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夏凉的书屋  
随身携带,查起方便。嘿嘿。  
https://blog.creaders.net/u/73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吕氏春秋》 2007-05-26 18:19:15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为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60子篇。八览各览有论文8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63子篇。六论每论有6篇,共计36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

此书完稿后,吕不韦将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这是“一字千金”的典故。其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东汉高诱著《吕氏春秋注》。-----引自《维基百科》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强秦统一六国之前,为综合百家、统一思想而纂成的一部政治、历史、文化学术论着,也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杂家言二十家四百三篇\",并特别标出:\"《吕氏春秋 》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史记》称:\"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之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并详细说明了《吕氏春秋》撰辑的起因、过程和主旨:\"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 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 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为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 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补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势 力日衰,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明显优势。由诸侯争雄,进而实现天下归一,已是大势所趋。春 秋末年以来出现的儒、墨、道、法、阴阳、纵横、兵、农等诸子百家各执一端,自持一术,竞售于 世,相互争斗,已经不符合趋向统一的时代要求。兼合百家,\"齐万不同\"(《吕氏春秋·不二》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创立新的学术思想体系的条件已初步形成。这正是《吕氏春秋》成书的社会历史背景。  但是,《吕氏春秋》并没有完成新创独立思想体系的任务,而只是将各家思想进行了一番拼凑和 揉合。所以,该书的突出特点就表现为\"杂\"。清代学者汪中代毕沅为《吕氏春秋》所写的序文, 作了详细而公允的评议:\"周官失其职而诸子之学以兴,各择其术以明其学,莫不持之有故,言之 成理。及比而同之,则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犹水火之相反也。最后《吕氏春秋》出,则诸子之说兼有之。……然则是书之成,不出于一人之手,故不名一家之学。\"  然而,《吕氏春秋》兼取各家学说时,并非全无选择,在调和折衷之中,也有所偏重。高诱在《 吕氏春秋》注的序中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 格。\"从总体来看,《吕氏春秋》在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方面以道家思想为主体揉合各家学说,在社 会政治观和教育思想方面则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合各派主张。《吕氏春秋》全书160篇,其中集 中谈教育问题的有四篇,即:《劝学》、《尊师》、《诬徒》、《善学》;与教育问题密切相关谈 论音乐及音乐教育者有七篇,即:《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 》、《制乐》,基本上都是儒家的作品。汪中十分肯定地说:\"《劝学》、《尊师》、《诬徒》、 《善学》四篇,皆教学之方、与《学记》表里;《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皆论乐,……凡此诸篇,则六艺之遗文也。\"其它各篇中凡与教育思想有关的篇章,也多出自儒家学者之手。如:《至忠》、《忠廉》、《孝行》 、《下贤》、《高义》、《上德》等篇。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就全书而言,对墨家多所责 难,但在论述教育的数篇中又多次肯定墨子,书中孔墨对举的赞辞见于《当染》、《尊师》、《不 侵》、《谕大》、《慎大》、《顺说》、《贵因》、《高义》、《博志》、《有度》、《务大》, 竟达11处之多。《吕氏春秋》明显倾向于偏爱道家,但道家主张\"绝圣弃智\"、\"拒师非学\"显然与儒家思想相牴牾,因而被舍弃了。  《吕氏春秋》纂辑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统治经验,探讨统治策略。其论及教育也着眼于此。   (一)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疾学\"、\"善学\"   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学派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将儒家的这一传统思想集中概括为\"建 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吕氏春秋》正是吸取和发挥了儒家的这种精神,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巨大作用。  《吕氏春秋》明确提出人人都应当\"疾学\",就是说对学习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从而全力以赴地 勤奋学习。它认为,人不学则不知理义,\"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 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劝学》)。这正是儒家\"人不学,不知道\"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吕氏春秋》进一步指出,圣人也是疾学而成的;无论何人,只要肯于疾学,都可以成为显士名 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劝学》)。它列举出:子张 ,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 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典,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厘,\"此六人者 。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 ,此得之于学也\"(《尊师》)。这正和荀子说的\"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皆可以为禹\"的思想完全一致。  可贵的是,《吕氏春秋》提出: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的机 能,\"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 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尊师》)。以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经过学习训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来论证教育的作用和学习的必要性,这是很新颖的。   《吕氏春秋》对教育的作用和学习的必要性,作了一个简单明确的结论:\"教也者,义之大者 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 莫大于学。\"(《尊师》)。这就是说,对社会来说,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个人来说,学习是十分必要的。-------ZT

