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魯迅的隔代響應 14漢語國際教育 吉盼 有關魯迅,提到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學生時代的閱讀陰影啊,每次考試最怕考到魯迅的文章。這次選了檳郎老師的“魯迅研究”選修課,我對魯迅是敬佩的,但是說實話,一直以來覺得他的文章不是很適合我,其實是奔着檳郎老師去的。之前上過他的專業課還有選修課,喜歡他的平易近人,更喜歡他的唯美且平淡的詩風。 遇上檳郎老師算是我的幸運吧,可以在大學裡遇上一個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用他那特殊的教學方式帶領我們在詩歌和文學的海洋里遨遊。這次的魯迅研究課也同樣帶着我們進入了另一個文學世界。檳郎老師的這門課,不但給我們講了魯迅的生平經歷和思想發展,還帶我們精讀了魯迅的不少作品,如全部的散文詩《野草》和散文《朝花夕拾》,介紹了全部的《吶喊》《彷徨》《故事新編》裡的小說,還選講了魯迅的詩歌和雜文。可以看出檳郎是非常熱愛魯迅的,對魯迅全集也非常熟悉。 我更感興趣檳郎自己創作中的魯迅,有論文、隨筆、詩歌和小說都涉及到魯迅。還記得詩歌《未莊的吳媽》,在世俗的眼光下吳媽是“堅持了自己的原則”的,拒絕了阿Q的求愛,那些所謂的世俗眼光,使得吳媽“差點跳井成功”,“差點”在我的眼中有無盡的諷刺之感,是一個整個人生活在世俗、封建眼光下的可憐人,受着舊社會的荼毒。檳郎由魯迅筆下的吳媽故事作延伸。從那在阿Q被殺頭後,她“流着眼淚往回走”,結果遭遇女兒被女婿打,她只怪女兒不好,拉架時被女婿用刀誤傷了手指。“趙太爺正在看果敢新聞,連聲稱讚緬軍的武功。被喚來的吳媽得到稱讚:“不管女婿怎麼打死女兒,你都堅持不干涉內政,好啊,這原則該廣泛推行!”宣傳部長是個假洋鬼子,立即廣宣吳媽的原則。“美國日本菲律賓都來圍觀:公開說:吳媽真了不起。暗裡笑:傻逼一個!突然發問:手指哪去了?”吳媽的堅持原則,在檳郎老師的筆下是對那個時代社會的強烈諷刺。其中也反應了檳郎老師提出的中國意識的危機,這種精神勝利法中國人發明得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這首詩實際上是為2015年的緬甸果敢事件而寫,吳媽是中國,女婿指緬甸,女兒指果敢華人,可見檳郎對此事件的鮮明態度。 除此之外,檳郎詩歌《窗外有棵叫魯迅的樹》也是表達了檳郎對魯迅的敬仰。“窗外有棵樹,牆內有個人,樹沐浴着春風夏雨,我在書房裡讀讀寫寫,樹以常綠而年青的俊顏,對比着我在這裡衰老”。由外向內,由遠及近,生動地描寫仿佛畫面就在眼前。第二段由我書架上的魯迅的書、魯迅的照片和魯迅的雕像引出本文的中心,裝飾着我的窗戶的“魯迅樹”。第三段中“樹長青披瑞雪 我寫新字扔舊稿”意在描寫魯迅的思想及精神仍然代代傳承,猶如樹木般長青。而“我”寫新字扔舊稿,意在拋棄舊的腐朽,迎接新的生活。最後一段描寫了“我”死後,將“我的骨灰”埋在“魯迅樹”的泥土裡,而“我”將在此重生。人雖逝去,但思想永存,“我”希望能將我的思想與後人分享。 再如詩歌《我們死在路上——紀念魯迅冥誕70周年》,“你已死在路上,我將死在路上”。寫出“你”在追求理想的路上逝去,而“我”也終將為公平正義的奮鬥而失去生命,表現作者堅定的信念。第二段描寫魯迅在建設無產階級的路上一往無前,而“我”也緊緊跟隨,身後儘是浮華和虛假,希望找到真實的世界;第三段寫“我”憎惡虛假的世界,希望跟隨魯迅的腳步,尋找真實。“我”拒絕別人的施捨,希望得到詛咒,只喝水而不和任何人的血,唯有水是純潔無暇的,不希望被血的污穢而感染;最後幾段寫魯迅雖然已經逝去,但他的思想將成為“我”一生的信念。檳郎對魯迅先生的情懷躍然紙上。 檳郎對魯迅的研究可不是這麼一星半點,我印象中還有那首詩《魯迅看自焚》,挺敲擊人心的。通篇以第二人稱的口吻來講訴中國同胞們的麻木不仁。“幻燈片在眼幕放映,一塊巨大的礁石矗立心海,思想的巨浪永不休止地撞擊,日本國的課間的教室里,弱國子民的孤獨的你,久違了的同胞被層層圈子圍觀”。他們圍觀着自己的同胞們被異國他人所逼壓、迫害,卻只是在一旁冷眼旁觀。正如當下強行拆遷中,他們興奮地貪看着別人在自焚,殊不知自己正在一步步走向自焚的邊緣!檳郎將魯迅的幻燈片事件與當下的拆遷自焚集合起來,批評國民性弱點,表達追隨魯迅承擔喚醒愚昧同胞的責任。 除了與魯迅有關的詩之外,還有很多隨筆也是見解深刻獨到的。比如這篇《魯迅與妓女》。文章從魯迅“與以妓女一元”開始,繼而引出蘇雪林等人對魯迅的諷刺自己批判。在“反魯迅”的人物中,他們不顧事實,將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妓女當做話題,藉以肆意批判魯迅道德的淪喪。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出社會對女性的不公。試想一下,如果魯迅不是給予妓女一元,而是其他的名媛,那麼還會有這些閒言碎語嗎?由此可見,這不單單反映了蘇雪林等人的無事生非,也可以從他們身上窺視到整個社會對女性的不尊重和戲謔。魯迅在雜文中指出,在男權當道的社會中,女性只有取得了經濟權之後才能徹底的擁有地位。檳郎通過魯迅與妓女之間的事,還有當時大家對他的批判,展現了檳郎對於魯迅被批判的不公之感,“魯迅是有缺點的戰士,但對方是完全.……”看出檳郎老師對魯迅的精神肯定的態度。 檳郎老師的關於魯迅的隨筆論文很多,許多都聯繫現實社會批判,曾經因為標榜“魯迅左派”而引起網絡爭論。他還用小說的形式寫魯迅。如《我四次追殺魯迅》,將魯迅四次被追殺的事虛構在同一個刺客“我”的身上。《我參與了捕殺阿Q》中,“我”是紹興衙門的文書,阿Q案的參與者。《我參與了迫害夏瑜》中,“我”是關押夏瑜的監獄裡的獄卒。而《涓生的手記之二》,則是魯迅小說《傷逝》的續篇,檳郎讓子君被誤傳死亡而並沒有死,又與涓生發生了新的故事,還生了個兒子叫小涓。這一組小說不但說明檳郎對魯迅小說里環境的熟悉,還可看到他模仿魯迅的遊戲筆墨的趣味。 魯迅之於檳郎,是前進的方向,是繼續寫詩,寫文的動力。從檳郎老師寫的關於魯迅的大量的詩文來看,敬佩無限,懷念沁於紙間。魯迅對檳郎的影響可為深入骨髓里。在他的後來“專心做詩人”的分行文字中,也可明顯看出魯迅的影響。 2016-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