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 2010-12-1 |
| |
最近在慢慢地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之所以慢慢地读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不是一本小说,没有情节,没有悬念,读两段就得放下;第二,这本书读起来太困难。且不说背后的道理太深,就连字还认不全呢,即使读过的章节也往往是一知半解。所以只好慢慢地读。 这本书讲得是什么呢:孔子是个什么人和《论语》到底讲什么。作者李零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他还说:“《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 在 “子路”这一章中,孔夫子有一句话:“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13.10)按照李零的解释:“这是孔子的政治广告。…… 他的意思是,如果有人用我,我敢保证,一年之内就初见成效,三年之内就大获成功。”读到这时,觉得这话很耳熟,放下书想了想,想起来当年华国锋也有过类似的口号:“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不知当时老华背后的文人是谁,给老华出了这么个点子。今天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呢。你看这孔家店如何能打翻得了呢,好多话最后都归到那去了。台湾有一位学者南怀瑾曾把儒学比喻为粮店,因为那里的东西是天天要吃的,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说法看来还是有些道理的,要不怎么一想干点什么事,就直接或间接地,或明或暗地上那找根据去呢,从汉武帝开始,几乎是无一例外。就好像一想骂人,就到鲁迅那去找例子一样。有点意思。 回想起“初见成效”那年,有一次和一个长辈聊天时,说起了一年、三年见成效的口号。他说作为领袖,把目标订得这么具体,实在不是上策。要是三年以后成效不显著怎么办,还得找一帮人编一大堆成效出来,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没想到三年以后,确实没有大见成效,不过老华自己却不用找人来编造成效了,老邓简单地把这个口号往边上一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政治家要是没有个具体目标,绝对成功不了,可要把目标订得太具体了,失败的机会就大多了。“超英赶美”,“小康”等都是例子。把话题回到孔夫子身上,他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可在政治上一事无成,到头来成了一条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郁郁寡欢而终。也许就是因为他“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政治口号太具体了,具体到了既没人愿意相信他,也没人愿意用他的地步。
《丧家狗 · 我读论语》的李零自序摘要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 homeless。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话(《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很多人都并不明白,这顶帽子的含义是什么。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 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 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