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前几个月,@丁…… 牵线,助我联系上了60多年前的一位老邻居(也是老同学,民立同一届的),就一直想着要写写她的父亲:“王家伯伯”,一位大好人(记得是福建人)。 我的一兄一弟,听闻此事,也不无惊喜。
想起那些年,从他们家得到的帮助和同情,感慨万千。 “过去了,都过去了。”然而,邻居之间的那份友情,永存着。 巧的是,现今的这位高邻,就定居在旧金山;她女儿家,离此地更近。照我弟弟的说法:“地球村”真的不大! 这一篇文字,“欲写又罢”,一旦展开,难免不会触碰起几十年前,自家那些“忘了疼”的旧疮疤。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也许,我们都还没到足够老的年岁,还不能放下一切,一切“无所谓”。那就放着罢,再过若干年,“修炼”成精了,或许会写上一些的。
我二哥九十多岁了,前两个月收到我“沙利文”一文,即兴命笔,写了一些当年(40年代)他们老弟兄几个“泡”隔壁沙利文咖啡馆的旧事,发来给我(都是亲历,隐私多多,故想发又罢)。 由此对照,觉得昨天“ArtDeco”上那一篇“沙利文”,还颇有可商榷之处呢。 (那幅“万国商团”照片,背景是“鸿翔东号”,并非静安寺路上的这一家) 呜呼,再过20年,这些真假互见的文字,都将变成“史实”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