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怕狗,是因為我小時候被狗咬過。” “我從小就經常受到誇獎,所以我現在可能偶爾會自以為是吧。” “我也不想這麼愛哭,但我從小到大一直這樣,已經很難改了……” …… 這些話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呢?想必我們身邊的一些人,甚至是我們自己都有說過類似的話吧。兒時的經歷的確會給人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教育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狀態來說至關重要,在我們年輕時(當然,我們現在也不老)能遇到一位好老師,給我們一個好的教育,更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部關於教育和師生情的高分電影,不知道這些電影中,有沒有你心目中的那位好老師呢? 《地球上的星星》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 在教育這個普遍性極強的課題中,《地球上的星星》絕對是必須提及的一部。片中一位叫做伊夏的8歲男孩,他學習成績差,還經常闖禍,久而久之被老師和同學當做“異類”,甚至連他的父母都把他當做“問題兒童”,送他去了寄宿學校。直到一名叫做尼克的美術老師走進了他的生活,發現了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繪畫天賦,才讓自卑的伊夏重新看待自己,找回了自信。 伊夏的童年,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我們或許沒有嚴重到被當做“異類”,也沒有像他一樣承受着那麼多的否定,但我們大多都經歷過不被理解、不被欣賞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誰也沒有資格以偏概全,對他人全盤否定。尼克老師看待學生的欣賞眼光,不應當只是老師的眼光,更應當是我們每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 《嗝嗝老師》 “我們會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對待你。” 這是一部前不久剛剛上映的電影,同樣是印度片,同樣是教育題材,《嗝嗝老師》與《地球上的星星》卻有着很大的不同。《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尼克老師可以說是一位大眾眼中的“完美教師”了,但《嗝嗝老師》中的奈娜·瑪瑟老師卻不是這樣。她從小患有圖雷特綜合症,會時不時發出類似打嗝的怪聲。因為這種病,她從小到大受盡嘲笑,想當老師的她也因此被眾多學校拒之門外。後來她終於被一所學校接納,遇到了一群跟她一樣被嘲笑和孤立的學生們(因為這些學生家境貧困),他們因此變得叛逆,於是學校將他們歸類為沒有希望的“差生”。而在奈娜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們學會了尊重,懂得了奈娜對他們的理解和愛,也在這期間學會了自強和愛人。 “我們會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對待你。”這是奈娜兒時,一位校長對她說過的話。當她成為一名教師後,也將這句話付諸於她的教學實踐中。《嗝嗝老師》的吸睛之處在於,它沒有塑造一名“完美教師”,而是將這名教師放到了和學生們一樣的境遇之中,這恰恰也是影片最動人的地方。我們生而為人,就應有生而為人的權利,貧富、階級,永遠不是判定人們是否可以接受教育的條件。而片中校方對這些學生的冷漠,“嗝嗝老師”奈娜對他們的關愛,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如果教育者多站在受教育者的一方去思考問題,那麼教育這件事,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困難。 《瑪蒂爾達》 “我們很小,但我們很強大。” 不是所有的師生電影都講的是優秀教師的偉大,電影《瑪蒂爾達》就成功塑造了一位「壞老師」,也是瑪蒂爾達所在學校的校長——特拉奇布爾女士。就是下面這位: “壞教師/校長”——特拉奇布爾 如此“彪悍”的身形,是不是有點被嚇着了?俗話說相由心生,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她經常虐待學校的孩子,而孩子們在成人面前天生弱小,無力反抗,只能每天忍受着地獄般的生活。瑪蒂爾達來到學校後,憑藉自己的聰慧和“特殊天賦”(至於是什麼“特殊天賦”,大家去看電影就知道了hhh),帶領學校的孩子們一起懲罰了特拉奇布爾校長,最終校長狼狽離校,善解人意的教師漢妮小姐接過了校長的位置。 “好教師/校長”——漢妮 在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孩子們心中,特拉奇布爾就像是他們的噩夢,而漢妮就是喚醒噩夢的那縷陽光。從小熱愛讀書的瑪蒂爾達,從書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但這些都無法替代漢妮老師帶給她的溫暖和愛,正是這股力量讓瑪蒂爾達逐漸鼓起勇氣,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我們雖小,但我們很強大。” 未成年人經常是被欺凌和輕視的對象,“大人們”總覺得孩子沒有自己懂的多,認為他們脆弱、幼稚,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但換個角度思考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成人的“自以為是”,才讓孩子們失去了勇氣和信心,堵住了他們認識自我和勇敢成長的路。所以,《瑪蒂爾達》在另一側面也給父母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建議:當你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有哪裡不同,或者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先不要以自己的認知去“告誡”他,而是先去理解和傾聽,也許,你的孩子會帶給你驚喜。 《放牛班的春天》 “當紙飛機飛出窗外的那一刻, 一切都不重要了。” 同樣是一位好老師,同樣遇到了一群“問題少年”,同樣用自己的獨特教學“拯救”了他們,但《放牛班的春天》有着不同於其它類似題材電影的氣質和敘事,而且這部電影,沒有絕對的主角!它像一個“群像戲”,片中每個人物都有着鮮明的性格特點和屬於自己的命運。看到豆瓣評分高達9.2,但小編從這部電影中感受到的,遠不止這9.2分的震撼。 