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博士群体研究 作者简介:岳婷婷(1985- ),女,山东新泰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史研究,天津 300071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中,留学美国者人数最多、质量最高。留美博士90%以上集中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绝大多数留美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发展,成为美国学术与科技队伍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回国发展的留美博士在中国教育、科技与工业领域均有杰出贡献,是“海归”中的佼佼者。作为高端智力人才,留美博士群体在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关 键 词:中国 留美博士 人才流失 改革开放 海归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凭借其优质的教育资源与顶尖的科研环境一直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而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截至2014年,中国赴美留学人员已达146万余人[1]。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最新发布的《门户开放》(Open Doors)报告,2013-2014年,中国留美学生为274439人,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1.0%[2]。若以学位层次作为界定高端人才的基本标准,则博士群体是留美生中最具潜质的留学人才。对这一群体的构成、特点及贡献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其做出准确的历史定位,并对国家更好地选拔、引进和使用留学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留美博士的规模 与中国派往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比,留美生的学历层次最高,研究生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本科生,特别是在2006-2007学年之前,留美生中70%以上是研究生。近几年赴美留学的本科生数量激增,研究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有相当比重。2009年秋季,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占比分别为37.5%、29.5%和33.0%[3]。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历年发布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Summary Report),中国在美国外籍博士生源地中名列首位。1989-2012年,共有72549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①,占同时期美国博士总数(1026715人)的7.1%,占同时期美国外籍博士总数(304450人)的23.8%,相当于每4个美国外籍博士中就有1人来自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初衷,是“要用国外的条件,来培养我们的科研人员”[4]183,以缓解国内研究生培养条件不足的窘境。1986-1998年中国约有4.3万名博士毕业生[5],同期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者约2.3万人,相当于国内培养博士总数的一半,其数量之多引人瞩目。自1999年以来中国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留美博士人数相对于国内博士人数的比例随之不断下降。1999-2012年,中国留美博士毕业人数仅相当于国内博士毕业人数(约44万人)的11.4%。尽管如此,我国每年通过留学向美国输送的智力人才资源的累积量却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留学人才储备库(表1)。 二、留美博士的内部构成 (一)性别结构 总体而言,当代留美博士中男性始终占据主体地位。1985-1996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中,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但女性所占比例呈缓慢上升之势,男女差距不断缩小,性别结构逐步得到改善(表2)。 (二)经费来源 美国大学提供的奖学金是中国留美生攻读博士学位最主要的经费来源。1987-1995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学期间几乎都得到过美国大学的经费资助,大多数理工科博士都曾通过担任教学助理(TA)获取报酬(表3)。受中国政府资助读博的比例逐渐减少,1987年有13.1%的留美博士受到中国政府资助,到1995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4%。同时,自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逐年增加。 (三)签证类型 美国外籍博士持临时签证与永久签证者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1左右。然而,中国留美博士的这一比例却富有戏剧性变化。《科学与工程博士授予报告》(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ctorate Awards)提供的1985-2006年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授予情况的统计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持永久签证的中国留美博士所占比例的异常变化:1993年之前90%以上持临时签证,自1993年起,持永久签证者所占比例迅速上升,到1995年已接近80%,之后又呈下降趋势(表4)。引起这种非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89年以后,美国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国在美留学人才,并于1991年通过了《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Chinese Students Protection Act of 1992)。据美国移民归化局(INS)统计,美国政府借助该法案共发放了52722张绿卡,有近一半(48.2%)发放给了中国留美学生和学者,其中留美博士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8]。 三、留美博士的教育背景 绝大多数中国留美博士是在国内接受完本科教育后赴美留学的。1991-1995年间获得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中,已知学士学位授予学校的有10807人,除105人在美国本土获得学士学位外,其余②均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10]。其中,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41所国内高校均有10名以上本科毕业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99-2003年,美国外籍博士在美国本土以外接受本科教育人数最多的前20名学校中,中国高校占了一半,分别是:北京大学(排名③第2,1332人)、清华大学(排名第3,1234人)、中国科技大学(排名第5,998人)、复旦大学(排名第7,626人)、南京大学(排名第10,437人)、南开大学(排名第12,396人)、浙江大学(排名第16,357人)、武汉大学(排名第17,340人)、北京医科大学(排名18,339人)和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19,334人)[6]。毕业于这十所全国重点高校的留美博士(6393人)占到同时期中国留美博士总数(13092人)的48.8%;而1991-1995年期间毕业于这十所大学的留美博士(1217人)仅占到同时期中国留美博士总数(12317人)的9.9%。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留美博士自来于国内重点大学,是国内拔尖的优秀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表5)。 四、留美博士的专业分布 近代留美生以习理工科为主,当代留美生沿袭了这一特点,在学科分布上表现为重理轻文。改革开放初,中国加大留学生选派数量主要是为了加速人才培养,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适用的经营管理经验及其他有益的文化,以适应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4]160。因此,在派遣留学生之初,中国政府就明确了“派遣留学生应当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11]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经教育部批准,李政道、吴瑞、陈省身、邹至庄等一大批华裔科学家和威廉·多林等众多美国友好人士倡议发起了物理、生物、数学、经济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赴美攻读研究生项目,选拔了近两千名中国青年学子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这批通过各个学科留学项目出国的留美生是这一时期中国留美博士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最新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4》(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1991-2011年共有68104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其中93.0%(63341人)获得的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而在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工程博士占32.9%(20823人),科学博士占67.1%(42518人)。