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语词典》网络版每季度更新一次,今年九月十二号更新的《词典》,正式选入中国人的国叹"哎哟"(Aiyoh)和"哎呀"(Aiyah)。 西方人分不清普通话、香港华语、和东南亚华语的区别,《词典》也选入了一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语,如“红包”(Ang Pow),而非大陆的Hongbao;华裔青年劳力在东南亚被称为“阿炳”(Ah Beng),大陆内地则无此习惯。 《牛津英语词典》吸收一个外来词到英语词汇里去,从入词到定稿,大约需要10年时间。通常外来词汇被收入《词典》的主要步骤为:1.被媒体大量使用和转载,引起编著者关注;2.考量因素:通用程度、使用频率、母语为英语者能否“自然”使用、是否直观;3.形成“关注名单(watch list)”,罗列重点词汇;4.网络版每年更新4次,确定纳入的新词将被收录在词典之中。 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大约200多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包括Fengshui(风水)、Dimsum(点心)、Kowtow(磕头)、Hutong(胡同)、Guanxi(关系)、Goji berry(枸杞)、Wuxia(武侠)、Taikonaut(中国宇航员)、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比较完整的名单请看wikipedia 《List of English words of Chinese origin》: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nglish_words_of_Chinese_origin 《牛津英语词典》不断吸收中文词汇,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在1600年前,仅有typhoon(台风)、li(里)、litchi(荔枝) 等6个中国制造的词汇被收入《词典》;17世纪增加了31个,18世纪又有44个词杀入英语家族,19世纪达到112个词,而上世纪截至1992年,新词又增加了152个。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汉语成了英语新词的最大来源。 下面这些词,据说有望入选以后的《牛津英语词典》:Tuhao(土豪)、Dama(大妈)、Buzheteng(不折腾)、Hutong(胡同)、Lianghui (两会)、Ganbu(干部)、Guanggun(光棍)、Fenqing(愤青)、Chengguan(城管)、Geili(给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