,并商定将动力机装到西江造船厂造的木船上作动力试验,装上浅水轮拨动水使船前进,经试航,效果良好,时速平均达四十公里,西江造船厂非常满意,立即订了一批货,柯工程师并撰文登报评述这项发明是完全依靠自己的人力物力制造出来的,既经济又实用。

随后,湖南长沙、江西泰和也闻讯赶来购买动力机,运回去各装一艘木船,试验结果不-----------------------------------

11〉经济部批准专利十年的通知原件,民国三十四年(1941)九月五日

管是在湘江还是在赣江上航行都行,自此以后,动力机在内河航运上逐渐推广使用,从而解决了小型木船的动力,使一大批船工从繁重的撑杆行船中解放出来,为他们造了福。

(),为《大公报》解决动力和照明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云集于桂林,这里一度成为大后方进步文

化的中心。一九三七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大公报》也逃离上海辗转各地。一九

四一年《大公报》在桂林复刊时,为了防御日军飞机轰炸,报馆设在桂林郊外的大山里,人武部印刷机器设备安装在一个大山洞里。洞口不大,洞中光线不好,白天黑夜都是一

片漆黑,因远离桂林市区,附近没有电缆线设备,独家安装电灯经济上负担过重,报社也承担不起,因此,一无动力,二无照明,印报靠人力摇动印刷机,既费力气,工效又低,迟迟不能印出数以千万计的报纸,使报馆工作人员心急如焚,又苦于没有办法,报纸是有时间性的,不然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印刷、编辑都得通宵达旦工作,没有电灯,只好用煤油灯,煤油困难买不到时,只能用茶油照明,火光微弱,烟雾甚浓,工作条件非常艰苦。

报馆经理王文彬得知汤仲明动力机试制成功的消息后,就去找汤仲明帮忙解决他们报馆的动力和照明问题,汤仲明一贯以助人为乐,对公益事业更是不遗余力,汤仲明一听就对王文彬说:“我们的动力机一可带动发电机发电为你解决洞里照明问题;二可装上皮带轮带动印刷机给印报。”

“太好了,太好了!”王文彬喜出望外接着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你研究的正是我需要的,请你马上抽时间去给我们安装,越快越好。”

“走,先去看看,明天我就带人去给你安装,机器是现成的。”汤仲明急别人所急,说干就干,他问王文彬通往报馆的路可以开汽车吗?

“勉强,我们的印刷机也是用汽车运进去的。”王文彬实事求是地回答。

汤仲明随即吩咐人点火发动木炭汽车,随着王文彬来到报馆,他看了看地形,又仔细察看洞里机器设备,以及他们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后,就和王文彬商量具体事宜,最后王文彬问汤仲明:“大概需要花多少钱?”

“照实算,花多少,算多少,我不会多要你一个钱的。我只能为国难做出牺牲,决不像有些人大发国难财。”王文彬一听汤仲明的口气就放心了。

经过几天的日夜奋战,电灯装好了,印刷机上的皮带轮也装好了,只用了两部动力机,就给这个远离市区山洞里的《大公报》报馆送来了光明,送来了动力,驱走了黑暗,也驱走了劳累,迎来了一片欢欣。

(),在桂林开办了公共交通汽车

汤仲明在桂林开办了公共交通车,可能还算得上桂林公共交通车之始。

抗战初期,桂林是大后方,从前线逃往桂林的难民很多,有不少机关、学校、工厂、商号等迁到桂林。这给桂林带来了住房、交通拥挤,特别是从火车北站至南门这一段路上,人流不断,有钱人可以乘坐人力黄包车,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拖儿带女,负重而行,非常艰难。汤仲明见此情景就想:如果在这条路上有公共汽车就好了,可以让人少吃多少苦,少受多少累啊!于是他就买了一辆美国产的大汽车,昼夜不停地改装成烧木炭的公共汽车。不久,一辆公共汽车就出现在火车北站至南门这条人流不断的线路上。为那些担挑、扛包、提篮、驮儿背女,不堪负重的难民们解决了这段路程上的跋涉之苦,有些真买不起车票的,他交待不必计较,对军人特别是对伤兵免票。他办这路公共汽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决这条路上行人的劳苦,造福百姓。

(),为广西大学师生解决交通和照明

广西大学离桂林有十几公里,又无公共汽车,师生员工进城诸多不便,他想师生员

工之想,急师生员工之急,又购买了一辆福特牌汽车,改装成烧木炭的公共汽车,行驶在桂林市里至广西大学的线路上,实际成为广西大学的专用车,为该校师生员工进城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汤仲明热心为公共交通服务的精神,深受社会的好评与赞誉,特别是广西大学的师生员工们,他们切身体会到有车的方便,没车步行的艰难,从心底感谢汤仲明为广西大学办了一件大好事。

汤仲明到了广西大学,方知原是学校自己发电解决照明问题,如今因为抗日战争,柴油短缺,停止了发电,晚上变成一片漆黑,同学们自习只能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教师办公也一样,开始点煤油灯,煤油供不上就只能点茶油,汤仲明知道后,向校长提出可以用木炭代替柴油开动柴油机来带动发电机,校长听了既惊喜也有点怀疑,问汤仲明怎么代替?

“还用木炭代油炉。”汤仲明说。

“代油炉可以带动汽车,柴油机那么大,怎么能带动?”校长疑惑地问。

“我可根据柴油机多大马力,造多大马力的代油炉来带动它。可以烧木炭,也可以烧煤,不过烧煤比烧木炭麻烦一些就是。”汤仲明解释说。

“那太好了,请先生费心为我们造一个,大概需要多少钱?”校长问。

“钱好说,如果学校有钱,给我一个成本费;没有钱,就算我为学校作贡献。”汤仲明说。

校长一听,知道汤仲明是一片赤诚援助学校,对他肃然起敬。

汤仲明带领邢敏德、汤克伦、马凤仪、蒋鸿航工程师几个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由汤仲明牵头,将木炭代油炉放大好几倍,边设计边制造,为了广西大学早见光明,夜以继日地奋战,就像父母为了孩子们的学习,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一样,不到半月时间就安装好了,试机一次成功,木炭代油炉为广西大学的夜晚送去了光明,师生们一片欢腾。这是汤仲明为广西大学办的第二件好事。

仲明动力机厂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造福于国家,造福于社会,造福于百姓,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舐犊情深

汤仲明的大女儿汤贞香,在上海时,就读复旦大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一位热血的爱国青年。

.二八松沪抗战时,汽车司机胡阿毛开着一辆满载敌人和军火的汽车,开足马力冲入江中,和敌人同归于尽。胡阿毛的这一壮举对汤贞香影响很大,她十分敬佩胡阿毛,认为他牺牲得壮烈,虽死犹生。“八一三”事变之后,贞香积极参加宣传抗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鼓舞全国同胞奋起抗战。

汤仲明在上海的工厂被日军飞机炸毁后, 贞香随父母一路逃难到泰和,桂林。不幸的是,因沿途日本飞机轰炸,奔走劳累过度,她患上了肺结核病。肺结核病称痨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那时治肺结核的有效药很少,而且全靠国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货源奇缺,不是很有钱的人是买不起也买不到的。

汤仲明的工厂以搞科技实验为目的,又被日本侵略者炸为废墟,根本就无钱买药,眼看贞香病情一天天加重,汤仲明夫妇心急如焚,四处请医生看病,药也吃了不少,只是没有效果。贞香日夜咳嗽,经常吐血,瘦骨如柴,最后竟卧床不起。贞香自知自己来日不多,她想,死并不可怕,遗憾的是自己年纪轻轻,还没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国难当头,更没有为国家出力就离开人世。贞香自小受父母思想熏陶。在学校接受进步思想教育,具有爱国献身的精神。她在弥留之际,对父母说:“我知道自己不行了,我无以报答父母和报效国家,我唯有这一病体,死后将肺献给广西医学院,供研究防治和治疗肺结核病用;火化尸体,以免再传染他人,也是移风易俗之举……”贞香一边咳嗽,一边断断续续地请求父母答应自己吃安眠药的要求,。此时汤仲明看着爱女,已是心如刀绞,秀英更是泣不成声。汤仲明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有如此博大的胸怀,竟有这么高尚的品格,在病魔折磨下奄奄一息的时刻,心里想的是国家,是他人……。汤仲明看着女儿那恳切的眼光,他万分心痛,又万分感动。为了让女儿安心,汤仲明强忍悲痛点了点头,他又示意秀英同意,待双亲同意后,贞香脸上露出了微微的笑容,慢慢地合上了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她安静地走了,永远地走了……。这是一九四三年的秋季,贞香年仅二十六岁。

 

汤贞香是汤仲明的掌上明珠,她美丽又聪慧,是汤仲明未来的希望。汤仲明为失去爱女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妻子秀英抱着女儿痛哭着、摇撼着、诉说着……她不相信自己的骨肉就这么永远的分离了,她痛不欲生,令人惨不忍睹。汤仲明冷静下来,劝慰妻子,他记住了答应女儿的要求,他要去实现女儿的愿望。

汤仲明来到广西医学院,转达了女儿的遗愿,学院方面对青年大学生汤贞香此举,无比敬佩,对汤仲明夫妇的开明,也大为敬仰。校方答应立即解剖取肺,但火化之事,校方感到为难,因为当时整个桂林都没有火化设备。汤仲明既不能为难校方,又不能违背女儿的意愿,他只好自己想办法,把女儿的遗体从广西医学院拉回来后,汤仲明让工人锯开两个大汽油桶,焊接成一个长槽将女儿放进去,下面用砖垫起,买来了五百斤木柴,亲自用土法火化女儿,当火焰呼呼地燃烧起来时,这个什么困难都难不倒的汉子,此时却柔肠寸断,泪流满面。心里默念着:“贞香,你永远是爹的好孩子……

汤仲明此举,当时在桂林还没有先例,一些保守的人对此大惑不解,以为汤仲明伤心过度,被气疯了,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大加赞赏,桂林一些报馆记者,也闻讯赶来采访,将此新闻予以报道,盛赞汤氏是移风易俗的楷模。其实汤仲明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完成爱女的遗托,让贞香的在天之灵得到宽慰。火化后,他买回来一个很精致的小皮箱,将骨灰装好,从此走南闯北的他一直把这个小皮箱带在身边。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多次抄家,汤仲明担心不测,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把贞香的骨灰埋在了重庆李家沱新建湾山坡自己住房的后面。

文化大革命中,汤仲明被当作“牛鬼蛇神”备受磨难,文革后得以平反昭雪,他恢复自由后,首先想到的是:找到贞香的骨灰,再把女儿带在身边。他请人用锄头在山坡上挖,他自己也亲自查找,然而让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无比伤心的是,经过多方努力都未找到。也许贞香早已融进了这块土地。汤仲明的舐犊之情令人感动。

4, 颠沛流离

一九四四年八月,日本侵略军向湘桂线发动攻势,桂林自六月起,一贯平静的大后

方即将变成紧张的前线,而陷入混乱局面,九月二十日梧州陷落,广西全境处于危机状态。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十一月十一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广西省会桂林。十二日占领柳州,并轻易地占领南宁。十二月打通了从华北横贯大陆以至法属印度支那的通道。

汤仲明为时局所迫,又有一友人想用他的木炭汽车作为撤退时的运输工具,建议他关闭工厂,添置汽车,撤到后方贵州,专事运输。汤仲明接受了朋友的建议,靠两辆木炭汽车,一路颠簸,忍饥挨饿,从桂林一路撤到了贵州的三穗。

来到贵州,汤仲明想起学生时代听人所形容的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贵州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气候恶劣,地势不平,百姓穷困到极点。但来到三穗,汤仲明却另有一番感觉,这里峰峦起伏,云蒸雾绕,鸟语花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半处女地,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状态,他一下子就喜爱上这块土地。

汤仲明在三穗租下了一片场地几间房,靠两辆木炭汽车,专门从事运输,从贵阳到三穗,大约二百多公里,两天可以跑一个来回,赚回来的运费,基本上能维持员工的生活。

湖南洪江荣军管理处的柴油发电机,因缺油停用,致使管理处无电可用,到了夜晚一团漆黑。管理处的人员得知汤仲明能用木炭代替柴油时,就派人到广西桂林找汤仲明,又由桂林找到三穗,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汤仲明的下落。他们找到汤仲明请他去改装他们的柴油机。汤仲明听后一口答应,第二天就带着马凤仪,汤克伦、邢敏德等一同前往洪江,他们驾一辆木炭汽车,装着一些制造木炭代油炉的材料,风尘仆仆地赶了一百多公里来到湖南洪江荣军管理处。

荣军管理处是负责收治在前线受伤的伤病员的,汤仲明想到将士为抗战负伤,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和同伴们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困了打一会盹,饿了随便吃几口,不到一个星期就制造好了代油炉,安装后试车一次成功,荣军处又恢复了光明。伤兵们知道此事后,一致要求见见汤仲明。汤仲明到病房看望伤员,大家都很高兴,也很感激,有的还流下了热泪。有个受伤的军官说:中国要多出些像汤先生这样有才华,又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该有多好!

荣军处要付钱给汤仲明,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他说:“将士们在前方和日本侵略者打仗,流血牺牲,为国抗战,我做的事就是对将士们的慰问。”汤仲明分文未取,给荣军处的人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汤仲明在三穗时,有一天在马路边修汽车,有个学生模样的小青年,一直站在旁边看修车。天快黑了,汤仲明对他说:“小伙子,该回家了。”

“我哪里还有家啊!”小伙子一提家就哭起来,接着说:“我家在桂林市,我正在上中学,日本鬼子占领桂林,我随父母逃难出来,在途中遭鬼子飞机轰炸,都跑散了,父母生死不明,我随着逃难的人流走了几天,沿途乞讨来到三穗,现在流落街头,讨饭度日,无以为生,无家可归,到冬天,我恐怕会冻死在街头的。”汤仲明一听小伙子哭诉,心软了,心酸了,他问他:“你多大呢?”

“十六周岁,虚岁十七。”小伙子答。

“叫什么名字?”汤仲明问。

“周有昌,周是夏商周的周,有是没有的有,昌是繁荣昌盛的昌。”

“名字顶好,可惜国不昌啊!”汤仲明感慨地说。

“大伯,您能收留我当个学徒吗?我求您了。”说着就跪下了。

“快起来,快起来。那就试试吧。”汤仲明十分同情受难的人,他时常接济别人。于是他就把周有昌留下来了,教他学汽车修理。这个小孩有点文化,脑子也比较聪明,学习很认真,很快学会了一些技术,后来成为汤仲明手下的一名好技工,他一直跟随着汤仲明到重庆,直至重庆解放后,才参军走了,参军后,他把汤仲明家当成他自己的家,把他们一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直到汤仲明被错划“右派”诬陷为“反革命”被迫多次改换住处后才断了联系。

继贞香去世后,汤仲明在三穗又遭遇不幸,年仅十六岁的汴生——汤仲明的三女儿因患心脏病去世。汴生自幼身体虚弱,但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是随父母不断地逃难,饥饿劳累又得不到及时治疗所致,三穗就连县城也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汤仲明四个女儿,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两年之中失去了两个,只剩下瑞秋和三生。汤仲明在悲痛的同时对日本侵略者怀着刻骨的仇恨。郭秀英为接连失去两个女儿哀哭不已,从此落下了患癫痫的病根。从汤仲明一家的遭遇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

一九四四年底,日军又以一部分兵力,挺进贵州独山,逼进四川,汤仲明所在的三穗又由后方变成了前线,他只好再往后撤,一九四五年七月,在重庆市化龙桥找到了一个落脚之处,继续以运输为生计,维持自己一家和几个没有离去员工的生活。

重庆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古代巴国的首府。一一九O年,南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封帝位,自诩是“双重喜庆”,遂把原名恭州改为重庆。重庆座落在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处,市中心区三面环江,形如半岛,重庆依山筑城,鳞次栉比,故有“山城”之称,远看层层叠叠,十分壮观,夜看山城,万家灯火,繁星点点,天地难分。重庆还被称为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夏天炎热稍过南京,稍逊武汉。炎热期很长,都因为近山环抱,热不易散的缘故,冬天亦不甚冷,这是因为远山环抱四川,特别是北部的眠山、大巴山阻挡寒流之因。由于植物茂盛,雨量充沛,日睛夜雨,深秋冬季多雾,故又有雾都之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明令迁此作临时首都。一九三九年五月五日又将重庆定为特别市。一九四O年九月四日又将重庆定为永久陪都。

日军向四川逼进之势,陪都重庆为之震动。国民党中央政政府高级官员相互指责漫骂,有的准备逃往国外去。此时,日本国内舆论界出现了一种留着重庆的论调:如“重庆的存在果真对我们(日本)不利吗?”;“重庆起猛兽的囚笼作用”;“如果没有重庆政权,我们(日本)将遭受到四面八方尽是满布抗日精神的苦恼”。为留下这一有用之物,日军停止了进攻,从独山后撤了,这可能就是日寇没有进攻四川,去占领重庆的重要原因。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后,重庆沸腾了,中国沸腾了。度过八年艰苦岁月的老百姓,特别是从外地逃难到重庆的难民,更是欢喜若狂,奔走相告,争先购买鞭炮燃放,以示庆祝,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比过年热闹得多。晚上不少商店挂起红灯笼、点起红蜡烛,既不关门,也不收招牌,好像狂欢永远没有止境,人人脸上堆笑容,个个心里乐开花。有的机关、团体集会庆祝,有的家庭设宴把盏庆祝,全重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欢庆。汤仲明当时正在街上,他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鞭炮,回到家里告诉妻子和儿女,走出门口燃放起来,他也觉得自己一生中还没有这么高兴过,日本投降了,帝国主义完蛋了,中国人民再不当亡国奴了,老百姓可以过安稳的日子了。他自己也将结束家破人亡、颠沛流漓、悲惨的流浪生活。当时老百姓可没有想到还潜伏着内战的危险,还会被卷入内战的旋涡。大家尽情地欢庆着……

日本投降以后,汤仲明分析形势认为:陪都重庆目前的拥挤和暂时的热闹将会改变。人们会恢复原来的平静生活,一些内迁的工厂会迁回原地,将现有的设备便宜处理。他想趁此购置点设备,再发展自己的工厂,来实现“科技救国”之梦。汤仲明经过多方打听,经人介绍,购买了位于化龙桥的属于交通部公路总局的第二汽车修理厂的旧机器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在重庆继续开办仲明动力机厂。从此后,汤仲明定居在重庆。

中国的大西南,大山起伏,森林密布,是天然的亚热带植物园,薪炭林资源极为丰富,是发展木炭汽车、木柴动力的最理想的场所,汤仲明因地制宜,在此扎下根,他知道在中国没有解决石油问题之前,是离不开木炭代油炉的,虽然抗战胜利了,交通方便了,但中国依赖进口“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并没有结束,所以使用木炭代替汽油的日子还长着呢。因此,汤仲明到重庆后,仍开设“中国动力机厂”,生产仲明动力机和木炭代油炉。由于大西南有丰富的木柴资源,使用它成本低;又由于大西南地处内陆内地,远离海口,交通不便,仅靠长江水运,又是上水,路途遥远,运费昂贵,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汤仲明的产品很受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红。但汤仲明却不满足,他在研究改进他的动力机,想将它改成内燃机,将来让它替代蒸汽火车头。

 化龙桥离红岩村不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设在重庆的办事处就在红岩村,国民党把八路军办事处视为眼中钉,派遣许多特务在红岩村一带活动,伺机破坏办事处机关,逮捕和迫害共产党人。因此当时的红岩村曾被视为危险的地方。汤仲明一向认为自己不介入政治,所以在化龙桥设厂也没什么顾忌,实际上汤仲明并未摆脱政治。他和国民党中央监察院的范争波是同乡,汤仲明在上海建厂招商时,范争波还投了一笔钱。范争波这时也还在重庆。在共产党方面,汤仲明联系得更多,周恩来、邓小平是他在法国留学的前后同学,还有中共早期党员杨介臣、郭天枢等人即是同乡又是留法的同学,相互有很深的友情。吴玉章老先生是留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是汤仲明十分崇敬的人。

汤仲明从学生时代起,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对政治不感兴趣,他怕参与政治会耽误他的学习和搞科研的时间。其实汤仲明的政治倾向是很明显的。

他远渡重洋,刻苦学习,学成回国的迫切愿望就是报效国家,但是回国后求职却四处碰壁,竟然无法觅一个工作岗位,实在可悲、可怜!一九四六年七月,有朋友给他捎来一份解放区晋冀鲁豫出版的《人民日报》,在该报七月二日第二版上载有:

 

工程师郝贵林自杀

[新华社延安二十八日电]渝讯:留法老工程师郝贵林因被国民党政府排斥,一身本领无法施展,其在法国请求返回时,使馆人员曾允回国之后,一切生活工作均由政府照顾,故郝氏只带美金三百元回国抵渝后,既往见经济部长翁文灏,因他性格耿直,不善投机钻营,未被录用,后又往胜利大厦三访顾维钧,均遭拒见。

由于三十余年寓居国外,返回后毫无社会关系,转瞬钱钞用尽,乃靠当卖衣物度日,此时郝氏从同乡处得悉其家人十余口,均在抗战期间被敌惨杀,郝氏受此双重刺激,顿萌短见,乃卖尽所有剩余衣物,还清全部借债,于十五日深夜自缢于中央公园厕所内,临终留有遗书一封,语极悲切,中有云:“学会一身本领无处展,身困渝地寸步难行。”据悉郝氏在法时曾在巴黎雷诺工厂任大领班及比斯亚斯工厂任工程师,特长于制造飞机,坦克等机械,素为法国工程界所重视,以满腔热忱返国,竟不得一席之地,而被迫自缢,闻者莫不痛愤和惋惜。

 

汤仲明看罢此文,义愤填膺地将报纸重重地往桌上一拍说:“真是岂有此理!扼杀人才啊!”接着他又无限惋惜地自言自语:“郝工啊郝工,为什么要寻短见呢?怎么不来找我?我至少可以让你有事做,有饭吃呀!”他喃喃地说着,心情一直无法平静,他想起了自己刚回国时的遭遇,又想起了一九三八年在上海遇到蒋鸿航的往事。蒋鸿航也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学子,他的家乡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有家无处归,流落上海,四处寻找工作无果,钱花光了,又生病了,蒋鸿航孤苦无援,面临绝境,幸而遇上了汤仲明。汤仲明爱惜人才,收留了蒋鸿航。蒋鸿航备加感激,不负希望而努力工作,而且才干和学识出众,很快成为汤仲明的得力助手。在以后的相处中蒋鸿航与汤仲明的二女儿汤瑞秋相亲相爱,终成夫妻。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郝贵林的遭遇中他深切体会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党官场中任人为亲,拉裙带关系,排斥有用人才,这样的政府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他心中十分气愤。汤仲明又看到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顾民族危亡,不管百姓死活。同时国民党官场腐败、官员们吃喝玩乐、嫖赌逍遥、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汤仲明对此痛恨不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国民党早已丧失民心,快要垮台了。

汤仲明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共产党帮助穷人,解放穷人,在抗战时期又带领全国人民不屈不挠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汤仲明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同时冒着危险掩护共产党人。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洛阳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杨泽甫,为躲避国民党的搜捕,曾经在汤仲明的掩护下,改名换姓,装扮成工人,在陕州行车厂潜藏了几个月之久。

一九三一年,为躲避追捕的共产党员杨介臣潜入郑州,找到汤仲明说明来由,汤仲明即把杨介臣安排在自己研制木炭汽车的实验室里,装扮成技术人员,也长达数月。

共产党员郭天枢,四川渠县人。曾和汤仲明一起留学法国,回国后在重庆德兴里街莲花池,开设了一家机器修理厂。该厂实际是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场所。当时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冉钧就住在这里。重庆“三.三一”惨案后的第三天,冉钧、郭天枢回莲花池的途中,冉钧即被王陵基派去的特务枪杀了。郭天枢死里逃生回到渠县后给汤仲明写信联系,汤仲明知情后让郭天枢立即赴上海,让他在上海仲明机器厂担任工程师,将郭天枢掩护下来,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前夕,郭天枢才离开,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汤仲明掩护了这位共产党人。

汤仲明还从经济上资助过《挺进报》的出版,党的地下工作者成善谋经常把《挺进报》秘密地送给他看,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善谋牺牲后,汤仲明对其爱人杨必礼继续帮助,直到她离开重庆搬到泸州为止。

一九四六年旧政协会议时,吴玉章先生曾亲到汤仲明家访问,因汤仲明是一九一九年八月去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后来李强也去看了仲明动力机,当时机器陈列在《世界日报》社后院,李强看后感到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发明。汤仲明见到吴玉章的第一句话就是:

“吴老先生,您还认得我吗?我就是河南的汤仲明,一九一九年八月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

“人不认得了,但你的名字我记得,还很熟,你发明木炭汽车,全国都出名了,你的科学救国的梦实现了,起码是实现了一部分。”吴老说。

“我这是救急,谈不上救国。不过抗战时期要没有木炭汽车,就不可想象了。”汤仲明回答道。

“你的木炭汽车,代替了‘洋油’,在抗战时期起了重要作用,现在还在起作用,你为中国办了一件大好事。”吴老肯定地赞扬道。

“先生过奖了,微不足道,微不足道。”汤仲明谦逊地说。

“中国工业,任重道远。”吴老高瞻远瞩。

“一点不错,完全正确。”汤仲明表示同意,并表态说:“学生当继续努力。”

“好,这样就好!”吴老听了他的话也很高兴。并曾暗示让他去延安搞工业,汤仲明也有这个想法。终因家庭拖累和对自己已有研究设备的留恋,迟迟未能行动。直到全国解放的时候。

汤仲明在重庆时,听说《新华日报》是共产党办的,他就订了一份来阅读。直到一九四七年三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新华日报》工作人员被迫全部返回延安,国共合作到彻底破裂为止。

中共重庆办事处撤走后,化龙桥这一带的地头蛇出来了,因为共产党的吴玉章去过汤仲明家访问过,李强又去看过他的机器,又见他订有共产党出的《新华日报》,就认为他有共产党之嫌,就经常上门来寻事。汤仲明被迫迁居,他在大杨公桥找一处地方居住.下来。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木炭小汽车, 尾部为木炭代油炉

大杨公桥这个地方比较偏僻,连电灯都没有,幸好汤仲明租住的房屋正靠着一条小河,房子建在河的右岸上,紧靠着河没几米远。河水流量不大,但涓涓细流长年不断,汤仲明在此住下后,发现这里水力资源可以利用,只需垒个小水堰,抬高水位落差,安装水轮就可以带动发电,白天用它来带动机器,晚上可用来照明,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他拿定主意后,就进城里买回一台小型发电机,他带领厂里的人就地拣石头垒堰,在右岸边上搭起座小棚安放发电机和电闸,又往厂里,家里接线装灯,安装好后,一试很成功。后来他又给附近住的几家左邻右舍,都装上了照明的电灯,每天傍晚准时送去光明。重庆解放后,他为附近的解放军被服厂设计安装一台大型水轮发电机,从开始发电直到政府为这块地方装上电灯为止的几年里,他均是分文未取地为他人供电。

事实说明,汤仲明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他痛恨国民党,拥护共产党。在白色恐怖的条件下,为共产党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人生辉煌

1, 成为重庆知名专家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十日,重庆解放了。汤仲明和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他觉得终于熬出头了,从此可以安居乐业,安心地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了。他停办了自己的厂,应聘到洪发利工厂工作,他决心发明一种新的机器作为对共产党的献礼,他把这个计划写进了与洪发利工厂签订的合同中。在这段时间里,汤仲明的研究没有摆脱动力机的模式,他将仲明动力机作了多方面的改进。(1952年仲明动力机在重庆大田湾市工业展览馆展出过。)

一九五四年重庆柴油机厂(后改为重庆水轮机厂)急需技术人才,厂领导多次动员汤仲明到厂里工作,汤仲明认为厂领导十分看重他,怀着感激之情,带着改进后的仲明动力机来到了厂里。当时厂长还专门给他出了个收据,收下了动力机。从此汤仲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在他生命的最后的二十多年里,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重庆水轮机厂位于重庆市南岸的李家沱,当时属于九龙坡区。李家沱在长江的岸边,有一渡口方便人们过江。从对岸乘船到李家沱后,要上几百步小石梯和爬一段坡路才到李家沱街上。李家沱似一个小集镇,街面比较平顺,这里的行政管理机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等一应俱全。在这里生活也比较方便。

汤仲明在水轮机厂担任总设计师,厂里为他安排了住房,安顿了家属。汤仲明感到是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在厂里工作非常勤恳,又大胆地改革,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当时厂里生产的水轮机,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图纸制造的。当时国内把苏联奉为“老大哥”,这老大哥的东西,一般人是不敢改动的。但汤仲明认为按苏联的图纸制造出来的机器比较粗笨,他大胆的对苏联的设计加以改进,使水轮机不仅小巧灵活,而且节约了许多原材料,他还设法用球墨铸铁代替钢等比较贵重的金属材料,大大降低了水轮机的成本。汤仲明这段时间在厂里工作是比较顺利的,他的成绩和功劳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一九五五年他被厂里评为劳动模范,又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后又被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重庆市政协委员。他佩带大红花,兴高采烈地参加市劳模表彰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获重庆市劳动模范 

