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乱: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二) 作者:罗马主义
多隆阿的军队人数虽少,但却是一只武器先进的军队,陕西的官员第一次看到这只来自南方的军队时,发现他们全部装备的洋枪洋炮,没有冷兵器。
和胜保的旧式军队不同,这只由南方人组成的军队纪律森严,行军的时候队列整齐,没人说话,进退全部听洋鼓和军号指挥。
多隆阿和胜保不同,他是货真价实的名将,由曾国藩统领。不久前,他刚刚击败了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但是没有想到陈玉成在溃败后,被素来就和太平天国有勾结,反复无常的练军将领苗沛霖骗去赴宴,借机抓住献给了胜保,让胜保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抢了这个足以名垂青史的大功。
进入陕西以后,多隆阿发现回民叛军把家眷和抢来的物资全部集中在同州附近的羌白镇一带,而且在据点附近,挖有一丈多宽的深壕,周围插满了鹿角拒马,修筑了很多堡垒,安装了大量的土炮,并安排重兵防守,号称有30多万。
多隆阿考虑自己兵少,分兵四处解围风险太大,于是决定直击对方老巢,来个围魏救赵之策,同时也给正在耻高气扬的回民叛军来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厉害。
1863年2月1日,多隆阿打响了在陕西的第一仗,陕西叛乱的回民,包括白彦虎在内,第一次见识了西方火器的威力。
多隆阿
清军的西洋火炮在羌白镇和王村阁的回民堡垒外一华里一字排开,英制阿姆斯特朗12磅滑膛炮配合开花弹,开始狂轰回民的村堡,开花弹炸跨了一座座堡垒,引起了火灾,由于距离太远,回民的土炮根本无法进行还击。
回民的马队试图出寨迎敌,立刻遭到了恩菲尔德一八五三式前膛来复步枪的密集射击,还没有展开队形,就被纷纷射落下马,赶紧又龟缩回去。
这是一场武器差距悬殊的战斗,回民既无法守,也无法攻,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逃跑。这样的战斗又在其他地方重复了几次,结果都是一样,特别是在陕西回民的另外一个根据地,苏家沟的战斗中,多隆阿的军队几乎以零伤亡,击毙了17000多名回民骑兵。
于是关中大地,第二轮种族大屠杀,又掀起了序幕。这次和半年前反了过来,跟随多隆阿部队一起前进的陕西当地团练,开始对回民进行了疯狂屠杀。后来有很多资料记载:“南勇抢掠,陕勇杀人。”
南勇指的是多隆阿的部队士兵,他们把前一年,陕西回民从汉人那里抢来的钱和粮食又抢了回来,据说仅在羌白镇一地,就曾缴获了30万两白银。
陕勇指的是陕西当地的各种团练武装,他们被回民围困在各个城市和村堡里,多隆阿的军队在击溃了回民叛军的主力以后,开始分兵到各地营救这些被围的城镇,而这些当地团练被解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出城镇,去杀每一个还没有来得及逃跑的回民,血洗周围的每一个回庄。
一年前,关中大地上,回民的骑兵到处追杀那些拖家带口,无助而又绝望的逃向城镇和村堡的汉族农民,烧毁他们的房屋,抢劫他们的财物,奸淫他们的妻子,杀死他们的儿女。
一年后,陕西当地的满汉军民,也开始了疯狂的复仇,他们一样的骑着马,举着刀,追杀着那些同样无助和绝望的拖家带口向甘肃逃跑的回民,同样毫不留情的烧毁他们的房屋,抢劫他们的财物,奸淫他们的妻子,杀死他们的儿女。
惨不忍睹,惨绝人寰,人间地狱……这些形容词的份量都太轻,根本不足以描述同治年间,发生在陕西关中大地上在这场悲剧,渭河两岸,长达几百公里的关中平原,曾经是西北最繁华的地区,到了1863年底的时候,好多地方,几乎都变成了无人区。
如果你以为这就已经到了地狱了,不,地狱的门只是刚刚打开而已,更惨的还在后面。
到了1863年底,在多隆阿的强力军事进剿下,关中平原已经没有了回民叛军,白彦虎跟着其他18寨的叛军一起,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陕西,这段时间,历史上对他没有什么记载,他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于是多隆阿率军南下,去进攻蓝大顺的回民起义军。说到这里,我要解释一个争议,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提到过,杜文秀在云南大理建立了一个回教伊斯兰国,我们采信这个说法,是因为这是英国人说的,而且有他们访英时,向英国人介绍他们的组织结构,发展规模等等的详细记载,细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
另外还有一些英国和法国的传教士和旅行者,在各个省份发现的他的传单,以及观察到大量的回教狂热分子,去他那里参加圣战等等,我认为这些人没有任何动机造谣,所以我选择相信他们的说法。
依据这些介绍我们知道,发生在云南昭通的回民起义,是由参加过云南圣战的李永和同蓝大顺组织的,后来在四川境内发展壮大。
而陕西回民起义的初期领袖,任五,郝明堂等人,也是参加过云南圣战的人,他们从云南经四川回到陕西,是由李蓝起义军护送的,所以蓝大顺带领起义军在陕西发生叛乱时,相差不到十天,进入陕西绝不是巧合。
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像基地组织和ISIS,索马里青年党之间的关系一样,虽然有密切的合作,但又不是互相隶属,而且斗争的方式各不相同。
当然如果你要搬出建国后的研究来反驳我,我也无话可说。因为关于蓝大顺到底有没有这个人?是在哪里被杀的?其实是学界一直都有争议。
因为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来自四川总督骆秉章的一份奏章中,而那里他并不叫蓝大顺,用的名字是蓝潮鼎,而且骆秉章说他在丹棱被杀。剩下就是来自陕西巡抚刘蓉的报告,说的是同治三年才击毙他,和骆秉章的报告是互相矛盾的。
因为建国以后的这些研究,都努力的把李蓝起义和太平天国拉到一起去,以彰显他们的革命性。故意回避他们和哥老会以及回教新教圣战分子之间的关系,在很多事情上逻辑并不合理,而且也拿不出更多的资料,大部分说法都来自于所谓的民间传说。
所以,如果两种说法差别太大,我们只能选择信一种,我选择信英国人说的,我认为他们不会因为什么意识形态去干扰历史研究,因为这事和他们没什么关系,而且依照这个逻辑,解释蓝大顺的回民起义军,为什么非常准时的出现在陕西,似乎比巧合更合理一些。
好了,言归正传,多隆阿在平定了关中以后,率军前往汉中一带狙击蓝大顺的回民叛军,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关中一带的官绅百姓,为了纪念多隆阿的救命之恩,把回民遗留下来的清真寺,改建成了多公祠,也有叫多隆阿将军庙的,遍布关中地区各个县和乡村,一度香火可以和关公庙相比肩,建国以后,大部分都被当作四旧拆毁,有资料说,今天的临潼附近还有一座,但不知道详细下落。
在这场血腥的种族屠杀中,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农历五月十七日。这一天西安回民坊中的清真寺,老教的阿訇,都会恭诵《古兰经》,宣讲“卧尔兹”。
