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Harry3772  
点水成金者  
https://blog.creaders.net/u/9989/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左宗棠的“真相” 2016-01-02 12:19:25

李学通:左宗棠的“真相”

 


作为晚清重臣,左宗棠对清末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享有“中兴名臣”的盛誉,而且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也是无可替代的人物。有关其生平事功的近代史著述连篇累牍,毋须在此赘述。

 

注意到没有?左宗棠与同时代另外几位中兴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似乎有一点不同(其实他们的不同不是一点而是很多点)——他没有照片存世。

 

照相术发明之际正是中国跨入近代历史之时。虽然作为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照相机还是极为少见的稀罕物,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它也逐步扮演起中国历史记录者的角色。许多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都曾在那神奇的玻璃板上、胶片上留下真容,让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目睹其当年的风采神韵。

张之洞照片

 

与左宗棠同时代的李鸿章就留下了许多历史照片,其中个人肖像照也不在少数,给今天的人们了解和研究李鸿章提供了更多也更直接的历史信息。当然这与李鸿章在世时间更久,特别是到1900前后,照相机也更为普及有关。

李鸿章照片(Eugène Pirou, 1896摄)

 

不过,即使是早于左宗棠逝世的曾国藩,就目前所知,其肖像照片数量至少也不低于两幅。

曾国藩照片

 

现在互联网上也有一张“左宗棠的照片”流传,如维基百科所引用的左宗棠肖像照片,但那其实是一张错片。这张所谓的左宗棠照片中,其主人公实际是清末著名数学家李善兰。据笔者考查,错误的源头来自1881年出版的一本《中国通史》(History of China),作者是英国皇家亚洲文会会员德米特里•查尔斯•博尔杰(1853-1928,Demetrius Charles Boulger)。不知为何,博尔杰将这张李善兰的照片误认为左宗棠(Tso Tsung-tang),竟造成谬种流传至今。

《中国通史》中被错认为左宗棠的李善兰照片

 

当然尽管没有照片存世,也并没有太大地妨碍我们今天对左宗棠形像的了解,因为还有一些左宗棠形像的绘画作品存世。如自清代宫廷流传下来的晚清名臣画像,其中就有左宗棠。

左宗棠画像

 

再如,《在蒙古和中国的俄罗斯旅行者》(Russian Travellers in Mongolia and China)一书中的插图“左宗棠在西北”(Tso Tsung-t`ang in the Northwest)。

左宗棠画像(《在蒙古和中国的俄罗斯旅行家》插图)

 

民国初年,傅任敢辑录的 “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曾在《教育杂志》陆续刊出,其中就有为“清季力兴西艺因及西学的左宗棠先生”画像。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其结集出版,仍名《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

左宗棠画像(《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

 

但是,看过这些画像之后,我们心中不免又有一种惴惴的感觉:左宗棠究竟长什么样啊?因为这几张画像虽然都名为左宗棠,而人物形像之间确实还是有不小的距离!

 

这难免不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追问,为什么在照像术已经传入中国以后,左宗棠却没有照片存世?可能的原因不外有三:一、他确实从来就没有照过像;二、虽然照过像,但因为各种难以推测的原因而没能留存下来;三、照过像且留存下来了,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至今尚湮没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

 

这个萦绕笔者头脑中多年的疑问,最近终于有了新的答案:左宗棠确实照过像,而且照片也被保留了下来,目前所知至少有两幅。

 

1874-1875年间,俄罗斯政府向中国派出了一支以科学和贸易调查为名目的考察团。考察团一行9人,团长是俄军总参谋部中校尤利安•A•索斯诺夫斯基(Iulian A. Sosnovskii),团员包括包括地质学家马图索夫斯基(Matusovskii)、科学官员帕维尔•亚科夫里维奇•派亚塞特斯基(Pavel Iakovlevich Piasetskii)博士,还有专业摄影师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 (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另有汉语和俄罗斯语翻译各一名,以及三名哥萨克士兵。

 

索斯诺夫斯基考察团从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出发,取道乌兰巴托,从北面进北京入,经天津,走海路抵达上海,然后沿长江逆流而上,抵达兰州,再经传统的丝绸之路,穿过哈密绿洲、斋桑泊,最终回到俄罗斯。考察团以调查中俄陆路贸易增长前景和探索新商道,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立领事馆和工厂为目标,同时也搜集了许多陕甘回民起义的相关信息。据说,随团摄影师鲍耶尔斯基一路上拍摄了大约200张照片。

 

令人感到神惊的是,鲍耶尔斯基拍摄的这大约200张中国照片,最后竟然被收藏于巴西国家图书馆。据说这些照片原本是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 (Pedro II)的特丽萨•克里斯蒂娜•玛丽亚 (Thereza Christina Maria)藏品的一部分,佩德罗二世最终将其捐赠给了巴西国家图书馆,至于它如何由俄罗斯辗转流入佩德罗二世之手就不得而知了。不管什么说,这些资料都应该成为研究相关中国历史问题的宝贵资源。

 

不错,我们恰恰就是在鲍耶尔斯基拍摄的这大约200张中国照片中,发现了两张编号为11和12号名为左宗棠的照片,摄影时间标注为1875年。

 

从照片的画面上可以看出,虽然这两张照片上左宗棠所着服装不同,但系同一场景。11号照片中,左宗棠坐于椅上,足蹬圆头厚底靴,踏于脚凳之上,内着行袍,外穿马褂,头戴吉服冦,顶戴花翎,马蹄袖外翻,持书的左手搭靠在其左侧茶几之上,右手自然放于右腿之上,身体稍向左转,目视书卷。

左宗棠照片11号

 

12号照片中,左宗棠面对镜头,正襟危坐于椅上,双手自然搭于膝上,并且换了一身服装:内穿吉服,外罩补褂,胸前朝珠,头戴凉帽,马蹄袖下垂遮住双手,一袭标准的夏季官服。摄影时间应该是夏季。

左宗棠照片12号

 

1875年(光绪元年),面对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清廷关于“海防”与“塞防”之争终于有了定论,力主“塞防”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得到军机大臣文祥的全力支持,于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出塞平叛新疆。照片中的左宗棠此时正厉兵秣马,整训军队,准备次年大举进疆,大有军书旁午,胜券稳操之势。

 

用这两张确凿无疑照片与前述左宗棠的画像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名臣画像,还是傅任敢辑录的画像,大致还是准确的,只是更显老成,或是画于左宗棠老年亦未可知,而《在蒙古和中国的俄罗斯旅行者》中的插图,虽然所谓服装与12号照片相同,但人物面目则失真太多。

 

借助鲍耶尔斯基拍摄的这两张照片,140年后,我们终于可以一睹晚清重臣左宗棠的真容。虽然这对于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似乎并无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是探求历史的“真相”不正是历史学的任务吗?

 

李学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

 

浏览(4278) (9) 评论(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Harry3772 留言时间:2016-01-03 17:52:50
@慌兮兮: 后续文会有专题讨论。
回复 | 0
作者:慌兮兮 留言时间:2016-01-03 16:23:34
文章第二段提出为什么左宗棠没有照片存世,但看完文章后,我似乎没有找到答案。《在蒙古和中国的俄罗斯旅行者》,我好像看过。
回复 | 0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