在科学领域中,按照所学人数多少排名前五位的专业依次为:生物学(14326人)、物理学(11947人)、数学(4068人)、社会科学(3497人)和计算机科学(3312人),其他专业的留美博士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农学1804人、地理/太空/海洋科学1737人、医学/其他生命科学1342人和心理学485人[12]。 五、留美博士的毕业流向 (一)滞留与回归概况 人才外流被形象地称为“脑流失”(Brain Drain)。因派遣留学生而导致的人才流失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痛症,中国亦面临这一问题的困扰。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备受关注的留学生滞留问题,主要就是针对留美教育而言的。与怀抱“科学救国”理想、学成归国的近代留美生有所不同,当代留美生毕业后多数选择留在美国谋求发展,特别是作为高端智力人才的留美博士学而不归现象严重。根据《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资料④,1987年,中国留美博士计划毕业后留在美国的比例是55.4%,毕业时已经在美国找到工作、确定留在美国的比例是44.6%[13];到1999年,计划留在美国的中国留美博士比例升至89.8%,毕业时确定留在美国者比例升至59.7%[14]。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群体仍倾向留在美国。2001-2010年,持临时签证的中国留美博士的平均滞留率88.6%,较全体美国外籍博士的平均滞留率(69.8%)高出近20个百分点(表6)。 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ORISE)发布的《美国大学的外国博士生滞留率》(Stay Rates of Foreign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Universities)报告统计了1988-2002年在美国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持临时签证的外国留学生在毕业后4~5年后仍留在美国的比例。数据显示,中国留美博士毕业4~5年后滞留美国的比例是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最高的,并远远高于美国外籍博士的平均滞留率。2004年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2005-2009年滞留美国的比例分别为93%、92%、91%、91%和89%[15]。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留美博士绝大多数都留在了美国,回国的仅占一成左右(表7)。 (二)在美就业情况 大批留学生赴美使中国成为向美国输送高层次后备人才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美国雇佣的外国出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03年在美国就业的2164.7万(包括335.2万移民)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出生地为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的有32.6万人,占1.5%。而这32.6万人中有74.9%(24.4万)的人曾在美国接受教育并获得学位[16]。中国留美博士更是美国学术与科技队伍的一支重要生力军。1988-1996年间,在16550名获得科学或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留美生中,有7930人(占47.9%)毕业时已在美国找到了工作。其中,64.1%(5085人)的人从事博士后研究,是所有国家和地区中人数最多的(排名第二的印度仅1828人)[7]。另有35.9%(2845人)的人留在美国从事其他工作。中国留美博士的工作去向,按工作单位分类,工业/商业领域占55.3%,教育机构占36.3%,政府、非营利机构及其他占8.3%;按工作性质分类,61.2%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16.5%从事教学工作,6.3%从事专业服务工作,另有16%的人从事其他工作[7]。此外,中国留美博士的工作领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8)。20世纪80年代这一群体多数进入学术界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1990年代后逐渐向工业/创业领域转移。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美国取消了教授强制退休制度,岗位稀缺、竞争激烈使得中国留美博士在美国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获得终身教职变得困难,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学术去工商部门求职,如美国的硅谷就聚集着一大批中国留美博士企业家和创业者。 六、留美博士的为国服务 十年“文革”使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遭受重创,出国留学人员被寄予了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缓解国内人才断档危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殷切希望。在某种意义上,1978年后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做法,展示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再次向世界求教的决心与魄力。实践证明,留学归国群体不负众望,以中华儿女特有的勤奋精神与坚强毅力,担负起引进西方现代科技的重任。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留学生中,留美生的回国率是比较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留美生在归国留学人员中的比例也偏低。相反,由于留美生总体数量多、基数大,留美归国人员在各行业中所占比例整体较高。作为“海归”中的佼佼者,留美博士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其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归国留美博士中进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人数最多。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跨出国门、完成知识更新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成为联结中美两国教育界与学术界的最佳桥梁与纽带,特别是在创建新兴、边缘学科与专业,引进美国教材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归国留美博士中涌现出了一批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物,成为中国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1991-2013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共773人)中,1978年后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者有110人(不包括香港、台湾等地留学者),其中留美博士有38人,数量位居第一。除1993年与1995年两次院士增选没有留美博士外,其余历次院士增选均有留美博士入选。1994-2013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共927人)中,1978年后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者有66人(不包括香港、台湾等地留学者),其中留美博士有12人,数量仅次于留日博士(16人)。两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也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群体。留美博士在两院院士中所占比重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群体在中国科技界的角色定位。另有一部分留美博士选择回国自主创业,成长为创业明星和榜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由留美博士创办的公司,如周晋峰的中西公司、田溯宁的亚信股份有限公司、严望佳的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邓中翰的中星微电子公司、张朝阳的搜狐公司等。这些留学生企业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在创造个人财富神话的同时,他们的成功也带动国内出现了一股海归群体创业热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创业格局与发展走向。中关村“海归”系列丛书收录了263位优秀海归创业者,其中留美归国人员数量最多(167人)。而在留美创业者中,留美博士又占到了三分之一(36.5%,61人)。 信息产业部SCOBA软件专家顾问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