因为在这一天,西安被回民叛军包围,守城军队中的一些将领,要求杀光城内的回民,以防里应外合,巡抚瑛棨阻止了这些要求,要求对所有城内民众一视同仁,不可滥杀无辜。为了防止乱民杀害他们,还特别派兵保护了回坊。
这些人,最终成了陕西省在同治回乱期间,唯一幸存下来的回民群体,这让这场惨剧中,多少绽放了一点人性的光芒。
那么白彦虎什么时候变成了主角?陕西的劫难过去了吗?甘肃和新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甘肃和陕西的人口组成不同,宁夏就差别更大,当时宁夏属于甘肃管辖,是甘肃的一部分。在清代,1862年同治回乱爆发之前,甘肃大概有1540万人口,根据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估计,人口组成的比例大概是回七汉三。(2015年,甘肃人口2590万,包括回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约219万。宁夏人口668万,回族人口240万。)
由于回民在人口中占多数,所以他们的心态,和在陕西人口中占少数的陕西回民的心态不太相同,没有那种强烈的被迫害妄想。
甘肃回民最初的主要矛盾不是汉回之间,而是回民内部的新教和老教之间的斗争,后来演变成了新教和清廷之间的势不两立。
说起新教和老教,我们要把时间推回到清朝初年,当时甘肃有一个回民富裕商人的家庭,刚生了一个小孩,家里就发生了大火,把主要财富烧了个精光,家道由此中落,这家的男主人感慨万千,就给这个小孩取了个名字,叫马来迟,意思是你生的迟了一点点,所以好日子就过不上了。
但是没想到这个小孩是个奇才,很年轻就学富五车,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阿拉伯商人,然后跟着这个人一起去了广州,在那里坐船前往麦加朝圣,然后又跑到奥斯曼土耳其去转了一圈,学了很多知识,最后背着一大堆穆斯林的经书回到了故乡。
回来后,他就变成了穆斯林中的唐僧,开始翻译这些经书,并加入一些本土化的东西,以及他自己的一些发挥,其中有一本,据说文字写得非常优美,叫做《毛录德》,可能是《贸路》的汉译本,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
接着他就在甘肃和青海汉藏交界的地区进行传教,有几十个藏族部落皈依了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回教徒,比如撒拉族人,也放弃了原来的教派,接受了他的信仰。
马来迟就变成了老教的奠基者,这个教的特点是,皈依他的那些部落首领,摇身一变,成了宗教世袭贵族,旧有的体制被很完美的传承了下来,没有给社会带来动荡,所以清朝政府很快就接受了他,宣布他的教合法。
马来迟死后十多年,又有一个叫马明心的人,也跑到沙特阿拉伯去转了一圈(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属于奥斯曼帝国),又带回了一大堆书,然后他也要做唐僧,又写了一大堆书,也去传教,这个教就是新教。
和旧教不同的是,新教挑战回民内部的阶级秩序,他反对旧教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并积极救助回教贫民,而且新教阿訇都非常的清廉,绝不奢侈享受,和旧教的那些世袭宗教贵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起来比较先进,有点像穆斯林中的共产党)
毫无疑问,新教深受回民欢迎,并迅速开始扩大,威胁到了旧教的宗教贵族,双方逐渐势同水火,矛盾日益激化,然后就开始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不断找清政府评理。
而清朝的地方官员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本能,对挑起事端的新教,非常的讨厌,难免在这些诉讼中,偏向老教,他们甚至为了图省事,把不是本地人的新教徒都赶到外地去了,这造成了新教在很多地方开始传播,按照马明心的说法:“这是安拉让玫瑰从野草中分开”。
当时的新老教冲突地区,大部分都是原来的藏族部落和撒拉人部落,在清朝的法律中,他们属于番种。对于番种,清朝的司法制度是沿用当地的习惯法。而当时撒拉人和藏人如果自相仇杀,按照他们的习惯法,并不需要抵命,只需要赔价值一条命的财产。
在当地的一次新老教冲突中,有一个新教徒,先被打伤,然后回家以后,过一段时间死亡了。一位新来的县官,觉得当时冲突时只是打伤,后来才死的,所以只能赔半个命价。
没想到新教徒们对此反应强烈,他们拒绝接受半个命价,同时开始疯狂的报复,杀死了多名重要的老教阿訇,并用切断灌溉水源作为经济要挟,强迫普通老教信徒,皈依新教。
而这个新任的县官立刻感觉到,这已经超过了普通的刑事犯罪范畴,上升到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步了。于是他就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派了一名叫新柱的满族官员下来调查这个问题,这个官员在对新教徒训话的时候,威胁他们如果不停止传播新教,继续惹麻烦的话,就会从省城派兵来剿灭他们。
这话本来也就是一句随便吓唬人的话,但是没想到引起了新教徒非常极端的反应,他们当天晚上就反了,杀死了朝廷的官员。然后开始聚众围攻当地的县城。这就是第一次新教起义,是由一个叫苏四十三的阿訇领导的。
这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随后清朝政府正式宣布新教为邪教,禁止传播。但是新教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非常有吸引力。它主张教民经济平等,而且对教中的贫苦信徒进行救助,再加上它的传教手法,非常的执着,特别善于使用经济手段吸引新人,所以它实际上一直在秘密传播,而且信众越来越多。
到了1862年,同治元年的时候,甘肃的老教主要分布在河州一带,就是汉藏交界的那一片,马来迟最初传教的地方,首领是马占鳌,他们在回教群体中的影响相对较弱。
而甘肃的其他地方,则是表面旧教,实际新教,从兰州一直到敦煌,以及陕西宁夏的全部地区,都实际上已经被新教掌控,这些人有一个共主,就是宁夏的马化龙。
马化龙
他表面上掌管着今天宁夏吴忠市的金积镇一带,当时叫金积堡,但实际上所有的新教信徒都向他效忠,不论是甘肃还是陕西的,这一点被一本回族人写的书,叫做《穆生华阿訇抗清记》里面详细记载。
当时的情况是旧教怕新教,新教怕清廷,而最想改变现状的,就是新教。
1856年,云南发生了回民起义,并建立了大理伊斯兰政权,这让西北的新教信徒激动不已,他们大量的前往云南,参加圣战。
当时清朝南有太平天国起义,北有捻军造反,又被英法联军暴揍了一顿,根本没有精力去管云南。所以那里的回民起义一度搞得有声有色,这深深的刺激了西北一带的穆斯林新教徒,让他们产生了造反的念头。
但是这些新教徒的目标并不是一致的,比如马化龙想的就是,利用清廷陷入四面楚歌的机会,通过造反获得谈判筹码,让新教合法化。
