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诸君咏《三国》只把目光注意到了国家主席、总理,还有军区司令们,却把知识分子们给忘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在下这回咏一位“大腐儒”-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书法家、音乐家和古琴大师蔡邕。
七律:蔡邕蒙冤
孔壁遗文五车烬,
江南风雨废春秋。
挥弦笑卜贪螂意,
飞白戏嘲奸雀谋。
齑韭外孙怀魏武,
黄娟幼妇死杨修
魂淹泉下难阖眼,
墓草遥牵荒漠愁。
另外,为了“水波蓝影”诗友理解起来方便,在下特意讲一下这首拙作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
蔡邕是咱们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人,活了六十岁。他家里藏书很多,为此在当时颇为知名。他擅古琴也喜欢收藏琴,著名的“焦尾琴”就是他亲自斫出来的:一根梧桐木在灶里正烧,爆裂的声音很清脆,他急揪出来一看,好木头!等斫成了琴它尾巴上还有一段儿焦痕,故称“焦尾琴”。还传他善于“琴卜”,听琴或弹琴都能算出吉凶,在下觉得这个有点儿夸张了。
蔡邕还精于书法,擅八分体,还特别喜欢焦墨用笔,就像刷墙那样,第一刷子下去还留有一条条的白地,被称为“飞白”。汉代是隶书的年代,隶书又叫“八分体”,传猛将张飞也能写“八分体”,可惜罗贯中没给这二人相逢的机会来一比高下。蔡邕喜欢书法到什么程度呢?无乱到什么地方,他最总喜欢到处去看碑文。如他在绍兴便要去看“曹娥碑”,等到了地方天已经黑了,只好用手摸着碑文读,读完了感叹,评价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韭”。这八字何意?当时没有人懂。
蔡邕是受董卓的牵连而被王允处死的。细说起来都是董卓为笼络人心而故意褒奖他,而不是他要主动接近董卓,当时朝里的大臣莫不如此。之后他唯一宝贝女儿蔡文姬又被匈奴掳走,等曹操用重金再把她赎回来时,已经十二年过去了。
在一次行军途中,曹操和他手下的主簿杨修路过蔡文姬的家,因一直仰慕蔡邕父女的文才,二人顺道拜访,竟然在她家看到了“黄绢幼妇,外孙齑韭”这八个字,一问连蔡文姬也称不知何意。问杨修,则说已经猜出来了。曹操教他先别说出,二人离开走了好几里,曹操也猜出来了,却杨修先说。杨说谜底是“绝妙好辞”。曹操大惊,自己想了好几里地的时间才想出,他却当时猜出,很忌讳他的才思。不过这杨修偏好小计,而不娴大谋,更不懂的维护领袖的光辉形象,常耍小聪明,后来曹操终于狠心,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
“黄”是色,“绢”是丝,合为“绝”字;“幼”即“少”,“妇”乃“女”,合为“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合为“好”字;“齑韭”也有写为“齑臼”的,是捣韭菜花的器皿,韭菜花是荤菜,味属“辛”,那么这个器皿就是“受辛”的,合为“辤”字,“辤”是“辞”的异体字。故谜底为“绝妙好辞”。
蔡文姬丢失了那么多珍籍宝典,却保留着他父亲写的这八个字,却和曹娥的故事有关:曹娥的父亲很疼爱曹娥,曹娥自然也很敬爱她父亲,谁知有一天她父亲落水而死,连尸首都找不到。曹娥沿江走了几昼夜,看到一处水在打转,似有蹊跷,她把自己的外衣扔了过去,水竟然把衣服旋了下去,曹娥于是在此处投入江中,不久人们在这儿发现了两具尸首,竟然是曹娥背着她父亲浮在水上。
为了纪念她,人们修庙立碑,碑文乃东汉文人邯郸淳所写,也就是蔡邕在擦黑儿时用手摸着读出来的文章,写得好,所以蔡邕给了他个“绝妙好辞”的评语!诸位若想一下:蔡邕只有蔡文姬一女,读这篇碑文时会是什么心情?而蔡文姬归汉时,她父亲已去世多年,而她却保留这八个字,哪她对父亲的怀念有多深,也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