 

他多次参加市人大、政协会议,同代表们一起共商大事,他成了重庆市知名的专家。汤仲明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和扬眉吐气,他更加忘我地工作,他视时间如生命,工休时间,假节日他也很少休息,常把图纸拿回家,在家里绘图,搞设计。

2, 一份入党申请书

汤仲明在担任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期间,多次出席有关会议,从事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使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他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是解放全人类,改造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汤仲明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先进分子队伍中的一员。一九五六年五月六日,汤仲明向重庆水轮机厂机关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向党忠诚地坦露了心声:

 

入党申请书

“我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是因为最近我参加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如本市知识分子代表会、省市劳动模范表彰会、高级知识分子入党宣誓议式,以及本厂的一些党的活动,如上党课等,从这些会议上许许多多的先进思想和优秀事迹启发教育了我,使我感觉到非力求上进就不能将工作做好。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我国国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史无前例的步伐向前迈进。全国绝大多数农民走向合作化道路,还有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向科学文化大进军的号召,就成了当前迫切而适时的必要了。这一系列惊人进步,不要说以前未见未闻过,甚至连想也不敢想。一个人处在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环境中,除非木石哪能无动于衷,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还能患得患失,停滞不前,等待观望,将来坐享其成么?不能,绝对不能!想要积极参加进去,在这庞大无边,复杂万分的机器上起到一个小小螺丝钉的作用,坚持到底,永不放松,永不落后。只有这样我才觉得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才对得起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也才对得起周总理对知识分子的号召,才对得起后世子孙。这就是我下决心上进想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动机和目的。今后我要为共产主义的实现,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现在我将我过去的错误思想以及今后如何想法分述如下,目的是要求党组织能针对我存在的错误进行帮助。

一、解放初期,我曾背上自以为进步的思想包袱,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由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六年我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有人几次劝我参加共产党,我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不愿参与政治活动而谢绝了,自以为我早够共产党员资格,我家庭出身也很贫苦。一九四六旧政协时,从延安来的共产党要人又邀我去解放区搞工业,我因舍不得丢弃自己的研究场所而未去,不然早到解放区了。解放前因受国民党政府中政客和地痞流氓的压迫,对旧国民党不满,而同情共产党,并掩护和资助过一些共产党员,因此,就以为自己比他人进步。故解放后不去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想共产党来请我出山,同时又认为那些在解放前骂过共产党的人或颂扬国民党的人,解放后积极靠拢共产党是投机,不肖与之为伍,这是骄傲自满思想造成的,这种错误思想妨碍了我的进步,使我参加革命工作较晚。

二、苟且偷安思想曾一度很严重,我曾认为既然三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人家劝我没有入党,现在再跟着人家跑请求入党大可不必。同时还想着自己年纪已老,工作不了几年,党员会议多,要求高,请求入党也未必能批准,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却许多麻烦为佳。这纯是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对新社会认识不足,视进步为畏途的落后思想。

三、过去我对党的政策是拥护的。但对下边执行政策的人是有怀疑的地方的。比如在个人自由方面,工作只能服从组织分配,不能自由选择,政治警惕方面做得有些过火,弄得人人自危,保密方面强调过甚,使许多社会新闻报纸上也不透露,这是不是就是敌人所宣传的“铁幕”?经过各方面的学习体会,体验到党的各项政策是灵活运用的,是根据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适当措施,这是完全必要的。如解放初期男女服装提倡朴素大方,现在提倡华丽美观(五十年代中期,曾一度提倡男女穿花布衣裳,据传是为了推销苏联花布。)就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解放初期,国内外敌人很多,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严重影响恢复和发展生产,不得不采取某些专政措施,这是对敌人的策略,以后随着和平发展情况,这些策略就会慢慢放缓。最近学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对我有很大帮助。

我在写申请之前,读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书,对党员八项标准我会贯彻执行的,今后我要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作为检查自己的标尺,克服掉资产阶级的苟且偷安思想和畏难情绪,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来锻炼自己,决不考虑年龄问题。将自己的一点技术,完全传授给年轻的同志们,让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只作细致检查,将设计质量提高,队伍扩大,同时我自己要在技术管理方法上多下功夫,以求上进,在业务上力求钻研,提高自己水平。”

                                                        汤仲明

195656

 

汤仲明的这份入党申请书写的非常坦诚,所述事实,令人信服,他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更没有把自己夸成一朵花,他本有很多业迹可以摆,有很多暗中帮助共产党的事可以说,但他一没摆,二没说,只向党呈述自己的心迹,目的是求得组织上对他的帮助。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同志,是一块多么好的特殊材料。他没有知识分子的高傲和得意时的狂热,失意时的沮丧,总是一往直前,努力奋斗,就他的表现来看,他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但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多数是工农出身,大多数文化不高,自己很少能通读文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多数是靠听上级口头传达行事,所以就出现了老百姓说的“经是好的,都叫和尚念歪了。”意思是党的政策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就出偏差。总是以“左”的面貌出现,把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见说成是右。像汤仲明这样出身贫苦的知识分子当时是很少很少有的,他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三十多年,而且成了知名人士,并与中央一些机关有联系,与中央某些要人有接触,但他始终没有被拉入国民党也是很少有的。因此,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应当吸收他到党内来,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认为他虽然出身贫苦,但他发明木炭汽车之后发了财,自己成为工厂,公司的股东,他成了资本家(汤仲明是为了科技救国,不是为了赚钱,已为他的全部历史所证明),他怎么能入党?两种意见,相峙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在那“左”的思潮占上峰的年代,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汤仲明先生是最相信科学的,虽然他不通晓政治科学,但解放后,目睹了政治科学和党的集体领导使中国的落后面貌迅速改变的事实,使他信服政治科学确实可以挽救中国。从一个疏远政治的人到同情政治革命,一直到要求入党,对他来说完全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却被当时的一些误解所阻拦,所以汤仲明的入党问题就一直拖下来了。但是他并没有泄气,仍怀着希望和憧憬忘我地工作着。这是汤仲明人生旅途中最辉煌的时期,却也是他人生的顶峰时期。

               遭遇厄运

1, 含冤受屈成“右派”

汤仲明未曾想到,他的事业、他的人生辉煌竟如此的短暂。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七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五、六月份,中共中央统战部先后召开了十四次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征求对党的工作的意见。同时,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以及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卫生界等,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征询意见。

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基层都这样做了。并且取了个新名词——大鸣大放。就是有意见尽管提,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汤仲明被邀参加了重庆科技界召开的座谈会,也参加了厂里党委召开的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他被会议上的气氛所感染,会议主持人一再地动员大家帮助党整风,并再三强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汤仲明被鼓动起来,他在会上发言,说出了以前心里想说而没有说的两件事,也就是对水轮机厂的厂长提了两条意见:第一件事是汤仲明到水轮机厂时带来了一部仲明动力机的样机,这是他多年研制成功的无曲轴蒸汽动力机,是继木炭汽车之后的第二项获重大发明专利并已在全国推广应用的机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仲明动力机曾在桂林为大公报社解决了印刷的动力和照明,为江西西江造船厂解决了船只的蒸汽动力问题,也解决了许多机械加工厂车床的动力问题。当时因国内机械加工业落后,无法解决曲轴加工而是采用斜面代替曲轴使蒸汽动力旋转,汤仲明视这部样机为生命,十分的珍爱。为慎重起见,厂长给他专门写了一个收条。但不久,厂长认为这部机器已无使用价值,趁他出差不在厂里的时候,将机器作为废铁熔化了。等汤仲明出差回来,有人告诉了他。汤仲明十分着急,仲明动力机凝聚了他多少年的心血啊!一朝化为铁水,能让他不心疼吗?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汤仲明再着急也没有用了,当时他就想找厂长问个明白,但他冷静一想,这样做不仅不能挽回损失,还会造成他和厂长之间的矛盾,于是他忍了下来,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算了。从此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疑惑:“厂长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呢?”这次整风,汤仲明压抑不住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直率地指出厂长的作法是不应该的。第二件事是,汤仲明曾提出过不少合理化建议,而且多数被采纳后在生产和管理中都产生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有一次在全厂大会上,厂长公开宣布:当工程师的今后不要再提什么合理化建议,有建议就用到工作中去。汤仲明想,提合理化建议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合理化建议不能让领导知道呢?他认为厂长的这个决定不妥当,在座谈会上他也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他万没有想到,这两条意见的提出,竟给他带来长达20多年的噩梦般的生活。

在全国大鸣大放中,广大群众,包括党员群众向党提出了许多善意的意见。当时,也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趁机发表谬论,攻击诬蔑社会主义制度,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见此情况,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于五月十五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对党内情况和党外知识分子情况作了分析,提出应当开始批判修正主义。

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批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一场反击资产阶级右派进攻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可谓轰轰烈烈。运动规模不亚于土地改革,甚于三反五反运动。对于极少数人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思潮进行批判是有必要的,对大多数人也是一种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社会长期不允许自下而上的批评的存在,反右派斗争被“左”的错误严重地扩大化了。有些单位甚至采用所谓“引蛇出洞”的手段抓右派,按百分之五的比例划右派。他们认为毛泽东主席说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好人,那百分之五就是坏人,就该定为右派,这样一来,就使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的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严重而不幸的后果,汤仲明就是其中之一。

反右斗争暴风骤雨般地迅猛,汤仲明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发言被看成是右派言论,是否定党的领导,是向党进攻。在一次全厂大会上领导公开点他的名,对他的言论进行批判,汤仲明想解释一下自己的观点,但大会不容他作半点解释,反而群起攻之,这时汤仲明终于明白了,这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批判斗争,才意识到大祸临头,不知所措,会上众口铄金,百口难辩。有的还不是即席发言,而是有准备的批判。汤仲明被宣布划为右派分子。往日的辉煌,转眼变成一片漆黑,市劳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总设计师的形象一下都没有了,就像由座上宾一下变成了阶下囚,真是由天上一下掉到地下,一落千丈。

此后,汤仲明成了有“罪”之人。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在运动的激流中,人人

                                 反右时期的汤仲明先生

自危,唯恐自己受到牵连,谁也不敢接近他,更不敢与他交谈。大家都避着他,躲开他,对面走过也不敢和他打个招呼,他似乎成了瘟疫。更有少数人,为了往上爬,在运动中竭力表现自己,不惜编造和歪曲事实,以严厉的态度,偏激的言辞拼命攻击汤仲明。汤仲明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悲哀。对有人为他罗织的许多莫虚有的罪名,他觉得十分冤屈而有口难辩。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也不乏善良与正义的人,有人当面不敢与他交往,却在背地里安慰他、关心他。特别是厂里有一位和汤仲明平时很要好的技术员,他了解汤仲明,知道汤仲明的为人,佩服汤仲明的学识。这个技术员利用他俩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和汤仲明作了一番长谈,安慰汤仲明,并开导他从全国大的形势来分析这场运动,来看待自己的处境。这些正义与善良如寒夜中的一缕暖风抚慰了汤仲明的心。

在反右斗争中,汤仲明更忙了。他要老老实实地工作,加班加点地戴罪立功,还要不断地接受各种名目的批判会,班组、车间、分厂、总厂、党的、团的、工会的、群众的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一轮又一轮,一批又一批无休止的批判。他得作检查、讲认识、低头认罪……在无数的批判中,汤仲明承认自己有错误,思想没有改造好。但他无论如何都不认为自己攻击党,反对社会主义,于是他又招来更多更激烈的批判,汤仲明是闷心自问,自己确实是拥护共产党的,怎么会攻击党呢?这一信念支撑着他;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他是清白的。

汤仲明被划为右派是一九五八年,他当时刚过六十岁。因为我国规定:男性干部六十岁退休,所以六十岁是许多人的人生转折点。当他们工作到六十岁时,就可以卸下工作的重担,有退休工资作保障,轻松地享受生活:或下棋打牌,或游览山水,或品茶垂钓,或走亲访友,或子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而汤仲明这个年届花甲的老人却被扣上右派分子的帽子,终日惶惶,身心疲惫不堪,然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汤仲明被划为右派分子后,人大代表的资格被取消了,劳动模范早已成为过去,但市里还保留他任政协委员,厂里还让他做普通工程师的工作,只是工资降低了一级,每月少了十元钱,住房也从领导住的两层楼房里搬到了两间平房内。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几乎彻底地击垮了这位老人。

2, 无端被诬为 “反革命”

一九五九年夏季,我国不少地方旱情严重,四川也不例外,不少地方严重干旱,包

括重庆一些地方。市委为抗旱向重庆水轮厂订购一批上千台三十马力煤气机,支援农村抗旱。厂方对汤仲明封锁了这条消息,不让他知道这回事,因为汤仲明曾在厂里设计制造过这种机器,图纸齐全、工艺俱备,工夹具全有,钻母、量具、模型等等均已齐全,工人对图纸也熟悉,检验人员都是现成的,而且这种机器在重庆市郊早已有人使用,并得到农民朋友的好评,深受他们欢迎。如果将这种机器投入生产,就像轻车熟路,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能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但有几个嫉贤妒能的人,害怕功劳又归于汤仲明,所以不这样做,而异想天开另行设计一种能超过汤仲明研制的机器。可他们又没这个本事,设计不出来,于是他们跑到成都找到一种类似的三十五马力的柴油机来制造,他们没有考虑或者说不想考虑这种机器在成都试制工作还未完成,图纸残缺不全,错误百出,工艺文件等一无所有,最大的问题是贸然从事,承担风险,结果他们搞了很久,不能将图纸整理出来,无法进行生产,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管生产的厂长才不得不将实情告诉汤仲明,叫他负责图纸绘制工作。汤仲明没有考虑任何得失,毅然负起责任进行工作,其中遇到不少困难,汤仲明几次要求去成都了解原设计者的意图,到原厂去弄清一些问题,但均遭到拒绝,仅能通过技术员去了解一些情况,但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汤仲明没办法,只好大胆补充不足,修正错误,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了几天几夜,终于很快完成了图纸绘制任务。图纸完成后就开始试制生产,试制工作也很顺利,生产出第一台样机,完全成功,各种指标均已达到标准,马力还超过规定限额。但是由于延误了时间,生产十分紧迫,在其它辅助工作都跟不上的情况下,不得不勉强大批投入生产,混乱情况可想而知。汤仲明见了很着急,他在金工车间看到一位工人在机身装前盖部位钻许多孔时,且不用钻母。汤对该车间主任说:“你这样干将来其它车间加工的前盖如何能够装上去呢?”这位车间主任毫无顾忌地答:“我不管那些,我只管我们车间完成任务。”其它车间也是类似情况。汤仲明已不是昔日的汤总,说话没人听,他无可奈何,只好将这严重不协调的情况向厂党委书记和保卫科长反映。

待各车间制造好的部件集中到装配车间后,总装时发现很多都不能对号入座,不是大就是小,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一拍即合很好组装到一起。当时汤仲明在车间随班工作,看到这种情况,不得不照工人建议,将图纸某些尺寸变动一下,以达到装配时减少麻烦。而且这种尺寸变动是经过领导同意的,只不过是口头而没有文字根据,改变某些尺寸也只是杯水车薪,挽救不了整个混乱局面,总装时仍然不能顺利进行,因而耽误了时间,没有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没有完成计划就等于犯了罪,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只要你能按计划完成,哪怕出的全是废品,都不合格也没多大关系。产品不合格是整个技术水平低,没有个人责任,在无数小型工厂中都是这个样,这种弊端在中国延续了几十年,直到八十年代初,由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才逐渐克服这些弊病。

没有完成计划这个责任要由谁来承担呢?当然是厂里的一、二把手的书记、厂长。那时书记是一把手,党领导一切,有的书记、厂长各一个人,小一些的工厂是书记任厂长。当时的厂长是主张甩开汤仲明,另起炉灶的,现在失败了,计划落空了,他要负主要责任,他为了推卸责任,就千方百计找汤仲明的岔子,以便将责任推到汤仲明身上。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厂长说他在柴油机缸头上故意改动尺寸,有意进行破坏,并整理材料,准备向公安部门报告。

一九六一年的一天,汤仲明正在车间劳动,被保卫科的人叫了出来,送进了离工厂不远的李家沱看守所,他失去了人生自由。十多天后,汤仲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怀着满腹的冤屈回到了家,不久通过法院,他被定为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监外执行,交群众管制劳动。厂领导对此也做贼心虚,不敢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宣判时,厂里领导无一人出面,仅让金工车间的主任王世鹏主持宣判会,让车间干部来处理厂的干部正常吗?欲置汤仲明于死地的厂领导并未就此罢休,因为汤仲明一直不服,四处申诉,厂领导自知理亏,害怕真相败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汤仲明开除出厂,一脚踢了出去。

被开除厂籍的汤仲明交给了地段群众管制劳动,进行改造。从此工厂不再发给他工资,连生活费也无分文,汤仲明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更有甚者,厂里派人通知他限期搬家,要把他从厂里的两间小平房内赶出去。汤仲明此时已是走投无路,百般无奈,天大的冤屈此时已化为求生的欲望。第一件事是他要尽快找到一个可以遮风蔽雨的“窝”,当时的住房是非常紧张的,而且大都是单位分配,正式的住房是哪也找不到的。汤仲明几天都在外面奔波,四处察看和打听,终于在长江边上找到了两间共十五平方左右的木、竹搭成的窝棚,这已使汤仲明高兴了一阵,终于有了个“窝”,在厂里的催促下,他很快地搬到了这里——李家沱新建湾四号。

位于长江边上的新建湾是李家沱的贫民窟,这里没有一间正式建筑的房子,大概都是解放前逃荒要饭者无处安身,才到此用木块、竹条等搭建的简易窝棚。一条臭水沟从李家沱高处的工业区、居民区直接流经新建湾而泻入长江,发臭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从高处一泻而下,由于李家沱居民区与长江岸边落差很大,因而污水流终日发出轰轰哗哗的巨大响声,昼夜不停,夜晚睡在屋内会误听为外面正下着大暴雨。当然夏季的臭气更浓,蚊蝇更多,如遇下雨,响声犹如雷鸣。

 

1961年汤仲明先生被水轮机厂开除厂藉, 赶出公房后就住在长江边李家沱

新建湾这个山坡上用竹笆子墙搭建的, 四面透风的窝棚里, 一住十八年。

 

汤仲明所住的新建湾四号离李家沱街上有十几米的坡路,离李家沱渡口也是陡坡,约有三十多米远。房子背后是阴湿的山坡,坡上长满了杂草,房子的前面只有一条能走一个人的小路,如果两人对面走来,必须要有一人侧着身子才可以行走。在汤仲明住房的门口,除了这条窄窄的小路外,小路的另一面还有用乱石块从下面垒起上来的一个约一二个平方米的平地,然后就是很深的崖,那条日夜喧哗奔流、散发臭气的水沟从崖下穿过。住房有两间,里面的一间稍大一点,约八个多平方,但有三分之一的屋顶已经烂完,见着天。墙上原来敷的泥土多处已经剥落,露着大大小小的窟窿。外面的一间很小,屋顶和墙壁稍好一些,但太小,对着门放了一个长的破旧的沙发和茶几,左面门角放了一个脸盆架和一个不大的水缸,右面放了点杂物就什么也放不下了。床摆在里屋右边,因为那里的屋顶相对完整一些,床头的墙上钉上三角架,又放上一块条形木板,大大小小的用各种颜色的布包着的衣物就搁在木板上,用它代替衣柜。因为后面山坡有浸水,屋里地下总是湿的,遇到刮风下雨,屋里更是水淋淋的,所以床用了许多旧砖头垫起很高,由于老人上下床不便,床前又放几块砖再搁一块条形的木板作台阶,供上下床时用。汤仲明就在这里住了整整十八年。

汤仲明被厂里开除戴上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交给李家沱新建湾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管制劳动,他的任务是白天打扫大街,晚上写检查,开始了他困苦而屈辱的生活。

新建湾是重庆市的边缘,很偏僻的地方,卫生条件很差,到处又乱又脏,他天天不停地清扫,将垃圾一车一车的拉走,几个月后,街道变得整洁了,并且能一直保持着。新建湾还有十几个防火用的消防水池,由于多年没有清理过,成了十几个臭水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苍蝇飞舞,臭味四散,成为藏污纳垢,蚊虫繁殖的场所,汤仲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没有等上方下“命令”,就自己主动去清理这些消防池——臭水坑。他自己掏钱到旧货店买了一根抽水用的皮管,先将池水抽干,用自己家里的脸盆将池中的污泥一盆一盆地端出来,洗刷干净后再灌进干净水,几天才能清理干净一个,几个月时间将十几个消防池全部清洗一遍,还消防池以本来面目。

新建湾里那一条道路,过去高低不平,很不好走,下雨泥泞,极易滑倒,汤仲明住到这里后,利用空闲时间,修整这片的道路,经过他很长时间的努力,将这条无人过问的小路修得平坦了,窄处也加宽了,那一带的居民都很满意,还都以为是公家派他干的,其实是他自己主动来修的。

新建湾在汤仲明的爱护和努力下,卫生面貌大为改观,连续多年被评为“卫生红旗区”,这本是汤仲明的功劳,但他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谁也不敢把“卫生模范”这顶桂冠加在一个已是右派“份子”者的头上。只能作为新建湾街道办事处的集体荣誉。汤仲明对这个集体荣誉也很满足,他深知自己处在这种地位,工作最好,有最大成绩也不可能得到这种殊荣,不能有那些奢想。他认为能为自己所在的街道争来这一荣誉,他感到很愉快、知足。有同情他的人说:“到底是工程师,扫街也比别人高一筹。”其实汤仲明干什么都很认真,对任何事都不会马虎。

汤仲明在无休无止的批判中被逼着反复的检查和认识自己的“罪行”,他什么都可以接受,唯独不承认自己反党反社会主义,不承认自己是反革命搞破坏,他确实没有这样的动机。他说:我承认了这些不是在欺骗组织吗?然而这样的结果是招来更多更严厉的批判,说他顽固不化,死不改悔……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

在这些日子里,汤仲明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的辩解,但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中,这种努力完全是徒劳的。一九六三年的一天,汤仲明被派出所叫去搞“认罪守法”学习,他在会上理直气壮大胆诚恳地说:“我没有什么罪可认,而且一贯守法。”

新上任的派出所所长江兆桂说:“你说你没有罪,又守法,那你为什么会被判刑?”

汤仲明说:“我是被诬陷的,他们说我在生产柴油机时搞破坏,你们可以去调出图纸出来审查,他们完不成生产计划了,就把责任推到我身上。”

这位派出所所长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他真的听了汤仲明的话,从重庆水轮机厂将图纸调出来,请懂技术的人和他一起审查,审查的结果,和汤仲明说的一样,就是没有错,后来他和公安局另一位同志来找他谈话,把他叫到一间房里,就他们三个人,

“我们看过图纸了,你改的地方是用红笔改的,没有错,你说该怎么办吧?”江所长连说带问。

“判我刑的时候,是水轮机厂、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共同搞的,现在你们不能共同搞清吗?”汤仲明连解释带问地说。

“那不行,你的旧社会的历史还没有查清哩,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江所长知道自己的权力有多大,不敢夸海口,而拒绝了。

“我旧社会的历史很好查清,我去法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科技救国’,不参与政治。在法国留学期间,同乡同学杨介人劝我加入共产党,我没有参加,回国后河南省主席寇英杰要我从政去省政府工作我没去,我研究木炭汽车成功后,国民党的官员范争波几次叫我加入国民党我没加入,实业部想留我在那里工作我也没有留,一心搞科技,没有参加任何党派。”汤仲明申辩说。

“查历史不属我们派出所的范围。”江兆桂所长又把这个问题推开了。他主要怕惹火烧身,说他包庇坏人,在那个越左越好的年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汤仲明知道再说也无用,只好等待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三年刑期届满后,就解除了管制,但仍没有摘掉他头上戴的现行反革命帽子,只是不再去打扫街道了。

解除管制后,汤仲明曾回重庆水轮机厂要求回厂工作,他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回厂,哪怕打扫卫生、看大门都行,一方面因他对厂里有感情,另一方面他知道他有一天还是要回厂里来的,这场戏总会有散的时候,不可能冤到永远。反右时的厂长虽然后来自己也被打成了右派,但领导越换越“左”,厂方不理解或者说不需理解他的感情,毫不考虑地回绝了他的要求。并说:一九六一年你就被开除出厂,你与厂里已无任何关系,你有问题可找当地政府解决,可找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不要再到厂里来。

汤仲明找到街道办事处,要求到街道办的小厂去工作,街道办事处也不敢给他安排,有人私下对汤仲明说:“你们厂里有交待,不能再让你搞技术工作,他们说:你以为你有技术哪里都能干,给你戴上右派加反革命帽子看谁敢用你。”好像汤仲明有技术是有罪,而且技术越高罪越大似的,在那“极左”思想横行的年代,越“左”越“革命”,越“左”越“先进”,越“左”越“得势”。就因为这个“左”给多少人带来痛苦,给多少家庭带来不幸,给党和国家带来多大损失,这种人为的灾难,实在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3, 十年浩劫,雪上加霜

岁月如流,斗转星移,转瞬到了六十年代中叶,神州大地又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这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席主持起草的《五.一六通知》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宣言,也是中国十年动乱的开始,又是中国与世界隔绝的十年的开始。

八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又讨论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目标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把领导权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来;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方法是运用“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毛泽东主席还把八月五日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作为全会文件,这无疑是可以燎原的火。

从《炮打司令部》开始,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就熊熊地在全国各地燃烧起来了。

“文化大革命”革什么人的命?革这么几种人的命,一是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全国最有名的“头号走资派”,就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省、地、市、县,一直到乡镇、基层单位主要领导,大都当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一个一个地揪出来批斗,当时的一、二把手恐怕没有一个能幸免的;二是揪“反动学术权威”这主要是针对技术领导干部来的,汤仲明自然而然在列;三是所谓的“牛鬼蛇神”,实际是指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汤仲明是“右派”、“反革命”,又加上“反动学术权威”就成了三料货,在劫难逃了。

一九六六年六月二日,《人民日报》以《大字报揭穿一个大阴谋》的通栏标题,全文发表了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和评论员文章《欢呼第一张大字报》。“造反派”首战告捷,不可一世。

六月十八日,北京大学师生员工对全校所谓的牛鬼蛇神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斗争形式也是史无前例的,抹黑脸、戴高帽、挂名牌、男的挂夜壶,女的挂破鞋,还剃阴阳头或剃光头发游街示众,开会斗争时弯腰、“坐飞机”、罚跪、还拳打脚踢……极尽侮辱人格之能事。有的还大打出手,像土地改革时农民斗地主那样,失去了理智。

首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效北大的“文化大革命”方法,轰轰烈烈乱糟糟地展开了,首都大专院校的“造反派”学生还到全国各地串连,实际是煽风点火。八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开始接见来自全国外地串连的红卫兵,一次接见上百万红卫兵,将“文化大革命”运动推向了狂热的最高潮。

重庆也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红卫兵好威风,他们把汤仲明当作反动技术权威揪了出来,首先抄了他的家,将他多年积蓄购买的大批技术书籍统统抄走了,说这些都是封资修的东西,还把他多年购买的一千二百多元公债也抄走充了公(也许是少数人中饱私囊了,因后来退赔时没有这个项目)。汤仲明一生没有什么积蓄,他赚的钱都用到研究制造机器和木炭汽车上去了,他也没置什么高档的家具和高级服装,只有一些普通衣物和普通日用品,红卫兵翻过一遍后,该抄走的抄走了,剩下的不分清红皂白统统贴上纸条子封存起来了。对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少数东西和书籍当时就弄走了,大多数东西如衣物等装在箱里的就被封存,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搬走。当时住房条件差,经风吹雨打,有的封条自动脱落,每见它掉了,汤仲明就仔细地把它粘好,抄家封存时并没有都看内容和点数,封条掉了,完全可以拿出一些来用。汤仲明却非常认真,不准家里人动贴了封条的东西。还有更不能令人理解的是,一九六O年汤仲明被开除公职后,断了经济来源,儿子晓明怕母亲跟着受屈,想接她到西安住一段时间,晓明到重庆看望父母走时顺便带走两箱换洗衣服,后来母亲不愿离开父亲始终没有去。汤仲明就主动给儿子去信,叫他将那两箱衣服寄回,托运到九龙坡火车站后,他亲自提出,并请一个人帮忙运到李家沱派出所,说明这是抄家时没有抄到的。当时很多人说他太傻,这又不是文化大革命中转移的东西,完全可以不交,为什么要交,家里人也没有想通,大概这就是他对什么都认真的缘故吧。

文化大革命中的汤仲明,被当作“牛鬼蛇神”一类的人,除了每天仍旧扫大街外,各种批斗会都得到会挨斗,低头认罪。凡造反派,不论是头目还是一般成员,无论是成年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小闯将”,都可以对他吆三喝四,喝令他干最重最脏甚至最危险的活,稍有不慎,便会对他大打出手。

-----------------------------

① 封:指封建;资:指资产阶级;修:指修正主义;合称封资修

一天下午,汤仲明的小女儿汤三生下班后带着二个女儿赶到李家沱看望父母,到家后发现父亲还没有回家,一个邻居告诉三生说他看见汤仲明在李家沱广场劳动。三生急忙带着两个女儿赶到广场,见一辆装有石灰的汽车停在那里,几个人正在忙着从车上往车下运石灰,石灰有许多干的白粉,下石灰的几个人周身上下都蒙着白灰,看不见衣服和头发的颜色,汽车周围蒸腾着白雾,三生仔细辨认也看不清父亲。石灰下完后,汤仲明从“白雾”中走出来,天哪!三生看见父亲从头到脚裹着厚厚的白灰,没有戴口罩,除了眼睛在转动以外,嘴里、鼻孔里都是白灰。三生的两个女儿年龄小,二女儿吴静还不到三岁,看见外公的模样,吓得大哭起来,吴静边哭边问妈妈:“外公怎么啦?外公怎么啦?……”汤仲明看着吓坏了的外孙女,故作轻松地说:“不要紧,不要紧,洗一洗就好了。”三生心里十分难过,和父亲一块回到那四壁透风的家,没有洗澡的条件,三生赶紧在煤炭炉子上烧了一锅热水让父亲洗,汤仲明洗了头,擦了全身,笑着对两个外孙女儿说:“你们看外公不是挺好的吗?”

