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 2011-11-14 |
| |
從小就在食堂吃飯,小學,中學,後來進工廠,上大學,進機關,每天都少不了拿着飯碗到食堂去吃飯。吃好吃壞不說,每天的隊卻不能不排。你要是七十年代的時候在食堂吃過飯,肯定知道排隊是一項多麼重要的生活技能。 傳統的中國食堂里都有一排售飯的窗口,每個窗口後面有一個人賣飯。一到中午飯點兒,所有的窗口會在十二點整同時打開,一分鐘也不會早,當然多數情況下,一分鐘也不會晚,不然的話,食堂職工非得讓外面敲窗戶和敲碗的聲音震聾了不可。 “四兩飯,一熘肉片兒,再來個花捲兒。”一聽就知道,這是個吃喝不愁,生活無憂,身體健康的小伙子。 “倆窩頭,一熬白菜。”怎麼說呢,這位的家境不言而喻。 那會兒物質貧乏,就是有錢也常買不到東西,所以想吃熘肉片兒的主兒往往會提前到食堂,爭取能排在前面,不然的話就買不到啦。窗口沒開的時候,這幾位總是敲着飯碗,吆三喝四,咋咋呼呼,滿臉的不在乎。而吃熬白菜的,常常要等到開飯後才去,不聲不響地排隊,買了飯就走。不經意間,就能看到世態炎涼。 你要是留神的話,窗口前的有些對話也很有意思: “嗨,怎麼我的熘肉片兒里淨是白菜幫子,數得過來的那幾片兒肉還全是肥的呀?”買飯的明顯地是在找茬兒。 “我說你怎麼那麼記仇呀?不就昨個跟你嗆嗆了幾句嗎,不至於吧,你怎麼不說你那包子裡的蝦米皮比別人的少呢?”賣飯的也不含糊。 什麼時候你聽見前面有這樣的對話,認倒霉吧,今天你得多排幾分鐘隊,所不定就在這幾分鐘裡,那盆熘肉片兒就見底兒。你要是個樂觀的人,就有機會說一句:“得,今兒又省了。” 所以說排隊很有學問。第一,你得清楚那排窗口後面,哪位最快,賬算得清楚,手底下利索,而且勺子從來不哆嗦。第二呢,得看明白自己前面有沒有刺頭和那種特矯情的人。這兩條搞好了,哪怕你那隊最長,也不耽誤工夫。 過去在中國排隊,多數情況下排得都是這種形式的隊。看病掛號,上銀行取錢,買車票,登記註冊等等,排錯了隊你就得認倒霉,看着別的隊蹭蹭地往前走,能把你急死。還有一種隊,估計大家都排過,可誰也沒注意到其特殊性。前些時候讀到畢淑敏的一篇短文,其中就有個排這種隊的故事。畢淑敏陪着一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逛公園,內急,如廁,沒想到那地方很熱鬧,需排隊,於是二人各排一隊。畢淑敏運氣好,很快就解決了問題,可她那位朋友卻花了好長時間才神情沮喪地從廁所出來。畢淑敏正想打趣她兩句,沒想到朋友卻急扯白臉地一定要找廁所領導,建議他們改變排隊的方式。 到美國後排隊的機會不像原來那麼多了,但也有不少,比如在郵局,麥當勞,特別是在迪斯尼樂園,排隊還是免不了的。後來發現,在美國排隊和在國內排隊不一樣,絕大多數情況下,不管有多少窗口,都是排一個隊,隊裡的第一個到下一個空下來的窗口。排這種隊的好處很多。第一,因為只有一個隊,你可能會恨隊走得慢,可絕不會嫉妒其它的隊走得快,當然也永遠不會後悔自己排錯了隊;第二,窗口後面提供服務的人要是想方便一下的話,撂下爪兒就走,用不着擔心排隊的人會跳着腳地罵大街。畢淑敏的那位朋友要想向廁所領導建議的排隊方法就是這種,當然對於這個特殊的例子,那個“窗口”得換成“坑兒”。 想起來有趣得很,總說中國是吃大鍋飯的地方,而美國是個最講究競爭的國家,可在排隊這個問題上卻反過來啦。什麼時候都一個隊,排隊的人不互相嫉妒,服務的人沒有壓力,人人平等,大家都心平氣和,有條不紊。當然了,說人人平等有些過分,還是有不少地方有“不平等”現象,比如機場裡的貴賓席,海關門前的內賓外賓入境口,在中國還有前後門之分。反正通過排隊,能很清楚地看出高低貴賤和輕重緩急來。 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常常被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所利用,排隊在計算機軟件技術中就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最初的計算機只有一個隊,所有的任務都得在一個隊裡排着,等着處理。