但是另外一些极端派的新教徒,则是想建立伊斯兰国,特别是陕西的新教徒,他们是以在云南参加过圣战的极端分子为主,而且积极和太平军以及捻军联系,他们的目标就是推翻清王朝。
而旧教的信徒,特别是他们的统治阶层,面临着来自新教的强烈竞争,特别是圣战分子到处串联,让他们面临极大的压力。如果他们不在这个时候做点什么,他们可能会失去所有信徒的支持。
所以,陕西的回民最极端,因此他们最先发动叛乱,而新教的首领马化龙,非常想让新教合法化,所以他在1862年之前,就在金积堡秘密的开始制造武器,训练精兵数千,编为标兵13个营。
1862年,同治元年,在陕西回民发动叛乱后不久,马化龙立刻叫他手下的穆生华占领固原,然后又派人攻下了灵州,1863年又连续攻下了平凉,银川等城市,特别是占领了宁夏首府银川以后,他接受了甘肃宁夏一带新教阿訇的推举,做了他们的领袖。
所以从反叛的时间上可以看得出来,在1862年动手的,都是处心积虑,预谋已久的。而不想反的,比如像河州的旧教阿訇马占鳌,面对陕西回民和新教首领马化龙不断的传帖,催促他反叛,却东推西推,在1862年这一年,一直没有动手。
知道了这个背景,大家就能了解,他们将来会做的一些事情。而且以后再去看有关这方面的历史书,你才能看得懂,不然你会越看越糊涂。
因为几乎所有建国后的历史学家,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故意把后发生的事先写,先发生的事后写,这样里面的人的举动都狠奇怪,你很难理清头绪。
而且你还会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是因为清朝政府莫名其妙的对回民残酷屠杀,才导致回民起义的,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因为只有这样写,才符合阶级斗争的学说。
在1862年,陕西发生大屠杀的时候,甘肃和宁夏虽然发生了新教反叛,也杀害了一些清朝官吏,部分地区也发生了对汉民的抢劫和杀戮,但大部分都被马化龙及时制止。因为马化龙只是把反叛当成一个条件,让他有机会和清廷谈判,让新教合法化,他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
而甘肃的其他地方,老教控制的地区,他们根本就不想反,所以还没有发生叛乱,自然也没有什么屠杀发生。
但是到了1863年,被多隆阿击败的陕西回族叛军进入甘肃以后,立刻把腥风血雨带入了甘肃宁夏,因为他们是整个同治回乱中,最极端的一帮人,按照以前的历史书说法:“他们才是最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精神的起义者,其他的都是投降派”。而白彦虎也开始从这个时候,走上了历史舞台。
在我给你讲陕西回民叛军,怎么改变了甘肃宁夏局势之前,我先要倒回去讲另外一件事,这件事通常被历史学家忽略,但实际上,这件事才决定了后来所有一切的历史走向。
在我们继续给大家讲,清末西北回乱的故事之前,我们先回过头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新颖的历史研究方法,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西北回乱。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喜欢把一件事的成败,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归纳到几个当事人的个人品德上。
而现在呢,大家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就是所谓的阶级分析法。把研究的目标,更多的聚焦于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上。
当然,这些研究方法,你不能说他对,也不能说他不对,因为关键是,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评定标准。所以大家经常说,历史就是个婊子,随便你怎么搞,只要你想搞。
为了摆脱这种情况,现代西方的一些的学者,就在想,能不能让历史研究变成一门科学,进行定量定性的精确分析,并产生一种所有人都认可的评判标准呢?
于是,他们发明了好多新的研究方法。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从经济角度,定量定性的分析历史进程,我们试着也用这个视角,来讲讲西北回乱。
陕西在地理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越之处,内有关中平原,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外有潼关,黄河和秦岭的保护,是典型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朝开始,一直到唐朝,有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最后一个想在这里建都的皇帝,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但是由于他弟弟宋太宗反对,最后没能实现这个梦想。
从此以后的历朝历代,再也没有人考虑过,在陕西建都。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陕西由于过早的被开发,从宋代后期开始,它的环境被严重破坏。
到了明代,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让陕西从一个富地方,变成了一个穷地方,而它那些引以为豪的天险,这时候也变成了负担,导致向陕西运粮非常困难。
到了明代末年,由于遇到了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陕西连年歉收,再加上交通困难,赈灾滞后,导致它成了明朝末年流民的发源地,最终造成了明朝的灭亡。
到了清代,陕西和甘肃,是中央直辖的最穷的两个省,财政靠中央补贴。但是这两个省又非常的重要,一旦青海和新疆有事,这两个地方就是前线。
但是一旦大军云集,即使是在全国助饷的情况下,这两个地方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军粮,必须从四川山西河南湖北运入,但是代价和成本极高。
甘肃凉州破败不堪
而在和平时期,甘肃驻兵的上限,取决于陕西关中平原能够提供的余粮数量。因为陕甘地区,只有这里有余粮,而且从这里运到西北其他地方的运费,是可以承受的。
实际上除了关中平原以外,西北其他地区,都没有余粮,这些地方,只要能把自己喂饱,不向中央伸手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从这一点着手,我们再来看看清末发生的所有的事,就一下变得条理清晰了。
比如同治元年,为什么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的部队,攻入陕西,连破数城,而且得到了回民起义的响应以后,却主动离开了呢?