目录
吕氏春秋序 孟春纪第一 孟春 本生 重己 贵公 去私 仲春纪第二 仲春 贵生 情欲 当染 功名(一作由道) 季春纪第三 季春 尽数 先己 论人 圜道 孟夏纪第四 孟夏 劝学(一作观师) 尊师 诬徒(一作诋役) 用众(一作善学) 仲夏纪第五 仲夏 大乐 侈乐 适音(一作和乐) 古乐 季夏纪第六 季夏 音律 音初 制乐 明理 孟秋纪第七 孟秋 荡兵(一作用兵) 振乱 禁塞 怀宠 仲秋纪第八 仲秋 论威 简选 决胜 爱士(一作慎穷) 季秋纪第九 季秋 顺民 知士 审己 精通 孟冬纪第十 孟冬 节丧 安死 异宝 异用 仲冬纪第十一 仲冬 至忠 忠廉 当务 长见 季冬纪第十二 季冬 士节 介立(一作立意) 诚廉 不侵 序意(一作廉孝) 有始览第一 有始 应同(原作名类) 去尤 听言 谨听 务本 谕大 孝行览第二 孝行 本味 首时(一作胥时) 义赏 长攻 慎人(一作顺人) 遇合 必己(一作本知,又作不遇) 慎大览第三 慎大 权勋 下贤 报更 顺说 不广 贵因 察今 先识览第四 先识 观世 知接 悔过 乐成 察微 去宥 正名 审分览第五 审分 君守 任数 勿躬 知度 慎势 不二 执一 审应览第六 审应 重言 精谕 离谓 淫辞 不屈 应言 具备 离俗览第七 离俗 高义 上德 用民 适威 为欲 贵信 举难 恃君览第八 恃君 长利 知分 召类 达郁 行论 骄恣 观表 开春论第一 开春 察贤 期贤 审为 爱类 贵卒 慎行论第二 慎行 无义 疑似 壹行 求人 察传 贵直论第三 贵直 直谏 知化 过理 壅塞 原乱 不苟论第四 不苟 赞能 自知 当赏 博志 贵当 似顺论第五 似顺 别类 有度 分职 处方 慎小 士容论第六 士容 务大 上农 任地 辩土 审时
 

吕氏春秋 . 必己》

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  

【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2.《吕氏春秋 . 慎行》

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左尹宛曰:『我贱人]宛曰:『令尹欲饮酒于子之家。』]宛欲饮令尹酒。』又谓]子常曰:『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寘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宛,杀之。国人大]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吾几祸令尹。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  

