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人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是怎樣形成的?毫無疑問,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人類從不斷實踐中獲得經驗,繼而從經驗中吸收教訓,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形成理論,從而指導更偉大的實踐。歷史是甚麽?歷史就是人類實踐的紀錄,是人類行為的總和。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國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提高國民素質的不二法門。 筆者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深感香港政府應該加強國史教育,將中國歷史列為必修課。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是時下香港青年學生的普遍心態。在一個崇尚物質享受的商業社會裡,人們往往會容易變得急功近利,對於人文精神的價值認識不足。 《禮記•學記》說:「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人們之所以不喜歡讀歷史,是因為不明白歷史的功能,自然不會意識到學習歷史對他們有何好處,與他們的生活有何關係。有不少人認為,歷史是一種既繁複又冗長的東西,除了記載諸多人名地名,朝代更替外,別無其他意義。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解,是大錯特錯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把數百年乃至數千年來前人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反映給我們看,使我們減少犯錯誤的機會,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記載了多少朝代興亡,記載了多少光榮與屈辱?平均每二百年就會爆發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致生靈塗炭,血流成河,改朝換代,這就是所謂「朝代迴圈」。如劉邦之推翻暴秦,朱元璋之推翻元朝,孫中山之推翻滿清。由於統治階級是不會自動放棄政權的,故人民只能拿起武器,以戰爭為手段,推翻專制政權,爭取自由和幸福。 總結數千年的歷史經驗,我們得到一個教訓---只有建立共和政體,實行民主政治,我們的生命和財產才可以得到保障,過著幸福的生活。因為法治勝於人治,眾治勝於獨治。只有讓人民監督政府,鞭策政府,執政者才會時刻警惕而不敢懈怠。我喜歡讀歷史,就是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乃至學會解決問題。 中國人很早就意識到歷史的價值,孔子作《春秋》,是為了褒善貶惡;司馬遷作《史記》, 是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光作《資治通鑑》是為了讓皇帝以史為鑑,學會治國的道理。中國的史籍之多,誠如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所說「二十四史,兩通鑑,九通,五紀事本末,乃至其他別史,雜史等,都計不下數萬卷,幼童習焉,白首而不能殫」,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中國人對修史的重視了。周作人說:「歷史所告訴我們的在表面的確只是過去,但現在與將來也就在這裡面了。」〈見周作人《閉門讀書論》〉。歷史講求透視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歷史是連續發展的有機體,今日中國是昨日中國的延續,明日中國是今日中國的承接,是不可割裂的統一體。如果不了解歷史,就無法為當前訂立目標,更無法為未來尋找方向。馬克思說:「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敍述出來。」(見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如果我們對中東歷史一無所知,就不能清楚了解美國、以色列與中東諸國衝突的根源,不能把握住時事評論的來龍去脈,只能是游談無根的泛泛之見。只有了解歷史的公民,才能以理性和行動將社會引向光明的方向。為甚麽呢?因為他們懂得以史為鑑,不致重蹈覆徹。他們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往往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他們能夠洞悉先機,站穩腳跟,因應自己的才智,為建設社會盡其所能。 衡量國民素質優劣的標準是甚麽?道德水準的高低是重要的標準之一。道德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道德敗壞,寡廉鮮恥,這個民族還有甚麽希望呢?歷史是人類判斷是非和善惡的標準,讀歷史可以提高國民的道德修養。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存亡,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英勇奮鬥。岳飛、文天祥,袁崇煥、孫中山都是偉大的民族英雄,都是我們的良師益友,都是我們的好榜樣。人類是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動物,「吾書中主人翁為華盛頓,則讀者將化身為華盛頓;主人翁而拿破崙,則讀者將化身為拿破崙;主人翁而釋迦孔子,則讀者將化身為釋迦、孔子,此斷然也。」 (梁啓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熟讀歷史,不但可以陶冶性情,修養心性,還可以尚友千載,神交古人,從古聖先賢的嘉言懿行中吸取精神營養,實在是我們不可多得的精神寶庫。 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章太炎也說:「吾人讀二十五史《史記》至《清史稿》,法其可法,戒其可戒,非語語盡可取也。••••••夫讀史之效,在發揚祖德,鞏固國本,不讀史則不知前人創業之艱難,後人守成之不易,愛國之心,何由而起?」。他還說:「不讀史,則無以愛其國家」﹙見王寅城《章太炎的「讀史愛國」論》﹚。由於讀歷史能夠加強人們的批判能力,從而建立獨立的人格,形成自由的思想,不會盲從權威,人云亦云,養成追根溯源的習慣,增加尋求事實真相的動力,人的身體被征服,猶知反抗;人的精神被征服,便只會淪為征服者的工具。故港英殖民政府一直不鼓勵和提倡學習中國歷史。如果讓殖民地人民自小了解中國歷史事跡,從而懂得歷史的道理,還有人甘心做順民、蟻民、愚民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沒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龔自珍語)這是一切殖民者統治被征服民族的策略,只有讓被統治者喪失民族意識,才能使其甘作殖民者的順民。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不但沒有將中國歷史科列為必修課,而且修讀中史科的學生越來越少,政府的教育部門為不懂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官僚所把持,結果教者不教,學者不學,國民教育淪為一句空話。脫離歷史教育來推行國民教育,無疑是緣木求魚。青年學生只有掌握足夠的國史知識,才能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既然學習歷史可以培養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教育界、出版界和史學界就應該設法使歷史教學的內容化繁冗為簡潔,化枯燥為生動,將歷史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以吸引學生學習歷史,這是他們不可推卸的共同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