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台湾一作者郭沛一写的《圣彼得堡 光与影》。书倒是一般,是他在圣彼得堡的游记。不过在比较俄罗斯民族和台湾人时,其中一段,振聋发聩。 作者提到台湾人爱打悲情牌时说, “如果整个民族, 一直沉溺在受害者的氛围里, 一味寻求别人的怜悯时,我们的自尊在哪里? 一旦习惯于当个受害者的时候,便会养成只能由下往上看的习惯, 这无疑会局限了自己。当本身太过于强调受害的无助时,其实也抹杀了自己的勇气。会让人弄不清,到底今天的成就是自己争来的还是他人的怜悯施舍?在熬过横逆的今天,为什么不相信自己任何阻碍都能克服呢?当国家元首对别人侃侃而谈自己‘身为台湾人的悲哀’时, 其实那亦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若是一直强调被害者的悲哀,其实就是自居于弱者,现实世界里,弱者未必能得到怜悯,但一定得不到尊敬"。 我由此想到中国,又想到我们自己,是否也有这“悲情”心理呢? 当我们把“咱们没人家那本事”当口头禅的时候,是否自己泄了自己的气,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呢? 有了这口头禅,再养成习惯,那的确是什么也做不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