现在历史学家普遍的说法,他们撤退是为了回去救同伴陈玉成,但是从陕西到安徽那么遥远,而且当时陈玉成已经被抓了,等他们赶到,黄花菜都凉了,所以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
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陕西太穷,他们的大军人数太多,抢不到足够的粮食,所以只能撤离,太平军都是来自南方的人,站在南方人的角度来看,最富庶的关中平原也穷得一塌糊涂。
而且你再看陕西回民叛军之后做的所有事,一下也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
很多这个时代的资料,比如《平回志》,《征西记略》,《平定关陇纪略》,以及一些地方志,都会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1863年,陕西回民叛军,被多隆阿击败以后,逃入甘肃的一个典型故事。
这类故事通常是这样记载的,甘肃当地的阿訇,本着天下回回是一家的态度,设宴款待前来投奔的陕西叛军首领,而且会请几个当地有名望的人前来作陪,这中间很可能就会有当地的汉人乡绅。
双方一见面,本地的阿訇就开始介绍陪客,当听到宴席上有汉人的时候,陕西叛军的阿訇,也就是白彦虎这类人,通常会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高呼:“回不留汉,势不两立,请杀之。”
这通常会把主人弄得很尴尬,因为他既然能把汉人乡绅请来,说明双方的关系肯定还不错,而你们这些不过是落难的草寇,我好心招待你们,你们却突然在席间喊打喊杀的,叫我如何下台?
但是这个时候,通常会发生这一幕,陕西回民阿訇会大呼:“你到底是要做回回,还是要做回奸?”然后其他的陕回,通常会一拥而入,不由分说,乱刀将汉人全部砍死。
然后这个时候,陕回又会挟持着主人,要他带领陕西回民叛军,去剿灭汉庄,一方面威胁,如果不从就把他一起杀了,一方面又以利相诱,告诉当地的回民,如果你们不好意思去杀,我们来杀,杀完了土地房屋和女人归你们,粮食和金钱归我们。
于是,当地的回民就被陕回裹挟着,莫名其妙的卷入了叛乱。
如果按照以前的历史分析法,我们要么给他们点个赞,说明他们的革命斗争意志坚决。要么痛骂他们,说这帮家伙,全是一群反人类的人渣。
但是如果你用我刚才跟你说的方法去研究,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一切是必然会发生的,和他们是什么人没有关系。
因为几十万陕西回民叛军,涌入了甘肃以后,他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
首先当地根本就养不活这么多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甘肃本地人,如果能把自己喂饱,不靠中央救助,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也许有很多人不相信,让我给你一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甘肃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研究》,根据1851年清政府的统计,兰州府平均每平方公里可耕地有63人,平凉府每平方公里可耕地有97人,宁夏府每平方公里可耕地有49人,这些地方的年降雨量均小于400毫米。
按照联合国标准,这属于半干旱土地。这种土地最大能养活的人口的数量,是每平方公里20人,当然是按照现代生活标准。
这是啥意思呢?就意味着今天你吃的每一顿饭,要分给当时2.5个到3个甘肃人去吃,你觉得他们的生活过得咋样?当然,想减肥的除外啊。
因此当陕西回民涌入甘肃,这里突然增加了几十万张嘴,该到哪里吃饭?既然不能动回民,那就只能抢汉人,既然要抢,就不如把事做绝,杀光抢光。
而且由于甘肃太穷,汉人比例只占了不到30%,一个地区就是把汉人杀光,抢来的粮食依然满足不了这些人生存多久,因为在战争时期,粮食消耗的要比和平时期快的多,所以要让这四五十万人活,就必须要有一两百万人死。
因此,从1863年到1864年,陕西回民叛军进入甘肃以后,迅速的四处分散,到处开始抢掠杀害汉人,煽动裹挟当地的回民叛乱,其实一切的原因都很简单,为了吃饱肚子。
而且因为穷,所以总也不能在一个地方,抢到足够多的粮食,因此陕西的回民叛军,需要不断的挪窝,很快,他们就来到了河州地区,老教马占鳌的地盘。
据宁夏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宁夏回族》这本书记载,数千名头戴白帽的陕西回民,来到了河州地区,开始围攻县城,但是他们攻不下来,于是他们就来找马占鳌,让他出面帮忙。
但是马占鳌显然不想反,他东说西说,百般推脱,就是不愿意参加。因为站在他的立场,我们很容易可以想到,老教全靠清廷维护才能生存下来,如果放开竞争,根本就不是新教的对手,所以参加这场起义他得不到任何好处。
马占鳌
但是在当时的局势下,你怎么想并不重要。陕西回民还是拿出了他们屡试不爽的那一招,当着众人的面要马占鳌表态:“到底是当回回还是当回奸”?
