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权威科学期刊《细胞》上发表
●英国《卫报》认为将使得人类对于诸如帕金森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获得新的突破
●《自然》杂志将这一研究成果称为人类疾病模型研究向前发展的里程碑
全球首只经过基因靶向修饰的小猴在云南诞生,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成果2014年1月30日在国际顶级权威科学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后,受到全球科学界关注。
2013年10月,1个基因敲除的猕猴出生;11月,3个基因敲除的食蟹猴出生。目前,8只猴存活状态良好。由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季维智、牛昱宇研究小组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合作,运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实现了灵长类动物的特定基因的定点修饰。这是人类首次将基因修饰技术用于大小鼠等啮齿类动物之外的灵长类动物,表明与人类高度相似的灵长类动物不仅可以实现基因的定点突变,还可以同时进行多基因的同时修饰。而且对理解生命的发育和人类疾病的发生与防治将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基因修饰(基因敲入或敲除)建立动物模型,被认为是探讨生物发育的基本问题和研究人类疾病发病机理的最佳途径。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细胞多能性和人类重大疾病的猴模型”及云南省科技厅的重点支持下,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一流的灵长类研究与实验平台支撑基础上,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猕猴和食蟹猴两个物种的靶向基因修饰。2013年4月,课题组专家给单猴胚胎细胞注射定制的RNA,引导修改3个基因:一个是调节代谢的基因,一个是调节免疫功能的基因,一个是调节干细胞和性别决定的基因。研究人员随后将遗传修饰过的胚胎转移到代孕母猴体内,孕育成功。这些经过基因敲除的小猴在发病后,将成为很好的疾病模型。
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季维智、牛昱宇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前转基因灵长类动物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有力证明,在大动物,尤其是在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靶向修饰和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方面,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我省研究团队处于领跑位置。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发表后,引起全球科学界和主流媒体的关注。英国《卫报》认为,这将使得人类对于诸如帕金森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获得新的突破。英国《自然》杂志将这一研究成果称为人类疾病模型研究向前发展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