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华尔街时报报道,习近平对李克强的打压已经愈演越劣,分明是欲除之而后快。而李克强也一反逆来顺受,任打任骂的被动局面,开始反击。 两人之间已经现在到了水火不相容,剑拔弩张的地步,到底是习近平能打倒李克强呢?还是李克强能咸鱼翻身干掉习近平呢?结果令人期待,不论如何两人的胜负在19大前一定会有所结果,下面是文章报道。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如何改革国有企业均做出了强有力的指示,但是二人传递出的信息却相互矛盾。 7月4日,中国国务院的官员们获悉了习近平和李克强对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的指示和批示。习近平在指示中呼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李克强的批示强调,需要对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在改革国有企业时要“遵循市场规律”。
党内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们表示,上述这些相互矛盾的信息以及最近发生的其他一些小插曲,比如习近平阵营对李克强的经济政策几乎不加掩饰的批评,表明这两位中国高层领导之间的意见不和正越来越公开化,这与以往中国领导人总是努力呈现出一致立场的做法不同,非常值得关注。
短期来看,意见的不统一正在给中国领导人承诺的经济结构调整增添新的不确定性,近几个月来,这一调整进程似乎已陷入停滞。
从事国有企业监管工作的中国官员近日召开会议,学习领会7月4日习近平和李克强所做指示的“精神”,由于两位领导人的指示相互矛盾,一些官员依然感到困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一名参加研讨会的官员称,上层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每个人都在等着看其他人怎么做。其结果就是“无所作为”。
国资委和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均没有回复记者的询问。
中长期而言,这种分歧可能造成的政治影响令人担忧。从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到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事件,在当代中国那些最动荡的时期,都能见到领导层内部冲突的现象出现。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给外界一个领导层团结一致并可进行冷静决策的形象。
和中国上两任最高领导人一样,习近平也是集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这三个职务于一身。中国总理则负责领导国务院,在过去4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由总理来管理中国经济的。中国的其他工作则由党内的其他高级人物分管。
习近平逆转了这种集体领导模式,把包括经济决策在内的决策权集中到由他担任组长的一系列领导小组手中。习近平的支持者称,在上一届政府中,党的领导层变得不再强有力,并且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现在需要一位强有力的核心人物来维系人心,同时大力改革经济。
批评者认为习近平包揽太多而致无法有效治国理政,与此同时李克强和其他更能胜任经济管理工作的官员则被剥夺了权力。李克强的支持者说,过去两三年中李克强已默认了这种安排,但最近几个月他的地位更为频繁地遭到削弱。
对于李克强在明年的中共领导层换届中是否将从总理职位上被替换下来,目前党内谣言四起。在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只有习近平和李克强两人届时不到退休年龄。
这两人的背景和公众形象相差很大。习近平63岁,他的父亲是一位革命英雄,他与其他共产党精英的后代们有着紧密的私人关系,把自己塑造为一个作风强势的威权主义者,让人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李克强61岁,作风亲切,有书生气质,作为法律和经济专业的优秀学生晋升成为显要人物。他在共青团系统内一路获得提拔而在政界崛起,深受中国共产党前总书记胡锦涛的赏识。
两人间的不和在5月份初露端倪,当时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在头版发表了一篇对身份未予披露的“权威人士”的长篇采访,这篇文章对信贷在推动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现象进行了批评。知情人士说,习近平的经济顾问根据他的指示起草了这篇文章。知情人士称,习近平对中国1月至3月发放了人民币4.6万亿元(合6,970亿美元)的银行贷款感到忧心,这样的信贷投放量甚至超过了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的经济刺激规模。
其中一位人士表示,习近平担心,他制订的削减债务和工业过剩产能的“供给侧”计划面临未被执行的困境。虽然上述文章未提到李克强的名字,但知情人士表示,这是对李克强实施的刺激政策的公开指责。
此外,文章还给李克强3月份公开支持的债转股计划泼了冷水,称这样的计划不应被用来维持僵尸企业的运营。僵尸企业指的是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亏损企业。
据同情李克强的人说,李克强只是在试图实现领导层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确保实现足够高的经济增速以使经济改革取得成功。习近平主张进行改革,同时坚持不偏离经济增长目标,2012年他承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后来他又从这一立场上后退了。比如,过去一年,他对国有行业的指示主要集中在加强党的领导。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诺顿(Barry Naughton)在本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称,李克强被放在了一个无能为力的境地。文章写道,经济政策的制定已从根本上转移到习近平手中,脱离了李克强的掌控,李克强对此肯定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与李克强之间的关系很难维持。
专注于中国市场的研究机构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的联席创始人葛艺豪(Arthur Kroeber)称,政策不确定性导致的一大风险在于,那些需要进行的改革,如关闭亏损工厂等,将出现停滞。现在他越来越清楚地认定,中国的经济政策并不是很连贯。
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面临多重不利因素,中国经济第二季度依然增长了6.7%,增速与第一季度持平。外界认为这份经济增长成绩单显示,政府在刺激经济方面继续使用着信贷扩张和政府支出这类老套路,而没有着力解决效率低下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高管感到困惑。上海一家有政府背景的航运公司的某高管问道,国企能够在大量雇佣劳动力的同时保持盈利吗?这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紧张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可被视为习近平和李克强之间或存在那种更深层次分歧的反映,类似的分歧之前曾经引发过领导层内部的冲突。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副主任肯尼迪(Scott Kennedy)说,习李二人可能在具体政策上各执己见,但从更宏大的角度看,二人的分歧并不算大,并非原则性的龃龉。
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在讨论二者的分歧时小心谨慎、三缄其口,用中南海“南院”和“北院”(习李两人办公室分别所在之地)来隐晦地代指这一分歧的双方。
据知情人士形容,李克强对《人民日报》撰文批评的反应十分微妙。知情人士透露,在关于5月9日李克强主持的电视电话会议的官媒报道中,有四个字被添加了进去:“相忍为国”。知情人士说,这四个字在电话会议中并未提到。“相忍为国”可大致解读为“总理为了国家而忍耐”。知情人士说,在媒体报道发出去之前李克强亲自进行了审阅。
这个月,习近平与二十多位中国顶级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举行了一次座谈会。据了解此事的知情人士称,李克强并没有受邀参加。
其中一人用习近平流传甚广的昵称评论道,这是“习大大”召开的会议,李克强没有必要参加。
两天后,据官方媒体报道,李克强自己主持了一场圆桌座谈会,与会的是另外一批经济学家。李克强说,虽然今年挑战不断,但是中国经济“运行平稳,符合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