这下他就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反了。但是他毕竟和新教徒们的利益不一致,所以,虽然反了,但是他还想把事情做得留有余地,他要求众人要严格服从他的命令,给汉人一个机会,如果愿意皈依伊斯兰教的,一律不准杀。
于是他跑到河州城下,喊了几嗓子,结果城门就开了,原来守城的都是他的熟人。河州城内的汉人,都皈依了伊斯兰教。
看起来皆大欢喜,但其实不是。都成了穆斯林,没人抢了,外来的陕西回民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而马占鳌和以前的那些回族人,显然不愿意去养这些陕回,他们也没有能力去养活这么多人。你想想,河州地区,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到了现在都穷的叮当响,也就是几年前才解决了温饱问题。
所以马占鳌只能把这个球又踢给刚刚皈依了穆斯林的汉人,让他们去养陕西回民,而这些人如果不想让自己饿死,能拿出来的粮食,根本就不足以喂饱陕西回民。
所以,矛盾再次爆发,很快双方就发生了冲突,结果是刚皈依的汉人,其中有3万多人,又被陕回杀害。因为粮食只够一部分人吃,所以总得有人去死。
你看,换一个视角,好多以前的历史书,随便怎么写也写不明白的事,现在很轻松的大家都能理解了。
当然,我只是介绍了一个皮毛,这种新的研究方法以数学为基础,可以定量定性的进行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再后面发生的所有事情,其实你都可以进行预测了。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讲,要提出数据模型,而如果预测的结果和历史相符合,证明这种观点就是正确的,如果不符合,就证明观点是错误的,这样就为历史学从文科变成了理科,从哲学范畴变为科学范畴,奠下了基础,当然,这个研究只是刚刚开始而已,现在还不是主流。
好了,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从这个时候开始,甘肃的经济已经彻底崩溃,陕西回民每到一处,就会煽动和裹胁当地的回民叛乱,屠杀当地的汉人,当地的局势立刻进入动荡,生产陷入停顿或者遭到严重破坏,到了1864年,整个甘肃的社会秩序已经彻底崩溃。
肃州官府的差役
在甘肃的经济崩溃了的同时,陕西的经济也彻底崩溃了。由于陕西一带,主要的粮食都来自于关中一带,而1862年和1863年反复发生的战争和大屠杀,导致关中一带连续两年没有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而西北一带,主要的非农业人口,全靠关中的粮食养活,由于连续两年没有粮食生产,所有的余粮自然都会被吃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饥荒,即将爆发。
由于多隆阿的意外阵亡,清廷决定另外派人来主持战局,经过反复考虑,他们决定选择曾国藩手下的水军将领杨岳斌担任甘陕总督,这是这个职位第一次由汉人担当。
杨岳斌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在对太平天国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号称常胜将军。
1864年6月,当他带领着5000名湘军,两千名脚夫来到兰州城的时候,他直接就崩溃了!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1864年5月,杨岳斌收到了朝廷的命令,任命他为甘陕总督,这让他激动的不得了,因为在清代,这个职务非常的重要,历来在这个职位上干得好的大臣,很快就会入阁,比如清朝前期的李侍尧,岳钟琪等等。这就和今天当上了上海或者北京的市委书记,下一就步就离进七常委不远了一样。
这个职务是曾国藩推荐他的,但是曾国荃却不想让他走,因为对南京的包围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而杨岳斌的水师基本上是百战百胜,对最后击败太平天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杨岳斌
所以左右为难之下,他只有给清廷写了一篇奏章请辞。但是曾国藩了解他的心思,于是亲自带着他,到南京城下和曾国荃沟通,安排好了水军的交接事项,终于让曾国荃愿意放人了。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865年。
于是曾国藩的再次上奏极力保荐,朝廷又下圣旨,要杨岳斌不准推辞,立刻前往甘肃赴任。
杨岳斌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展翅高飞了。他留意了一下廷报,心中一阵暗喜,陕西巡抚刘蓉上奏说,他们已经击败了蓝大顺的叛军,并且击毙了蓝大顺,陕西境内已经没有了叛匪。
宁夏办事大臣玉通说,回教首领马化龙已经被招降,宁夏府已经安宁。多隆阿军的将领穆图善,曹克忠,雷正绾,已经分别率军进入了甘肃宁夏追剿叛军,形势一片大好。
杨岳斌心里乐开了花,他可以直接去摘桃子了。于是他赶紧跑去感谢了老师曾国藩,恭恭敬敬的听完了他满口仁义道德的党性教育,然后立刻又给祖上烧了高香,接着大宴了亲朋好友,同僚部下,再安抚好三妻四妾,儿女情长一番以后,终于踌躇满志,誓师出发了。
走到了河南,他忽然想起来,一旦到了甘肃,就很难再吃到大米了,所以先得适应下北方口味。于是他就找了一个兰州人开的拉面馆,要了一碗牛肉拉面,十元钱吃的饱饱的,价格公道,于是他想,这北方的生活还是蛮好适应的吗。
走到了潼关,他太高兴了,这下终于进入自己的地盘了,在豪情满怀,赋诗数首之后,忽然觉得肚子有点饿,于是就决定入乡随俗,再吃一碗兰州拉面。
于是找了一个兰州拉面馆,然后稀里哗啦,狼吞虎咽的一碗下去以后,感觉味道好像和河南的差不多,吃完了一抹嘴,喊老板买单,老板伸出了两个指头,20元。
这杨岳斌有点不高兴了,自己地盘上的家伙怎么人品这么差,居然敲你们父母官的竹杠啊!但是想想自己不久就要入七常委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算了算了,不跟他们计较了。
于是继续向前进军,来到了西安。他想,这可是省城啊,为了体验一下当地特色,他决定再来一碗兰州拉面。
不过这次他可长了个心眼,先问了一下价,只见老板摊开一个手掌,五十元一碗,这把他吓了一跳,西北的物价真贵。
继续往前走,到了宝鸡再一问,拉面要一百块钱一碗了,这让杨岳斌的心噔的一下提了上来,他开始有点紧张了。
过了陕西,进入甘肃。拉面要500块钱一碗了。走到天水就要一千块钱一碗了,到了兰州要两千块钱一碗,而且还限量供应,这时杨岳斌感到浑身开始冒冷汗了。
诸位,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也不是在旅游景点被敲了竹杠,有一个地方的拉面卖到了两千块钱一碗,这意味着什么?
1865年夏,杨岳斌进入兰州的时候,发现这里一石米需要200两银子,而在南方,最多只需要一两银子,即使在北方的其他地方,最贵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二两银子。
当时买个丫鬟最多也就几十两银子,给自己弄个小妾,如果不是什么头牌名妓,唱戏的花旦,不会超过一百两银子。而兰州城内,一斤米的价格,居然比一斤人肉都贵了好几倍,吃人都比吃大米便宜。
特别是当杨岳斌和他的湘军,在穿过兰州城,进入总督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觉得这里的气氛很诡异,有点瘆人,开始不停的起鸡皮疙瘩。
因为他们发现甘肃人都在死勾勾的盯着他们,一副色眯眯的样子,而且还在不停的吞口水。他们忽然发现,他们是兰州城里,唯一一群有肥肉的家伙。
杨岳斌
杨岳斌立刻就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他看到甘肃官僚的第一句话就是:“赶快开仓赈济呀,不然就要出大乱子了”。
但是所有的官僚都无动于衷,好像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于是他马上亲自跑去甘肃的国库看看,一打开国库的门,他立刻惊讶的下巴都脱臼了。国库里还剩下一千两银子,六两火药,然后空空荡荡,居然连老鼠都没看见一个!偌大的一个甘肃省,西北重镇,还不如他们湖南的一个小地主家有钱!
在来之前,他是打听过这里的情况的,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么糟。甘肃最好的时候,每年的税收能达到四十万两银子,缺口是210万两银子,由其他各省支援,今年支援的银子已经到位了,怎么才6月份就花完了?而且这里是边防重镇,库存了大量的军火物资,怎么也就不翼而飞了呢?