克萊門特·馬修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卻始終沒有展示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所外號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裡的學生很頑皮,被認為是“問題兒童”,與《嗝嗝老師》中校方的冷漠不同,《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學校校長則以殘暴高壓的手段來管治這些孩子,比如各種各樣的體罰。馬修老師看到後試圖改變這種狀況,他發現這所學校沒有音樂課,於是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我們都曾是孩子。當我們對這個世界產生好奇,當我們受到委屈,當我們不被理解和重視……作為孩子的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怎樣與身邊的環境相處,如果這時得不到好的引導,後果就可能不堪設想。《放牛班的春天》帶着法國電影特有的浪漫氣質,將「殘酷」撕裂在我們面前,卻不讓我們感到壓抑,反而觀影后會油然生出一種溫暖和希望。沒有哪個孩子天生頑劣,更沒有哪個孩子應該被拋棄,倘若我們真正走進那些孩子的內心,真正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不知道我們是否有勇氣說出這句話:“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點愛而已。” 經常看到有網友發表類似的感慨:“要是我的學生時代也有一位‘馬修老師’就好了。”可見每個人都不願活成“孤島”,都希望自己被理解和關愛。而愛,總是相互給予的,它有時更像一個動詞,因為愛不僅是結果,也是過程。馬修老師在給予學生們關懷的同時,自己的內心也得到了救贖,這也是教育的一個奇妙之處:教育從來不是由固定的一方來教授另一方,它始終是一個雙方互相學習的過程。 《放牛班的春天》的結局不是一個常規意義上的“大團圓”結局,因為「好老師」最終被解僱,「壞校長」還留在學校里。這也是這部電影跟前面幾部比起來,最明顯的一個不同點,也正因為這個不同點,才讓這部作品熠熠生輝。全片用不濃不淡的筆墨,娓娓道來這樣一個看似邊緣,卻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就像我們的現實生活,也不是一切的努力都能等來最好的結果,所以我們只求無憾。這部細膩的電影,最後用一個半開放的結尾給每位觀眾畫了一個問號:馬修老師帶着佩皮諾去過新生活了,“池塘之底”的孩子們也將繼續在學校迎來他們嶄新的明天,那麼,你呢? “當一架架紙飛機飛出窗外時,一切都不重要了。”馬修老師也許從未離開過,因為他已經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種子。他因失火事件被開除,孩子們沒有圍在校門口與他抱頭痛哭,我們看到的只是一架架寫着字的紙飛機飛出窗外,一隻只朝馬修老師揮舞着的小手,以及馬修老師遞向窗口的微笑。但最深的情感仿佛就停留在那一刻,而那一刻,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樣子吧。 《音樂之聲》 “你要過你本來就應過的生活。” 說到用音樂治癒心靈,當然要提《音樂之聲》啦。這是一部大家非常耳熟能詳的電影了,多少人當初是因為這部電影愛上歌舞片和音樂劇的,來舉個手。(我先帶頭舉一個)前幾部電影中,對孩子們造成嚴重傷害的都是老師或校長,而《音樂之聲》中,“罪魁禍首”竟然是這些孩子的親生父親! 馮·特拉普是一名海軍上校,而他將軍事化管理也帶到了家庭當中,他的七個孩子在這樣的管理下,壓抑着自己的個性,也感受不到父愛的溫暖。直到家庭教師瑪利亞的到來,她把音樂帶回了這個家,用音樂讓孩子們和上校感受到了生活的更多美好。 可貴的是,《音樂之聲》不僅展現了愛情、友情、親情,還融入了家國情。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往往更有說服力,二戰的時代背景,也讓《音樂之聲》有了更大的情感格局。影片中的音樂元素貫穿始終,那些美妙的歌曲,不僅給劇中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和化險為夷的力量,也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心。 這部電影,真正讓小編體會到了什麼叫“暖到哭”,一點不誇張,真的會被暖到眼淚流下來……優秀的詞曲、情感的共鳴、深刻的立意,以及富有創造力的表現形式,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這些因素給予《音樂之聲》的強大生命力,能夠讓它在時光的洪流中歷久彌新。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音樂之聲》是先有的音樂劇,後拍的電影,所以沒看過音樂劇版的朋友就一定要補上了。目前,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正在北京二七劇場上演,舞台上的“上校一家”到底有怎樣的獨特魅力,還需要各位親臨現場去感受。 愛,是最好的教育。瑪利亞老師也好,馬修老師也好,這些帶給孩子們希望和溫暖的老師,其實沒有什麼高明的教學方法,他們只是用真心去對待這些孩子。一個有點可悲的狀況是,我們作為成人,經常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和孩子分為兩種人,隔閡就這樣產生了。面對未成年人,我們也許應該有一種“我經歷過他的年齡,我應該更容易理解他”的覺悟,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再給出自己的態度和建議,而不是首先就以一種“成熟”的姿態,居高臨下地去包裝【教育】一詞。 其實,我們都一樣。無論是5、6歲的孩童,還是7、80歲的老人,每個年齡段都有相應的困惑和迷茫。我們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將世間真理學到詳盡,所以我們始終都在成長,在時光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個孩子。 幸運的是,在熒幕之外,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些影片中的故事真實發生在眼前。 除了正在北京演出的《音樂之聲》之外,還有兩部作品將在2019年上演:一部是英國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巡演版,另一部則是由電影改編,原班人馬製作的法國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 當經典搬上舞台,除了會給觀眾帶來更強的視覺衝擊外,還會讓所有的感受都變得更加深刻。只要你曾經是個孩子,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走進劇院,去感受現場藝術的震撼,去重拾電影中的感動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