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又一蠻夷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https://blog.creaders.net/u/3020/ > 複製 > 收藏本頁
網絡日誌正文
搭錯筋 2009-12-28 15:59:57

搭錯筋

1/21/2010


小時候,家裡有一台蘇制波羅的海牌的電子管收音機,體積巨大,有一個八寸的紙盆喇叭,能聽四個短波波段。那時候,算是一件非常奢侈的高檔家用電器了。我從小就喜歡趴在收音機旁,聽小喇叭節目,聽孫進修講故事,袁闊成說評書,侯寶林、馬季說相聲,留下了無數美好的記憶。後來這一切突然都沒了,換成了語錄歌,各種各樣的頌歌和樣板戲。大概是從六九年開始,有一段時間,連各種各樣的頌歌都沒了,音樂節目裡只剩下東方紅,國際歌等四五支歌曲了。可唯有樣板戲還照播不誤,任何時間打開收音機,都能聽到李玉和,楊子榮那氣沖霄漢的二黃腔。當然,還有一段極短的音樂,也許大家都沒注意到,就是每當整點時刻,從收音機里就會發出嘟、嘟 …… 的六響,接着是播音員的聲音:“剛才最後一響是北京時間幾點正”。不知當時這段五低一高的音樂是怎麼合成的,大概可以算是中國的第一首電子音樂了吧。

樣板戲的是非曲直自有世人評說,但由鑼鼓,三大件伴奏的京劇已在我腦子裡形成了永久的記憶。直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還常是“風聲緊,雨意濃,天低雲暗”,“他推車,你抬轎,同懷一腔恨,同恨人間路不平”。慢慢地,各類頌歌又回到的收音機里;逐漸地,又有了曲藝,傳統戲和外國音樂;再後來,頌歌開始變調,歌星們開始像唱情歌似的歌唱當年的紅太陽,嗲聲嗲氣的氣聲和延遲、顫音的修飾聽起來總有一種吃臭豆腐時加了把糖的感覺。他老人家雖說是風流了一輩子,但九泉之下見了這盤糖伴臭豆腐,大概也只剩下一聲嘆息了。

小時候聽的相聲都記不大清楚了,朦朧的記憶中只剩下“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這樣的繞口令了。文革後聽了許多相聲,可聽來聽去,只有侯寶林,劉寶瑞等幾位大師的段子可聽。想來大師之後,相聲的輝煌時期也隨之而去。聽新相聲,總有一種被人咯吱的感覺。小孩子被人咯吱時還會笑個不停,可年齡大了,被人咯吱時只是覺得肋下生疼,笑也是乾笑。錢鍾書說過:“小花臉也使我們笑,不錯!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絕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們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臉可笑,我們對着他笑。小花臉使我們笑,並非因為他有幽默,正因為我們自己有幽默。”真是一語中的。

聽大師說相聲,不但跟着他笑,還聽到了許多其他藝術家的名字。說來慚愧,好多有名的京劇和曲藝演員的名字,甚至於他們的藝術特點還是從侯寶林的相聲中聽來的。雖說候寶林在他的相聲里只學唱一句兩句,可往往就是這一兩句,就把那位藝術家的藝術特點和演唱的神韻表達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讓你一定要找到那位演員的錄音來聽一聽。細說起來,聽樣板戲使我對京劇有了最初的了解,而侯寶林的相聲才是使我喜歡京劇和很多種北方曲藝的真正起因。

京劇的功夫有唱念做打之分。北京人管看戲、聽戲統稱為聽戲。而我只聽不看,所以只對唱念有興趣。京劇的行當有生旦淨丑,每行里又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等。而我只愛聽老生和青衣。在京劇二百多年的歷史中,產生了一大批大師級的藝術家。四大鬚生,四大名旦,風格迥異而美不勝收。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程(硯秋)派。已有大量的文章講程派的藝術特點和好處,我就不在這累述了。只引一條台灣的戲曲研究家齊崧先生評論:“如果聽梅蘭芳的戲是等於吃鴉片,那麼聽程硯秋就等於是打嗎啡。因為吃鴉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嗎啡,則很難了,最後唯有以身相殉。”(抄自章詒和的名伶舊事)

記得剛開始聽傳統戲時,還喜歡跟着哼上兩句。有一次跟幾個哥們兒打牌,贏得高興,順口就來了句:“魯子敬到江夏虛實探望,搬請我諸葛亮過長江,同心破曹共做商量”。結果從小一起長大的髮小兒看着我直發愣,就跟動物園牆塌了似的。說你哪根筋搭錯了,居然還能把詞給唱出來。說得我也覺得跟犯了錯誤似的,當時的感覺就跟小時候偷着抽煙讓大人給抓住了一樣。就是到了現在,要是我跟別人說我喜歡京劇和大鼓,雖然一般人不會像發小兒說話那麼不留情面,但從眼神兒里,我經常讀到是同一個意思:你哪根筋搭錯了。

蘇三起解 -- 梅蘭芳,李世濟


瀏覽(1025) (0) 評論(2)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又一蠻夷 留言時間:2009-12-29 09:35:52
當年在北京時,我家附近有一個小公園,天氣好時,一些京劇發燒友常聚在公園的小亭子下交流切磋。有時人多,連鑼鼓家什都是全套的。我常從那路過,有時就停下來聽會兒。唱得好壞不提,看着他們那份認真,那份投入,真是一種享受。

謝謝分享。
回復 | 0
作者:雨瀟瀟 留言時間:2009-12-28 20:30:48
哈,有同樣的經歷。
和我同齡的,對樣板戲能哼幾段的人不少,但聽到我哼傳統的老戲,就會以異樣的眼光看過來。
並非懂戲,只是家有迷京劇的老父,從唱片到錄音帶到CD,樂此不彼。所以我對很多老段子耳熟能詳。隨着年紀的增大,發現自己也越來越喜歡京劇了。
回復 | 0
我的名片
又一蠻夷 ,15歲
來自: 美國
註冊日期: 2009-10-28
訪問總量: 289,996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