于是,他让所有的甘肃省官僚,到他面前来背书,但是这帮人进来的时候,走路都扶着墙,瘦的好像风都能把他们吹跑一样,看来不像是贪官的样子。
“大人,这各省的援助款,是按照正常年景,二两一石的粮食价格划拨的,可是今年的粮食价格,是二百两一石。所以不到一个月就用完了。”听到了甘肃官员的说法,杨岳斌无奈的知道这是事实,但他忍不住又问:“那么物资呢?怎么也都不见了呢?”
“大人,都卖了呀,换吃的去了,不然我们怎么能撑到现在呀?!”听到这个回答,杨岳斌感到脑袋一阵阵的眩晕,他忍不住又问:“我看廷报上说,各地都在给你们调粮的呀,粮去哪里了呢?”
“被陕西给扣了,偶尔有很少的一点,能到我们这里来,都是因为我们出高价才运过来的。”听到这个说法,杨岳斌大怒,立刻招来手下,说道:“你马上快马去西安,给陕西巡抚刘蓉说,不准扣这里的粮,这里快要饿死人了。”
过了一个月,他手下的将官回来了,但是只带来几车粮。于是杨岳斌不解的问手下:“怎么才带回来这点粮?”
手下没好气儿的说:“关中一带有上百万人,都快断粮了。现在只要有粮队过,立刻就会被人抢。”
“谁抢就杀谁的头,看他们还敢不敢抢。”杨岳斌生气的说道。
“我们也是给陕西巡抚刘大人这么说的。”手下的一脸无奈:“但是巡抚刘大人说,这些人马上就要饿死了,已经没人在乎杀不杀头了!如果敢去拦他们,立刻就会造反,我们去看了一下,确实是这样,有些地方已经在人吃人了。”
“不过刘大人说,再扛一个月,他们那里就要麦收了,到时候他们就设法来救济我们。”听到这话,杨岳斌多少算有点安慰。
但是甘肃的官员,听了这话却直摇头。杨岳斌问他们是为什么?他们回答说:“关中的农民都快被杀完了,剩下的人能种多少地?下个月的麦收,他们自己能吃饱就不错了,哪有多的给我们?!”
接着他们又进言道:“大人,我看到你的部队好像带了一年的军粮,要不先分一半救救城里的人?”
听到这话,湘军从将领到士兵的脸全都黑了,而且拉的很长,大家心想,明明只不过是三个月的军粮而已,你们却说是一年的,那我们从此以后,岂不是顿顿只能喝稀粥?
于是从上到下,所有跟着杨岳斌来的湘军,都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他们彼此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啥时候回老家啊?”
杨岳斌开始疯狂的一封一封的给朝廷写告急文书,要钱要粮,可是远水不解近渴。于是他想,看看内部能不能挖掘一下潜力。
他火速召集全省各级官员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哪里有粮?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面面相觑。
最后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嘟囔道:“宁夏可能有粮。”
杨岳斌一拍脑袋猛的想了起来,对呀,银川,当时叫宁夏府,不是号称塞上江南的吗?
于是他马上命令人,给宁夏办事大臣玉通写信,让他火速向兰州运粮。
但是大家又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了半响。最后终于还是有人忍不住说道:“宁夏早已陷落!”
“什么?我来之前才看到廷报上说,玉通已经招降了当地的叛匪马化龙,什么时候又陷落了?我怎么不知道呢?你们怎么没有向我汇报呢?”杨岳斌大惑不解的问道。
“不是最近陷落的,是从1862年底就陷落了,已经被叛匪掌握了三年了。”有一个资格老点的大臣, 痲起胆子给杨岳斌解释道:“当年马化龙就派人攻下了宁夏府,抓住了玉通,然后强迫他招降他们,所以现在宁夏的事,实际上是马化龙说了算,玉通只是在旁边负责盖章。”
“一个城市陷落了三年,你们居然都不向朝廷汇报?”杨岳斌感觉脑子里头眩晕眩晕的,自从到了甘肃以后,他的这个毛病就越来越严重:“快说,还有什么事你们瞒着朝廷的?”
这些人才开始像挤牙膏一样的,一点一点的告诉杨岳斌真相,原来甘肃除了兰州城附近以外,其他的所有地方都已经沦陷了,有的是官员直接被杀,城已失陷,但是没有及时奏报。另外的则是城池早已被攻下,官员已被叛军挟持,却没有人点破。
“深呼吸,深呼吸,不生气,不生气。”杨岳斌感觉到自己快疯了,他努力的稳住自己,这里的局势之严重,远远不是廷报上所说的那样轻松,清廷根本就不知道真相,他简直无法理解,这里的官员都是一群什么人!他感到有点后悔,这可不是来摘果子的,而是在垫背。
现在的情况是,陕西叛军分成南北两部,南部由崔伟,铁正国率领,勾结本地回民阿訇穆生华的叛军,沿甘肃清水的张家川秦安一带,四处劫掠,攻陷了清水,秦安,平凉,固原。
北路由白彦虎,余得彦等带领,一方面和河州的马占鳌搅到了一起,攻克了河州一带,另一方面又和马化龙联合起来,控制着灵州到金积堡一线,家眷大部分留在了董志塬。
其他小规模的叛乱回民,就不计其数了,也没有人搞得清楚,因为甘肃的整个官僚体系,其实早就瘫痪了,只是没人说而已。
当了解了真相以后,杨岳斌感觉很无力,几乎要崩溃了,没粮,没钱,没有外援,除了兰州,全省到处都是叛军,这可如何是好?关键是以前没人给清廷汇报过,如果他现在汇报,就好像都是他整烂的一样,别说入常委了,估计弹劾他的奏章会像雪片一样,一世英名,眼看就要毁在这里了。
不过杨岳斌,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什么样的大风大浪,他都见过,虽然局势非常的困难,但是他还是想做最后一搏。
他冷静下来以后,仔细的分析了形势,立刻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和后来左宗棠的结论一模一样,马化龙是整个西北叛乱的核心,所有人的精神领袖,要解决西北问题,必须立刻攻下金积堡。
于是他命令陕西提督雷正绾,河州总兵曹克忠,率领多隆阿留下来的部队,立刻进攻马化龙,不要再管陕西回民叛军,也不要管其他的本地回民叛军,集中兵力,直捣西北叛乱的核心金积堡,一旦攻下金积堡,回民叛乱必然崩溃,同时也可以获得宁夏的粮食,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暂时缓解粮荒。
曾国藩是以擅长识人用人而著称的,既然他推荐杨岳斌来当甘陕总督,那么这个人肯定就不是一个庸才,他做的所有决策,和后来左宗棠做的,完全一模一样。
但是命运弄人,杨岳斌每一步都想对了,每一步都做对了,但是他却失败了,而且以一种他绝对没有想到的方式。
就在他到任的短短一年里,一场清廷以为马上就要平定了的叛乱,却突然升级了,而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那么到底又发生了什么呢?