还有一天,汤三生来看父母,天上正下着雨,直到天快黑了,汤仲明才回到家,他走得很慢,显得十分疲劳。三生赶紧到门口迎着他。在父亲转身的时候,三生吃惊地看到他的背上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泥脚印,三生连忙问:“这是怎么啦?”汤仲明惨然地一笑说:“没什么。”禁不住三生追问,汤仲明才说出了原因:在被批斗时,造反派喝斥他跪下,他因年纪大,动作稍慢,被人从背后猛踢一脚,他一下扑伏倒地,头在地上重重地一碰,又立即被人揪起来跪在地上……三生听后无比心痛和心酸,但当时作为“黑五类”的子女,三生又有什么办法呢?三生一面赶忙给父亲端水舀饭,安排休息,一面暗自抹泪。其实,类似这样的遭遇,对于汤仲明已是家常便饭。

最让他难受的是,造反派们已多次叫他去背死人。文革中,重庆是武斗的重灾区,造反派分成了势不两立的“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两派都打着“保卫毛主席”的旗号,却都把对方视为敌人。武斗开始用拳头棍棒,后用钢钎、铁铲,最后升级为枪炮。当时重庆的上空不时地传来隆隆的炮声和砰砰的枪声。两派中都有因武斗而死亡的人。这些死亡的人被本派称为“烈士”。一有了“烈士”,造反派司令部的高音喇叭里就会播出由毛主席诗词谱写的歌曲“我失骄杨君失柳……”借以渲染悲壮的气氛。在重庆的夏天,最高温度达40度,这些“烈士”的尸体很快腐烂发臭,造反派们便叫那些被视为“牛鬼蛇神”的人把死尸背进防空洞里,或从防空洞里背出来放到车上拉到所谓的“烈士墓”掩埋,汤仲明不得不佝偻着身子,驮着令人作呕的死尸,周身爬满嗡嗡作响的蚊蝇。他难受极了,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汗如雨下地一步一步地走着。这是人生最难捱的步子。只是他从不向家里人诉说,怕亲人为自己难过,为自己担忧。

极左路线愈演愈烈,社会一片混乱,工厂停工、农民停产、学校关门。学生们搞起了大串联,全国的铁路公路拥挤不堪,造反派为所欲为,武斗连连升级,枪声炮声不断……中国的大地上充满了失去理智的狂燥和无以复加的个人崇拜。民主与法制被彻底破坏。中国的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汤仲明对当时的形势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难道这样作就能使国家富强?就能把党的工作搞好吗?更让他吃惊的是,一个堂堂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一夜之间竟成了“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为什么各级领导干部大部都成了“走资派”几乎通通被打倒?为什么自己一心想搞发明创造报效国家,而成了罪人?自己究竟有什么罪,而落到如此地步?他心里有太多的为什么,但是他不敢向任何人诉说,只在夜深人静时和秀英说说心里话。而妻子更不明白政治为何物,她对外面发生的一切胆战心惊,格外担心丈夫的处境,她反复对丈夫说:“咱小心点,在外要小心点……”

    他知道也许有一天自己会被“造反派”拳打脚踢,击中身体要害处而丧命,他也想过结束这苦难的生活,反正自己也活了六七十岁了,脚下有滚滚长江,屋前就是悬崖,一死不就一了百了吗?然而他没有走这条路,他割舍不下自己的亲人,不愿把不尽的痛苦留给亲人。更让他决心活下去的信念是:他还想用自己一生苦学苦钻所获得的知识,几十年来从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报效国家。在最困难的时期他始终坚信共产党最后会搞清他的问题,他相信今后一定会有这个机会。

4, 亲情无价

汤仲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风雨,然而万幸的是他有贤淑的妻子,也有孝顺的子女,亲情温暖着他、鼓励着他,伴随着他走过了曲折的人生之路。

在郭秀英的眼里,丈夫和家庭是一切。她端庄贤淑、美丽温柔、勤劳节俭,又非常地爱整洁。汤仲明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于科研,操持家庭的担子全部落在秀英的身上。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在任何时候,她都那么温存地体贴丈夫,对子女也从没有高声吵骂过。她乐意伺候丈夫和孩子,在丈夫和孩子身边她感到踏实和幸福。

解放前她跟着丈夫,带着孩子,颠沛流离,担心吊胆地过日子,两个女儿的早逝给她精神上以巨大的打击,落下了癫痫的病根。解放后,舒心的日子刚过七八年,汤仲明就被打成了“右派”、“反革命”,郭秀英也就自然成了“右派”、“反革命”的家属。她跟着丈夫从二层的楼房搬到平房,再搬到棚房,她感到自己和丈夫就象垃圾一样被扔在了长江边。

她没上过学,只是结婚后在汤仲明那里学习认识了一些字。她怎么也想不通勤勤恳恳工作的丈夫会是“坏人”,她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然而她爱汤仲明,相信自己的丈夫是“好人”,一定是别人弄错了。她心里十分焦虑,却表面装着没事一样劝慰丈夫,更加细致周到地照顾丈夫。对于一个家庭妇女来说,也许这就是她所能做到的一切。

她是一双小脚,和她同一时代生活的女性一样,这是封建制度灭亡前在她们身上留下的印记。她要到李家沱街上买菜,就必须爬上一段又陡又滑的泥泞小道。小道的一旁是十几米深的水沟,汤仲明和子女们都担心她摔倒滚下山沟里丧命,都劝她不去买菜,让汤仲明买菜,而她为了照顾好丈夫的生活,坚持自己去买菜,她担心从未操持过家务的丈夫买的菜不合适。重庆经常阴雨连绵,大雾笼罩,滑倒是免不了的,这个细心的小脚老人总是慢慢地、小心翼翼地、尽量靠着岩边走。经常滑倒的她却没有跌进沟里。

汤仲明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才有时间搞设计,他一投入设计就会进入到忘我的境地,不吃、不喝、不睡觉。郭秀英理解和支持他,为他准备好饭菜,然后坐在他身边为他摇扇。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汤仲明停下笔来,她才陪着一起吃饭。她一生都这样心甘情愿地伺候她的丈夫。子女们曾经想接她到西安、天津去散散心,然而她坚决不离开汤仲明,因为汤仲明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不准离开那个监督他住处的街道,所以郭秀英就紧紧地守在丈夫的身边,一天也不离开,一直到去世。多么可贵的逆境恩爱啊!

郭秀英有癫痫病的老根,在汤仲明被打成“右派”后不久又复发了。而且病情越来越厉害,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发病时浑身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铁青,神志不清,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她用顽强的意志,承受着疾病时时给她带来的折磨,一如既往地照顾关心汤仲明。一九七三年十月,汤仲明戴了十六年的右派帽子被摘掉后,有了自己活动的权利,老两口才从新建湾搬到大坪,住在小女儿汤三生的家里。

一九七五年,年近八旬的郭秀英又病倒了,这时已有闺女、女婿、外孙女们照顾汤仲明,她可以放心了,支撑她那根精神支柱倒了就一病不起了。她不让家人把这些告诉在外地的儿子、闺女,但三生还是写信告诉了哥哥和二姐。

儿媳马凤华趁寒假带着两个闺女汤虹、汤奇由西安来到重庆看望老人。此时汤虹已十一岁,汤奇也已七岁,汤奇是第一次见爷爷奶奶。郭秀英见到儿媳带着两个孙女非常高兴,也很激动。然而不幸的是她的病情突然转重,三生瞒着妈妈给哥哥晓明、姐姐瑞秋发了电报,等晓明和瑞秋到达重庆后,和子女们都见了面,她很高兴,也很着急,她责怪儿女不该来,想不到这竟成了她不愿意再活下去的原因之一,她以前几次病重,都不同意给儿子、闺女发电报告诉他们,她知道,叫他们来,要请假耽误工作,要花钱,路上还要吃苦,七十年代坐火车,挤得要命,可不是享受而是受罪,她几次说,我为什么不快点死啊!她对儿子晓明说:我不行了,不要给我医治了,让我快点走吧!再活下去就会成为你们的累赘了。如今我快八十岁了,再不走,我不仅服侍不了你爹,还要他服侍我,成为他的一个包袱,拖累着他,使他不能一心搞研究。我走了,他一个人轻轻松松,还能多活几年,为国家再做贡献,我要病倒在床拖累着他,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我想过多次了,我走了最好。

“妈,爹怎么能够离开您!”儿子晓明听后劝她说:“您不要这样想,病是能够治好的,您要听医生的话,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

“我不要吃药,也不再打针。我最了解自己的病情,再吃药打针也是白费,更是浪费,我要快走。不然又拖住你和凤华不能上班,孩子们不能上学,让我一个人拖你们一大片,我不忍心啊!”郭秀英对儿子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你们都在,我走了多好啊!”她补充说。

一天她的病情突然又转重,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给她打强心剂挽救她时,她已说不出话,但她心里清楚,她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反过来还需要丈夫照顾她,这会耽误丈夫,也会害得子女们远道来回奔波,而且非常珍惜这次儿媳和两个孙女远道来齐的机会为她送终,这样她会安然而走,到九泉之下也会感到心满意足的。

她拿定主意,忍着巨痛,摇头,手捶打着床板,不让医生打针,她紧咬牙关,不让人喂药,一九七五年三月二日下午一时十五分,她安然地离开了人世。她给子女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照顾好你们爹!”

相依相随整整六十年,妻子郭秀英走了。汤仲明百感交集,悲痛不已:这是患难与共的妻子,是知冷知热的妻子,是视自己和家庭为第一的妻子,是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妻子,是忍辱负重的妻子……子女们懂得汤仲明的心情,不离左右,时时安慰着他。

汤仲明的儿子汤晓明、儿媳马凤华、二女儿汤瑞秋、小女儿汤三生、女婿吴学龙对父母都十分孝顺。在父亲被打成“右派”、“反革命”的时候,他们始终相信父亲的无辜,不断地宽慰父母,特别是汤仲明被开除工厂,取消工资,搬进棚屋的艰苦岁月里,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用各种方式从精神上和经济上帮助父母。小女儿三生住在重庆,一有机会就会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生活;儿子晓明从西安来到重庆,和父亲谈心,开导父亲敞开胸怀,放远眼光,从全国的形势大局分析问题。还常常写信问候,寄钱和粮票给父母,特别是二女儿瑞秋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她借口家里的孩子多,照顾不过来,让自己的小女儿蒋新渝去重庆,寄居在父母身边。那是一九六O年冬,新渝刚满八岁,在政治上也不怕什么影响,实际上是让她去陪伴外公外婆,一方面为老俩口解解闷,另一方面通过每月寄钱和粮票能经常和她通讯,了解老俩口一些情况,新渝还可以为二老作些简单的家务活。

新渝是个很听话的小姑娘,漂亮又天真无邪,给两个老人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和精神寄托,一直陪伴他们度过了四年的艰难岁月。新渝在长大成人后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的外公外婆》,字里行间,渗透着无尽的深情,全文如下:

 

                   我的外公外婆

                       蒋新渝

我第一次见到外公外婆,感到与我想象中的很相似,外公是个中等身材稍胖的老人,慈祥的面容上常架着一副深褐色花边老花镜,穿着一身深灰色的中山装,一看便知是一位很有风度的知识分子,我把他当作《少年报》上的知识老人,不过外公没有很老,他才六十多岁,精力还很充沛,声音洪亮,头发浓密,只是有些稀疏的白发,他每天都是很忙的,下班后也难得休息,不是伏案写写画画,拿着计算尺计算,就是坐下来读书看报,很少有时间同我玩,给我讲故事,但讲起来可有趣,并常问我一些动脑筋的小问题,如果我答对了,他就高兴得开怀大笑,并表扬我,外公知识丰富,说话很有哲理,记得他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看事容易做事难”,说明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下功夫才能做成,我遇到不懂的事就问外公,他都能对答如流,耐心地解释给我听,直到我明白为止,有些不是小孩子应知道的事情,他就说:这个事情嘛,等你长大了就会知道的,现在还为时过早。

在我眼里,外婆的形象也是很高大的。她是一位身材修长、稳重、大方、沉默寡言的老妇人,在她脸上虽然有了皱纹,但皮肤依然白晰,有一双慈祥的、似乎在深思的大眼睛。她常穿一件深蓝色的大褂,她特别爱整洁,言行举止稳重大方,衣着虽不算讲究,但很干净。她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总是将室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她心灵手巧,年轻绣花,做衣服都是好手。

外婆脾气温和,无论是对家里人还是对亲友、邻居,她都以诚相待。她心地善良,特别富有同情心,想方设法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从不求什么回报,以助人为乐,以帮人为荣。外婆爱吃甜食,但她自己舍不得吃,却经常将糖果分送给左邻右舍,我见此思想有些不通,翘起嘴不满意时,外婆就笑眯眯地对我说“咱们不是还留有吗?好吃的东西让大家都尝尝有啥不好?我在外婆思想影响下,也慢慢变得胸怀开阔大方了,外婆还经常将一些旧衣服送给比自家更困难的邻居,有时还给邻居的小孩做鞋袜,帮人家的忙,她虽然言语不多,但给人感到她实实在在。

外婆对外公的生活照顾得很周到,外公对外婆也倍加体贴,老俩口感情特别深。我在他们身边生活了四年,从未见他们拌过嘴,争论过什么,外公有时也陪外婆说说话,谈些往事,有时引起外婆伤心流泪,外公就耐心地劝慰她: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旧社会太穷,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一些人总是光顾自己,自私,也是社会造成的,不能完全怪个人。

外婆因为贞香和汴生两个姨姨早逝,又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惊吓,得了癫痫病,俗称羊角风,每遇疲劳或生气就容易发病,外公最了解外婆的病情,处处关照她,不让她过分疲劳或生气,万一患病了突然摔倒,不省人事,浑身抽动,外公就精心照料,直至她完全恢复正常。外公从不向外婆说自己的事,在家里他总是很有精神的忙里忙外,乐观地支撑着这个家。

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自然灾害时期,要不是政府的统购统销政策,还不知要饿死多少人。那时受五八年共产风的影响,还过集体生活,公家办食堂,我们那时在水轮机厂食堂入伙,每餐在那里买饭回来吃,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我都要到工厂大门外去接外公,等到成百上千的人都出厂门后,才见外公随着几个稀稀拉拉的人出来,外公老穿一件深兰色的工作大褂,很好认,当他急匆匆地走出来时,我便跑到他面前带有埋怨的口气说:“您又这么晚才出来。”外公总是说:“不是才下班吗!”他还开玩笑说:“我要是走在人群中,你能找见我吗?”我想也是。等外公回到家再拿着碗去食堂买饭时,已排在长长队伍的最后了。经常要等四十分钟左右才买上饭,稍好些的菜也买不到了,外公看到这又动脑筋了,他对我说:以后不要再到厂门口去接我了,放学后就直接去食堂排队,省得买饭浪费很多时间,我那时年纪小,个子还没有卖饭窗口高,还不会买饭,要等外公来,每次排队排到了,外公没有来我就让后来的先买,有时我从最前头让到最后头外公才来,当时我真生气,心想,厂里就他一个人最忙!由于生活不好,营养不良,那时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一切都按计划供应,买东西都要票,有粮票、油票、布票、糖票、酒票、棉花票、香烟票等等。外公外婆身体都不如以前,他们每顿饭都吃不饱,但他们除了照顾我,让我吃饱外,他们俩总是互相谦让,将饭菜拨来拨去,总是想让对方多吃一点,生活虽然清苦,但我们的生活是平安和睦的,外公还很乐观,他说:很多人因营养不良出现浮肿病,我们还不错只是瘦一点。

清苦,相对宁静的生活并不长,不久,外公又出事了。

有一天晚上,天阴沉沉的,黑得也较早,下班后好长时间不见外公回家,外婆将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却仍不见外公回来,不知为什么,外婆很担心,外婆年迈又是小脚很少出门,我年幼也不敢去找,幸好那天晚上来了一个亲戚,他见外公没回来,就去厂里找外公,他从厂里回来后说:外公在厂里有些事没弄清,等事情弄清了才能回来。后来才知道就是逼他承认有意破坏柴油机制造工作,以便找借口开除他厂籍,并让家里送去日常用品,亲戚又将洗脸毛巾、牙膏牙刷送去。他安慰外婆,没有什么大事,请放心。谁知一走十几天不见回来,外婆忧心忡忡,望眼欲穿,常患癫痫病,幸好这些天常常有亲友来探望。后来才知道,外公被关进了李家沱看守所。

一天放学后,我见外公突然回来,他没精打采,显得很憔悴,脸色发黄且消瘦,精神很不好,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话也很少了,从那以后,他不去厂里上班了,四处奔走去找住房,我当时不明白外公为什么不住公房而去找私房,我听妈妈说过,外公原在水轮机厂小楼里住,是书记、厂长、总工程师们住的房子,后来搬到这一大一小的两间平房里住,现在又要搬到哪里去呢?

一天外公从外面回来,那些天是我第一次见到外公这么高兴,原来是他找到了住房,因水轮机厂限定了他搬出的时间,新的住处是在水轮机厂的山脚下,两间总面积约十五平方米的阴暗潮湿的简陋竹木房子,四面用木头竹片钉成,这房里间和外间还有两尺左右的距离,潮湿的地面似乎可以吸出水来,满屋一股霉味,四面没有窗户,四面都透风,外边一间白天开开门可见些阳光,里边一间由于前屋挡住了阳光,白天也要点灯才能看见东西,房子的右侧是一条跨度很宽的臭水沟,污水从十几米高度倾泻下来,日夜发出哗哗啦啦轰隆隆的水响声,一年四季不断,顺势流入长江,每逢大雨天,人们说话都要大声吼叫,否则被震耳欲聋的水响声淹没,听着这水声有些吓人,这里用水吃水都很困难,要爬上几十阶台阶去挑自来水,我家挑水是外公的事,重庆雨水多,坡陡路滑,下雨天外公也不敢去,只好请人帮忙,有一天外公发现屋后山里有泉水,他尝尝水质不错,可以饮用,为方便这片居民饮水,他用物理上的“虹吸”方法,将山坡上的泉水引到屋后,就挖一个蓄水池,让大家共用,有时取水人多水很混,需要沉淀很久才能用,外公又想法用竹管将水引到家的水缸里,变成自来水,我们的邻居,都是社会的最低层,相比之下,我们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左邻右舍常常为吃饭穿衣的事吵嘴打架,外公外婆很同情他们的处境,并经常力所能及的接济帮助他们。

过去常有人来家向外公请教一些问题,口口声声汤总,汤工,自从搬下来后,再没人来了,外公也不再去水轮机厂上班,只是每天去街道办事处,他往返自然,毫无异样,回家从不说什么,因此,我以为外公去街道办事处工作了。可是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说外公在街道和“四类分子”(地、富、反、坏)一起劳动,后来又有同学告诉我说:外公是右派、反革命,被水轮机厂开除了,并在全厂大会上宣布这一决定,我大吃一惊,百思不解,外公怎么会是右派、反革命呢?他一生搞技术,报效祖国,从不参与政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当面问一问外公,可我又没有这个勇气,怕伤了他老人家的自尊心,对这件事我始终是似信非信持着怀疑态度的。

外公每天还是忙忙碌碌的,除去街道劳动、学习改造外,回到家里还帮外婆干家务活,由于断了经济来源,生活上愈来愈困难,还不准儿女多给钱。眼看他身体消瘦,手变粗糙了,面貌也逐渐变黑了,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愈来愈深了。一个小雨天,外公从街道劳动归来,路经那条污水沟时,由于疲劳,加之路滑,一失足从那条每天必经的窄窄的石板桥上,摔到四五米深的水沟里的一块石头上,幸好那天他背着竹篓,篓里装了一些红薯,着地时篓在下面,才免于摔伤,但摔痛了。当外公被邻居们救起送到家中时,为安慰外婆,他故作满不在乎地说:今天竹篓救了我一命,掉下去我睡在竹篓上啥事也没有,只是吓了一跳。第二天,外公没有听取大家的劝阻,带着伤痛又去街道参加劳动了,我当时很不理解外公为什么如此积极,苛求自己,其实是我不知他的险恶处境。

多年来,外公受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某些头目们的冷遇、训斥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外公都以宽广的胸怀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但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是永远抹不掉的阴暗,仅举一例:

一天下午,一个穿公安服装的人,突然来到我家门口,气势汹汹的将外公叫出去,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恶狠狠地大声训斥外公,看他很凶的样子,简直就像在训斥犯人。我看外公站在门口心平气和地向解释“思想汇报”没有交上去的原因。那人似乎没有听见一样,仍趾高气扬,大喊大叫,指手划脚,手指都快点到外公的脸上了,惹得左邻右舍都跑出来看,我也一直站在屋里从门缝偷偷往外看,这人约三十来岁的样子,黑不溜秋,带着二杆子劲,不讲道理。他训完外公后,又吼叫着对外公作了几条规定,就扬长而去了。在我心目中,外公一直是真理、智慧、正义的化身,他不应该受这种侮辱,警察根本没有资格训斥他。由于外公知识渊博、为人诚恳,处处替人着想,并为周围百姓解决生活难题,还为许多邻居的孩子辅导学习等,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都按晚辈的身份称他汤爷爷。后来被派出所知道了,又来交待大家不能这样称呼,应该称名道姓,但除了当着警察及街道头头的面外,他们还是称他为汤爷爷。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这样凶地对待外公,直气得我浑身打颤,怒发冲冠,我想,外公勤勤恳恳地工作几十年,现在这样高龄仍不停的工作,犯了哪家的王法要这样对待他。警察走后,我气恼的心情不能平静,我说:“外公,这人凭什么这样对待您。”我替外公出气,以为他也要生气骂警察几句的,可他却像没有发生这回事一样,似乎习以为常了,外公没有直接回答我,只含糊地说:“没有什么事,你不要这样看他。”以后,我常见外公在写什么,一次我好奇地看了一眼,只见标题是“思想汇报”,每次他都要写很长时间,交上去厚厚一叠。

劳动改造,思想汇报,繁琐的家务挑水、挑煤、买菜、买粮等体力活,全是外公一个人承担,还有半饥半饱的种种困难,都没有将外公压倒,精神摧残和压抑,丝毫不能动摇他对事业的追求。离开了工厂,离开了办公室,离开了图纸和计算尺,但他却从来没有离开他用以报国的研究工作。外公一有空就看书学习、计算。有一个星期天,他说要去江岸对面的火车站看火车头,我问他看火车头干什么?他说过去他考虑过火车头的改革,还有火车轮子的改造。后来,他就每逢星期天去看火车头,这车站离我们住处很远,要坐船渡过长江,往返要上下四次几百多台阶的山坡,过江后还要步行很远才能到达九龙坡车站,每次去都要用将近一整天的时间,所以事先都要向派出所请假,同意了才能去。有一次外公又去看火车头,一大早出去天黑了还不见回来,我们非常着急,不知出了什么事,当时我和外婆一老一少,谁也不知外公到底在什么地方看火车头,也没有能力去找,只能焦急地等待着,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见外公拄着一根竹杆,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走回来,他脸色发黄,疲惫不堪,步态不稳,进屋便倒在床上,经询问才知道在回来的路上外公患的“美尼尔氏综合症”突然大发作,头晕眼花,摔倒在地,继而频繁恶心呕吐,坐在路旁想走不能走,有一些好心的人见到此情景要送他回家,他考虑路这么远,交通不便还要过江,自己又是这样处境,不便麻烦人家,都被他婉言谢绝说:“不用不用,休息一会,我能回家。”事实上,他这样严重的美尼尔病,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缓解。就这样一直坐到天黑,才勉强用几个小时走完这段艰难的路。从那以后我们劝外公不要再去看火车头了,但他为了研究、测量数据,他还照样去。

还有一次外公看火车头回来后告诉我说:“今天差一点报销了,在过铁路时,我正考虑一个车头改革问题,没有听到火车开来的声响,险些出了事。”外公考虑问题精神非常集中,因患美尼尔氏症也造成了他听力下降,外公出外看车头必沿铁路走23里路的铁路线,我们很担心,但谁也阻挡不住。他每次看完车头回来,就抓紧时间又写又画带计算。里边屋子里有张桌子,但因室内太暗无法利用,外公就用屋外一个木凳倒放着,上面放一块木板作绘图板。他身体较胖,弯腰绘图显得很费力,但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从未间断画图,有很多图画了改,改了画,为了一张图,他甚至要几次去看火车头,我从未见他睡过午觉,为了画图也常顾不上吃饭,外婆常将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

重庆是山城,山环水抱不透气,每到夏天,闷热得出奇,有时高温达到四十度以上,屋里像蒸笼,外边似火盆,外公平时就好出汗,到了夏季,吃不好,睡不好,成天大汗淋漓,但他仍不放松一分钟工作时间,我见他画图时背心都被汗水湿透,我和外婆常拿起芭蕉扇给他扇风。后来外公又想了个办法,将一块帆布做成吊扇挂在房中,一侧安上滑轮接上长绳,拉动绳使帆布摆动扇风,只要有一人拉动绳,满屋都有风,大家都凉快。

外公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政治上的高压,精神上的摧残,生活上的磨难,事业的坎坷,都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生命力更坚强,更具抗衡的韧性。自然灾害后期,有了自由市场,外公就买了两只奶羊,每天挤羊奶给外婆及全家喝,这对度过生活困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在城里住的人来说也是很希罕的事。他经常利用早晚时间带着书报出去,一边放羊,一边看书或读报。邻居对我说:“你外公心真宽,真是好汉肚里能撑船。”事实上,外公的生活非常单调,我在他身边四年多,从没见外公外婆看过一次电影、一场戏。也从未见他们去转过商场、串过亲戚。派出所规定外公出门必须请假,可能也是一个缘故,他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加之他爱动脑筋动手做些什么,每天时间都排得满满的,不知底细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的人。他儿女亲友来的信都要先送到派出所去拆阅,然后自己才能看。由于这一个原因,书信也变成了政治说教,称呼要指名道姓,这唯一能使他得到慰藉与温暖的东西也失去了,外公对外回信也要经派出所检查。外婆身体不好,胆量又小,很少出门,常处于抑郁状态,话都不想多说,只有老俩口到一起了才有话,他们俩互相关心,相互照料算是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吧。

过去外公家常有亲朋来往,后来逐渐少了,外公怕自己的事连累别人,从来不去亲友家串门,连街坊邻居家也不进去,记得有件事很使外公外婆伤心,家里有位亲戚在部队工作,她写信说她哪一天路过重庆,准备去看外公外婆,见有亲戚来,老俩口非常高兴,早早就准备好饭菜,外公还带着我一次又一次去江边的码头接她,可我们一直未等来这位穿军装的女兵,外公外婆大失所望很伤心,这个过去受外公资助上学的亲戚,知道外公有问题,连个招呼也不打,就不再露面了,后来她再也没来过信。我想她应该装不知道外公的处境来见老俩口一面,才在情理之中。我头一次见外公外婆谈起此事的凄凉景象,我真恨这个拿老人的诚心当儿戏的人,外公却说:“莫怪人家,要体谅。”

经济上,公安局派出所规定生活费每月二十五元钱,每人平均一十二元五角(包括生活费和医疗费),不许儿女多给他寄钱,又不花他们的钱,也不许儿子尽孝,这种规定真是旷古希有。中央也不会有这样的规定,这都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我外婆犯了你们哪家的什么王法,她为什么不能接受儿女的孝敬?