【译文】  楚平王有个大臣叫费无忌,嫉恨太子建,还想除掉太子。平王从秦国给太子建娶了个妻子,长得很美,费无忌劝平王把她夺过来,平王就照他说的做了,从而疏远了太子。费无忌劝平王说:“晋王之所以称霸,是因为距各诸侯国近,而我们楚国太偏僻,不能够与晋国争霸。不如扩大城父城,将太子安置在那里,以谋取北方的宋、郑、鲁、卫,大王您收取南方的吴越,这样就可以得天下了。”平王很高兴地同意了,让太子住在城父城里。太子在那里才一年,费无忌就诬陷他说:“太子建与连尹①将要在方城②外发动叛乱。”楚平王说:“他已经是我的太子了,还想要怎样?”费无忌应对说:“因为他妻子的事结了怨,而且他自以为如同宋国一样,有齐国、晋国的帮助就可以加害于我国了,他们已经谋划好了。”平王相信了他,派人逮捕了连尹,太子建跑掉了。左尹③郄宛,楚国人都很爱戴他,费无忌又想杀他,就对令尹④子常说:“郄宛想请令尹您喝酒。”又去对郄宛说:“令尹想来你家喝酒。”郄宛说:“我地位低贱,不足让令尹有辱身份到我这里喝酒,如果他一定要来,我该如何招待他呢?”费无忌说:“令尹喜欢兵甲,你将兵甲布置在门口,令尹到了,看过后一定会酬劳你的。”到了请客的那天,左尹郄宛便在门两侧布置了兵甲。费无忌就去对令尹说:“我差一点害了令尹,郄宛想要杀您,已在门口布置了兵甲。”令尹派人去察看,果然如此,于是出兵攻击郄宛并杀了他。民众对这事非常愤怒,没有不说令尹的不是的。沈尹戍对令尹说:“费无忌这个人,是楚国专说别人坏话的人,他使太子建逃奔他国,杀害了连尹伍奢,堵塞了国王的视听。现在令尹又听了他的话,杀死了这么多无辜,老百姓指责您的过错的人不少,祸患险些要降到您头上了。”于是令尹杀了费无忌,连他同族的人也都杀尽了,想用这种办法取悦群众。做事情不讲道义,只知道害别人而不知道这也是在害自己,最终招致自己家族的毁灭,着难道说的不是费无忌吗?

  【注释】

楚国官名,这里指伍奢,即伍子胥的父亲。

楚国城名,处在要塞位置。

楚国官名。

楚国官名,是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

3.《吕氏春秋 . 重己》

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译文】 倕是最手巧的人了。可是人们不爱护倕的手指,而是爱护自己的手指,这是因为自己的手指对自己有所帮助的缘故;人们不爱护昆山的宝玉、江汉的明珠,却爱护自己的一块成色不高的宝石、一颗形状不圆的小珠子,这是因为自己的东西才对自己有用的缘故。现在,我的生命归我所有,给我带来的好处也很多。从贵贱方面来说,即使地位高到做天子,也不能够和它相比;从轻重方面来说,即使富裕到拥有天下,也不能和它交换;从安危方面来说,一旦有一天失去了它,就一生再也不能得到。这三个方面,是有道行的人小心的地方。有虽然小心但反而损害了他的人,这是没有领悟人性与生命的情理。不领悟人性、生命的情理,小心它又有什么用?这就像盲人虽然疼爱儿子,但却免不了让他枕在谷糠上;这就像聋子养育婴儿,正在打雷的时候却让他在堂屋里向外观望。这比起不知道小心的人又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道小心的人,对生死存亡、可以不可以,从来没有辨别清楚。没辨别清楚的人,他们所说的正确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所谓的错误也未必是错误的。这就叫非常糊涂。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用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用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必定衰败,必定灭亡。这种死亡、衰败和灭亡不是自动找上门来的,而是糊涂招来的。长寿也常常是这样。所以有道行的人,不察看导致的结果,而察看引起它的原因,那么达到结果就是不可遏制的了。这个道理不能不彻底理解。

4.《吕氏春秋 . 尊师》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 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问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子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土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向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寖,务种树;织葩屦,结置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祝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絜;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日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日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威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幸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回;“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大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译文】  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位种为师。这十个圣人、六个贤人,没有不尊重老师的。现在的人,尊贵没有达到帝的地位,智慧没有达到圣人的水平,却要不尊重老师,怎么能达到帝、圣的境界呢?这正是五帝绝迹、三代不再现的原因。。。。。

  5.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

《吕氏春秋 . 顺民》的原文和译文

武汉市江夏一中  赵孝云  翻译

【原文】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注释】

    [1]必:当为“心”之误(依陶鸿庆说)

    [2](yuè):同“悦”,喜悦。下两句同。

【译文】

先王们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名成就,凭恩德赢得民心而建立大功名的,从前的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了;失掉民心却建立功名的,未曾有过这样的人。赢得民众一定要有方法。无论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还是只有百户人家的村邑,无不有所喜欢的事物。选做人民所喜欢的事,民心就得到了。人民所喜欢的事物难道多吗?这是得到民心的关键。