1865年夏。甘肃提督陶茂林的心情很不好,他刚从省城催粮回来,一进营门,就被一大群哨官团团围住,让他很不舒服。
作为多隆阿部下的一员副将,这两年,他的升迁可真是够快的,因为去年在陕西作战勇猛,表现优异,他被擢升为甘肃提督,从副师级干部,直接变成了正军级领导。
按理来说他应该高兴才是,但是现在,他却秋风黑脸。一年前,在陕西的时候,他确实是春风得意,不仅仅是因为升了官,而且也因为发了财。
在陕西的时候,每一次攻下回寨,他都缴获丰厚,特别是刚入陕的头几仗,一次抢个几万到十几万两银子是常有的事,因为那些都是回民刚从汉人手里抢来的钱,还没有来得及藏好。
清朝时期的甘肃
可是自从进入了甘肃以后,他发现好运似乎到头了。这里鸟不生蛋,树都看不到几颗。一望无际的,都是黄土高坡。他的军队经常为了找口水喝,都要跑几十里地。
虽然每仗必胜,可是几乎全部等于白打,这里的回民都骑着马,他们一来就四散跑的不见了,一个也抓不住,而留下的所谓的村庄,根本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这样让士兵对打仗越来越没兴趣。
更可怕的是,这里的物价贵的吓死人,湘军士兵的饷银,以内地的标准来看,是非常的高,人均每月有三两多银子,比绿营的待遇好得多。可是在这里,却只够买两三斤大米的。
在陕西的时候,后方有没有军粮供应,其实他们不太在意,因为战斗缴获丰厚,所以可以以战养战,而且还有盈余,这让各级官兵斗志饱满,求战心切。
可是进入甘肃以后,陆陆续续打了十几仗,却一无所得,什么缴获都没有。而且生活条件困苦,又经常缺粮,所以渐渐的兵无斗志,思乡心切。
再加上湘军军纪严明,每天都要背诵圣贤语录,唱爱民歌,所以也不好意思鱼肉百姓,和老百姓做生意都是公平自愿的。
可是物价这么贵,让大家好不容易在陕西攒的一点钱,现在却越用越少,搞的人人都是一肚子火,像吃了炸药一样,动不动就为了点小事大打出手,让陶茂林头痛不已。
这次在省城的经历也让他非常不爽,软磨硬泡,才给了十天军粮,结果拿到手一看,只够三天吃的,气的他抓住管后勤的官员去总督那里评理。
当着总督的面,管后勤的官员居然说,如果一天只吃两顿,一顿稀一顿干,肯定能管10天。总督居然点头表示同意。当时差点把他肺都气炸了,他强忍着怒火争辩道:
“大人,你也是带兵出身的,你应该知道,从定西走到金积堡,一路需要翻山越岭,让大家吃一顿干一顿稀,谁走的了那么远?”
总督居然也只是尴尬的笑了笑,安慰他说:“现在省城里只有处以上领导,才能吃一顿干一顿稀,守城的标兵都只能吃两顿稀,他们后勤这已经是对你特别照顾了,告诉部队,只要打下金积堡,你们就有粮了,可以放开肚子吃了。”
陶茂林心想,你这是忽悠3岁小孩吗?我们俩好歹在湘军也认识几年了,你怎么突然变这德性了?于是他忍不住大声的说道:“这活我干不了,谁有本事你找谁去干!”
于是他转身就走,正准备摔门而出的时候,总督居然追了过来,拉住了他,搂住他的肩,语重心长的给他说:“兄弟,咱们都是老乡,又都是曾国藩曾大人的门下,我实话给你说了,这是最后一点粮了,如果不立刻攻下金积堡,甘肃危亦,这样,我个人自掏腰包,再赠你一万两银子,作为犒赏!兄弟,拜托了!”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面子也给足了,这陶茂林能说什么,只有感激涕零,发誓赌咒,保证完成任务。
话虽这么说了,可是回来的路上,他却越来越心虚,这粮食的缺口到底怎么补,他也拿不定主意。
清朝时期甘肃老照片
他还没有进营,就有外出巡逻的哨兵,注意到了他带回来的粮车最多只够三天吃的,于是提前就把消息传回了军营,一传十,十传百,军营立刻就炸开了锅,部队明天就要断粮了,提督大人跑了趟省城,只带回了三天的粮,所有的人都想看看这是咋回事。
所以陶茂林一进营门,就被各营的哨官团团围住,还有大群的士兵,在稍远的地方挤的密密麻麻的围观。
这要是放在其他时候,立刻就要揪出是谁挑的事,扰乱行营秩序,随意行走,传谣惑众,擅自啸聚可是大罪,军队里最忌讳的事,轻则处以20军棍,严重的是可以杀头的。
但是今天陶茂林也没有底气,他只是让各营军官跟他进账说话,命令亲兵驱散了围观的士兵,让他们各回各营。
“诸位,总督大人命我们暂时不要管其他的回匪,集中兵力进攻金积堡,我们准备一下,后日出发。”陶茂林宣布完总督的命令,按照常理,各营的军官这个时候应该行军礼,然后各自散去。
但是今天却没有人动,大家都是死勾勾的盯着他,等他继续说点什么。陶茂林心里暗暗的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些人一个个都贼精贼精的,已经看破了军粮的事。他今天必须给大家一个交代。
“总督大人为了此次行动成功,还特意发了一笔赏银……”说到这里,陶茂林犹豫了一下,他本来想给大家说是7000两银子的,但是他感觉今天这气氛……算了,实话实说吧:“1万两银子,今天晚上就发下去,犒赏三军。”
可是大家还是没有动,现在陶茂林的手下有11个营,5000多人。这要是往常,除去军官的克扣,每人能分一两多银子,全军早就欢声雷动,山呼万岁了。
同治年间,内地一两白银可以买一石大米,相当于现在56斤,够一个人吃两个月了。如果拿来吃喝嫖赌,至少够普通士兵快活一个星期的。正常情况下,大家早就一哄而散,各自快活去了,也没有谁会去关心提督带了多少粮食回来,有钱还怕买不到吃的?!笑话。
可是在甘肃这个穷山恶水的鬼地方,这还真是一个问题。大家心里一盘算,这一两多银子能干嘛?于是所有的人还是都没有动,继续站在那里。
陶茂林有点儿生气了,于是呵斥道:“还不散了,该干嘛干嘛去,想站着等死?!”但是还是没有人动。
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同乡,资格最老的副将,忍不住干咳了一声,站出来说了几句话,打破这个尴尬的局面:
“军门大人,我们去金积堡的话,恐怕要十来天的时间,兄弟们想知道,大人这次带回来了多少粮食,请大人给个明示,这样大家也好安心。”
“五天的粮食。”陶茂林忍不住还是撒了一个小谎,但是马上就感到自己有点脸红,因为大家都是内行,谁也蒙不了谁。他接着又说道:“不是给你们发了银子吗?明天去买,买够了,后天出发。”
“可是大人,这点银子,根本买不到多少粮食,而且也未必有地方能买!”有人小声嘀咕道。
陶茂林再也忍不住怒火,生气的呵斥道:“那你们腰上栓的是什么”
众人低头一看,是裤腰带呀,难道不成还要让我们去出卖色相吗?