可怜两位断了经济来源的老人,又被限制了外援,儿女有钱也不能给他们多寄,到了风烛残年还要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要算好再吃,不能吃了再算,因此,剩下的饭菜从来不舍得扔掉。有一次我放学回来晚了,外公外婆已吃过饭,我吃饭时突然发现一只咸菜碗里长了蛆,我很惊讶,赶紧告诉外公外婆,问他们吃了没有,他们说吃了,并没有显得多大惊异,看来生活已将他们磨得麻木了,外婆还说:“这不奇怪,咸菜、豆腐乳里边有时都有这东西。”我离开他们后常想:只剩下两位日益衰老的老人了,再出现这种事情谁来提醒他们呢?两位老人哺育儿女一场,到晚年却不能去投奔儿女,又不能进孤老院,也不知到底是什么“法律”,公安局只准许外婆一人去投奔儿女,可外婆能丢下外公吗?外公在这样的困境中又怎离得开外婆呢?老俩口只能相依为命,苦度风烛残年。

对于生活上的清苦,外公外婆似乎不大在乎。有一次我问外公:“您说咱们的生活苦不苦?吃不饱,副食少,有时还吃野菜。”外公回答说:“苦,但不算最苦,我小时候生活比现在苦得多。半饥半饱是常事,每逢家里蒸黑面馒头就是最好的饭了。一次,家里蒸了黑面馒头,每人分两个,我没吃饱,还想吃不敢要,晚上睡觉时看见挂在房上的馍篮,便偷两个吃了,被妈妈发现后,还挨了一顿说。现在和那时比强多了,如今生活有保障,计划供应,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是少一点罢了。”外公说得很轻松,似乎生活困难对他没有多大触动。

听妈妈说,外公有钱时,生活也是很俭朴的,他将所有的钱都用在试验机器上了,为了试验机器,他很大方慷慨,不管花多少钱,反复试验直至成功;家庭生活花钱,他却很小气吝惜,对自己的吃穿要求很低,对孩子们要求也很严,很少给自己和孩子们添置衣物,因此,外婆常常为此事想不开,我见外公外婆穿的内衣补了又补,连绒衣毛衣都打了不少补钉。

外公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困难时期,粮票是无价之宝,有钱也买不到的,一天清晨,外公起得很早出去放羊,发现顺着山坡撒了许多粮票,他一一拾起来一大撂,面值约有一百多斤。回家告诉外婆说:“估计这可能是贪污犯丢掉的。”他没有犹豫,立即将全部粮票上交公安局,并说明情况。后来许多邻居知道了此事,他们都很不理解,有的说:“现在一斤粮票都很珍贵,拾来的谁也不知道,还去交什么嘛?”也有的说:“公安局对他那样,还交给公安局,真是多余。”我当时也想不通,问外公道:“他们这样对待您,您还把捡来的粮票交给他们,何必呢?”外公说:“国家现在遇到暂时困难,粮食这么紧张,我们不能去沾国家的便宜,都这样就会破坏国家供应计划,你说对吗?”我答不上来,被外公问住了,我只是想当时有这么多粮票,真比千金还重。我和外公外婆每月总共才供应60多斤粮食,没有副食,吃不饱,外公还要做街道的体力劳动,外公能够如此果断处理,上交这批粮票,看得出他高尚的品格也超出一般人。

五十年代,为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每年发行一次建设公债,外公为了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每年都要挤出一部份钱购买公债。一九五三年他一下买了几百元钱公债,成为全厂购买公债最多的人,到六十年代开始还本付息,这可能就是善有善报吧,这部份钱帮助外公渡过许多难关,解决不少难题。如外婆有病住院花钱,没有这就不好办了。

一九六四年,我快上中学了,家里怕我上中学后转学不方便,就让我回天津去上中学,当时我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就要和父母姐弟团聚;难过的是就要离开哺育我多年的慈祥的外公外婆。我看到他们逐年衰老,无人照顾怎么办呢?我虽年龄小,但一些跑腿的零星小事还是可以干的。外婆每次出门上街,都是我陪她出去,缝补衣服时穿针引线也是靠我,我走了她年老眼花,谁来帮助她呢?

我这次回天津是跟随妈妈单位一位来重庆出差的熟人,时间是在暑假。

离别的时间终于来到了,外婆帮我穿上外衣整理着我的衣领,深情地望着我,我看见她那对大大的深沉的眼眶里含着泪水,我的泪水也止不住的流了出来,外婆嘱咐我一路上要小心,回家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我点头答应,当我再抬起头来,想到今后外公外婆的生活……心里非常难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却怎么也止不住。此时,外公沉默不语,最后他终于说:“别哭,我们走吧。”我的几个同学伴我走出家门,外公随在后面,帮我拿些随身带走的东西,走到小道的拐弯处,我回过头再向外婆站着的家门口望去,只见外婆直直地站在门口望着我,我顿时想起荒山上孤独的苍松。我心里说:“再见了,亲爱的外婆。”一狠心最后一次向外婆挥手告别,谁知这竟是我和外婆的永别。一路上,我想到外公外婆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处境、这样的生活条件,今后生活将有多少困难呢?我真想不走了,留下来照顾外公外婆,伴他们度过晚年。我对外公说:“我不想走了,我要留下来照顾您们。”外公推着我说:“不要瞎想说傻话,我们过得不是挺好的吗?你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我们就高兴。”我和外公登上渡船和送我的同学们告别后,望着笼罩在雾中的青山流水,心里无限惆怅,我想何时能再回到这里,重见我的亲人啊!

外公一路为我送行,一路低头不语,我从来未见过他如此沉默,我知道他心里也不好受,他也舍不得我离开,看着外公日益增多的白发,开始有些弯曲的腰背和逐渐变沉默的性格,我想这是一位多么坚强的老人,但生活对他太不公平了,谁知这样的日子何年何月是尽头。

回到天津,这里与重庆相比生存环境要好得多,政治上也没有那么多“火药味”,好像变了一个世界。我多么希望外公外婆能住在这里过平静的生活啊,我知道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我仍忍不住寄信表达了我的心意,外公给我回信说:“我们生活得挺好,不用掂记。”并告诉我“你的许多同学还陆续将纪念卡和一些小礼品送到家里,让我们转寄给你,他们都很想你,你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自己,永远做最好的学生。”我当时真感激我的同学,他们没有蔑视我的外公,还有一些同学的家长也暗中帮助过外公,那时的点滴温暖都是何等的珍贵啊!

十六年后,一九八O春,我真的又回到梦中常常来到的地方,多少年来我多么想回来看看外公外婆,而真的来到这里,外婆却早已离开人间,外公也已昏迷不醒,不久就逝世了。在外公住院和去世后,过去整外公的一些人也来看望,并说了一些忏悔的安慰话。当时“四川日报”、“重庆日报”都以大量的篇幅报导了外公的遭遇和事迹。我真的希望这样的悲剧永远不要再发生了。一位一心想报效祖国,才华横溢的老知识分子,如不遭此劫难,将为我们国家能做出多少贡献啊!在经历漫长的20年后,外公才得到平反,在亲友们庆幸他终于等到这一天的时候,他却深知“时间”对他来讲是第一重要的,他曾风趣地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我也不去。”这时他更渴望生存,渴望试制他在忍辱负重的年代里艰难地设计出的“内外燃元心转子发动机”,由于机器制作需要较高工艺水平,当时许多单位都达不到,直到他82岁那年,才找到了有条件的单位,政府筹的资金,机器要试制了,这对于外公来说是最重要和最幸福的事了!外公常常夜以继日的画图,亲友们担心他的身体和年龄不能承受这样劳累的工作量,可外公总是说:“我的时间不够用啊,我心里着急,我希望早一天看到我的机器应用到火车上。”亲友们理解老人多年的愿望,不便太干预了。此时病魔也可怕地向他袭来。那是一个冬季的清晨,外公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打开窗户,清醒一下连续劳累多日的大脑,拧亮台灯又伏案工作了,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正当他聚精会神画图时,他突然感到头晕、头痛、恶心,倒在画图板上,他的女儿、女婿闻声赶来将他扶在床上,此时他稍有清醒,用含糊不清的语言说:“我的图纸还没画完……”这也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话语,也成了他终生的遗憾。我真想把我年轻的生命换给他,来圆他的梦,让人们看到他那颗赤诚的报国心。医院诊断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出血量大,已无法医治,在昏迷的第14天,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外公走得很安祥,好像没有什么痛苦。但我们却深知他内心的苦和遗憾。历史的人为错误夺去他大量宝贵的时间,尽管他百折不挠与命运抗争,病魔却不肯放弃这位83岁的老人。说心里话,我不埋怨病魔,外公毕竟已过古稀之年,我怨人为的错误,持续时间太长了。20年,即使是劳改犯人也早该释放了,我敬佩外公,他心胸宽广,热爱祖国和人民,以知识报国,痴心不改,外公在自己制造的木炭汽车上标新立异地写着“中国人发明”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这就是代表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民族魂,我相信,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报效祖国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报国之路越来越宽。我们的国家必将走在世界的前例。外公自法国勤工俭学起直到临终的宿愿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这次来九龙坡李家沱是去水轮机厂为外公办理后事的,虽知外公外婆已不在人世,但我不由自主地依然走向新建湾我们那简陋的故居。十六年过去了,这里依然如故,只有那条日夜哗哗作响的流入长江的臭水沟被填平了。有一些邻居都还记得我,我也还认得出他们,他们见到我就纷纷围拢来和我谈起外公外婆受过很多苦,但他们很要强,一直咬牙挺过来了,直到最后平反昭雪。你外公外婆真好,一对菩萨心肠,外婆晚年多病,无人照顾,每次住院都是大家帮他送去。说外公外婆晚年生活很悲惨,幸好你外公熬到了头,见到粉碎“四人帮”中国第二次得到解放。我害怕听这些,外公刚刚去世,大概容易触景生情,难以控制感情,我就岔开话题抽身走进这两间外公外婆住了十几年,我也住过三四年的竹木小房里,这里已经住上别人,房子也已经整修了。但比以前也好不了多少,这一片还是重庆的贫民窟,这里的一切都触动着我心灵深处的隐痛,我和姨夫便匆匆离去,径直来到水轮机厂办完事宜就走向返程,来到长江边上,在候船室里,姨夫又向我谈起外公外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令人悲愤的往事:

我离开重庆的两年多,“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新的苦难又压在外公头上。抄家、挨斗、戴高帽、游街、批判、挨打、受骂、罚跪、坐飞机……受尽精神与肉体的种种折磨,可怜他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外公始终没有屈服,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和年迈多病的外婆闯过一道又一道大关。为了他的事业,为了他的机器,为了祖国富强,也为了党给他公正评价的这一天。令人难以置信的正是他在那一段频遭摧残的年代里,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竟然设计出世界领先水平的“内外燃元心转子发动机”和“高扬程转子水泵”这真是奇迹中的奇迹。令人难以想象。

外婆由于这些年生活上的折磨,精神上的压抑,身体垮下来了,患了“冠心病”和严重的“肺心病”,心力衰竭,经常需要住院治疗,那里离医院很远,要翻几道山坡,全靠邻居们帮忙。外婆住院,外公一个人忙里忙外,既要陪床,又要做饭,他还充当半个护士,从外公一九七四年陪外婆住院时记的几天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外婆的关心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也是发人深省的,值得每一位做丈夫或妻子的读一读这段文字。看来有些枯燥,其含义却无比深刻,耐人寻味的一次住院记录:

1974328日秀英住进大坪医院。

1974330日,晓明从西安来看他母亲,47日走,取消吊针。

197441011日,身上又烧至39度,吃中药、打吊针,中西医结合治疗。

1974412日,打卡拉霉素吊针。吃少许藕粉、牛奶和肉汁。王医生谈病情很严重,病人很刚毅,抗病力强,不要紧。

1974413日,病情好转,早上吃点稀饭、藕粉,中午吃点饭菜,打吊针。13点吃点面条,吃一块糕,打两次吊针,喝少许牛奶,还吃了6片虾。

1974414日,吃1/4碗稀饭,喝半磅牛奶,一小碗藕粉,少许面条,打吊针两瓶,夜晚睡得很好。

1974415日,早上吃半碗稀饭,一小半馒头,中午吃面条一小碗,干米饭,红烧肉少许。下午吃肉汤面一小碗,喝一磅牛奶。

1974416日,早上吃半碗稀饭和3/4块发糕;中午吃一小碗肉汤面,一磅牛奶。停止打吊针。

1974417日,病情好转,吃三两饭,一磅牛奶。

1974418日,病痊愈,准备出院,因天下雨延一天。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除了细心照料病妻,知道认真记录下每天的治疗和饮食等情况,足见他心地善良,做事认真,与相依为命的妻子深厚的感情。

多年患病的外婆既闯过一道道生活难关,又闯过一道道生命的难关,与外公相伴近60个春秋,这除了对外公的细心照顾外,我想善良的外婆不放心丈夫失去伴侣孤独地留在世上,因此她顽强地活了下来。

外公还把这次住院的情况寄信告诉我说:“那里的医生护士对外婆态度很好,他们感到有些蹊跷,还以为有姨夫姨妈的熟人,后来问起他们才知道不认识。”其实这是医生的医德好,善待两位年迈的老人。而20多年来外公外婆享受人间温暖太少,见到的冷面孔太多了,相比之下使他们诧异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婆的病也愈来愈重了,后来派出所同意外婆住在重庆的姨家,外公孤独一人留在李家沱接受改造,从此风雨同舟的二位老人分开了。1975年,外婆再也无力摆脱疾病的折磨,带着无限的眷恋和遗憾离开了外公,可怜的外婆20年一直在困惑和不安中艰难度日,在黎明即将到来时,她却先走了一步,没见到为外公平反昭雪,是全家人的遗憾,更是外公最痛苦的事情。

汽笛长鸣,我们乘坐的船离开了李家沱江岸,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老人猫着腰,缓缓地认真地扫着山腰上那每一级台阶,无论寒冬酷暑。我还看到外婆那慈祥的面容,修长的身影,看到他们相互搀扶着走完人生……

我擦掉泪水再最后一次看一眼这熟悉又感到生疏的山山水水,十六年前外公送我渡江,那时是依依不舍,是对二老处境的担忧,如今再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那悲惨的一切已经过去,外公外婆重聚九泉之下。我心里默默地说:别了!九龙坡,李家沱,新建湾,我再也不想见到这里的一切了,因为这里不仅没有给我留下童年的美好记忆,而且在我心灵上留下深深的鞭痕,我感到十六年的梦圆了又破灭了。

新渝眼里的外公外婆,就是这样一对可敬可爱,又可悲可怜的,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三个朝代,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两位老人。

在那样的岁月里,郭秀英的弟弟郭居谦夫妇,汤仲明的侄女汤贞兰夫妇等亲友也时常去看望和帮助两位老人。

在困苦的时候,亲情就像一把遮风避雨的伞,让汤仲明的心灵得到庇护。深厚的亲情给他以温暖,给他以慰藉,给他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陪伴他走到生命的终点。这也许是汤仲明人生不幸中的大幸,亲情无价啊!

  逆境奋斗

1, 热爱生活

汤仲明不愧是一个智人。

从一九五七年被订为右派分子,到一九六一年被打为现行反革命,再到文化大革命中被列为“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汤仲明的罪名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痛苦和屈辱似乎也越来越深。然而汤仲明却没有被压垮,在不断地突如其来的祸难中,他由开始的痛苦和冤屈逐步转变为平静,学会逆来顺受和面对生活,设法改变生活。一方面,他认识到,应该从全国的大形势来看待自己的问题,这些运动是一个历史问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不能逃此劫难,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也不能幸免,何况自己呢?另一方面他相信自己是拥护共产党的,是无罪的,总有一天自己的问题会大白于天下。怀着这样的信念,汤仲明坦然了,他要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活得有意义,有滋味。

在新建湾四号居住,吃水很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上下几十步台阶去挑自来水,这对于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汤仲明仔细观察了房子的后面的山坡,终于发现有一股泉水从一个石缝里住外渗透,十分清亮。他尝了尝,口感不错,汤仲明非常兴奋,他出钱买来砖、水泥和石灰等,请人在山坡下砌了个水池,用竹管将水引进水池,附近的居民都可以就近使用泉水,他又将泉水用竹管引到了自己的家,在外面房间的一角摆上一个水缸。从此,涓涓细流昼夜不停地流入了汤仲明的家,他和妻子再也不必为挑水犯愁了。山下的水池也方便了周围的群众。

一九六O年到一九六二年,自然灾害时期,任何可供食用的东西都定量供应,连最简单的日用品也是如此,普通老百姓都饿得面黄肌瘦,汤仲明处于“右派”和“反革命”的境地,其困难可想而知。在极度的困苦中,汤仲明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那就是堂堂正正的做人。

一天清晨,汤仲明和往常一样很早起床,他走在外面的山坡上,突然发现地上撒有许多粮票,在当时的一九六O年,粮票可是无价之宝啊!他小心地一张张地拾起来,数一数有一百多斤,汤仲明揣着这撂粮票,心里沉甸甸的,这毕竟是几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啊!他想尽快要把粮票交给公安局,当他加快步伐来到公安局时,还没到上班时间,他小心地站在外边候着,等到人们陆续来上班,他立即将粮票交给了有关人员并说明了情况。他交了一百多斤粮票却连一句表扬的话也没得到,但是他从公安局出来却感到浑身轻松,心情十分愉快。

一九五九年下半年,汤仲明的小女儿汤三生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西南建筑四公司工作。一九六O年,重庆修建发电厂,工程由当时的重庆市建委主任赵良亲自挂帅。由于形势需要,工期很紧,上级要求全力以赴,当时无论是工人或是干部都日夜不停地参加劳动。三生是新来不久的大学生,当然是处处带头苦干,经常加班劳动到深夜。一九六O年正值我国自然灾害时期,三生和其它同事一样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在修建电厂的劳动中,有一个规定:凡是加班超过晚上12点钟的人都可以得到食堂发给的二个馒头,每个二两。这二个馒头在当时对人们的诱惑力之大,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三生几乎每天都劳动到晚上十二点钟以后,然后十分高兴地领到两个馒头带回宿舍,每次她都只吃半个或不吃,把馒头留下来,每隔几天就抽下午下班休息的时间把一包馒头送到父母那里,两位老人看见馒头高兴极了,边吃边说:“真香!真香!”。

有一次,二位老人正吃着三生拿回来的馒头,突然汤仲明若有所思的停了下来,他望望三生,再看看馒头,十分严肃地对三生说:“闺女,咱再困难可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啊,你好几次都是晚上拿馒头回来,该不是偷食堂里的?”三生听后笑了起来,坦然地回答说:“爹,你放心,这是我参加劳动后得到的,我绝不会做那种事的。”汤仲明放心地边点头边说:“那好,那好!”汤仲明要求子女也像自己一样清清白白的做人。

汤仲明在困难面前,他并不怨天尤人或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想方设法战胜困难。

汤仲明为度难关,智高一筹,他买来两头母羊,自己挤羊奶喝,白天就拴在屋后山坡上吃草,晚上牵回拴在门口的一个树桩上,用这样的办法补充自己和家人的营养,度过了那个饥荒的年月。

汤仲明身居斗室,夏天蚊蝇扑面,室内又潮湿又闷热,当时根本不可能有电扇。汤仲明让老伴用布做了个大扇子,安上滑轮挂在家里,牵一长绳子,只要拉绳子就可以满屋生风,比手摇扇子的效果好多了。

汤仲明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中再难的事他都能想出办法克服,因为秀英体弱多病,又是小脚,家里的体力活都是他做,每天还要扫大街、掏阴沟、搬垃圾,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实在是太沉重。然而汤仲明并不在乎这一切,他还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研制汽车转子发动机。

2,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文革中,当国内从上到下大家都热衷于阶级斗争,工人停工、学生停课、造反派夺权、全国性地武斗……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大洋彼岸的日本东洋工业公司首次将转子发动机汽车推上了市场。

转子发动机,是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所取代,直接驱动车轮旋转的划时代的发动机。往复活塞必须把直线的往复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之后,才能驱动汽车车轮。在往复的转返点,活塞要暂时止动,这是一种浪费的无效运动。而在转子发动机上,发动机内部的运动本身就是圆周运动,这个圆周运动直接驱动车轮旋转,回旋的活塞取代往复的活塞。由于这种发动机的活塞是旋转式的,故又称为“旋转活塞发动机”或称“转子发动机”。

转子发动机起源于德国。美、英、意、日等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开发,六十年代初,这项研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而桂冠终于由日本所取得。

日本为了转子发动机汽车的诞生,曾展开了一场名为“光神”的转子会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获得成功。尾谷善久著的《光神转子会战》一书曾作了详细的记载。

西方和日本对转子发动机的研究对中国实行封锁,中国无法得到这方面的信息。戴着“右派”的帽子,并被订为“反革命”的汤仲明得知日本在转子发动机的研制上已取得成功的消息后,他心里十分着急再也耐不住了,他认为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甚至是比外国人更聪明。他要冲破西方的封锁和垄断,要迎头赶上,要与外国人比个高低,他决心研制转子发动机,赶超世界水平,攀登世界技术高峰。汤仲明为自己这一个几乎是异想天开的念头所鼓舞,他像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一样,兴奋得几夜没睡好觉。

实际上,汤仲明早在一九四三年已经开始了煤气转子发动机的试制。当时在桂林,他把样机安装在卡车上自己亲自驾驶行走了二十多分钟,由于材料耐磨问题过不了关而停了下来,后来因抗战时期,居无定所而搁置,解放后,又因厂里工作太忙而无暇研究。他现在再也不能错过机会了,汤仲明有一种捺耐不住,急不可待的冲动。

从一九六三年开始,汤仲明陷入了他为自己设计的“理想王国”之中。他忘记了自己是戴着“右派”、“反革命”帽子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是倍受冷漠,常被人喝斥的人。他心里装的全是转子发动机,他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要为国家争光。于是这个在黄河边长大的农民的儿子又在长江边上那间四面透风,上面漏雨,地下渗水的十多个平方米的棚房里开始设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转子发动机。

在这样的客观环境里,汤仲明忍辱负重,孤军作战,没有任何资料来源,在常人看来,要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汤仲明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那献身科学的痴迷也是常人不可想象的。

只要一有空余时间,他就拿起铅笔和三角板绘图,他没有绘图板就用秀英擀面的面板,一拿起笔来,他就会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如入无人之境,忘了一切,甚至忘了吃饭睡觉。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直到秀英反复催促才肯入睡。在被监督劳动的时候,稍有休息,便用木棍在地上画来画去。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造反派便进入了夺权斗争和派系对立,反而放松了对汤仲明这类被看作“死老虎”的人的看管,这让汤仲明有了更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设计之中,他甚至抽出时间自制了绘图板和丁字尺,这让汤仲明十分高兴。

朝朝暮暮,寒来暑往,汤仲明如痴如醉地画着图纸,这一画就是好几年,谁也说不清他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心血,画了多少张图纸,一千多个日夜之后,他终于设计成功了!汤仲明握着一大卷图纸和说明,心里无比的喜悦。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个新的困惑占据了他的心头。怎样才能把图纸上的东西变为实用的机器呢?在哪里去试制呢?试制的经费如何解决呢?这是一个比设计更难的问题,汤仲明经过反复思考,他决不就此罢休。从此他又开始为试制转子发动机四处奔走,直到生命的终点。

汤仲明最先找到的是街道办事处,说明情况,争取街道组织的理解和支持。然后他找到了水轮机厂,找了工业管理部门,找了有能力生产机器的单位,他声明只要有单位试制,他分文不取,还无偿地帮助亲自指导制作。结果他跑遍了李家沱、九龙坡而处处碰壁。汤仲明对科技不仅有“痴”劲,也有“倔”劲,他决定进城,到市中区去,找市里的领导,找市属的各个厂子。

有一天,他清早起来吃点早饭,就对老伴说:“今天我要进城去找熟人帮帮忙。”

“啥时候回来,不要太晚了。”老伴知道他进城去中午是回不来的,所以交待早点回来。

汤仲明在城里跑了整整一天,走了好几个单位,有科技工业部门,也有厂矿企业,有领导也有熟人,他向他们呈述转子发动机的先进性,科学性,将他绘的图纸给他们看,希望得到他们的重视与帮助,但都被他们一个个婉言谢绝了。多数人是采取推辞的办法:有的说没有钱试制;有的说任务紧没有时间;还有的推辞他自己作不了主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什么也不是,就是因为他是重庆有名的“右派”、“反革命”,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谁敢与他合作。跑了一天毫无结果,他只好往回走,走到九龙坡已经很晚了,渡船已收班,他过不了长江了,只好去大坪小女儿三生家住。女儿见了一惊,父亲怎么半夜三更来到她家?怀疑出了什么事,忙问:“爸,您怎么这么晚一个人出来了?”

“我进城去,回来晚了,渡船收班了,回不去了,又转回到你这里。”汤仲明回答。

“您进城去干什么?”

“叫他们看我的设计。”

“他们怎么说?”

“都推辞了。”

“爸,您辛辛苦苦,费那么大的劲设计出来了,他们都不支持,您还干什么?今后别再在这方面花时间了。”三生劝父亲说。

“唉,你不懂,我的设计是有很大价值的,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啊!”汤仲明惋惜地说。

“我不懂?他们也不一定懂。即使懂,他们也要装不懂,主要是您老的政治问题还没解决,您明白吗?”三生进一步点明劝他。

“监狱里边的犯人有发明创造还能减刑呢?这又怎么解释?”汤仲明反问女儿。

“那是因为管犯人的人不犯什么嫌疑。”

“啊,有道理,有道理。”汤仲明自言自语。

“您有时间好好照顾一下妈妈,她最近身体不好。”三生劝她爸爸转移目标。

“你妈最理解我,她不仅不要我照顾她,她还一直照顾我。”汤仲明解释说。

三生做了一碗面给父亲吃,他在女儿家住了一个晚上。

这个晚上,汤仲明想了很多,他深信目前的困境是暂时的,总会有投入试制的那一天。需要的是积极地寻找和耐心的等待。

一九六五年,六十八岁高龄的汤仲明又投入到一个新设计之中——转子水泵的设计。

在不堪忍受的逆境中,汤仲明没有选择消沉和苟活,更没有选择用结束生命的办法来逃避,科技救国是他终身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选择了奋斗,不停地奋斗。在奋斗中,他获得了充实,获得了自尊,他的生命之火在奋斗中越烧越旺!他成就了处于逆境中的人生奇迹!

                 夕阳如火

1, 千里寻梦

一九七三年,汤仲明基本完成了转子发动机,挤压水泵、凸轮转子泵的设计任务,

他拿着图纸四处奔波,寻找试制单位,然而,没有人敢与这个有“右派”、“反革命”身份的人合作。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李家沱派出所向汤仲明发了一份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通知书。十二月二十日才开会正式宣布。其实,早在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确实表现好了的右派分子的处理问题决定》中就指出:“凡是已经改恶从善,并且在言论和行动上表现出确实是改好了的右派分子,对于这些人今后不再当作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看待,即摘掉他们的右派分子的帽子。”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四年,各地遵照中央批示,先后五批摘掉了大部分右派分子的帽子。汤仲明却在十四年后才得以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他在一九六三年九月一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觉得我的最大危险问题就是不认识错误,坚持反动立场,我很想扭转它,就是扭转不过来。因我从来没有反对过党,反对过社会主义。在工作上忠心耿耿,没有过不良意图。我已向党交心,多次呈述我的心迹,我如何才能算认识错误呢?难道我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也要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没有搞过任何破坏也要承认搞过破坏?才算认识错误?这样做不是真正自欺欺人,也欺骗了党,为自己蒙混过关呢?这还有什么人格呢?这不是对党对国家不忠诚不老实吗?这个问题至今并未解决,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沉重的包袱,叫我一背十几年,说不定要背进棺材。”从这篇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汤仲明在屈辱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清白。

摘掉“右派”帽子后的汤仲明有了人身自由,妻子秀英于一九七五年病逝后,他已是七十八岁高龄,然而他梦寐以求的是将新设计的图纸投入试制,在重庆已是求告无门,怀着希望,汤仲明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他要到西安、北京、天津等地去寻找机会。

一九七五年五月二日晚,汤仲明孤身一人乘二三八次列车来到西安。汤晓明把父亲接到家里。

儿子晓明,儿媳凤华对父亲的到来非常高兴,孙女小虹、小奇见到爷爷的到来,更是高兴不已,她们对爷爷是很崇拜的,也很想从他身上学到知识,她们知道爷爷知识渊博,意志坚强,为人正直,办事认真,是好样的。

汤仲明一到就提出找试制转子发动机的问题,儿子见爸爸这么大一把年纪,又还背着政治包袱,还想这些干什么,为什么有福不享,硬要自找苦吃。但他不敢直说,怕惹老人生气,就敷衍含糊地说:别着急,我慢慢给您找厂家,我是搞化工的,机械行业不熟悉,还得托人去打听,您老不用急,在这里只管往下,西安您过去搞木炭汽车的时候来过,那时您可没有好好去游览过吧?

“那时,哪有时间去游览。”汤仲明说。

“就是啦,现在有时间了,就该好好去游览游览,近的地方,您自己可以去,远点的地方等我们星期天陪您去,也可以叫两个孙女陪您去啊!”

“对,这回就是得好好游游,西安是古城名胜古迹很多,值得一游。”

汤仲明是按地图寻找,看离西门最近是儿童公园,就朝着那个方向走去,一位老人为什么要去儿童公园呢?这是有原因的,四十四年前的一九三二年,汤仲明曾应陕西省主席杨虎城将军之邀,来西安试制木炭代油炉,首先作抽水试验就是在这座公园里,那时叫建国公园,今非昔比,那时冷冷清清,也没啥设备。如今热热闹闹,儿童游乐玩具也不少,秋千、滑梯、翘翘板……。机关学校、工厂在放假时,带孩子们来玩的人特别多。汤仲明找了好大一会,才找到过去搞抽水试验的水池,时过境迁,已经想不起原来抽水机的位置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汤仲明想去临潼华清池参观游览,家里人都去过,谁陪?好学的汤虹自告奋勇:“我陪爷爷去。”她知道跟着爷爷能长知识,学到很多东西,她非常愿意和爷爷在一起。“那好,那好!”汤仲明答,他也很喜欢带她去,她特别聪明,又很懂事。汤仲明征求小虹的意见说:“咱们坐火车去好不好?免得挤汽车。”

“好,好,好,火车没有坐位可以站,一站路十来分钟就到了。”汤虹很敬重爷爷,随和着他的意见。

第二天他们起了个大早,七点钟就赶到西安火车站,买了两张临潼来回车票,到达临潼还不到八点钟,爷孙俩步出车站,南望骊山,汤仲明问小虹:“为什么叫骊山知道吗?”