【原文】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注释】

[1]祷:祈神求福。桑林:地名,在春秋宋国境内,相传为汤王祈雨之所。  

[2]枥:压挤,枥手是古代一种刑罚。

[3]翦其发:剪去头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译文】

过去,商汤战胜夏而开始治理天下。天大旱,连续五年不能收获,商汤就用自己的身子在桑林祈祷,说:“我一人有罪过,不要殃及万民;万民有罪的话,都在于我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无能而让上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于是剪掉自己的头发,拶上自己的手指,以身体作为祭品,用来向上帝祈求福祉。人民于是非常高兴,雨水于是大量地降落。那么商汤是通达鬼神的变化、人事的转变了。

【原文】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日:“愿为民请去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日文王智矣。

【注释】

  [1]冤侮:蒙冤而受到侮慢。雅逊:指雅正谦逊执诸侯之礼不变。

  [2]请:据《太平御览》下脱一“去”字(依蒋维乔说)

  [3]炮烙之刑:以火烧灼的刑罚。

【译文】

文王居住在岐山,接受纣的统治,虽然委曲受辱,但还是恭正谦卑,早晚朝见一定遵守时间。上贡一定适宜,祭祀一定恭敬。纣高兴了,命令文王作西伯,赐给他千里的土地。文王再拜稽首推辞道:“我情愿为百姓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文王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而是因为为人民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一定会得到民心啊。赢得民心,胜于得到千里土地。所以说文王明智啊。

【原文】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注释】

[1]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尝。

[2]靡曼:指细理弱肌的美色女子。

[3]干肺:肺气枯竭,比喻力气用尽。

[4]袭:衣外加衣。

[5]渍病:传染病。

[6]徼(jiǎo):在此读yāo,求、求取。

[7]戮:侮辱

【译文】

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得和吴国死战,就身体不安于枕席,吃饭不尝丰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听钟鼓音乐。三年里,煎熬身体,耗费精力,唇焦肺干。在内亲近群臣,在下供养百姓,用以招徕他们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够分的话,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把它倒进江里,和人民共同享用它。自身亲自种来吃,妻子亲自织来穿。吃的禁止珍异,穿的禁止过分,色彩禁止使用两种以上。时常外出,跟着车子,载着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当中染病的、困难的、脸色忧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一定亲自喂他们。于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诉他们说:“我宁愿与吴国一决谁应得到上天的宠爱。如果吴越两国彼此一同破灭,士大夫踩着肝肺同一天死去,我和吴王接颈交臂而死,这是我的最大愿望。如果这样做不行,从国内估量我国不足以伤害吴国,对外联络诸侯不能损害它,那么我就将放弃国家、离开群臣,带着剑,拿着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草着簸箕、扫帚去臣事他,以便有朝一日和吴王决一死。我虽然知道这样会腰身和脖竟颈不相连、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继而大举围攻吴王王宫,城门失守,擒获夫差,杀死吴相。消灭吴国二年以后就称霸了。这是首先顺应民心啊!

 

浏览(444)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勤奋的夏凉
注册日期: 2007-03-26
访问总量: 17,40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书会有的。。。。
最新发布
· 西学书目表后序(梁启超)
· 《古文辞类纂》序 (清,姚鼐)
· 何首乌的故事
· 《黄帝内经。灵枢》
· 《黄帝内经。素问》
·   浮生六记(清),沈复
· 芍药和牡丹的区别
分类目录
【近代】
· 西学书目表后序(梁启超)
【花草】
· 何首乌的故事
· 芍药和牡丹的区别
【古籍】
· 《古文辞类纂》序 (清,姚鼐)
· 《黄帝内经。灵枢》
· 《黄帝内经。素问》
·   浮生六记(清),沈复
· 《论语》
· 《吕氏春秋》
存档目录
2008-02-01 - 2008-02-05
2008-01-27 - 2008-01-27
2007-09-18 - 2007-09-18
2007-06-09 - 2007-06-09
2007-05-26 - 2007-05-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