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是天赋重要还是后天努力重要?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天赋是决定性的,天赋不够再努力也没用。划时代的伟大棋手,从少儿时代就鹤立鸡群。泱泱华夏,万里挑一的神童根本不算啥,能得全国冠军、世界冠军的,那都是几千万人里挑一个的超级天才。
聂卫平的围棋天赋发育与众不同。少儿时期也算优秀,但还到不了十万百万里挑一个程度。青少年时期大脑二次发育后劲足,棋艺突飞猛进。
聂卫平小时候和他弟弟聂继波下棋,一直被弟弟碾压。继波比卫平小好几岁,继波让卫平三子,卫平都赢不了。有一次聂卫平输惨了,气的晕过去(他有点轻微的心脏病,脑供血不足)。
聂卫平兄弟俩小时候在过惕生门下学棋,兄弟俩都非常优秀,下棋出了名,陈毅元帅专门找他们下棋。聂继波小聪明,故意让陈帅赢,陈帅不悦,断言他没多大出息。聂卫平却初生牛犊不怕虎,针锋相对,赢了陈帅,陈帅很高兴,对聂卫平赞赏有加。陈毅对他说如果将来他能战胜日本人,那时候就带他去见毛主席。
(聂卫平年少时与陈毅元帅等人合影留念)
小孩子,聪明是天生的,格局也是天生的。聂继波聪明有余格局不足,后来泯然众人矣。聂卫平却一路高歌猛进,得了北京市少儿赛冠军,然后又夺得全国少儿冠军。
聪明和格局之外,还有个重要因素——性格修养,也是天生的。聂老有聪明的天赋,有格局的天赋,在性格修养方面却从小就有点狂傲。十几岁参加全国少年比赛,当时他的实力差不多是第一,他一句狂言惹得其他人反感,然后就被针对了。循环赛,众人约定好,只要谁赢了聂卫平,接下来的比赛大家都输给谁。这样一来,只要聂输一盘,赢他那个人肯定是冠军。最后聂老被挤兑懵了,好像前三名都没进去。赛后一个人在墙角失声痛哭。
聂老的另一个性格特质是精神强悍,寻常小小挫折不可能打垮他。下一届比赛他终于还是得了全国冠军。
然后,文革开始,1966年围棋队解散。再然后,上山下乡,1969年聂老去黑龙江插队,插了三年。聂老插队三年唯一幸运的是有个棋友程晓流,劳动之余偶尔也能切磋一下(据说也很少有机会下棋),棋艺不至于彻底荒废。
1972年,聂老回到北京。随后围棋队成立,聂老重新成为专业棋手。从66年到72年,荒废六年,棋艺成长的黄金时期被耽误了。
现在网上有些大聪明或理中客各种贬低聂老,我就问一个问题:当世众多顶级高手,有一个算一个,假如青少年时期被扔到北大荒劳动三年,回城后谁还能达到世界顶级水平?况且,聂老青少年时期没有经受日本先进围棋理论的熏陶,达到那样高的水平,尤为难得。
聂老青少年时期的学棋环境还不如现在的业余棋手,然后他达到了专业棋手难以企及的高度,这还不是天才?
我始终有一个假想,假如聂老青少年时期像曹薰铉那样去日本学棋,将会达到何等水平?
然后再假设聂老从小一直在日本下棋,赵治勋还能横扫日本棋坛吗?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棋坛将会是谁的天下?
停止幻想,接着说回现实。
七十年代中日围棋交流比赛很频繁,每年都有。聂卫平那时也有机会参战,但还不是主力大将,那时的主力是陈祖德、吴淞笙、王汝南、华以刚、罗建文等老一辈棋手。
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聂卫平几乎每年都是全国个人赛第一,中国围棋进入聂卫平时代。
七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棋手(包括聂老)在布局理论方面相当于日本业余高手的水平。和日本职业高手下,前半盘亏很多,全靠中盘拼杀楞搅和,乱中取胜。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棋手获取日本高手的棋谱容易了,集体研究。同时更重要的,中日围棋交流越来越频繁,藤泽秀行军团从81年起频繁访华,中国棋手得到了和日本高手大量对局的机会。秀行先生对中国棋手悉心指导,也对中国围棋水平提高起了很大作用。聂老、马小等人都承认秀行是他们的半个师父。
中日围棋擂台赛之前,中国最厉害的棋手实力相当于日本中等九段,比六大超一流棋手还有一定差距。
1983年,中国棋手访日,日方特意安排了日本最强者赵治勋以及次强者加藤正夫对中国最强者聂卫平的两个三番棋,聂老输了两个0:2。从对局内容看,有一拼,但还稍微差点。
1984年底,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始。三大亮点:1.江铸久布局水平虽然不高,但乱战超厉害,五连胜;2.小林光一果然实力超群,六连胜,杀得中国队就剩光杆司令聂卫平。3.聂老三连胜,战胜如日中天的日本围棋王朝,创造了奇迹。
仔细盘点一下:1.江铸久的棋风类似于后来的韩国人,一力降十会。2.小林光一其实并非每盘棋都完胜,刘小光一步走错才输的,假如走对就赢了。钱宇平到大官子阶段是优势,莫名其妙认输了。3.聂老那时技术层面还未到巅峰,对小林光一局面并不占优,那时聂老三十出头,赢棋主要靠力量。加藤正夫对聂老那盘,加藤完败。藤泽秀行输在后半盘,毕竟年纪太大了。
86—87年,第二届擂台赛,两大亮点:1.小林觉五连胜;2.聂老一生的巅峰,五连胜,再次战胜日本队。
这个时候,聂老就算是进入了巅峰期。技术层面已不逊色于日本六超,棋力犹有过之。
87—88年,第三届擂台赛,四大看点:1.刘小光四连胜;2.山城宏五连胜;3.马晓春战胜山城宏、武宫正树;4.聂老一锤定音。
这届中国队整体发挥不错,到聂老就剩个加藤正夫,轻松搞定。
88—89年,第四届擂台赛,两大看点:1.依田纪基六连胜;2.聂老二连胜之后失手输给羽根泰正,这届输惨了,7:2。
聂老连胜终止前,已经跨届11连胜。在那个时代,这是史诗级壮举。
有个问题探讨一下,聂老的巅峰期究竟是什么时候?