“不是因为它风景美丽而叫骊山吗?还是别的什么来历?”汤虹有点不解地连答带问。

“你说对了一点,还不完全。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五十余里,海拔高一千二百多公尺,古时山上林木葱郁,松柏长青,景色壮丽,远远望去,形似一匹青苍的骊骏,因而得名骊山。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红霞里顿时变得象一匹火焰驹,英姿勃发,尤显美丽。因此,‘骊山晚照’又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汤仲明对孙女解释了骊山的来历。

“啊,山像一匹美丽的骏马,而叫骊山。我说丽字为啥加个马字旁哩。”汤虹这才明白了。

“骊山最高景点是烽火台,你上去过吗?”

“没有,那又有什么来历?”

“据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一笑值千金’、‘一笑失天下’的典故都是由此而来的。”汤仲明说到此处打住了,他怕小孩子不愿听这些古老的传说。就问这里现在跟过去比,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

“最根本的变化是过去属于皇帝,今天属于人民,这是最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对对,你真聪明。”

“跟爷爷比差远了。”

汤仲明听了小虹的回答很高兴,她的聪明灵巧很像她大姑姑贞香,汤仲明看到了希望和未来,连连说:“不差不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爷爷像你这么大时,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农村孩子哩。”汤仲明赞扬小虹又接着她的意思说:“就是,你看今天来的不都是

普通老百姓吗?他们来这里休息、游览、洗澡、看水观鱼,欣赏这湖光山色,享受这过去只有帝王将相才能享受的美景。”

一老一小,边走边说,拾级而上,先到桐荫轩参观这座古建筑。后到五间厅,汤仲明对小虹说“西安事变”蒋介石就是从这五间厅住房的后窗逃到后边山上去的。

“不错,这窗玻璃上还留有枪眼哩,我们来看时老师给我们讲过。”小虹对爷爷说。

爷孙俩又由池前西行,穿过月宫门,便到九龙宫,碧波荡漾的九龙湖是它的中心,湖岸叠石参差,湖中芙蓉含笑,湖面亭楼倒影,湖边垂柳拂波。处处有景,时时有花,耐人寻味,令人陶醉。爷孙俩快乐地玩了一天。

汤仲明在西安住了一年出头,在这一年中,他还设计出了一台小型面食制作机。他在西安闲住时,见儿媳凤华中午或晚上匆匆忙忙擀面条,费力又费时。他见到费劲擀的面条,就引起他的创造欲,他想要有个家庭用的面食制作机该有多好,和点面往里一按,电闸一推,哗哗哗面条面皮就像瀑布一样流出来了。只要换换刀就能出几个品种,只要换换档就能厚能薄,面条可宽可窄,可粗可细,除轧面条外,还可轧混钝皮、饺子皮、菜角、包子皮等。

为设计这台机器,他也是花了不少心血,用了几个月时间,画了几十上百张图纸,最后圆满完成了。儿子晓明,儿媳凤华见了他的整机图纸,听了他的说明,都觉得很好,但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有谁去制造它?谁有商品意识?谁敢去赚大钱?设计得再好也等于画饼充饥。

汤仲明见儿子在西安也找不到试制转子发动机的单位,他再也住不下去了,他提出去北京找熟人,谁也劝不住,只好让他走。

一九七六年五月的最后一天五点多钟,晓明将父亲汤仲明送上西安至北京的一三六次列车的卧铺车箱,随即时给北京的外甥女蒋美岩发了一个电报:请她六月一日下午四点到北京站接外公。汤仲明准时到达北京被接到美岩家住。

第二天六月二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午为了过端午,也为外公洗尘,美岩准备了好几个菜,一家人欢欢喜喜,外公的到来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美岩问外公:“过去端午节有很多讲究是吗?我可什么也不懂,请外公原谅。”

汤仲明说:“现在啥都破了,没人讲究了。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本是纪念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这天投汩罗江自尽的日子。”

“为什么要吃粽子,这是什么来历?”重外孙晶晶问。

“粽子本是往汩罗江里投的,意思是让鱼吃粽子,不要去咬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家家户户吃粽子的习俗。”

“老外公,那划龙舟又是什么意思?”晶晶又问。

“原意是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后来形成龙舟竞赛的日子。”

“啊,原来都是有意思的。”晶晶很高兴。

汤仲明接着说:“民间过端午好像还有另一层意思,拿我老家河南孟县来说吧:这天日出前家家户户在门户上插艾枝以示驱邪,并向儿童鼻孔、耳孔、肚脐、肛门、手心、脚心等处涂雄黄拌的面,以防蛇、蝎、蜈蚣带毒小虫钻咬。小儿手、脚、脖子上还要系上五色线,妇女、儿童还要配带各式香囊,也叫香草布袋,意避邪,早饭吃炸糖糕、菜角等油食品,中午吃肉菜配馍。该节成为一年中的大节之一。端午节前,已婚妇女的娘家要带上粽子、炸食糖糕、麻糖等去瞧闺女,从古流传至今,直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才破除这一习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始终未能破除。”汤仲明说得滔滔不绝,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

年近八旬的汤仲明单身一人来到北京,目的还是想找试制他设计的转子发动机。他住在外孙女蒋美岩家里,蒋美岩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科研人员,对科学研究是很执着的,对外公的研究也很重视,对他的精神非常敬佩,可就是觉得外公年纪这么大了,又遭受不少磨难,自己还背着政治包袱——摘帽右派,何苦还要干这种出力不落好的事呢?您老八十了,还到处奔波,这是何苦嘛?但她心里很同情他,也为他打听不少地方能否为他试制,可限于当时的状况,各单位都有自己的定型产品,都有生产任务,谁也拿不出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搞新产品的试制。因为那时是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管完成生产任务,也没有必要去搞新产品试制,一谈到他个人的政治情况,人家就更不敢染手了。所以美岩多次劝阻他叫他不要再操这个心了,坐享清福吧!他就是不死心,美岩觉得文化大革命人们的思想都被搞乱了,很多人对一些事情都看穿了,所谓看破红尘,可外公好像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一样,还保持着五十年代的工作热情。因此,美岩就直率地甚至不客气地指出:人家听说您有问题,谁还会给您试制呢?再说真有价值的话,说不定有人窃取您的成果,做成功了,却把您拒之门外,因您不便出面就成了他们的。汤仲明说:“只要他们做就行,我不在乎发明权,我只想为国家作贡献,不是个人谋私利,求名誉。”

“您是这么想,人家会这么想吗?”对于美岩这一盆盆瓢泼冷水似的话,他认真地听着,不反对,也不点头。可事后他还是默默地做着他要做的事情,他曾写信给吴玉章的一个亲戚,请他把图纸送给北京内燃烧机总厂的一位总工程师看,都无结果,但他仍不泄气,还给工业部长李强写信,因李强在重庆时曾去参观过他的动力机,并邀他去延安搞工业。但这种信能到部长手里吗?但他一直等着也没等来回信。

汤仲明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美岩家的一把藤椅扶手坏了,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找到一些塑料绳后就开始修理起来,他那么大年纪,又那么胖,蹲在地上蹲不下去,就坐在小板凳上,一圈一圈地编织塑料绳,将藤椅扶手修好,他这个人似乎不动脑子想问题、不动手干些活,就无法生活似的。人大概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天天干活,不间断,就可能一直能干,不论年纪多老,用脑筋也一样,如果中途停下来,坐享清福不用脑,也不干活,可能生命就告结束了。虽然还有一口气,那就成了行尸走肉,社会的累赘,子女的负担,人类的废物了。他在一九六九年九月五日的日记中写有这么几句话:“我认为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作贡献,若因客观原因如疾病、年老、残废而无力作贡献,还不如死掉,因为死掉了就不再消耗生活物资,也起到减轻社会负担的作用,也是为社会作贡献。”从他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活着就要为社会作贡献,不作贡献就不如不活,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诺言。美岩被外公对事业的执着精神深深感动,他历经坎坷、冤屈、冷落……但什么也没有阻止他的研究设计。没有找到试制转子机的厂家,美岩怕伤了外公的心,她决定陪他去八达岭长城参观,一来是分散外公注意力,二来是陪他散心。

到八达岭后,美岩怕累着外公,就对他说:“您上到城墙上看看就算了,不必去爬了。”

“哎,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知长城是遗憾。”

“这不是已经到长城了吗?”美岩说。

“是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嘛!”汤仲明边说边走。

他们一边走一边说,朝着东边城墙往上走,不大一会就上到第一个城楼。站在这里往西南城墙上望,特别雄伟壮观,万里长城,一万二千里,真伟大。它真可谓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美岩感慨道。

汤仲明点点头说:“是啊,听说宇航员在太空观察我们居住的星球时,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项特大工程:一项就是我国的万里长城,另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长城成了我们民族的象征。”

汤仲明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心急如焚,他见在北京试制转子发动机无望,就提出去天津二女儿瑞秋家住,实际是想到那里去碰碰运气。结果运气不佳,不久就碰上唐山地震。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七点八级强烈地震,共死亡二十四万二千多人,重伤一十六万四千多人,摧毁了一个唐山市,将一座好端端的城市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几年以后才出现一个新的唐山市,唐山的重建也令世界惊奇!

唐山地震也波及到天津市,居民都搬到大街上的临时防震棚里住,汤仲明随后离开天津,回老家孟县去了。

2,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挤压水泵

一九七六年八月,汤仲明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孟县城。上次回家是一九三

五年为父奔丧,当时来去匆匆在家没呆几天又赶回了上海。

故乡,对每一个远离的游子,都是怀念的乐土。都有一缕特殊的情愫,魂牵梦绕,

万水千山隔不断,十年八载如昨天。他望着这儿时就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比兴奋。但他所到之处,却无人认识他,顿时他想起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名句,他心里想,诗人写的多好,我现在不正是这样吗?好诗就是有永久的生命力。

满头银发,年届八旬高龄的汤仲明,仗着他身体健壮,行动自如,生活能够自理,自我感觉良好,单身一人走南闯北的目的还是为了寻找能试制他的转子发动机的地方,他认为一个人比较方便也随便,有人陪同就罗嗦了,他一个人到亲戚家住,也不找那么多麻烦,他到孟县后就住在侄外甥女汤月娥家里。有一天月娥带他到黄河边的山地里看她种的庄稼,当时正天旱,玉米都快旱死了,汤仲明说:“地该浇水了,不浇就要旱死。”

“这一片都是‘靠天收’,没有水可浇。”

“下边黄河里的水,白白从这脚下流过,为什么不抽上来浇地?”汤仲明感叹地说。

“谁有这个本事能叫水倒流上来就好了。”

“我有办法!”汤仲明一本正经地说。

“您有什么魔法不成?叔公真会开玩笑。”汤月娥毫不在意地笑笑说。

“不是开玩笑,我设计有一种高扬程水泵,它就能把下边的黄河水抽上来浇地,可惜没有人给我制造。”汤仲明认真地对月娥说。

“真的?”月娥半信半疑地说。

“当然是真的,图纸我都带着,回去我拿给你看。”

“那太好了,我认识县科委侯云青主任,我去给他说说看。”

“那好,那好。我要能为家乡的‘四化’作点贡献,就死也能瞑目了。我生在孟县长在孟县,不为孟县做点贡献,心里过不去呀。”汤仲明带着歉意说。

话题谈到水,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干旱是孟县主要灾害,有“十年九旱”之说,分春旱,伏旱,秋旱,几乎每年都有不同季节的干旱。黄河从县南流过,所经地域长达二十八公里,由于地高河低,眼看着黄河水白白流过,若有先进的提水工具,旱情就可大为减轻。

孟县的气候还是比较优越的,它位于暖温带,四季分明,阳光资源充足,无霜期长,雨量集中,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适宜多种植物生长,降雨量受季风影响,多集中在夏秋两季,七月份为最多,但横贯县境三十多公里的蟒河到时就泛滥成灾。一九五九年白墙水库建成后,为全县防洪除涝、蓄水灌溉起了显著作用。

一九六六年孟县、济源人民共同修了“引沁济蟒”工程,县境内渠长十五公里,新建六条干渠,四十条支渠,近二百条斗渠,全长二百多公里。一九六九年通水,全年引水五千万立方米。为西部岭区提供了唯一地表水源,但“望天收”地仍然不少。像城南黄河北岸高台地带就是一溜“望天收”地。汤仲明由于少小离家,几十年没有回来过,来过一两回也是来去匆匆。对这些情况是不甚了解的。他要知道自己故乡还有这么多的干渴土地,恐怕早就回来献出他的转子水泵设计了。

汤仲明在孟县是很有名气的,虽然他人一直在外,但自他去法国留学,回来研制成功木炭汽车后,他的名声就响起来了。家乡父老为有他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和光荣。他也成为孟县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侯云青是个很有眼光的科技工作者。当他听了月娥讲的情况后,知道汤仲明回到孟县非常高兴,仰慕已久的人物终于能见到,他有点情不自禁地急问:“他在哪?”

“在我家。”

“你快领我去见他,他是内燃机专家,国家宝贝啊!他跟谁一起来的?”侯云青问。

“他自己一个人回来的,已经八十岁了。”

“了不起,了不起!年龄这么大,还想着为家乡做贡献,为人民造福,难得,难得!”侯云青赞扬后接着说:“叫他到我们这里来住吧,我们科委就是科技人员之家。”

“侯主任的美意,我替叔公心领了,谢谢。还是让他住在我家吧,我们好照顾,再说你们科委又不是旅社呀。”月娥很感激地说。

“这个好办,他如果愿意留下来做水泵,非离开你家不可,我们可派专人照顾他。”侯云青很有把握地说。

侯云青跟随月娥来到她家,见到汤仲明后,使他感到惊讶,八十岁的人,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墩实,行动自如,就像六十多岁的人一样,因此使他更增加几分敬仰。他自我介绍说:“我姓侯,名云青,县科委的,汤老,您好,久闻大名,相见恨晚,今日得见,深感荣幸。我从儿时就听说过您老发明的木炭汽车,解放前我还坐过,您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家乡增添了光彩,我们非常欢迎您回来老家看看,也好让家乡父老一睹您的风采。”

“侯主任过奖了,谢谢,我离开孟县整整六十年了,中间回来过两次,最后一次是一九三五年,也四十多年了,经常想回来看看父老乡亲和这片故土,就是穷事缠身,一直未能如愿,如今年老了,快走不动了,再不回来就没有机会了,这次到西安、北京、天津,儿子、闺女家都看了看,最后横下一条心,要回老家看看。落叶归根吗,就这样回来了,了却一个心愿。”汤仲明很高兴地说。

他俩论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是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话也很投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谈到转子水泵设计时,汤仲明说:“我在长江嘉陵江边住过多年,眼看着河水川流不息地从脚下流过,却用不上它,一直想把水提上来用,就产生了设计高扬程的转子水泵的想法。我花了多年时间,费了很大精力才设计出来,可是许多人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借故推辞不肯替我试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我的政治问题,因我头上戴着摘帽右派的帽子。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不是谁都同样坐吗?”汤仲明感到有点委屈似地说。

“就是,就是!科学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您老放心,我很快向县委汇报,争取尽快安排试制您的转子水泵,一来实现您多年来的愿望;二来也为解除旱情作贡献。”侯云青爽快地说。

“你不愧是科委主任,能如此理解科技人员的苦衷。能弄成,我就不枉这次故乡之行了,我要先谢谢你,侯主任。”汤仲明感激地说。

“别客气,别客气!科委不替科技人员撑腰、说话,还算什么科委!”侯云青直爽地说。

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若投机千言万语也嫌少。他们俩天南地北整整谈了一下午。

孟县县委第一书记王海成听了侯云青的汇报和意见后,立即召集几个常委研究,决定拨出试制经费,在城关机械厂先试制汤仲明设计的其中一种比较容易制造的挤压水泵,并将他接到城关机械厂住,给他买一辆手摇三轮车以代步。另派专人照顾他的生活,替他做饭。还专门抽调四个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县领导的意思是:只要他动嘴,不用他动手,这是鉴于他已八十高龄,理应照顾的。可汤仲明却不是那样想的,他非亲自动手不可,到厂里吃住也是根据他自己的意见而定的,县委领导意见原来是安排他住县委招待所,吃住费用由试制费中开支,有事外出由县委派车,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多年来,汤仲明看惯了各种各样的冷面孔,受到的是人们的白眼、鄙视和拒绝,是故乡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他,是孟县的领导理解了他,汤仲明受宠若惊,感激不尽,他决定尽量不给领导增加麻烦,他憋足了劲,忘我地投入到试制工作中。

侯云青多次劝他住招待所,给他两间房,一间办公,一间休息。汤仲明却说:“水泵在哪里做,我就住哪里,这样方便。”为了尊重汤老的意见,一切都依他了。

在城关机械厂一间办公室里,给汤老加了一张床,一副铺盖,成了办公室兼宿舍,厂领导感到过意不去,要给他两间房,办公住宿分开,他就是不答应,认为这样很好又方便。

领导考虑他离车间太近,有机器噪音影响他休息,想给他换个较清静的地方。他却说:离车间越近越好,这样双方都便利。他还风趣地说:我听惯了机器声,有它伴奏,我睡得更香更甜更安稳。

在制做挤压水泵时,他除了绘图呆在宿舍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车间指导制造水泵的零部件,他一天工作不是八小时,而是十几个小时,不是急用的图纸他都放在夜间画,白天尽量在车间,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日假期之分,即使晚上睡觉想起某个问题,立即起来又是画又是写,有人劝他说:“好好休息,明天再干。”他回答说:“年纪大了,记性差,想起来的问题不及时记下,睡一觉醒来就忘了。”他的干劲年轻人都比不上,真是:“老牛自知时日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一心为家乡做贡献,简直忘了自己已进入耄耋之年了。

他的牙已经不行了,脱落了好些,剩不下几颗了,脱牙前都要痛一阵,有时几天,有时十几天。俗语说:“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有一天,汤仲明的牙突然痛起来了,痛得半个脸都肿起来了,吃饭也困难了。厂里女医生罗利贤给他检查,就是牙龈发炎,牙周脓肿,给他开了一些消炎止痛药,然后对他说:“您老牙快脱光了,没剩几颗,干脆都拔了,重镶一口假牙,一劳永逸,牙就不再痛了。”汤仲明听了罗医生的劝说答应了。

过了几天,牙不痛了,罗利贤打电话向县委要小车陪汤仲明去医院拔牙,因为县委管工业的上官副书记有言在先:“汤老有事外出由县委派车。”车来到厂里后,汤仲明不肯坐,罗利贤知道他脚上长有骨刺,走路不便,再三劝他才坐上走了,并说下不为例,这么一点路(实为三华里)不坐什么车,走路就行了,到医院后他硬是把小车打发走了。

来到县医院牙科,有几位病人在排队候诊,汤仲明进去就挨次序坐在后边。罗利贤认识一位牙科医生,上前去告诉他是陪汤仲明来拔牙的。年纪这么大了照顾一下吧,让他先做,医生答应了,也感到有点惊讶,这么大的人物,怎么不声不响就坐在那里排队了?为了照顾他年迈,时间宝贵,就立即来请他上前去先作检查。然而汤仲明看别的病人都是依次候诊,他就婉言谢绝说:“不要紧,不要紧,按次序来吧。”回头又对罗利贤说:“咱们也等等,不要特殊化。”并指着旁边的坐位说:“就坐这里歇一会。”罗利贤有点抱怨说:“您老年纪这么大,又这么忙,给您节约点时间,您却恁认真。”汤仲明笑笑对罗利贤说:“还有比列宁更忙的吗?他理发还照样排队哩,我谢谢您的好意了。”

等了好长时间,轮到汤仲明看了,又来了一位老太太,问医生要等多长时间,时间长了就不等了,她要回去做中午饭。

汤仲明一听老太太有做饭的任务,就让她先看,并说:“不用等,不用等,你先看吧,我没有事。”他又转向罗利贤问道:“你说是吗?”

“是是是,您先看吧。”罗利贤被汤仲明的先人后己的高尚思想所感动,立即附和着说。

直等到老太太看罢,汤仲明才坐到躺椅上去拔牙。先打麻药针,虽然麻木得不知痛,但拔得满嘴流血,塞了很多棉球,说话很困难,但他还是很有礼貌地向医生点头道谢才走。

一日以后,去装假牙。罗利贤尊重汤老的意见,不再找县委派车,他还想走路去,城关机械厂在西,医院在东,相距好几里地,罗利贤坚持用手摇车推他去,他还很不自在,多次说:“你骑自行车慢慢走,我自己摇着走就行。”罗利贤说:“这么远您摇得动吗?”汤仲明说:“叫你推着我走,多不好意思。”他生怕给别人添麻烦。

假牙装上后很不习惯,需要一段磨合时间。汤仲明装上假牙后也是这样,有时吃饭还将嘴磨烂,但他很有耐心,也很能忍耐,不去给医生添麻烦,自己找块细砂纸,慢慢打磨假牙,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直打到合适为止。罗医生发现这个问题后,劝他到医院去看看,让医院用机器给他打磨一下,他婉言谢绝了,并说:“这样就行,自己磨磨,又节省时间又节约钱,两全其美嘛!”说完还开心地笑了。然后又补充说:“能吃东西就行,假的就是假的,哪能跟真的一样,是吗?”他问罗利贤。

“那当然,不过您老太难为自己了。”罗利贤回答说。

“这是小事,没有啥,也不算啥。”汤仲明毫不在乎地说。

“您这么大年纪本该在家坐享清福,却还离家出远门兢兢业业地工作,真不简单。”;罗利贤很有感触地说。

“我学了一辈子技术,也搞了一辈子技术,一直与机器打交道,听机器声就像听孩子们声音一样亲切。不叫我搞机器,听不到机器声音,我感到寂寞,甚至痛苦。我这一生与机器结下了不解之缘,非搞到死不可。”汤仲明深有感触地说。

“您老不愧是内燃机专家,对机器如此钟情。正如您儿子晓明所说的:‘让他去搞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思想得到安慰,精神得到寄托。’您儿子真知道您的心事。”罗利贤赞扬说。

“他们过去一直不理解,总认为我该休息了,不应该再搞了,我不搞还活在世上干什么?我告诉他们,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搞一天。慢慢他们才知道了,不让我搞机器研究就等于要了我的命,是不行的!”汤仲明很得意地笑着对罗利贤说。

汤仲明非常珍惜公家的东西,在设计上特别注意原材料的节约。五十年代他当选重庆市劳动模范时,其中节约大量的原材料是重要的一条。他办公的时候也一样,珍惜每一页纸、每一支铅笔和每一块橡皮。绘图时用的铅笔,用到只剩几厘米了也舍不得丢掉,要用笔套卡住再用,用到真无法用了为止。绘图时用的橡皮用到只剩指甲那么大小一块,还是不舍丢掉,非用到真不能用了才换新的。

演算和记录技术数据,一张稿纸总是写得密密麻麻,厚一点的纸,正面用了反面用,直到满纸没有一点空白为止。他公私分明,自己私人写信从不用公家的信纸信封。有个同志用车间的记工本背面作演算,写得稀一点,大一些,汤仲明见了批评说:“你写得太大太稀了,这多可惜,太浪费。”这个同志本来认为自己这是废物利用,理当受表扬的,反而挨了批评。深刻反省,他看到了自己与汤仲明思想上的差距。他无比敬佩汤仲明的勤俭节约精神。

汤仲明用的一把游标卡尺,是他在法国留学时买的瑞士货。和我国生产的卡尺相比,它样式陈旧,刻度不清,远不如国产的好。好几次用新的给他换,他都不换,给他一把新的他也不要,并风趣地说:“它是我的老伙计了,伴随了我半个多世纪,可不能喜新厌旧啊!”说着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汤仲明很吝惜吗?不,他一点也不小气,甚至非常慷慨。汤老在孟县工作期间没有报酬,是尽义务的。当时他还戴着“反革命”的帽子,尚未平反,因此也无人给他发工资。经济上全靠子女帮助,公安部门还不许子女多给他钱,经济上肯定是不宽裕的。但工作上花钱,他总是慷慨解囊,自己主动拿出来,有次为解决水泵密封问题,急需到新乡热电厂去买透明胶,而管钱的人不在家,汤仲明听说后,立即回到宿舍将自己的钱拿出五十元,让出差的同志及时坐车走了,买回透明胶后,使密封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这件事受到大家赞扬,要进行宣传,他却制止:“不要说,不要说,这不算什么。”汤仲明一生赚钱也不算少,都投入到试制机器中去了,最后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但他无怨无悔,心安理得。只求奉献,不想索取,他忧国忧民,一身浩然正气。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挤压水泵样机终于试制成功。经实地试用,效果很好,像喷灌一样地浇地,农民看了十分高兴。此项产品曾先后获县、地、省三级科技大会奖。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孟县革命委员会给汤仲明发了一张大奖状,表彰他在科学实验,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方面,做出的优异成绩。

孟县县委副书记上官成贞,在全县科技代表会上讲话时,还专门提到他说:“老工程技术人员汤仲明,早在解放前就发明过木炭汽车,现已年过八十,粉碎‘四人帮’后,他焕发青春,精神振奋,决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再出一把力。最近,在城关机械厂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创造一种‘挤压水泵’,是水区、丘陵地区一种很好的提水机具,还设计了一种体积小、马力大、零部件很少的‘圆心旋转式内燃机’,在技术革命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这是专门表扬汤仲明的一段话。

孟县县委、县革委领导是很有远见的。他们没有被“左”的路线捆住手脚,让汤仲明出来工作,大胆使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让他在耄耋之年再献余热。在他做出成绩之后,又大力宣扬与表彰,在全县科技大会上并让他进入大会主席团,坐在主席台上。

年底新乡地区召开科技代表会时,又让汤仲明作为孟县代表之一去出席,也被选入主席团,在台上就坐。这是对汤仲明最大的支持和政治上的肯定。

一九七八年一月,河南省委省革委会召开全省科技代表大会时,因其年纪大行动不便未去参加,但他设计的挤压水泵报到了大会,并获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故乡以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眼光,抚慰、鼓励和支持了这位老科学家。没有孟县县委、县革委会领导人员的远见卓识,就不会有汤仲明在逆境中的这段辉煌历史。

汤仲明年轻时就离开老家外出求学,这次回来已是耄耋之年了,但他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无比眷恋。有空就要月娥带他到野外田间地头去转转,和乡亲们谈谈话。当他发现农村通用的水泵,因吸程有限,要在机井旁再挖一个几米深的泵坑,将电机和水泵放在坑里,才能抽上水来浇地,安装拆修很不方便,他们说要能放在地面多好。他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于是又将自己设计的扬程较高的转子泵的图纸献了出来。转子泵做起来比挤压泵要困难一些,思想上还有阻力,因有个理论问题:水泵扬程都超不过一个大气压即十米。所以汤仲明的设计拿出后,有的人断言:任何水泵的扬程都超不过一个大气压十米,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想突破十米是徒劳的,是空想,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此风一刮,会战办公室的一些人产生了怀疑,有的人半信半疑,采取观望态度,只有乔建华、焦新发等几位比较了解汤仲明的同志,深信不疑,他们坚决支持汤仲明进行试制,并将各种议论反映给汤仲明,他也看出会战办公室的人没有以前做挤压水泵时那样积极了。他一听恍然大悟,他说:“这好办,我搞个室内试验叫他们看,他们就会相信不受一个大气压限制的道理。”汤仲明很有把握地说。

一天,他用两根玻璃管,下端套上一截塑料管,一根在塑料管上扎些小孔,一根不扎孔,插入盛满水的脸盆中,让同志们先吸那根没有打孔的管子,结果费很大劲水也吸不很高,而再吸那根扎了孔的管子,稍一用劲水就吸上来了。然后汤仲明对大家说:“我们的转子水泵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水中渗进空气,减轻水的比重,而达到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提高吸程的目的。”这时同志们才明白了能够超过一个大气压的道理。大家又齐心协力,努力工作,投入到转子水泵的试制工作中去。

在转子水泵试制安装阶段,会战办公室的成员与参加试制的工人一道奋战,不停地紧张工作,达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程度,已经八十一岁高龄的汤仲明也和大家一样,忙得不亦乐乎。他不仅管设计,也管工艺。而且每道工序的加工、质量,他都要件件过目,每次安装调试他都到现场。夜深了,行动不便,他打着手电筒,拄着拐杖,也要去车间陪着工人一道夜战,同志们劝他去休息,他说:“年纪大瞌睡少,也睡不着。”其实瞌睡少是假,睡不着是真。到了安装调试这个节骨眼上,就像孕妇到了临产的时候,他作为像母亲一样的设计者,当然会睡不着,这是情理中的事。

