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年纪幼小时跟随父母留学来美国普通孩子,她和大人们一起远道重洋,来到这语言不通、人地两生的他乡异国,也开始了她自己特有的“留学”生涯。虽然她不能算举目无亲,但初来乍到,父母一个要学习,一个要打工支撑家庭、照顾家庭,不言而喻,两人肩上的胆子都很重。繁忙的父母无瑕照看自己的孩子,商量之后,他们决定把她送进附近学校的全日学前班。 第一天,告别了父母,和蔼可亲的老师拉着她的手走进教室。“呼啦”,她一下子被一群金发碧眼的小朋友团团围住了。从小朋友们好奇友好的眼神中,她心中的恐慌渐渐消失,可是她一句也听不懂他们高一声、底一声的话语,无奈的她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很糟糕,老师讲的话她也一句都听不懂。有趣的是,她的恐慌逐渐传染给了老师,老师慢慢地拽紧了她的小手,可是没过多时,那只大手毅然松开了,接踵而来的是,她被小朋友们拉走了:有的给她看图片,有的递来绒毛玩具,有的拉她走出教室,更多的还是那些没完没了的听不懂的叽哩咕噜的声音。 从第二天开始,老师每天拿一些实物到学校里来,然后反复问大家:“这是什么?”小朋友们齐声答到:“This is a banana.” 老师又问:“这又是什么呢?” “It is an apple." 老师继续:“What is this, then?”“Oh, that's simple. It is a tomato.” …… 很快,聪明的小姑娘不但学会了这些实物的英文名称,并且能模仿着其他小朋友的语音正确地回答老师的简单提问了,吃午餐时,她还能运用这些新学来的英文单词来表达出自己想要的食品。 老师又进了一步,开始问:“Do you like banana?” “Yes,”“No.”“Not really.” 小朋友们的回答不再那么齐声了。也难怪,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有的在思考,还有的没有回音,有些小朋友则紧盯着老师,看她下一句要说什么。逐渐地,故事里的小主人可以用 Yes 或 No 来跟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意愿了。她开始高高兴兴地去上学,“Good bye, mom!”“See you later, daddy!” 小姑娘连称呼爸爸妈妈的词语调也开始跟着转变了。 有一天,一位小朋友随意地问她:“Do you like your mom?”“No.”小姑娘回答得很干脆。“!@$!@%@#%*&。Then, do you like your daddy?” “No.” 回答同样很干脆。众人都围了过来,脸上露出吃惊的表情。“你的哥哥弟弟呢?”另一个小朋友问,“不喜欢!”小姑娘有点不高兴了,“为什么这么多问题?为什么只问我一个人?”她心里想,“But but, why?” 问题还是没完没了,众人的好奇心并不因为她的不高兴或是她的烦躁而减少,“Ya, why don't you like your mom?” ……。小姑娘岂止是变得不高兴,她烦躁起来,她惶恐不安,她没法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也不知道怎样来制止这些她不想听的类似噪音的话语,终于,她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声喊叫爆发出来:“我不要吃他们,可以吗?!- I don't like to eat them. Okay?!” 在一旁冷静观察的老师冲了过来,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把嚎啕大哭的小姑娘紧紧地楼在怀里,其他的人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大家终于明白了,原来,基于老师每天拿食物来教她学‘喜欢’一词,小姑娘把 Like 理解成‘吃’的意思了。自然,世上没有人愿意 Literarily 吃自己的父母,或是兄弟姐妹,更没人喜欢吃自己的亲朋好友罗。 星斗移换,光阴如梭,山不转水转,天不转地转,当年的雅气十足乳毛未干的小姑娘无疑在众师生和众乡亲的关怀、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如今不仅个头长得更高了,模样长得更秀丽了,而且各门学科也都学得名列前茅。不过呢,她的翅膀还没有长硬,现如今正在我们希望中文学校里、在众乡亲和父母亲的身边学中文,学文化,学知识,学礼貌,一步又进一步地锤炼深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