84年、85年,聂老技术层面还没到最高水平,但棋力极强,足以和当世任何人扳手腕。86年、87年,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棋力还在巅峰,这是最强的聂老。88年、89年,技术层面已趋向完美,前半盘差不多是世界最高水平了,后半盘出问题了,举世闻名的聂老昏招开始偶尔出现。九十年代以后,聂老技术层面已臻化境,举世公认,只要聂老自己不出昏招,别人很难战胜他。但那时他脑力已开始衰退,心脏不给力,大脑供血不足等等毛病,前半盘很漂亮,后半盘出昏招是常态,不出昏招成了稀罕事。
89年应氏杯是聂老一生的分水岭。决赛5番棋,第一局曹薰铉完胜,第二局、第三局聂老完胜,聂老2:1拿到赛点。然后韩国人出幺蛾子了,要求后两局在韩国比赛。韩国人的要求当时看似乎能搅合出三分理,搁现在看纯属扯淡,全世界历来任何比赛都是谁主办谁定比赛场地,围棋比赛也不例外。后来那么多围棋国际比赛,都是谁主办去谁家比赛。
主办者应昌期先生压根没想惯着韩国人的臭毛病,断然拒绝。然后,奇葩的是,中国棋院妥协了,同意在第三方新加坡下后两盘。再然后,奇葩的事一个接着一个,这么重要的比赛,聂老一个不谙世事从未单独出过远门的棋手,当时就排了一个翻译随行,草率到极点了!聂老也是个奇葩,途径香港,非要参加个什么桥牌比赛,让翻译自己先走。任性的聂老赶走翻译,自己坐飞机赶路,中途下错飞机,惊慌失措,吓出一身汗,然后就感冒了。
第四局,其实聂老前半盘下的不错,中盘有一手应该果断拔花,他手软了。错过那手棋,形势就逐渐混乱,聂稍好,后来大官子聂老又错失良机,最终输了半目。那盘棋输得太可惜了。
赛后曹薰铉说:这盘棋聂先生前半盘下的太出色了,如果他那一手拔了,我恐怕就只能投子认输了。
现在有些大聪明用AI复盘,说那盘棋聂老始终劣势。这是想当然的胡扯,那个时代的下法和现在能一样吗?AI分析出曹薰铉能赢的最优下法,那时人类能下出来吗?那时所有的棋手(包括曹薰铉)都认为聂老拔花就赢了,这就是结论。
第五局,聂老感冒更严重了,加之前一盘痛失好局的打击,聂老陷入低迷,脆败。
综合评价,那时聂老的水平显然在曹薰铉之上。失利有三方面原因:
1.中国棋院负主要责任,首先不应该妥协答应在新加坡比赛,去新加坡比赛最起码应该派两三人随行。陈祖德先生在此次事件中可能也要负一点领导责任,但未必全赖他。
插播个花絮,也不知该不该提。聂老年轻时和陈老都住棋院集体宿舍,聂老借了陈老一本书,转借出去丢了,陈老爱书如命,急眼了,大打出手,聂老年轻力壮暴烈反击,陈老吃亏了。
这两件事相隔很多年,按说没什么相干,纯扯闲篇的哈。
2.赛前聂老有些托大,2:1拿到赛点后那段时间,人家曹薰铉认真备战,他到处应酬、打桥牌……。途经香港非要打桥牌赶走翻译也着实任性,最终毁于任性。
3.当时中国棋界对曹薰铉的实力严重低估,太轻敌了。那会儿中国人心目中围棋就是中日两国的事,韩国不存在。
这届应氏杯失手,是聂老一生的分水岭,也是中韩围棋的分水岭。曹薰铉成了民族英雄,韩国兴起围棋热潮,随后就韩流汹涌势不可挡了。中国聂老神话就此终结,聂老此后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终生没能获得世界冠军,是聂老永远的痛。
最后再回头总结一下,聂老巅峰期到底是不是世界第一?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讲,聂老是个空负绝世天才却时运不济的人物,以他那糟糕的身体条件,假如巅峰期早点来就好了。脑供血不足,年纪越大影响越大。
假如聂老青少年时期在日本学棋,他的成就肯定比六超都高,赵治勋、小林光一都不在话下。遗憾的是,他的青少年在北大荒,三十出头了他的棋艺还未大成。
再假如聂老个性不那么洒脱不羁,少些应酬,少打些桥牌,有李昌镐一半的专注精神,成就也会高很多。
(聂卫平和邓小平、胡耀邦打桥牌)
中日擂台赛头两年聂老的棋艺其实还未大成,主要是靠强大的计算力支撑。等到棋艺大成,前半盘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脑力已开始衰退,后半盘不行了。所以,聂老就没有一个特别完美的巅峰期。硬要分析聂老哪年最强,是不是世界第一,大概就是86-89年最强,几乎是世界第一的水平,但相对赵治勋、小林光一、曹薰铉并没有明显领先优势,相互都在伯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