安装机器间隙调不好,他竟蹲下身亲自动手干。

大家看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专家,深夜还来和工人一起干活时,十分感动,干劲倍增。经过一番苦战,转子水泵的三台样机终于诞生了,它小巧轻便,重量只有六十二公斤,扬程高达一百八十米以上,<12>抽水量每小时一百多吨,制造容易,经济又实惠,此发明被命名为“汤氏转子泵”。但由于受县里机械设备条件限制,密封材料问题未解决,抗不住磨损,不能成批生产被暂时搁置起来了。

汤仲明还有一个梦未圆,他想趁回到家乡当地领导重视之机,圆了那个转子发动机的梦。

六十年代初,西德搞成功了三角活塞内燃机。接着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也都得到发展。而我国一直未能实现技术突破,加上外国对中国的封锁,汤仲明着急了,他也不服气,他想能否不用三角活塞而走另一条路,超过他们呢?于是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潜心进行研究,反复计算,大胆设想,经过几个寒暑含辛茹苦的拼搏,终于设计出了“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又名“元心转子动力机”绘成了图纸,编写出了详细说明书。按照他的设计,这种动力机与一般内燃机相比,有许多优点,不要曲轴,不用连杆,也不用活塞、气缸、凡尔凸轮轴、飞轮等难制造的机件,就用转子爆发力推动,省油、轻便、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成本低、污染少。内外燃转子机的设想是大胆的、先进的,成功了将是内燃机的一次革命,这不仅对中国而对世界也是一大贡献。

汤仲明在提出试制“元心转子动力机”前,请木工给他做了一个剖面木模型,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原理。他向县里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后,领导很重视,立即决定召开了技术研

----------------------------------

<12>《重庆日报》1979818日报载。

讨会,召来全县能工巧匠和科技人员来听汤仲明介绍和共同研讨。县人大主任席文德、县委常委芦成国、办公室主任蒋中英、科委主任侯云青等都参加了这个技术研讨会。汤仲明向到会的人介绍说:“元心转子发动机,世界尚无先例,它没有往复式机器那么复

杂的零部件,简单地它就是用一根轴固定一个齿轮似的转子盘转动,燃料就在周边燃烧产生动力。所有不多的机件,都在单一方向高速运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完成内燃机的回循环作用,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比往复式内燃机优越,即使与六七十年代西方新开

发目前最先进的三角活塞转子内燃机来比较,也有更多优点:

汤仲明介绍后,又听取了群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设计先进,构思合理,应当一试。

散会后,领导立即开会研究决定:成立试制小组,在原会战办公室的基础上,再补充技术力量,技术人员由原来四个增加到六个,由农业机械厂抽来的乔建华任组长,侯云青主抓,拨给试制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第一台样机制造出来了,但由于县里的技术条件、机械设备所限,还有材料的质量和加工精密度都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和预期的目的。虽然没有成功,但对汤仲明来说,也是一种安慰,一线曙光,他知道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经过坎坷不平、曲曲折折的道路,才能最终达到目的,他决心再找机会试制,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汤仲明对家乡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是故乡这片沃土养育了他,又给了他宝贵的试制机会,他在他的记事本上写有一首题为《家乡》的诗:“离开家乡几十年,仍然常把家乡念。喝到家乡一杯水,心里也觉格外甜。”岁月匆匆,人事沧桑,唯独对家乡的眷恋愈加深厚。

3, 沉冤昭雪

一九七六年,多事之秋。

神州大地,华夏子孙,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天塌地陷,震撼世界,惊动寰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又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一月八日,特别受中国人民爱戴,世人尊敬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各族人民自动举行悼念,仍受到“四人帮”的压制。

四月五日,星期天,又是清明节,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这一天是子孙们为死去的父母、祖宗祭扫坟墓的日子。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开展了悼念周总理活动,有的送花圈、花环、花朵;有的写诗、填词、作演讲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抨击横

-------------------------------

② 指“文化大革命”中的罪魁祸首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四人结成的四人帮。

行的四人帮……再次受到“四人帮”的压制,因此形成了一场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四人帮”暂时得势,嫁祸于邓小平同志,再次将小平同志拉下马。

五月二十九日,云南西部地区龙陵、潞西一带连续发生七点五、七点六级大地震。

七月六日,德高望重的朱德委员长逝世,全国再次笼罩着悲哀。

七月二十八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七点八级大地震,死伤四十多万人。

九月九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度悲痛,神州大地被愁云惨雾覆盖。

十月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逮捕了“四人帮”一伙,全国人民扬眉吐气、欢欣鼓舞,人心大快,各地庆祝活动持续了很久。

一九七七年七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复出,阴沉了多时的天空又露出一线曙光,开始排除“左”的干扰,拨乱反正,平反几十年来因“左”造成的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含冤九泉之下。

一九七八年八月,汤仲明接到重庆的小女儿汤三生来信及西安的儿子汤晓明的劝说,都向父亲说明重庆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复查他的问题,要他务必回去一趟。他们怕父亲正在试制机器不愿离开,所以就一同来劝他。汤仲明确实不愿走,由于儿女的劝说,决定回去一趟再回来,就于八月十六日离开孟县,孟县还专门派技术人员焦新发陪送汤仲明到西安。

八月二十八日,儿女孝敬老人,让他坐飞机回到重庆。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历史转折,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主席的功过是非,解决了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接着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陶铸等同志开了追悼会,为他们恢复了名誉。

自此,全国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汤仲明的冤案也得到解决,有关他的几个

平反文件,如实照录于下:

中国共产党重庆水轮机厂委员会

厂发(1997)字第7

关于汤仲明同志错划右派的改正结论

汤仲明同志于1958428日经市委批准,划为右派分子。

根据中共中央(7855号文件精神,对汤仲明同志的右派问题进行了复查。经过复查,我们认为汤仲明同志原划为右派分子的问题是属于错划,应予以改正。恢复汤仲明同志的政治名誉,恢复技术职称,回厂工作,恢复原工资待遇147元,对其家属子女和亲友档案中涉及这一问题的材料应抽出销毁。

中共重庆水轮机厂委员会

1979323

 

重庆市九龙坡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78年度(60)刑申字第281

申诉人:汤仲明,男,八十二岁,河南省孟县人,汉族,原在重庆水轮机厂技术科工作,现住:本市沙坪坝大坪支路十号。

汤仲明于196141日经我院以反革命罪判处管制三年,判决认定的主要罪行是:汤被划为右派分子后,拒绝改造,公开翻案及利用职务之便,在生产上有意进行破坏。一九七八年九月,汤仲明对原判提出申诉,要求复查。

现经复查:汤仲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问题,已经改正,原判认定利用职务之便在生产上有意进行破坏没有依据,因此,以反革命定罪判处管制是错误的。

故改判如下:

一、撤销我院(60)法刑字第281号判处汤仲明管制三年的刑事判决;

二、宣告汤仲明无罪

如不服判决,应自收到判决书的次日起,十日内向我院提出上诉状及副本,上诉于

四川省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

重庆市九龙坡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文件

系统[1979]30

市委:

市委工交政治部征求我们对原市管范围爱国人士汤仲明错划为右派的改正意见,经我们研究,同意上报市委审批。

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

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一九七九年三月一日,中共重庆市委就在统战部上报的文件上签了:“同意改正”四个大字,打了二十年问号的汤仲明问题,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几个盖着大红印公章的文件将一个无辜的老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汤仲明感到浑身轻松,心情畅快,他由衷地感谢党中央,感谢党的政策。他庆幸自己终于活到了出头的日子。

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啊!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它只是一瞬间,而对于汤仲明一生来说却是宝贵的黄金般的四分之一的岁月。如果历史可以重新安排,再给汤仲明七千多个日夜,他可以为国家多做多少工作,多做多少贡献啊!

然而时光不能倒流,从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给汤仲明以及和他有着同样命运的人造成了难以言表的痛苦,此时的汤仲明没有任何怨言,只是心存感激,感谢党和政府还给了他清白。他觉得失去的时间太多,得赶快工作拼命工作,才能把失去的时间挽回。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多么宝贵的品质啊!

 

                 鞠躬尽瘁

1, 他倒在绘图桌前

一九七九年春,八十二岁高龄的汤仲明恢复了政治名誉和工资级别,又办理了退休

手续,完全可以回到家里坐享清福,安度晚年,但他却不甘心把自己的技术知识带进火葬场一起焚烧掉,而决心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再添砖加瓦,以偿平生宿愿。他从厂里办了退休手续,立即就到重庆市退休工程师协会办了入会手续,他满腔热忱,一片忠心报效祖国,使大家都很感动,后来还被推选为副理事长。

汤仲明对大家说:我学了一辈子技术,也搞了一辈子技术,不搞技术日子难打发,我没有别的奢望,一心想的是:劫后余生献给党,愿在有生之年为四化再尽一点力,将我在受冤期间设计的“高扬程转子水泵”和“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做出来,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四化何须论年高,心红胆赤老尤豪,余年应是韶华日,誓为科研辅路桥。”这是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老工程师们共同创作的言志诗,也是汤仲明的真实写照。

他的两项设计,经退休工程师协会机械组多次审查论证:认为设计合理,世界尚无先例,这种高扬程转子泵与一般离心式相比,有着许多优点,如省电、轻便、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且成本低、污染少。如果试制成功肯定是一次新的突破,意义重大。工程师协会建议领导拨专款、抽专人进行试制。领导考虑重庆地处山地,长江、嘉陵江就在脚下流过,一些高处用水却很困难,高扬程的转子泵对重庆最有现实意义,决定先试制转子泵。

同在机械组的钱辟蒙工程师,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机械专家,自告奋勇帮助汤仲明试制转子水泵,分工是汤工负责设计,钱工负责制造。

市里将试制任务交给了沙坪坝区,沙坪坝工业局王子恒局长心里没有底,就找到任技术顾问的钱辟蒙工程师了解情况,他问:“钱工,转子水泵能不能搞?”

“能搞,能搞,肯定能搞。我到市科技情报所,查阅过国内外所有水泵产品,像汤工设计这样的,不仅中国没有,世界也没有。搞成功了,是专利产品。”钱工很肯定地回答说。

“那好,我们准备做,待我们研究决定后,再告诉你通知汤工。”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三日《人民日报》上登载山东荷泽地区很多县闹鼠害,汤仲明看后想起了自己设计的铁猫,随即就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题为《为民除害,设计铁猫》:

“我是一个留法勤工俭学82岁的退休工程师,正在努力搞四化工作,113日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荷泽地区很多县闹鼠害,要求养猫灭鼠,我非常感动,兹将本人看法陈述如下:

老鼠是纯害无益之物,估计全国老鼠之数与人口差不多,约为九亿,平均每百头老鼠每日遭塌粮食约一公两,那么九亿老鼠每年损失粮食约32万公顿,加上它传染疾病,咬伤物品,对人们的危害非常之大。

养猫也并非是好办法,一方面需要喂养它,给予肉食;另一方面它也偷吃食物,还身生跳蚤传染疾病。可能得失几乎相等,没有多大益处,最好使用我国习用的铁猫,过去使用的铁猫形状不一,多数效率不高。根据我的经验,只要精心加以改进,就能提高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一个铁猫可以使用几十年,打死老鼠上百只。我家的一只铁猫就是如此,打死老鼠无数,还完好如故,毫无损伤。

老鼠有个很大的弱点,对铁猫的危险不知道,不知警戒免遭覆灭,所以一个接一个地被打死,铁猫可以长期使用,效果始终如一。我家的铁猫,就使用了二十多年,每天撑起,置在僻静地方,也不需要时常换诱食,无论大小老鼠,来一个打死一个,准确无误,然后用火烧去异味,效果很好,现将该铁猫绘图附上,以供参考。

我国有九亿人口,假设每百人中设置一个铁猫,对老鼠来说就像布下了天罗地网,遇到了万里长城,就可基本控制鼠害,但这就需要九百万只铁猫。

我国现有许多没有安排的闲散人员,可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灭鼠组织,大量制造铁猫,并宣传它的功能,推广应用。

铁猫的制造工艺非常简单,一般人可以胜任,所需材料和设备也非常简单,只需4mm铁丝和0.5mm以下的钢丝,新旧都行,估计在一年之内就能大见成效,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好处,对打死的老鼠也可考虑作其它应用,一举两得,尚希考虑为幸。

                                                             汤仲明

197911

 

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如此关心国家的事情,可见其爱国之心多么炽烈;爱民之情多么忠诚。

重庆沙坪坝区工业局的王子恒局长是一位很有眼光的人,他十分尊重知识,珍惜人才。接到试制转子水泵的任务后,他想:试制工作虽然有风险,但我们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发展生产。这项发明如果成功,将会为国家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应该支持。王局长在重庆市二轻局的工作会议上发言,就试制转子水泵的工作向市局作了汇报,得到了刘黎平局长的支持和与会者的赞同。王子恒局长更有了信心,回局以后与大家研究,决定首拔二万元作为试制经费,如试制工作有进展,再续拨经费试制,直到成功。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钱工知道后非常高兴,他想尽快将这个消息告诉汤仲明。

一九七九年近年末的一天,钱辟蒙工程师专程来到沙坪坝大坪支路十号,汤仲明寄居的他小女儿汤三生家里,来向汤仲明报喜。

“汤工,我来向你报告一个好消息。”

“啥好消息?”汤仲明问。

“市里将试制转子水泵的任务交给了沙坪坝,沙坪坝工业局王子恒局长,听了我的汇报后,答应立即着手试制。”钱工向他报告说。

“那确实是好消息。”汤仲明像打了一针兴奋剂,声音、嗓门、语调都提高了。

“经沙坪坝工业局研究决定,先拨给两万元试制费”钱工也很兴奋地对汤老说。

“多少呀?”汤仲明耳朵稍有点聋,怕听错了,惊讶地问。

“两万元人民币”钱工提高嗓门,重复一遍,并加了人民币三个字。

“两万,这么多钱,真不少”他高兴得喜笑眉开,嘴都合不拢,他转脸对女儿三生说:

“这下好了,有钱了,拨两万元试制费。”

三生见他异常兴奋,立即想到老人不能过分激动就对他说:

“爹,我为您高兴,向您祝贺,您多年的愿望,终于快实现了,但您不要太激动,有高血压的人不能太激动。”

“这怎么能不激动,这消息太令人振奋了。我一生还没遇到这么好的事,有人拿这么多钱,试制我设计的机器。真谢天谢地,我能活到今天,活到中国科学的春天,真是幸运啊!”汤仲明非常激动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

钱工见他这般激动,自己也非常兴奋,但听了三生说有高血压病的人,不能太激动,他有点后悔了,不该把钱数告诉他,也帮着三生劝他不要太激动,他赶紧抽身告辞走了,

想让汤仲明平静下来。

汤仲明先生在绘图桌上制图

 

送走钱工后,汤仲明仍然平静不下来,他赶紧绘制附件图纸,他晚上也睡不着了,连夜加班绘制图纸,一连好几天,他都是废寝忘食地赶绘图纸。女儿三生,女婿学龙都劝他不要这样紧张,过于劳累,晚上催他休息,白天催他吃饭,他嘴上答应,实际他老不去休息,吃饭也一拖再拖,特别是晚上休息,他硬说是睡不着,每天都弄到半夜三更。他精神焕发,似乎年轻了许多,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龄,他想抓紧这短暂的有生之年,将转子水泵试制成功。

高度的兴奋和过度的劳累,他超负荷地透支着生命。

一九八O年元月二日上午十一点左右,汤仲明已经在绘图桌前工作了几个小时,他聚精会神地画着,计算着,思考着,他万万没有想到,死神正向他一步步地走来,他突然一头栽倒在绘图板上。他的女儿、女婿立即将他送进了附近的第三军医医院,医生诊断为脑溢血病。汤仲明一直昏迷着不醒,嘴里却不断地念叨着:“图纸……送走……”老人临终想的还是图纸,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

一九八O年元月十四日,昏迷了十三天的汤仲明最终没有苏醒,他带着遗憾,也带着满足离开了人世。这位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以科学救国为己任,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内燃机事业的优秀工程师与世长辞了!享年八十三岁。

汤仲明二十二岁赴法国留学深造,学成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怀着科学救国的凌云壮志毅然回到祖国。为解决当时汽车完全依赖外国进口汽油的能源问题,他发明了木炭汽车和仲明动力机,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晚年,他身处逆境却心怀坦荡,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设计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高扬程转子水泵”。

为科技兴国奋斗终身的汤仲明先生 (1897—1980 )

 

汤仲明的一生是坎坷的,曲折的,但至死不变的是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的是献身科技的精神。尤如他的发明——转子一样,行万里路而不变其心。

汤仲明逝世后,有关部门,有关媒体等进行了悼念和报道,有关书籍、杂志等对他的事迹也作了记载:

一九八O年元月十七日,重庆水轮机厂召开了追悼大会,追悼会由该厂党委副书记主持会议,厂领导宣读了追悼词,充分肯定了汤仲明的业绩和所做的贡献,(钱工代表退协也发了言)悼词全文如下: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隆重悼念为科学事业发展奋斗终身的老专家、重庆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市退休工程师协会理事,原重庆水轮机厂代理总工程师汤仲明同志。

汤仲明同志是我们一位优秀工程师,因患脑珠网膜出血,在市科协和市局等上级领导的关怀下,经医院多方治疗抢救无效,于一九八O年元月十四日晚十一时二十二分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汤仲明同志是河南孟县人,他在少年时期就热爱科学,学习努力,立志革新。一九一九年赴法勤工俭学,先就读中等技术学校,后进工艺学院,毕业时获得机械工艺工程师文凭,一九二六年他怀着一颗“科技救国”的热忱之心回到祖国,一直在铁道部门从事技术工作。一九三O年,他为了解决当时汽车完全依赖“洋油”的能源问题,大胆革新,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木炭汽车,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受到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全国通电赞扬。然而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旧中国越来越贫穷,汤仲明同志科技救国的愿望始终未能得到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汤仲明同志于一九五二年从私营洪发利机械厂合并来到重庆水轮机厂,曾任工程师、总设计师和代理总工程师等职务,他深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理想可以变为现实,个人的技术才能够充分发挥,他勤奋学习,忘我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了突出的贡献,被选为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一九五五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在他被受到错误处理、冲击迫害的年代里,他仍白发苍苍赤胆忠心,日以继夜地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智都倾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家乡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他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具有扬程高、抽水量大、制造容易、小巧轻便的挤压水泵,为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做出了贡献。一九七七年被特邀出席了孟县和新乡地区的科学大会,并为主席团成员,大会向他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汤仲明同志退休后,又参加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继续为四化做贡献。

他胸怀壮志,敢于创新,不顾其年老多病,在经济、住房条件都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废寝忘食努力工作。大胆设计,反复计算,设计出了“元心转子动力机”图纸,编写了详细说明书,为创造世界上还未有的新型动力机械,为我国机械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宝贵贡献。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实事求是地给他落实了政策,十八年的错案得到平反、沉冤得到昭雪,使他更加焕发了精神,用自己的余年积极地为党,为四化建设努力工作,死而后已,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汤仲明同志的一生是奋发努力,追求科学发展的一生,是努力用科学成就为国家民族谋福利的一生,汤仲明同志的逝世,是我们科学事业的损失,特别是当前全国都在进行四化建设的时候,我们却为失去了他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一心扑在科学上的老科学工作者而非常悲痛。

我们深切悼念汤仲明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科学事业、为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努力工作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不畏艰难,胸怀宽广,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党工作,献身科学事业的忘我精神;学习他终身好学,不断求知,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的好作风。

在此,向汤仲明同志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在四化中献计献策,做出新的贡献。

汤仲明同志安息吧!

                                            重庆市水轮机厂党、政、工、团

一九八O年元月十七日

 

    追悼会结束后,厂里的领导和汤晓明等亲属一一握手致慰。此时汤晓明的心情很不平静:为失去父亲而悲伤,为父亲坎坷的一生而痛心,为父亲的事业未竞而惋惜……他走出会场,在会场外面的大路旁,一位佝偻着身子的长者向他迎面走来,在他的面前站住,慢慢地、深深地行了三个九十度的鞠躬礼,口里喃喃地说着:“对不起……现在看来汤仲明先生当时对领导的批评是对的”汤晓明看清了这个人正是该厂反右期间任职的厂长,事过境迁,他在为自己当年亲手制造的悲剧而内疚,为所负的历史责任而忏悔。汤晓明看着这个人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心里泛起了一丝怜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受害者。后来汤晓明听说,这个厂长在继汤仲明被打成右派后未能幸免,也被划入了右派的行列。

 

一九八三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爱好者》第三期发表徐之的文章,摘录于后: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记工程师汤仲明

一九八O年元月初,在一间宁静的病房里,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昏迷在床上,不时喃喃地问:“图纸交出去没有?图纸交出去没有?……”前不久,在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的一次座谈会上,他曾激动地说:“我八十多岁了,为国家出力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只希望十多年来设计的两样东西,能及早为祖国四化建设发挥作用。”与会的领导、工程师、专家都深为感动,经认真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他提出的“转子水泵”和“内外燃发动机”两个设计方案,都具有构思独特新颖、构造简单、制造容易、经济效益大等优点。在一些退休工程师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分期分阶段试验。为此,他兴奋不已,当晚赶绘图纸,伏案绘图到深夜十一点多钟,只躺了一会,凌晨四点多钟,又继续工作,直到中午十二点,连续几天,因过于劳累,致使脑血管破裂,病倒在桌旁。在昏迷中,他还念着两项设计图纸。

他是谁?他就是三十年代曾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机械工程师汤仲明。

“九.一八”事变以前,国际形势日趋紧张,汽油价格越涨越高,当时,我国的汽油全靠进口,每年要耗费巨额资金,同时,日本侵略我国的野心已露端倪,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一旦战争爆发,沿海口岸遭到封锁,汽油来源断绝,我国的交通运输将遭到严重的打击,几万辆汽车将会变成一堆废铁,汤仲明心急如焚,日夜想寻求一种燃料作为汽油的代用品。“处处留心有学问”,这是汤仲明口头禅。有一次,他揭开炉盖火眼“砰”的一声,从火眼冲出一股蓝色的火焰,使他受到启发,这种煤炭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煤气,能不能用作汽车燃料呢?于是他没日没夜地钻研试验,没有经费就把自己的工资用来购买器材。几年后终于发明了木炭代替汽油作燃料的木炭车。一九三二年九月二十八日,爱国将领杨虎城,在西安观看了木炭车的表演后,接见了汤仲明,还奖励他一辆汽车,鼓励他继续研究。全国的报刊也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赞扬他是我国当代的发明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政府机关以及许多工厂撤退,疏散物资时,木炭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发明了木炭汽车,他并不满足,一九四O年,他又成功发明了“新式蒸汽动力机”,由于战乱,没有能够很好的推广应用……中国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他留学法国归来,想用科学救国的理想终成泡影。

党的阳光驱走了黑暗,天,终于亮了,党对他无限信任,特别重视。他先后在重庆水轮机厂担任工程师、总设计师、代理总工程师。还被选为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他的心情无比舒畅,干劲特别大。工作、工作,他白天黑夜想到的就是为祖国人民忘我地工作,工厂有急事,深更半夜经常用广播叫他,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一听到广播翻身起来就往车间跑,厂里上上下下,凡有碍于工作的,他都毫无顾忌地提出批评,对一些官僚主义现象,更是深恶痛绝。“反右”中的“左”倾浪潮冲击了他,五八年他被打成“右派”。六O年又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并受到开除出厂,管制三年、劳动改造的处分。可他是离不开机器的人啊!怎能与机器割断关系?他再三要求留厂义务工作,但是他终于还是被撵出了工厂。断绝了经济来源,这样的生活遭遇,多么不公平,却并没抹杀他对新社会的热爱,他坚信这只是暂时现象,几十年新旧社会的对比,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他经常说:旧社会,帝国主义者在我国四处横行,中国人遭殃,现在,共产党领导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已经能够制造火车、飞机、汽车和远洋轮船了。我虽然是“管制分子”,可是一个中国人,为了建设祖国,我要尽我的一份力量。当他得知西德搞成了先进的三角活塞内燃机,而我国被封锁技术,无从获得时,他十分着急,决心走另外的路,设计出更先进的内燃机。同时,还设计一种新型水泵,来取代现在落后的水泵。

有志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是蔑视前进中的冰雪的,他将无畏地把它踏在脚下。汤仲明在长江边的一片斜坡上,找到了两间只有七八平方米大,四面透风,地下出水的房子栖身。没有自来水,他就引后面泉水来饮用。三年自然灾害,他的生活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这位“双料”的老“反革命”还被罚天天打扫街道,从事没完没了的无偿劳动。十年动乱时期,他受的迫害更深,家被查抄,财产被充公。这一切,他却处之泰然,,他心中唯一想到的是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要研制出新型的“内燃机”和“水泵”。一有空闲,他就弓着背,将白发苍苍的头,伏在自制的绘图板上,不停地绘画和运算,还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节约钱去购买绘图材料,请木工做模型搞试验。尽管如此,他还对外孙女蒋新渝说:“这生活不算苦!”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说:吃过苦的人,才能品尝出生活的甜,他原来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啊!

河南孟县,虽然地处黄河边,但干旱仍是孟县的主要灾害,有“十年九旱”之说,那儿的人民在灾难和旧社会的黑暗中挣扎。一八九七年三月三日,汤仲明出生在汤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他家受当地恶霸豪绅欺凌过,下狠心送他上学,期望他读出来支撑门庭。汤仲明从小在家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虽以成绩第一名取得了公费读中学,还是无钱在校搭伙,只好每周来回走一百二十多里路,回家背一次干粮。每天放学后,他用开水泡干馒头、窝窝头吃。冬天,干粮硬得象石头,咬不动,他就用石头砸烂用开水泡。夏天,干粮过一两天就长霉了,他就擦掉霉,硬吞咽下去,幸好年轻力壮,抵抗力强。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工作的劳累,学习的紧张,生活的困难,外国的歧视,那就更说不完了,这一切他都以顽强的意志硬顶过来了。一九二六年,在法国获得了机械工艺工程师文凭后,他怀抱着“科技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国,先后在陇海铁路的火车修理厂任厂长、工程师。几十年,他不忘过去,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现在为了祖国的振兴,个人吃点苦不算啥!他着急的是,正当祖国振翅欲飞的时候,他却被夺去了为此而工作的权利,不能把他的知识技术贡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才是他真正的最大痛苦。

寒来暑往,经过六千五百多个艰辛的日日夜夜,勤奋不息地构思、试验,他最后设计出了理想的“水泵”和“内燃机”。为献出这两份图纸,他阻拦过一些“首长”的小汽车,向一个个单位陈述过它们的先进性。但是在那人妖颠倒的年月,又有谁敢接受这位“帽子”戴得吓人的“臭老九”的图纸呢!他被一些人误认为神经不正常。一九七六年,他年已耄耋,老态龙钟,还是决定自费北上,回河南老家去试试。当时家乡正值干旱,缺乏抽水机械抗旱,当地党和政府毫不犹豫地大力支持他试制水泵。试制成功了!水,哗哗啦啦灌进龟裂的土地里,家乡的人民都乐了。一九七七年,他被特邀参加了河南孟县和新乡地区的科技大会,光荣地就坐上主席台,并受到表彰和奖励。

三中全会的春风,把欢笑吹上了他的眉梢,吹掉了他头上戴二十年的“右派”、“反革命”帽子。更使他兴奋得难以抑制的是,包含着他全部心血的两项设计,终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了却了他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心愿。

高度的兴奋和过分的劳累,使他病倒了,重庆市科协的领导同志闻讯立即赶到医院,希望医生尽一切力量抢救。

一九八O年元月十四日,由于年老病重,抢救无效,终于逝世了。但他的脸上带着微笑,人们都说,他是高兴死的。

 

一九八三年六月,北京二七机车厂的薛斌成高级工程师也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摘录如下:

宽阔的胸怀   不倦的毅力

——对一位老工程师的回忆

汤仲明老工程师是我中学时同学汤晓明的父亲。过去,我曾常到汤家去玩,就曾见过汤仲明先生,并知道他设计制造出许多有趣的机械。由于时间久远,印象不深了。三前年,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份,我有机会出差重庆,曾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去看望他老人家,那一天的相会,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重庆的天气总是那样半阴不晴的,还有点薄雾,我从火车站乘车到大坪,来回找了几趟,才找到大坪支路十号,原来是一座旧楼,已破烂不堪,是汤老女儿所在单位的宿舍,汤老就住在女儿家里。

走上二楼,走廊里很黑,两边存放着炉子、蜂窝煤等家用杂物,显得很拥挤,只剩一条中间能过人的小道。汤老住在一间靠端尖的房间里。敲开门后,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简直认不出来了。桌前摆了许多图纸,他正在辅导侄孙汤熊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汤老的女儿、女婿都是技术人员,上班走了,三个外孙女也都上学去了。全家七口人,老少三代,住在十几平方米的两间旧房里,可见当时重庆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也相当寒酸。

由于来以前晓明有信给汤老,所以我的到来,汤老并不感到突然,他知道我是搞机械的,显得十分高兴。他目光炯炯有神,身体健康,说话操有很重的河南口音,连连说道:“好极了,好极了,你来了可以帮助看看我的设计。”他给我倒了杯开水后,就开始向我介绍起他的设计——一种新型发动机。这项设计他很早就开始研究了,他向我介绍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并讲述了他这种发动机的优越性,结构简单,节省原材料,制造容易等。后来他又将他所画的图纸,和自己动手做的一个模型拿出来给我看,向我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新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我发现他的头脑非常清晰,很有条理,态度又十分谦逊,就象那些有真本事的大学问家,虚怀若谷,十分耐心,一直讲到中午,中间没有休息过。中午我们三个人一起上街去食堂吃午饭,普通的饭菜,也没有增加额外的小炒,看得出来老人平时生活也十分节俭,并且十分珍惜时间,不愿把时间浪费在等待吃饭上。

饭后回到宿舍,老人要我同他一块午休一会儿,于是我们就到另一个房间睡下,没多久,我就听到老人轻手轻脚地起来了,悄悄地开门出去,我还以为他去厕所,但是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回来,于是我也起来了,看到老人家提着篮子从街上回来,原来是上街买菜去了。

下午我们继续进行技术上的探讨,我提出了我对他设计的一些看法,老人很耐心地听着,我当时感到最大的问题不在设计,还是制造和实验问题,现今在机械方面的发明创造如此之少,关键就在于牵涉的面广,没有制造实验手段,虽有良好的设计,没有单位负责精心地施工制造,实验和改进,仍然不会变成现实。汤老的这次设计,后来迟迟不能实现,不是同样摆脱不了这种不幸的命运吗?