陶茂林一把从一个哨官的腰上拔下了腰刀,然后举到众人面前,“买不到,买不够,就拿这个给他们看,懂了吗?”
第二天一早,所有的官兵全都上街,去“买”东西,开始还有人给钱,后来大家发现,其实亮亮这个东西,是可以不用给钱的,跟着又有人发现,亮亮这个东西,不但可以不花钱买东西,如果看上了哪个姑娘,睡一下也是可以不要钱的。
清朝时期甘肃百姓的院子
于是这一天,整个定西县城和周围的村庄,鸡飞狗跳,鬼哭狼嚎,到了晚上收队的时候,各营军官一看,好像基本上凑够了粮草,于是陶茂林终于松了口气,下令明天一早出发。
第二天一早,全军列队整齐,按照湘军的规矩,先唱三遍曾国藩亲自作词作曲的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开始的时候大家唱的声音还挺大,可是唱着唱着,声音就越来越小,好多人就不好意思再唱下去了。于是有人就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你说我们现在算是啥?”
“当然是兵了!”回答的人先是斩钉截铁的说,又接着很快就有点犹豫了:“可能算是匪吧?!你觉得的呢?”
然后又有人问:“我们现在要去干嘛?”
“当然是去剿匪了!”
“可是如果我们自己都是匪,我们还去剿什么匪呢?”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开始沉默了。
“要不我们回家吧,不在这个鬼地方混了!”于是众人立刻一起响应:“好啊,好啊,收拾东西回家,大家要走一起走!”
哨官一看,怎么歌都没有唱完大家就到处乱串,一问,大家居然说要回家了,于是他大喝一声:“你们想造反啊……等等我,大家一起走!”
陶茂林正在帐中考虑誓师大会的发言,如何动员全军齐心协力,坚持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突然亲兵慌慌张张进来报告,有六个营的湘军已经决定回老家了,现在已经打好包袱,走在前往陕西的路上了。
“什么?赶快备马,我去拦住他们!”刚一出营门,有几个同村的将官立刻抱住了他:“大人,使不得,你去拦他们,肯定会送命的。”
“死就死,有什么了不起!我陶茂林本是一介村夫,全靠圣上眷顾,才能倒今天这个位置,今天我若拦不住他们,就让我血溅黄土,为国尽忠。放开我。”陶茂林一边挣扎着,一边义正言辞的说道。
可是诸人那肯放手,有人劝到:“要去也让剩下的五营兄弟陪你一起去,免得吃亏!”
于是陶茂林就喊到:“那就立刻出发,一起去拦住他们。”
于是立刻就听见有人喊:“军门让我们剩下的五营兄弟也去陕西了!”军中马上欢声雷动,大家争先恐后的往陕西跑。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这个意思……”陶茂林努力的争辩道,气愤的嚎啕大哭,但是没人理他,他被众军裹挟着奔向陕西……
远处,白彦虎正在观察清军的举动,自从马化龙收到了兰州来的内线情报,说陶茂林,雷正绾,曹克忠三支大军要齐攻金积堡,这让马化龙忧虑不已,他听到陕西回民说过,多隆阿的军队有多么的厉害,炮火有多么的凶猛,这让他十分的焦虑。于是他让白彦虎带领陕西回民叛军,设法在路上寻机袭扰这三支军队。
但是白彦虎和其他陕西人都知道,那洋枪洋炮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他们只是一路上远远地跟着陶茂林的军队,根本不敢靠近。
今天在陶茂林军中发生的一幕幕奇怪的景象,看的他们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一直等到陶茂林的军队走远了,他们才敢靠近营地,但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居然捡到了十几门大炮,2000多支洋枪,上千发炮弹,几万发子弹。
白彦虎看着这些洋枪,摸着这些大炮,激动的泪流满面,他心里暗暗的想:“清妖们,下次再见面,到底谁强谁弱,那可就不一定了。”
杨岳斌铁青着脸,咬着牙,听完了关于甘肃提督陶茂林部全军哗变的过程,然后深深的呼吸了几口,一个人默默的走入了书房,关上了门。
接着,就听见书房里头兵兵乓乓的一阵乱响,大厅里的官员,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口。过了好一阵子,只见总督大人从书房里走了出来,脸上表情狰狞,几乎都可以拧出水来。
他下令到:“把现在所有能找到的粮食,立刻分出一半来,给雷正绾部和曹克忠部运去,我明天也将带兵离开省城,亲自前往前线!”
话刚说完,立刻就有官员质疑道:“大人,省城里的标兵现在每天只能喝两碗稀粥,如果再减去一半,这……”
不等他说完,杨岳斌立刻打断他们:“诸位,务必再请坚持一个月,我一旦攻下了金积堡,粮荒立刻就可以缓解。诸位,一切都是为了我大清,拜托了!”于是他向所有在场的官员,深深的一拜。
那么他能兑现得了承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