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生活2—英文速成班
一周以後,先生带我去英文班报名,这个班是由教会办的,这里的老师个个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可能是一种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吧。一位女老师接待了我,她首先给我作了一个测试:看图造句,简单对话,之後决定让我上二班,我要求从一班开始学,因为在中国时,我在单位办的英语班只学了几个月,每周两个半天,底子太差,属于“哑巴”英语,实在不能应付最基本的日常生活。
先生在我来之前给我买了一辆二手女车,为的是出行方便。现在它就开始伴随著我,每天行进在家和英语学校两点一线的路上。当我背著双肩背包,骑著车向学校行进的时候,看著周围的环境,看著急匆匆、快步走的行人,不禁引起了我的遐想“什麽时候我才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呢”?
英文班每天上四节课,上午两节主要学语法,基本句型;下午两节,以会话为主,练习发音。老师本著“寓教于乐”的原则,以启发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句,把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并辅以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她的原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尽快的理解她所教授的内容,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英文班里,有很多从中国来的学友,她们来自北京、重庆、南京、 湖南...... 80年代走出国门的同胞们,基本上都是自费公派的留学生,我们这些女同胞都是以探亲身份出来陪读的。大家经历基本相似,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萍水相逢”,更有一种“猩猩相惜”的感觉,很快我们就相互熟悉起来,後来我和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要好的朋友。 莎是从重庆来的,她为人热情、大方、健谈、又乐于助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她。 她的乒乓球打得很好,後来成了我的球友。莎家离学校最近,在她的热情邀请下,我们这些留学生太太就把她的家当成了临时“聚点”,每天中午我们五,六个人聚集到她家,各自热自己带的饭,做短暂的休息,下午再继续上课。午休时间成了我们几个人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黄金时间。东来自北京,她是68届初中,有一定的底子,再加上刻苦好学,英语进步最快;英来自湖南,曾在大学里当语文老师,由于先生的奖学金有限,没学多久她就去打工了;老达来自南京,比我们早来几年,是我们中间的“大姐大”,她经常以过来者的身份给我们这些初来者一些忠告和信息,使我们开阔眼界,尽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
我们这些人,在有了一定英语基础後,就有了两种选择:一些人想继续深造,打算读个专业;另外一些人为了生活,准备去打工。这些人在国内都有良好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但到了异国他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每个人在面临现实的选择时,都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也一样。不久我就开始了边打工,边学英语的“洋插队”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