后来我才注意到这间屋子是那么的小,屋里堆满了东西,室内的光线也不好,汤老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搞设计,画出那么多的图纸,有的还是自己动手描制,真是不简单,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对科学技术的执着追求,是做不出这么多艰苦的工作的。

谈完正题,我们就闲聊开了,他向我讲了他发明木炭汽车的一些有趣的情况,也向我讲述了他在解放初期受重用,后来又遭到左倾路线的迫害的情况……但是他没有半句抱怨个人所受到的一切不幸,使我深深感到汤老那种一心献身科学事业,一生为人民做好事的乐观主义精神,高瞻远瞩,广阔胸怀,确实使我感动,他兢兢业业,即使在受迫害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对新型发动机的研究。我问汤老:“您那么大的干劲是从哪儿来的?”他微笑着谦逊地说:“人总得为社会做些好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尽了自己的力了,即使不成,心中也舒坦。”烈火炼真金,逆境识英雄,汤老不愧为科技人员的光辉榜样,我们的好老师、好前辈。他相信历史终将会给一个人做出公正的评价的。最后他的冤案终于给澄清了,给他恢复了名誉,补发了工资,他还将他的退休证书和恢复工程师称号的决定让我看,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直聊到晚上掌灯时分,让我见过他的女儿三生、女婿学龙和三个外孙女之后再走,等到傍晚,他们才陆续回来。女儿问起面条,老人忽然想起女儿早晨托他买晚上吃的面条的事情,早忘光了,大家都笑了,这时他女儿赶紧上街买熟食,饭铺的熟食大都卖完了,只剩一部分煎饺子,她买了回来,我同老人一块进了晚餐。饭后我就告辞,临行我祝愿老人多保重,日后北京再相会。

没料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原设想他把图纸带到北京再详细讨论的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后来得知他的设计巳为重庆科委所接受,老人是非常高兴的。几乎是日以继夜地在拼命赶图,简直是太劳累了,可惜事业未成身先逝,遗愿人间。

我想全国的人们,要都具有汤老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高尚的品德,高度的责任心,那么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宏图,就指日可待。

敬爱的汤老,您确实应该很好地休息了,科技不断发展,社会进步自有接力人,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您所奠基设计的新型发动机,定会出现在中国工业战线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薛斌成

汤仲明先生逝世后,人们不会忘记他,社会不会忘记他,国家也不会忘记他。在他逝世后的十几年里,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志书中、史册里对他不朽的功绩,也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如由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纂,人民交通出版社一九九O年出版的《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二章第七节中,专设一小栏目:“汤仲明研制成功煤气车”,用一千多字专门记载了他在中国的这一创举。

由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河南省志》第三十八卷,公路交通志第三章第一节也专门设目:“木炭汽车”用了将近四千字的篇幅专门记载汤仲明的木炭汽车,还登了一幅三十年代木炭汽车的照片和木炭代油炉构造剖面示意图。

由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人民交通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河南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二篇第二章第四节是专门记载“木炭代油炉汽车”的,本节设两目:一目为“汤仲明与中国第一辆木炭代油炉汽车”;第二目为“木炭代油炉的构造原理及推广使用”并附有“木炭代油炉构造剖面示意图”和“木炭代油炉装置示意图”。本节用了五千多字的篇幅,比较详尽地记载了汤仲明从研制木炭汽车到推广应用的过程,还对汤仲明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

由陕西省交通史志编写委员会编的,人民交通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陕西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二章第四节以“木炭代油炉汽车的诞生”为题,用了近三千字的篇幅专门记载汤仲明一九三二年八月,应杨虎城、南汉宸之邀请去西安改装木炭汽车的全过程。还将当时《西安日报》的评论:“此种发明,不但开西北科学界之新纪元,实亦全国科学界新开之鲜花。木炭代油炉的试验成功,不仅适用于汽车,更可以振兴水利,抽水灌田……抵制外人之经济侵略,促国家于富强……于国于民,均有莫大功绩。”还附有木炭代油炉构造剖面图。

由上海市交通运输局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上海公路运输志》第七章第二节第三目以“代油汽车改装”为题,记载了汤仲明在一九三五年来沪创办仲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设工厂,专门从事煤气发生炉的制造,成为上海地区首家专营制造煤气发生炉、改装代油汽车业务的企业,产品销往江苏、浙江、广西、江西等地。汤仲明还自行设计装配成功十辆大马力木炭代油车,这种代油车的汽车大梁用钢管制成,利用钢管作木炭代油炉煤气管道,动力性能较好,能在小区陡坡路中行驶。

由交通部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主办的《公路交通编史研究》一九八五年十月出版的第五期上发表了何敏写的《汤仲明的学生时代》一文,全文三千多字,描绘了汤仲明学生时代充满着坎坷,民族灾难深重,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但他刻苦学习,用知识开路,闯过一道道的难关,终于走出了困境,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由广西通志馆、广西地方志协会办的《桂海春秋》一九八八年第六期上发表了何敏写的《汤仲明在桂林二三事》,全文近三千字,记述了汤仲明在桂林短短的三四年间为桂林开办了两条公共汽车路线,另为广西大学、大公报社送去光明和动力,遵女遗愿为中国起码是为桂林火葬开了先例。仲明动力机也是在桂林问世的,这都是他不朽的业绩。

由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办的《中州今古》杂志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在“中州名人”栏目发表扬正常、何敏撰写的《一位热爱祖国的工程师——汤仲明》并附发汤仲明研制的木炭汽车和汤仲明一九七七年在孟县研究转子水泵情况的两幅照片,全文六千余字,概括地叙述了汤仲明光辉的一生。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六日,汤仲明的骨灰盒由其子女护送到河南孟县老家,在孟县烈士陵园,由县民政厅厅长主持,举行了汤仲明骨灰安放仪式。县党委办公室花主任,县科委侯主任,烈士陵园负责人,作家何敏先生以及汤仲明的子女、亲戚朋友等数十人参加了仪式。县领导和烈士陵园负责人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这位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家属代表汤晓明在会上讲话表示致谢。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汤仲明的骨灰被安放在孟县烈士陵园的纪念堂,这是故乡人民对这位功臣的最高礼遇。至此,这位由黄河哺育成才

的游子终于魂归故里,落叶归根,永远长眠于故乡的怀抱。

 

1986年汤仲明先生骨灰运回河南省孟县烈士陵园纪念堂安放

 

2,钱辟蒙工程师勇挑重担

汤仲明去世后,钱辟蒙工程师非常后悔,他说:“我不是学医的,不懂得激动会得病。

要是知道,我将对他封锁消息,只告诉他上面同意试制,不告诉他拨了这么多试制费,他就不会那么激动,也不会没有白天黑夜地赶那么紧,就不可能走那么快。如今他一走,重担就落在我的肩上了。”钱工说的一点不假,汤仲明的丧事料理之后,重庆市科委、市科协和退休工程师协会都希望钱工继续搞下去。沙坪坝工业局的领导对钱工说: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钱工已到古稀之年,家里老伴、子女都不愿让他去挑这么重的担子。市科协党组书记王勇同志专门到钱工家里去做家属的工作。说明这是历史使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一为国家作贡献,二为汤工在九泉能够安息,除了汤仲明只有他最了解这个机器,必须由他来继续完成转子水泵的试制任务。此事非同小可,又非他莫属。

王勇书记又陪同钱工去到汤工小女儿三生家,当时晓明、瑞秋都还没有走,她当着

 

 

众人面说:“有关水泵的图纸、资料,全部交给钱工,由他来负责试制。”

钱工也当即表态:“我要千方百计把它搞出来,让汤工在九泉下能够安息。”

瑞秋、晓明、三生、学龙都非常感谢钱工,不畏艰难,不辞劳苦,承接父亲未完的事业。

钱工接受试制转子泵的任务后,在汤老遗留下的技术草稿中猜测摸索,在技术员蒲光鹏,退休技术工李兰亭两位的密切配合下,共同努力。这次试制是在孟县试制的基础上,搞第二代产品,就解决磨损大这个问题,钱工想了个法,加上密封块,用特殊材料制成,以防磨损,这一招很灵。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转子水泵的第二代试制产品出来了,重庆新闻媒介得到消息后,在报刊上披露了这一情况,新华社也发了消息,说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一位八十三岁高龄的老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新型水泵,创造了一个奇迹。

时间不久,从日本来了几个人寻找转子水泵的,他们想用高价来购买此项专利。得知日本人想挖走转子水泵的制造权后,有关单位通知钱工保密,钱工唯恐走漏风声,怕日本人打听到试验地址成为不速之客。于是他决定立即搬家,不让外国人看有两个原因:一是正在试验,成功与否还须等待一些时日;二是怕他们看出些门道。俗语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内行人看一看,问一问,一点就通。钱工采取避开的办法,这步棋走得好,日本人找不到转子水泵下落,自然知道是不让看,更不可能出卖专利权,也就只好罢休,游览一番重庆就走了。

钱工他们搬家搬的真是好地方,一家兵工厂的库房,在那里搞试验,不愁保密问题。

样机做出后,沙坪坝计委一位姓兰的主任来了,他看了转子水泵运转后,很感兴趣地赞扬说:“机器小巧玲珑,威力如此之大,很了不起,赶快搞商品样机,进行耐用试验。”

样机是在重庆内燃凿岩机械厂做的。

试验是在肉食品加工厂进行的,这个厂地处长江边的高坡上,离水面一百多米,又是用水大户,每小时用水量144吨。他们原使用五级离心水泵才打上来,用转子水泵代替,一级就打上来了,每小时能抽水150余吨,只用一个75千瓦的电机,水泵、电机都减少五分之四,现在就看它的耐用性了。

钱工满怀信心地说:要为汤老争口气,一定搞成功。这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大事,成功了,对崇洋媚外的思想也是一次最现实的教育,也能增加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一九八二年国家体制改革,原沙坪坝工业局直接管工厂,改革后局下设若干公司,工厂由各对口公司管理,各公司不能再吃“皇粮”,要自负盈亏。开始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因此各个单位都要考虑经济效益,要讲成本,这对暂时只有投入,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试验就带来了困难,谁都不想冒这风险,都怕失败不成功,将钱投进去而收不回来。

体制改革一步步深入,一九八二年九月底,沙坪坝工业局撤销,领导人员也多有变动。这一来就不能利用原研制单位继续完成两台商品样机,并作两千小时运转试验了。

此时,钱工就作难了,但他没有撒手扔下,而是知难而进,奋力拼搏,争取搞下去,搞成功。他到处去“烧香拜佛”。他曾写信对晓明诉衷肠:“一九八三年在忧虑转子泵研制工作被迫停顿的危机中度过了。这一年是我一生中精神负担最重,在社会上求助最多的一年,到处寻找研制单位,为继续研制汤氏转子水泵而奔波。”

钱工确实如此,他自一九八二年十月起,就走入了困境,没有单位承担试验了。他多次向市退休工程师协会汇报,领导也多方联系,想找到一个试验单位,让转子水泵的试验能够继续下去。协会领导想到水泵扬程这么高,要是成功了,用到救火上是很好的,于是就和消防器材厂联系,并让钱工去直接与他们协商,经过多次讨论,终于同意接受试制,并写就合同稿,但经他们请示上级,四川省消防管理部门不同意,此事又告吹了。

自己解决不了,就只有找领导。退休工程师协会理事长董贞善领着钱工去找马立市长,请他安排单位继续研制,马市长考虑找个比较可靠而固定的单位试验,一口气搞成它,就让主管科研的韦思琪付市长与重庆大学联系,韦市长带着科学技术协会主任伍竹、市退休工程师协会秘书长王登铭和钱工,一道去重庆大学,请重大机械实习工厂接受继续试制的任务。

一九八二年一月,为慎重起见,韦市长请重庆大学有关老师参加研究。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钱辟蒙工程师带着商品样机和图纸去重大参加科研处召开的技术座谈会,专门研究汤氏的转子水泵。会上他们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同意研制。但执行单位重庆大学机械实习工厂的刘厂长,对转子水泵能否正常运转有怀疑,他要求将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份研制成功的模型,进行运转试验给他看。这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难题,因原承担研制单位,重庆凿岩机厂已由工业局移交给重庆工程矿山机械工业公司,原工业局已无权指挥他们了,幸好钱工有一些老同事为他帮忙,通过他们与凿岩机厂的关系,将模型机于二月九日组装试车,请重大机械实习工厂的刘厂长和两位主管工艺的

 

 

工程师参观运转情况,他们聚精会神整整观看了一个小时,看到运转情况良好,刘怀疑不能运转的顾虑总算打消了,他们怀着满意的心情告别了凿岩机厂。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钱工以为通过市长、校长、厂长三级领导共同研究,这个承担研制的单位一定稳妥,可以一心进行试验了,不料一九八三年三月,重庆大学新任校长上任后,制订了新的管理办法。就从三月份开始,重大机械实习工厂要自负盈亏,自筹

 

资金接业务,学校不再拨给实习工厂经费。因此,汤氏转子水泵研制工作,因无经费而不能进行。这个意外的变化,给钱工是个很大的打击,满腔的希望变成了泡影。

最终,通过重大电机退休工程师赵裕章的介绍,在他的老家本市北碚区同兴公社找到了继续研制的场所。

同兴公社就座落在北碚市街的南边,风光秀丽的嘉陵江畔,公社党委书记谭玉楷是一位很有事业心的人,当他听了钱辟蒙工程师介绍汤氏转子水泵在国内外实属首创时,他很高兴,也很敬佩钱工如此高龄还不畏艰难远道来这里,他很坚决地说:“一定把它弄成功,作为社队企业有竞争力的产品!”他问钱工:“研制两台商品样机,包括两千小时的运转试验,需要花多少钱?”

“估计得三万左右。”钱工告诉他说。

“那不算多,公社还能够解决。”谭玉楷说。

他说的还能够解决是因公社办有一座化工厂,利用有机化工厂的下脚料,制造苯酐每月可得纯利润一万元左右。光靠这笔收入就够试制费用了。钱工看他们经费来源无问题就放心了。虽然研制地点远离重庆市区,离钱工家约一百华里,对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交通是个大问题,没有专车,要挤公共汽车,住宿都有困难。为了把汤仲明设计的先进的转子水泵研制成功,他忍受车程之劳累,住宿之不便,坚持工作。由于钱工的坚忍不拔和自我牺牲精神,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五日,重庆市退休工程师协会和北碚区同兴公社订立了研制合同。合同上明确写明,发明权属汤仲明所有,钱工自己一无名、二无利,只有付出和奉献。在旁人看来,他光有劳累,什么也不落,拼老命不知为哪桩?钱工自己认为:他要学习汤仲明的爱国精神,为四化再出一把力。

他们把研制任务制订出分散制造,集中装配的策略,把制造难度较大,需要较好的机床设备才能完成的零部件,分别请重庆磨床厂和重庆探矿机器厂承制。公社新聘两位高级师傅,一位七级车工、一位七级钳工,承担组装任务。正在精心安排利用两位师傅

 

 

的技术,自制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时候,前进的道路上又出现了障碍:四月中旬苯酐化工厂工艺流程失败,不但每月收不到一万元的利润,而且已花掉一万多元,且毫无成功希望。主办苯酐厂的赵裕章工程师,受化学工程师粗枝大叶瞎指挥影响,致使工作失败,化学工程师见势不妙,临阵脱逃,借口有病一拍屁股溜了,弄得赵工很尴尬,觉得无脸见乡亲父老,陷入困境。

钱工见此情况,也进退两难,他知道苯酐厂的死活关系到汤氏转子水泵的成败,只

有把苯酐厂救活,才能使转子泵的研制经费找到可靠的来源。于是他决心帮助赵工对苯酐厂进行技术改造,他虽然不是学化工的,但技术管理方法和研制程序和机械工业是有相同之处的,必须先作小型试验,取得成果,再作中间试验,取得成功数据,再设计专用设备正式投入生产。从四月份起,钱工就帮赵工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经过多次摸索终于取得产品,五月份由钱工设计中间试验的设备,由两位工人师傅负责施工,六月二十日正式进行中间试验,成功了。领导看到利用有机化工厂的下脚料,制成苯酐的时候,高兴得鼓掌欢呼叫好!死了的摇钱树让钱工救活了,赵工脸上也感到很光彩。领导和工人对钱工都有很好的印象,也很佩服他的多才多艺,对他试制汤氏转子水泵就更加重视和支持,钱工的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平坦了。

七月初,在公社领导信心十足、决心极大的情况下,正式投资制造月产十吨苯酐的设备。设计工作仍由钱工担任,两位师傅负责施工。到十月二十六日设备制造安装完成,正式投入生产,产品比中间试验得更好,经检验达到国家二级产品标准,可在市场销售。一场转败为胜的技术改造工作总算攻破了险阻,达到了成功,为转子水泵研究试验取得了可靠的经济来源。此时,钱工的心情舒畅多了,压在心上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但钱工身上的担子仍然重千斤,他刚放下制苯酐的挑子,又重新担起研制转子水泵的这副重担,先搞第一工序,常规设备,幸好对苯酐厂进行技术改造这段时间里,外加工的零部件未受到影响,如难度较高的四根轴、八个齿轮、十一种高级铸件,都由重庆磨床厂和探矿机器制造厂按时制造出来了。

一九八四年元月六日,钱工将铸件取回后,交给二轻技校同兴乡机械实习工厂进行加工。此时同兴公社已恢复乡的名称,转子水泵上一些可以自制的零件,就由钱工和两位工人师傅一起绘图,一边研究共同制造。

转子水泵由于高速运转,密封构件是个很重要、也很难解决的问题,晓明也很操心这件事,当他在西安得知一种耐用材料的配方后,就将此方法告诉钱工,钱工根据他提

 

 

供的材料,在同兴塑料凉鞋厂进行试制,该材料压制成型,可用于生产,钱工就将转子水泵全部密封构件均采用名为EF——201的材料,以确保在两千小时的运转中,不更换密封件,出色完成试运转任务。

钱工在运转试验期间,每周去同兴三天,其余时间在家研究技术。有一天深夜他忽然想到一个技术问题,需要立即去现场观察,自己没有交通工具,只好去搭乘夜班公共汽车。深更半夜坐汽车出门,老伴不放心,让他明天再去,钱工不答应,非去不可,老

伴拗不过他,只好与他同往,一对年近古稀的老人,为了工作上的一个技术问题,如此专心、投入,真是世上少有,人间难寻啊!这就是中国八十年代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执着追求,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不顾命的。老伴随他“出征”也不只这一回,而是常有的事。钱工的大儿子泰伦出于一片孝心,他不忍看着年迈的父亲单身一人出远门经常有空就陪着父亲去同兴,并充当他的助手,既当钳工也当装配工,还经常约他的好友罗之富参加。在无钱请工人装配机器时,钱工就动员他的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老五一齐上,都去同兴参加义务劳动。这种只有奉献毫无索取的义举,是十分可贵的。钱工及全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巨大的贡献。汤工若九泉有灵也会含笑向他们全家表示感谢的。

经过钱工多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在各方紧密配合下,汤氏转子水泵,终于试制出来了,并经过两千小时实验,证明完全合格,经久耐用,使我国的水泵生产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如钱工在申请发明专利说明书中所写:“半圆凸轮转子泵把往复活塞水泵高压特性和离心水泵高速运转大流量特性融合于一体,具有连续负压吸液功能,其抽水能力高象离心水泵;高压排水能力又像往复活塞水泵,完全可以代替多级离心水泵和高压油泵使用,启动时不需要向水泵内加水,不用底阀。目前我国高楼越盖越多,也越盖越高,但十层以上的楼房,现在使用的消防泵扬程就达不到这个高度,十层楼以上的火就没法救,利用转子水泵的优势,二三十层楼房上着火,水也能扬那么高灭火。转子泵的最大优点就是效率高,其次是结构简单重量轻,与同功能离心泵相比,重量轻百分之五十。能大量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成为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产品标准化和通用化的程度高,同一型号的产品,如改变配套动力和有关参数,就可变为高、中、低扬程的泵,适用范围宽广。”

一九八六年三月八日,在北碚同兴乡举行转子泵试运转鉴定会,市退休工程师协会领导和几位熟悉水泵的工程师都来参加,北碚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的领导都来观看。试运

 

 

转进行了一小时,一切正常,就是因为没有打坚实的水泥基础固定机器,噪音和震动大一些。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经多次协商,重庆市退休工程师协会与重庆市北碚区童家溪乡乡镇企业公司联合于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申请专利。经过长期审批,一九九O年获得专利证书:

 

 

5212

发 明 名 称 :半圆凸轮转子泵

    人 :汤仲明

专利申请号 :86  1 05874.7

专利申请日 :1986829

专 利 权 人:重庆市退休工程师协会科技咨询服务部

重庆市北碚区童家溪乡乡镇企业公司

该发明已由本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进行审查决定授予专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局长高卢麟

1990411

 

 

为了尽快使转子泵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钱工又四处奔波,寻求制造开发厂家,直到一九八八年,才由钱工的一位亲戚李长文工程师介绍到重庆江北应用技术研究所进行开发。六月二十五日,重庆市江北应用技术研究所与重庆市退休工程师协会签订开发转子泵合同。由江北应用技术研究所投资六万元给退休工程师协会作入门费,退协立即支付三万元给同兴乡,将全部研制设备移交江北应用技术研究所,运到重庆电力学校机械实习工厂继续研制开发,期限为五年,后因江北应用技术研究所负责人将开发转子水泵的资金挪用去东北做石油生意,经营失败,已无资金供转子泵开发使用,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开发工作又暂告停工。

一九九二年钱工趁回老家广州探亲的机会,带着设计图纸和专利证书,专门找到广东洽卖发明专利和机构商谈转让专利事宜,经介绍专利售价是按产品造价的一百倍计算,汤氏转子水泵专利可定价六十万元。

 

 

转子水泵

 

广州市靠近香港,港商中有技术眼光,又有资金的人不少,他们乐于作风险投资。有一资本家看中了转子水泵,愿出资六十万元购买它的专利权,但要求到重庆看一九九一年一月份试车的机组和设备,如果见到实物即可支付六十万元人民币给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但因江北应用技术研究所违约,运转机组已被液化石油气公司运往南坪该公司仓库封存,无法让专利买方观看,买卖转子水泵专利生意就无法成交,十分可惜。

如果这笔买卖做成了,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有这六十万元资金,它就可以用来试制汤仲明设计的“内外燃转子发动机”,真是好事多磨呀!但愿有识之士能对转子发动机进行投资开发。

 

  后继有人

在汤仲明先生的影响下,也许有遗传因素,汤氏家族已形成为一个科技之家,人才辈出,传至第三代,一代比一代发达,汤仲明的大闺女汤贞香,抗日战争时期就读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八一三”上海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汤氏一家,随父撤离上海,路上因躲避日机轰炸的奔波和劳累,不慎染上肺结核病,不幸夭折于桂林。二闺女汤瑞秋,上海美术学校毕业,二女婿蒋鸿航,留法学生,工程师,协助汤仲明工作近二十年。儿子汤晓

 

 

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跟随苏联专家学物理化学,高级工程师,儿媳马凤华,西北工业大学电器专业毕业,毕业后留校,任该校教授。小女儿汤三生及其夫吴学龙皆为重庆市建筑高级工程师。第三代更加出色,外孙女蒋美岩天资聪慧,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曾到加拿大搞联合研究,研究员职称,孙女汤虹一九八二年高考,以高分继承大姑遗志,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物理专业,毕业后保送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攻读硕士,后经中美联合研究生考试被录取经中科院派出,美国出资留学深造,专业分子生物学。一九九四年获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同年到加州贝克里大学搞博士后研究。现任Mayo医学院教授。

晓明夫妇出国考察,一九八五年汤晓明曾赴日本考察太阳能的利用,使他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坚定了他研究太阳能利用的决心和信心。

一九九四年下半年,他和夫人马凤华,利用探亲的机会,对美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制度进行广泛地考察。他们访问了宾西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加州贝克里大学。访问了美国能源部、美国专利局、国会图书馆、美国新能源研究所等单

位。因当年汤虹从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毕业后,转到加州贝克里大学搞博士后研究,由美国东部迁往美国西部,横跨美洲大陆,经过十几个州,沿途顺路进行访问,收益很多。

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经济所以发达是建立在民主法治和教育科技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历史并不长,建国才二百多年,不及中国一个零头,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几度辉煌过,站在过世界最前列,盛唐时期就是世界第一,落伍是在近代,一百多年时间之内的事,具体说就是一八四O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无能封建专断所造成的。晓明和父亲汤仲明一样,是一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物,他的观点和思维也很像汤仲明,具有超前意识。本是国家栋梁之材,只可惜生不逢时,上学时遇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逃离上海,四处奔波,读书时断时续,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好歹熬到解放,上了天津大学,学习化工工程,毕业后又跟随苏联专家专职学习近三年,成为第二机械工业部溶剂处理专家,学成正欲发挥作用的时候,不幸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被诬为反革命,在一个受封建社会统治了几千年的新中国,虽然革除了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荒唐制度,但仍摆脱不了封建社会的余毒,他因父亲受到暗中株连,被定为内部控制人员,虽然公开不说,实际不重用,更到不了重要部门,长期不让担任工程师工作只让搞技术员工作,他被一根无形的绳索,捆绑住了手脚。

汤晓明原被分配到离西安市一百多里外的户县,一家名叫惠安化工厂中工作。他与马凤华的婚事,也受到当时组织上个别领导的阻难,由于马凤华态度坚决,加上必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又有婚姻法作保障,才开了证明,准许她和汤晓明结婚。结婚后,按照党的政策,照顾双职工分居两地的困难,可以调到一起工作,马凤华怀孕后,晓明申请调动工作,一直没人理睬。一九六四年汤虹出生,马凤华要求将晓明调回西安工作,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又因晓明是内控使用人员,以户口进不了西安市为借口,一直没有解决。一九六八年汤奇出生,两地分居,两个孩子的他们,仍没有得到组织上相关调动工作方面的照顾。晓明每周六骑自行车走一百多里路返回西安,星期天下午又返回厂里,两地奔波竟长达十五年之久,经常长途骑车而加重了他的前列腺增生,直到一九七六年汤仲明错划为右派被纠正后他们的工作调动才得到解决。这种株连也不轻松啊!老之将至献余热,待汤仲明平反后,晓明已年过半百,老即将至,最好的青春年华,早已逝去,精力充沛、事业有成的中年也已近尾声。在他年富力强的时期,一直搞政治运动,反右,大炼钢铁,四清以后不久又接着搞“文化大革命”。从汤仲明被划为右派后,有些领导认

为汤晓明与他父亲划不清界线,其实就是没有慷慨激昂地陈词违心地谴责其父亲,没有在领导和众人面前坚决表示与父亲划清界线,脱离父子关系,切断一来往等,因此长期让他靠边站,工作中不信任、不重用,限制很多。当然领导中也有人明知他没有问题,但谁也不敢站出来替他说话,只能背地表示理解和同情。

晓明多年来无法发挥作用,只能做些帮手或具体事情。以后“文化大革命”,左得更出奇,有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右派的儿子肯定还是右派。”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肯定还是反动学术权威,应该把他揪出来,进行批斗,于是他本来什么也不是的,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动技术权威,被揪出来批判和斗争,“坐飞机”、“住牛棚”,进行劳动改造,在一次赶马车运土时,差一点将大腿骨压断,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造成腰部劳损等疾。

风风雨雨二十年,直到粉碎“四人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纠正了极左路线的错误,才使中国又步入了科学的春天,晓明才能逐步受到重用,称心如意地干工作,但他已年过半百,老即将至,加上身体受损,精力和体力都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矣,研究的又是新领域——太阳能,就更增加了难度,待他经过几年努力,稍有成就时,又到退休的年龄了。

一九八九年,晓明办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继承汤仲明的遗志,学习汤仲明奋斗终身的精神,只要活一天,就要为社会,为人类作一些贡献,他为继续研制太阳能的

