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人人都热衷于教育孩子的时代。从王者荣耀到“熊孩子”,都是用来数落小学生的称手兵器。长辈们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去去去,小孩子懂什么!于是乎,我们似乎拥有足够的底气,在小学生面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上海小学一年级《暑假生活》中的一项作业,就狠狠地打了大人的脸。“从现在开始,请你每晚7点至9点之间观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坚持28天。”乍看之下,此题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一位上海天文学家指出,根据天文规律,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都会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约一半时间,月亮要到在第二天凌晨甚至一早才升起,又在白天悄悄落下。总而言之,在每天晚上7点至9点找到月亮的踪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家长提供的作业。 被吐槽自然是难免的,但诸位看官先别忙着对出题人落井下石。可以想见,一眼未能看出蹊跷来的不是我一个人。正因如此,与其嘲笑这道闹了笑话的习题,不如反思我们对于教育的态度。其实,出题人的初衷或许不错,可惜,一个常识漏洞就使其满盘皆输。可见,教育者想要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首先要做的是拷问自身。 这绝非危言耸听。此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被指不合史实的争议课文,早已为我们敲响警钟。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出现在1886年,但根据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的描述,1854年,时年7岁的爱迪生已经能用镜子聚光帮母亲进行阑尾炎手术。作者的动机很明显:为了突出少年爱迪生的英明神武,也就顾不上历史事实了。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指望经不起推敲的故事传递给孩子真善美,无疑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说到底,教育者必须拥有真诚、严谨的态度。拿观月题来说,如果孩子真的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去完成月相图,恐怕只能熬夜不睡觉一途。显然,出题者本人也没有试着去完成该项任务,其态度之敷衍可见一斑。正如天文学家所言,各类课文的“编者不妨在注释中标明科学的真相,避免误读。”此事并不难办到,可天底下最怕的永远是“认真”二字。 编写教材、试题虽不能保证见善尽美,但尽量减少常识性错误,应是最重要的原则。这样做不仅是对科学与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负责。观月作业的出题者也太想当然了,如此神题虽然“难倒”了天文学家,震惊了一众网友,但终究还是打了自己的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