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遍 同:徧)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接下來我將嘗試還原塵封已久的歷史真相。 “十年春,齊師伐我。” 縱觀歷史,我國作為農耕社會,春季發動的戰爭幾乎沒有。齊國為什麼選擇在春天,“齊師伐我? 答案是齊國很強大,魯國很弱小。俄烏戰爭恰巧也是在春季,由此不難看出,主動出擊的齊國軍事實力遠遠大於魯國,普遍認為齊國會穩操勝券十拿九穩,幾天就打完了,不影響春耕。
本次是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 先秦時期,山東地區有大大小小2000多個國家。他們之間互相征戰,而且還講究“師出有名”,出兵必有正當理由,講究禮儀第一,勝負第二。那麼齊國出兵魯國的理由是什麼? 左丘明的文章中沒提到。如果你博覽群書且關心時政不難發現,最好的理由是“謀襲齊”,與俄羅斯的理由“謀襲俄”相同。此理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如何理解? 齊魯兩國實力相差懸殊,肉食者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主和派,另一派是主戰派,同鄉人的意思是,你又不是當權者,幹嘛去挑撥主和派和主戰派的關係? 由此可見,曹劌不是肉食者,無權力做任何決定,此處引出了本文的秘密:魯莊公是本次戰役的總指揮,曹劌是他的背鍋俠。 歷史的真相應該是這樣,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國高層內部分裂成了投降派和主戰派,魯莊公是主戰派的代表。先秦時期的戰爭,約好時間地點,雙方一起往前衝拼個你死我活,非常講武德。魯莊公不講武德靠偷襲取勝了。此戰役魯莊公十分不光彩,左丘明卻對其極力美化,說其”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顯示出魯莊公品德高尚高風亮節,而將搞偷襲的罪過推給了曹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