 

 

利用,与好友合作办起一个新能源试验室,为此,他耗尽了自己和夫人的全部积蓄,仍然满足不了试验经费的需要,为了筹集必要的研究经费,办一个大一些的车间,他们想方设法先生产一些化工产品——涂料等,从市场上换回一些研究经费,但也经历不少困难,由于社会有些风气不正,有人以权谋私,处处设卡,雁过拔毛,欠债不还,又消耗不少精力和时间,使他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个人的事业,最大的障碍仍然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人治的习惯势力。清末封建统治者曾把国家搞到几乎灭亡的境地,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受尽帝国主义的欺侮和掠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今天虽然推翻了封建统治,但其深远的影响仍然阻碍着我们前进的道路,还需要为建立我国完善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而长期奋斗下去,用不断发展完善的政治科学去战胜一切旧的习惯势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创建历史上从未有的辉煌。

晓明有和他父亲一样的脾气,知难而进,从不退却,认定了的事情,非办成不可,

他知道一个退休人员是很难申请到科研经费,所以他就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当年汤仲明搞木炭汽车曾向《明报》记者宣称:“我搞木炭汽车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振兴中华。”无独有偶,五十多年后的汤晓明生产化工涂料也不是为了发财,只是为了筹集科研经费,为了科技兴国,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晓明已经年近古稀,本可在家坐享清福,过无忧无虑的休闲生活。但他和汤仲明一样,是一位有强烈进取心的人。只要一投入科技领域,他就会全神贯注,忘掉外界一切,包括个人身上的病痛,他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到底图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图不浪费时间,不浪费自己的生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

 

美岩和玉昕为了继承汤仲明先生的知识遗产,完成外公的遺愿。把他的设计思想公布于世,决定为他的内外燃新型转子发动机申请专利,他们收集整理了他生前所有分散的图纸和资料,查询了国内外有关的大量专利。本着汤仲明先生不为名利,而是为了对社会多作供献的思想,请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有关专家初审,并经有关专利代理公司完成专利申请。

 

本专利于200759日被批准,如下:

 

  本专利爆炸室的特殊思维是很独特的,在园心滑动密封设想上也很少见,在内外燃结合上也很独到。

  汤老先生的发明被政治上的错误封闭了几十年后,终于见到了天日。他的研究至今仍有一定的独特性,实属难能可贵。按照汤仲明先生本人的原设计与当时最先进的三角活塞转子内燃机来比较,也有更多优点:

一、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不象三角活塞那样需要大批高精设备。

二、密封条件好,不象三角活塞那样困难。

三、它发出的动力,直接传给主轴使用,不需要任何辅助机件的协作,效率特别高。

四、机器本身自动平衡,无须其它机件调整。

五、机器运转平稳,不象三角活塞那样震动。

六、低速性能好,为三角活塞所不及。

七、效率比一般机器高。

八、在一个工作行程内,使其先内燃后外燃,故叫内外燃转子机,节约燃料一半

以上,因此它也就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汤仲明先生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背景,凭着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由农村走向城市,由县城走向省城,走向京城,然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由一个知识分子形成一家知识分子,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竭尽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一笔最大的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

汤仲明先生为了实现科学救国,发奋为国效劳。从他终生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为了实现科技研究,并不是为了营利的目的。为了验证他的科技设想,他必须有自己的实验研究手段,又因他是作机械工程研究的,就必须做出样机来研究并不断改进完善。所以拥有试验车间以及小型工厂就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实践的验证他是不可能在以后的年月中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来的。

  在解放初期城市阶级成份划分不细的情况下,只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两种情况选择下,被认为他雇佣过少数工人,就有剥削,就应定为资本家,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资本家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反右前,重庆水轮机厂长利用汤仲明出差在外地期间,私自将他委托厂方代管的一台仲明蒸汽动力机样机砸毁,当废铁炼钢。样机对一位发明它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他是花费了大量劳动和心血在其中的,也就是他的宝贝和心肝,这样粗暴对待他的样机,怎能不引起他的心疼和不满,这是人的常情可以理解的。反右时他因此向厂方提出意见,因

 

 

而被错订为右派。组织上对他谈话就说‘你这是对组织的不满,你身为资本家怎么可能对共产党满意’,汤仲明先生一再说明这是对厂长个人的意见(这也是事实),但组织上说他反党,当时真是有口难辯的。

  汤仲明先生被错划为右派份子,从总设计师下放为一般工程师使用。后来生产中发生问题,完不成上级下达厂方生产任务时,为了推脱责任,就轻易的将责任推给已经不负全面审查图纸的右派头上,嫁祸于人,说是汤仲明在搞破坏。在当时人治的大环境下,法律是很不健全的,也没有律师可代为申辯。法院是跟着行政跑的,行政上说谁破坏,法院就宣判他为反革命,汤老被打成反革命份子,剥夺一切政治权利,开除厂籍,取消工资,赶出厂方住房,連最低生活费也一文不给,完全由自己解决,并交群众监督劳动强制改造三年,给予精神上物质上極大的打击,成为双料的反革命份子,情况非常典型。

  汤仲明先生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工作者,非常热爱祖国,一贯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从来是事实求是,坚持表里如一,不能硬说自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因此便有了不认罪,顽固不化的罪名,因而延长改造十几年也没有任何结果。

  1956年以后,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从反右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愈搞愈左,把阶级斗争极端化,违反了政治科学。使二十多年生产搞不上去,把中国革命事业引向了斜路。直到邓小平,叶剑英等党的集体领导纠正了错误路线,国家的发展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汤仲明先生终于得到彻底平反,获得解放,但却失去了近二十多年宝贵的科技研究时间。而他仅仅是大批受到打击和迫害科技人才的典型代表之一。科学能救国吗!答案是单靠自然科学是行不通的,因它要受到政治科学很大的制约的,政治科学是领导其它各项科学的,因而只有政治科学走上正轨,科技才能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民主和法治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证明,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赞同,并且也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是属于政治科学的新内容。

  法治是以宪法为最高依据,是亿万人几百年以来实践的结晶,任何以少数人的智慧为基础的人治是无法能与这个人类多数的智慧相比的。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体现。汤仲明先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毛泽东领导,共三个时代,他传奇式坎坷的一生反映了长期封建人治环境下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和经历,但却说明了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保証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确立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

汤仲明那赤诚的爱国之心,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后代,这种精神将在下一代人身上,将在无数科技工作者身上得到传承,并将永远地继承下去……

 

 

 

八十年代初,我在参与编写河南公路交通史志时,接触到三十年代初期汤仲明研制木炭汽车的一些资料,从而萌发一个愿望,想为他写一部传记,宣扬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被他那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搞科研,实现“科学救国”之宏愿精神所感动。立传谈何容易,资料是关键,人已去世几年,生前多半没有与子女住在一起,寻求资料就增加了难度,理想的火花,一经点燃,就很难熄灭,甚至越烧越旺,照亮了我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寻找资料的道路。当我陆续写成几篇几千字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我信心更足了。

一九八三年春,我向汤晓明提出为他父亲写传的意向后,立即得到他的响应和支持,他转告亲友向我提供资料。几年时间,我就收集到几十万字的资料,还不包括我以通信方式向晓明索取的十来万字的资料。

我原想利用业余时间写,但史志任务重,五六部书穿插齐头并进,业余时间全部用上也不够,由于过分紧张,一九九O年,突发阵发性脑痉挛,引起偏瘫半身不遂,年底我办了离休手续回家疗养,但史志任务一直拉扯到九五年底才脱手。九六年元旦我才动笔,每天写,从不间断,坚持了两年,才完成初稿,又修改一遍。

能够写成这部书,首先要感谢汤仲明先生的亲属及其生前好友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一位使人惊叹不已的人是汤仲明的弟弟汤汉三老先生,一九八三年他已八十高龄了,耄耋之年仍然清楚地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历数家庭的种种活动,实属不易。

还有跟随汤仲明先生工作几十年,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后在重庆客车总厂担任技术职务的已故马凤仪同志,他先后两次写了一万八千多字的回忆录。他对汤仲明研制木炭汽车、仲明动力机的情况最熟悉而且是直接参预者,他跟汤仲明从上海到江西,一直到重庆,他的回忆长达几十年,一九八五年一月去重庆采访时,他除向我叙述许多往事外,还陪同我沿着汤仲明的足迹到化龙桥、大扬公桥、九龙坡、李家沱、沙坪坝、大坪等地方,几乎把重庆转个遍,使我对汤仲明曾工作、居住的环境有了亲临其境的感受,写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少费猜测。

汤仲明留法同学生前好友已故的郭天枢的儿子郭大经工程师的记述:郭天枢与汤仲明是同乘法国邮轮“盎特莱运”号去法国的,两人是同年,上船就成为朋友,在法国有不少时间在一起,回国后又在汤仲明办的工厂里避过难,郭工有文化记性也好,对父亲在法国的情况了解很多,本书汤仲明在去法国途中和在法国的学习工作情况主要是他提供的。

另一位跟随汤仲明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孟县老乡李振国,也在百忙中抽空写了四千多字的回忆,他还是一九三六年三月南京木炭汽车比赛的赛车司机。他使我弄清了汤仲明在上海的许多问题。我还到孟县专门探访过他。

汤仲明的两个女儿瑞秋、三生、孙女汤虹、外孙女蒋美岩、蒋新渝等,提供了汤仲明生前的许多生活细节,使作品变得有骨也有肉,更加丰满。特别是新渝写有一万多字的回忆,文笔生动,感情真挚,真实感人,我几乎原文照抄,单独立节名为《新渝眼里的外公外婆》,她写出了汤仲明、郭秀英两位老人相依为命,不畏艰难,忠厚又善良的高大形象。

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的钱辟蒙工程师,除在北碚同兴乡试验基地接受我的采访外,还先后两次以向晓明写信的方式将转子泵试制的曲折、艰难过程和最后取得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的情况,叙述说得很清楚,我就是照直而写的。

还有晓明中学时的同学,北京二七机车厂的薛斌成高级工程师,他听说我要为汤仲明写传时,主动写了一篇与汤仲明会见的回忆,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汤仲明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高尚品质。

原抗日战争时期桂林《大公报》经理,现重庆市政协委员王文彬老先生应约写的回忆,证实了汤仲明为《大公报》山洞里送去光明和动力,以前只听口传,不见文字。

汤仲明的堂侄汤克伦先生,河南省博物馆退休职工,他也是跟随汤仲明多年的知情人之一,他虽没有写成文字,但从他口述回忆中,我也得到不少资料,如在桂林汤仲明开办两条公共汽车路线,为广西大学、为湖南洪江荣军医院改造柴油发电机,为女儿献肺作研究,尸体火化等事件,他都是亲自目睹并亲身参加的。

孟县农机厂的乔建华工程师和医师罗利贤夫妇,一是工作上协助汤仲明;二是作为汤仲明的临时保健医生与汤仲明相处一两年之久,他们的回忆为我写孟县那一段提供了不少素材。

汤仲明的内弟郭居谦老人写的回忆姐姐郭秀英,晓明写的回忆母亲,新渝写的回忆外婆等文章,读来很感人,使人看到伟人背后的贤助。只可惜,我的笔太笨拙,不能生动地反映出来。

还有一个人也应该提到,那就是我的老伴王秀珍,要没有她的理解、支持和关照,此书难以完成,我病好后,家人亲友众口同声:“不要再写了!”只有老伴知我心,支持我继续写下去。她除生活上多方照顾外,最怕我重蹈覆辙、旧病复发,所以她最操心不让我劳累过度,每次写作不超过两小时,她就叫我起身活动活动,从而保证了我连续两年一天不间断,一口气完成。她是我生活和事业上的好伴侣。还要感谢出版社的同志,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成此书的早日面世。

我写这样的长篇文学传记,还是第一次,水平有限又缺乏经验,加之年老体衰,记忆力减退,又多年从事史书和志书的写作,对文学语言都有些生疏了,因而书稿很粗糙,若能再版,加以修订,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示。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2004年,我拜读了何敏先生所著的《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一书 (本书曾用名为《中国式的爱迪生-汤仲明》),感慨万千,对汤仲明先生的一生有了详尽深刻的了解。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特别是年届六十而受不白之冤,却未能泯灭他对科技事业火一样的热情,令人感动不已。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非常感谢何敏先生,他到全国各地采访,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身体健康欠佳的情况下,坚持著成了此书。是他用详细的史料,平实的语言,第一次完整地向世人展现一个中国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将汤仲明先生的精神留传后代。

 

本书于20033月第1次出版印刷(陕内资图批字2003017号)后,于2004929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已作为馆藏书籍(zC040995)20054月,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正式纳入馆藏图书,并称:“汤仲明先生在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方面有卓越的贡献。该书的详实记述将是研究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史料。”

 

 

 

 

 

 

 

 

 

 

 

 

 

 

 

 

 

 

 

 

 

 

 

 

 

 

 

 

 

 

 

 

 

 

 


为了使读者更为详尽地了解汤仲明的事迹,更深入地探求这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

我受何敏先生的委托,编修此书。在编修的过程中,我多次和汤仲明的女儿汤三生促膝交谈。她向我回忆起她父亲生前的许多生活细节,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汤晓明也多次从美国来信,写了近四千多字的材料,供我参考。我采访了当年任沙坪坝工业局局长的王子恒同志,是他当时大力支持汤仲明的发明,拨出专项经费试制转子水泵。多年后的今

 

 

天,他仍能清楚地回忆起事情的经过。他们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修改此书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重庆沙坪坝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胡用九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汤仲明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并为此百折不饶地奋斗终身。他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为发展科技事业顽强拼搏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郭翠芳

                                                   OO六年三月

 

参 考 书 目

 

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郑明祯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交通部编委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3】《河南省志》第38卷,省志编委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河南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交通厅史志办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5】《陕西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交通厅史志办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6】《上海公路运输志》市运输局编,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7】《孟县县志》县地方志编委编,199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8】《沁阳市志》市地方志编委编,19935月,红旗出版社。

9】《在法国的日子里》阎纯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巴黎的一百张面孔》李国祯,花城出版社,19848月版。

11】《光神转子会战》(日本) 尾谷善久著,科学普及出版社。

12】《长城春秋》樊凡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

13】《骊山导游》霍子龙、李育华编,临潼外事办印198011

14】《中州今古》河南省地方志编委主办,1983年第6期。

15】《科学爱好者》第五期,重庆出版社,19833月出版。

16】《桂海春秋》广西通志馆地方志协会编,1988年第6期。

 

 

《汤仲明传》补充材料

汤仲明大事年表

1897年:

生于河南省孟县城西中汤庄一个农民家里,取名汤俊哲,字仲明,兄弟三人,他排在第二位。他生来比较聪敏,父亲汤之峰决心送他上学以改变门风。

1904年:(七岁)

入私熟读书,先背《百家姓》、《三字经》,后读《四书五经》。12岁能熟背《四书五经》,并学会做八股文章。

1909年:(十二岁)

进入孟县城高级小学读书,家离学校七八里路,每天一个来回。中午搭不起伙,自带干粮为食。

1911年:(十四岁)

辛亥革命成功后,汤仲明感到欢欣鼓舞,立即剪了辫子,并参与宣传放小脚运动。

经考试名列前三名,按学校规定免费进入离孟县60华里的沁阳中学读书,该校后改为河南省立第十三中学。

1914年:(十七岁)

中学毕业后,是年冬与郭秀英结婚。郭家是胡村的,离汤庄十来华里路。

1915年:(十八岁)

入省城开封师范讲习所读书,系官费。省里规定:每县选四名中学毕业生,到开封复试取一名,免收学费。汤仲明经考试获第一名被录取。

1917年:(二十岁)

大女儿汤贞香于孟县中汤庄出生。

1918年:(二十一岁)

考入北京法文翻译学校学习。

1919年:(二十二岁)

参加由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组织的第六批赴法勤工俭学考试,成绩优秀,由法国出资赴法。

8月,汤仲明赴法勤工俭学。

9月,先入南特工业学校,在校学习三年,一边读书,一边做工。先后在南特汽车修理厂、南特废料厂、南特火车头制造厂做过工。

1921年:(二十四岁)

秋,进巴黎入昂若工艺学院深造,仍为半工半读。先后在巴黎不来格飞机制造厂、巴黎雷诺汽车制造厂做工。

1925年:(二十八岁)

冬,大学毕业时获工艺工程师文凭。雷诺汽车制造厂愿聘他担任该厂工程师。

1926年:(二十九岁)

3月,他舍弃在国外优厚待遇的工作,抱着科学救国之心,毅然回到祖国。谁料一个留法的有工程师文凭的人,竟然报国无门,找不到一个搞科技的工作。他走开封、郑州、汉口、北京到处碰壁。后来拿着法国友人的介绍信,找到法国公使馆才进入陇海铁路工作,先在徐州铜山行车厂任练习生。

1927年:(三十岁)

任陇海铁路洛阳行车厂副厂长。他业余时间开始研究内燃机车车头。

9月,任陇海铁路陕州行车厂厂长。

1928年:(三十一岁)

任开封行车厂厂长,他业余时间开始研究木炭代油炉。

1929年:(三十二岁)

他研究的木炭代油炉进入实验阶段,在厂外附近租了一间农村的草房作试验室,并请友人刑敏德协助试制。

1930年:(三十三岁)

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炉由单体改为反双体,解决了炉热烫着外边物体的问题。

1931年:(三十四岁)

木炭代油炉试验成功。陇海铁路郑州局一位姓钱的局长,很支持汤仲明的试验,将他调到郑州铁路局机务处任工程师,并调拨一辆汽车供他改装作试验。

9月报实业部立案,并获得发明专利权五年。12月将代油炉技术公布于众。

1932年:(三十五岁)

3月汤仲明驾车在郑州西郊碧沙岗作道路试验,国民党中委张溥泉、刘守中等到现场观看,颇为赞赏。

614日,实业部派技术员舒震东、技师余人翰到郑州检验,他们经过详细检验认定设计合理,造价低廉,非常适用,易于推广,已达到商用价值。

823日汤仲明应陕西省主席杨虎城将军邀请赴西安改装木炭汽车,928日改装成功,杨虎城通电全国以资推广。

1933年:(三十六岁)

1月汤仲明应铁道部与实业部的邀请,开木炭汽车到南京中山陵试验,招待各界参观。中央财委为鼓励国人发明创造,特奖励汤仲明一千元。

3月起,汤仲明应全国各地的邀请,先后到太原、南昌、上海、杭州、武汉、南宁、柳州、广州等地进行宣传表演,帮助改装木炭汽车。自此,木炭汽车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

9月李葆和在汉口创办中国煤气机制造厂,汤仲明被聘为总工程师兼研究部主任。

1934年:(三十七岁)

7月中国煤气机制造厂出产的木炭代油炉汽车到北平展览,并在市里作表演行驶。

1935年:(三十八岁)

在同乡汤允清的帮助下,在上海开办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设厂定型生产木炭汽车。汤允清任经理,汤仲明任厂长。

923日,上海《立报》发表一篇访问记,其中引用汤仲明一段话:“我的目的不是发财,实在是想摆脱国外石油商的垄断,使中国的交通工具不至因燃料来源断绝而停顿。”该报记者大声疾呼:希望中国多出几个不想发财,只想救国的汤仲明式的人物。

1936年:(三十九岁)

汤仲明鉴于全国还有不少汽车未改装烧木炭,就拟文建议政府令全国各公路机关限期将原有车辆全部改装木炭汽车,并限制石油进口数量。国民党建设委员会将汤仲明的呈文转发各省市。

1228日,河南省政府令各县政府推行。

1937年:(四十岁)

“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汤仲明为抵抗日寇侵略,专门改装一辆装甲车送给上海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八·一三”上海沦陷,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木炭汽车制造厂,毁于日机轰炸后的大火。汤仲明不愿当亡国奴,开一辆自制的木炭汽车撤离上海,前往江西南昌。

10月国民党政府对交通运输实行军事管制,并要求公私车辆一律改装成木炭汽车。

年底被人推荐担任“江西省泰和机器厂”厂长。该厂主要生产木炭代油炉。

1940年:(四十三岁)

到广西桂林大后方,在马鞍山六河沟集资开办中国动力机制造厂,研制完成以木柴为燃料的无曲轴蒸气动力机,获发明专利十年。解决了工厂因缺油无照明无动力的问题,还可作小型船只的推进器。

1941年:(四十四岁)

《大公报》为逃难到桂林,躲在郊区山洞里继续出版,汤仲明为报社安装了动力机,解决了该社照明和动力问题。

1942年:(四十五岁)

为桂林市开辟两条公共交通路线:一为火车站至南门,二为广西大学至桂林,相距十几公里。

为广西大学的柴油发电机组改装成木炭代油炉驱动,让校园的夜晚恢复了光明。

1943年:(四十六岁)

按女儿汤贞香的遗愿,将其死后的肺献给广西医学院作对肺结核病的研究,希望以此减轻后人得病的痛苦;并将尸体火化以防传染他人;此乃移风易俗并节省土地,当时没有火化设备,他自己设法亲自火化的。

1944年:(四十七岁)

桂林沦陷后,汤仲明逃难到贵州三穗以搞运输为生。后又迁到重庆市。

为湖南洪江荣军医院一部柴油发电机改装上木炭代油炉,解决该院照明问题。

1945年:(四十八岁)

日本投降前迁到重庆,买下交通部不准备带走的一些旧设备,开设重庆中国动力制造厂。

1946年:(四十九岁)

旧政协会议期间,吴玉章、李强等曾到汤仲明的工厂参观仲明动力机。

抗战胜利后,机械工业不景气,汤仲明的动力机厂就以修理汽车为业。

1947年:(五十岁)

因厂不景气,他改装两部木炭汽车搞运输,跑成都等地,赚些运费以维持全家及员工(多为亲友)生活。

1949年:(五十二岁)

10月解放军解放重庆时,汤仲明打开院门欢迎解放军住进他的院子。

汤仲明搬迁到大杨公桥小河边,开设重庆杨公桥水力站,并利用小河流水发电,为打米作动力,也为附近邻居照明。

1950年:(五十三岁)

汤仲明感到私营企业前途渺茫,将化龙桥买来的厂子及其设备,还有两部汽车都交给了国家。

1951年:(五十四岁)

汤仲明应聘到重庆洪发利机器厂任工程师。

1952年:(五十五岁)

任西南工业部206厂工程师,这是一次重大转折,他进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国营企业,开始与苏联的一些设计打交道,自此他开始学习俄语。

解放后,仲明动力机在大田湾市工业展览馆展出过。

206厂后改名重庆柴油机厂,汤仲明仍担任工程师。

1953年:(五十六岁)

重庆水轮机厂成立,由郊区一个大厂和四个中小型厂联合组成,汤仲明任代理总工程师。

购买1953年国家建设公债时,他一下买了几百元钱,成为全厂购买公债最多的人。

年底汤仲明被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

1954年:(五十七岁)

汤仲明在水轮机厂担任总设计师期间,根据中国国情对原苏联设计的水轮机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节约了大批原材料。他用球墨铸铁替代替钢,使成本大为降低。

年底被评为全厂劳动模范,还被选为市人大代表。

1955年:(五十八岁)

这年是汤仲明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被选为市级劳动模范、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市政协委员,频频出席市里及各级召开的会议。

1956年:(五十九岁)

年近花甲的汤仲明,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顽强的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月,他向党提出入党要求,并写了入党申请书,后又写了一份5000余字的《汤仲明自传》。

1957年:(六十岁)

7月在市政协召开的鸣放座谈会上,提出过一些意见,主要是对厂长的。

1958 年:(六十一岁)

9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降一级工资,留厂工作,从领导住的楼房搬入普通平房。

汤仲明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好心好意帮助党整风,竟被看作“右派言论”。是否定党的领导,是向党进攻,他怎么也想不通。

1959年:(六十二岁)

汤仲明被错划“右派”后,他仍认认真真、积极负责、大胆努力工作,还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如试制30马力柴油机,他出了很大的力。

1960年:(六十三岁)

天灾加人祸,中国遇到了暂时困难。为了度过难关,主副食一律凭证供应,汤仲明智高一筹,他养了一双母羊,天天挤奶喝,帮他度过了这一关。

1961年:(六十四岁)

汤仲明当了完不成计划的替罪羊,被诬陷为破坏生产的“现行反革命”,撵出重庆水轮机厂,判处三年徒刑,交公安派出所管制劳动。

10月,他在李家沱长江边买了两间破棚屋,四面透风,上面漏雨,两间加起来只有15平方米,他在这里一住十八年,直到冤案平反。

1962年:(六十五岁)

汤仲明接受劳动改造期间,负责新建湾这一带的卫生打扫,不久就被评为卫生红旗区,功劳当然只能归于街道,但他感到心满意足。

1963年:(六十六岁

当他得知西德搞成了三角活塞转子机,英、美、日等国得到发展,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后,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计较个人得失,潜心设计一种比三角活塞更好的新机器,目的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六十七岁)

汤仲明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苦心钻研,设计成一种挤压水泵,送有关部门审核,却没人理睬,原因就是他是“右派”、“反革命”,谁也不敢沾他的边。

 

1965年:(六十八岁)

汤仲明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百折不挠地又开始设计一种凸轮转子泵。

1966年:(六十九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就被当成“右派”、“反革命”、“反动技术权威”被揪出来进行游街、批斗。

1967年:(七十岁)

凸轮转子泵设计完成后,他又全心投入设计内外燃转子发动机。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地拼搏,不懈地努力,终于设计出来了。

1972年:(七十五岁)

汤仲明搞的几项设计基本完成,他拿着图纸到处求告,就是没人敢接受。

1973年:(七十六岁)

1212日,李家沱公安派出所向汤仲明发了一份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通知书,就因为汤仲明实事求是不承认自己反党反社会主义,竟然一拖14年之久才摘帽,中央1959年对右派摘帽问题就发了文件。

1975年:(七十八岁)

32日汤仲明老伴郭秀英逝世,享年79岁,伴随汤仲明患难与共整整60年。

1976年:(七十九岁)

5月他单身一人赴西安儿子汤晓明处,名义上是去看望子孙,实际上还是为他设计的机器寻找制造人。

7月汤仲明单身一人由西安去北京,住到中科院外孙女蒋美岩家,目的还是想为他设计的机器寻觅制造人。

8月又到天津住女儿瑞秋家,因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随后离开天津南下。

1977年:(八十岁)

年届八旬高龄的汤仲明,带着图纸回到阔别几十年的老家孟县,住在侄外甥女汤月娥家。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科委协办下试制挤压水泵成功,后又组织试制内外燃转子机,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12月出席孟县、新乡地区召开的科技大会,被选入主席团,并受奖。

 

1978年:(八十一岁)

河南省科技大会给孟县的挤压水泵授予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1979年:(八十二岁)

82岁高龄的汤仲明,遭受20多年的冤案终于平反,“右派”、“反革命”均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工资级别,收回工厂安排,作退休处理。

1980年:(八十三岁)

汤仲明加入重庆退休工程师协会,后被推选为副理事长,他将他设计的转子泵、转子发动机请协会同仁论证,都认为设计合理,属于首创。

重庆沙坪坝工业局拨给两万元试制费,让他先试制凸轮转子泵,汤仲明兴奋不已,连夜赶绘有关图纸,过度兴奋与疲劳使他突患脑溢血病,经抢救无效,于1142240分不幸逝世,卒于重庆第三陆军医院,享年83岁。

 

 

                                        200075日二稿于鹤壁市)

 

致读者

本书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断修正。意见请寄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4号路144404蒋嘉陵同志转。

邮编:300180

电话:02284289386

电子信箱:xiaomingt@yahoo.com

 

谢谢!                            编印者       

 

作者简介:

何敏,离休编辑,1930年生于河南平江。19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宣传工作。5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艺作品,1954年在海南岛创作的<再见了五指山>一诗,刊于<长江文艺>。荣获交通部华南公路修建指挥部一等奖,自此小有名气。

人生道路坎坷,1958年正当他创作旺盛时,却被一个左的浪潮冲倒,从中央一直下放到基层。文化大革命雪上加霜,忍辱负重二十栽,70年代末方平反昭雪。

80年代,进入盛世,编史修志,他有幸参与主编<鹤壁市交通志>,<河南省志>38,<河南公路交通运输史>一、二册。还参加交通部主编的<中国公路交通史志编纂综录>一书的编辑, <汤仲明事迹>是他在编史修志中发现的一个题材。

 

郭翠芳,,1945年生,大专文化程度,曾任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退休前任重庆第一一四中学校长。

 



《交通杂志》第一卷第五期,19332月出版。

《上海公路运输志》第399页,19963月出版。

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批准十年专利通知书原文。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五日。

国家专利局颁发,专利证即发明证书第5212号,发证日期1990411日。

浏览(663)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小明
注册日期: 2008-03-20
访问总量: 7,906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分类目录
【封 面】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序 言】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前 言】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一、脱颖而出】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二、异国求学】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三、初展才华】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四、大展宏图】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五、人生辉煌】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六、遭遇厄运】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七、逆境奋斗】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八、夕阳如火】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九、鞠躬尽瘁】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十、后继有人】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后 记】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再版后记】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参考书目】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汤仲明大事年表】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致读者】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科学能
存档目录
2008-03-19 - 2008-03-1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