慢慢地有了很多的隊,可以分輕重緩急,各項任務按大小或優先等級排在不同的隊裡等着處理。再後來又有了各種各樣的隊:先進先出的,先進後出的,亂進亂出的,還有隻進不出的等等。排在隊裡的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任務,一個隊本身也可以作為一項任務排在另一個隊裡,結果是隊裡有隊,隊外還有隊。學計算機的要是能把隊排清楚了,至少能當個相當不錯的工程師了。要是真排不好的呢?多去幾回迪斯尼,或者乾脆多在熱鬧的公共場合去五穀輪迴幾次,保證能把排隊這項手藝弄成吃到心裡的活計,想忘記都不容易。 從前排隊的時候,總想着要是有一天能不排隊就好了,不管什麼時候,來一個新顧客,牆上就會打開一個新窗口。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把這種想法變成了現實。在網上買票,訂座,購物,甭管貨有多俏,什麼時候都排頭一個兒,立等可取。從數學上講,網上窗口的數目還是有限的,可在實際生活中,那個窗口的數目就好像是無限的一樣。聽上去真不錯,可是無限多的窗口帶來了新問題。就好像賣飯的人多了,可熘肉片兒還只有一盆,三把勺子和一百把勺子一樣,肉還是只有那麼幾份兒,去晚了照樣買不着。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抱怨粥少僧多,有人調侃肉少狼多,可有人卻從中看到了商機。 你這麼想一下,要是誰有分身術,早去,一下占他一百個窗口,在開門前把飯票準備好,窗口一開,一百個替身異口同聲:“熘肉片兒一個”,別的什麼都不要,一分鐘之內,別人還在矯情的時候,那一盆熘肉片兒就讓你一人包圓兒了。端出來放在飯桌上,兩毛五一份的菜賣三毛五,一個中午,半個月的工資出來了,是不是(這些都是七十年的價碼)。這裡的關鍵技術是分身術和買一份菜的速度,二十年前,這只可能是個沒買着熘肉片兒時的遐想,可最近這些年,很有些沒事兒瞎琢磨的人利用這個商機在網上掙了些小錢兒。 記得老冬兒寫過一篇她本人在網上被“秒殺”的經歷,很有意思。用來秒殺按常理購物的人的方法,極有可能就是從這個商機中悟出來的。辦法很簡單,寫一段自動購物的程序,相當於提前把飯票準備好,別人至少要三分鐘才能辦完的購物過程,你用三秒鐘就行了,於是你就有了別人沒有的速度;然後在服務開始的第一時間,同時放上幾百個購物程序,用現在的普通家用計算機,這也不是什麼難事,這相當於分身有術。於是別人還在辛辛苦苦地用手打字,輸入姓名地址信用卡號的時候,你就把緊俏商品包圓兒啦。現在很多網站都想了不少辦法來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最主要的是方法是儘可能地降低這類秒殺手的單件網購速度,可是只要有商機,就有人動腦子利用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鹿死誰手,很難預料。估計這種鬥法要到共產主義才能結束,到那時“物質極大豐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誰還用秒殺呀。 排隊排到這份兒上,應該算是到了極致了吧,其實這不過只是些小兒科,掙點兒閒錢而已。聽說過有個價值一百萬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每天早上寫下六件最應該做的事,並爭取今天把它們按順序做完,第二天重複這個過程。使用這種方法工作和生活的人,提高效率不是按百分比,而是按倍數算的。如果你手裡有個價值上億的公司而且覺得忙不過來的話,試試這個方法,據說累試不爽。這應該是最經典的分輕重緩急排隊的方法,是不是真地值一百萬,那就看你在“最應該”和“爭取”倆詞兒上下多大功夫了。 下回內急排隊時,別光抱怨公共設施不足,也別非和廁所領導過不去,不如趁機琢磨幾個價值百萬的法子。第一轉移一下內急帶來的不快,二則,萬一要是真行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