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gra的博客  
大悲願船清淨信心而為順風。無明闇夜功德寶珠而為大炬。  
https://blog.creaders.net/u/2767/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gra
注册日期: 2009-08-30
访问总量: 48,57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本願海濤音
正信念佛偈
最新发布
· 本願海濤音
· 回向之原理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不分類】
【佛法与人生】
· 本願海濤音
· 回向之原理
存档目录
01/01/2012 - 01/31/2012
01/01/2011 - 01/31/2011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本願海濤音
   

本願海濤音

日文原著:稻垣瑞劍老師

編集校對:野瀨瑞默老師

中文翻譯:釋瑞覺

法雷創刊詞(1)

祖師 親鸞聖人的法身《教行信證》是無上甚深的法典,稀有最勝的華文。

《教行信證》即淨土真宗,淨土真宗即《教行信證》,即“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一真實信心,是超證大般涅槃的“法體圓成”、“果上顯現”的大法門。

然濁世群萌,穢惡含識,雖離九十五種邪道,雖汲龍谷清流,真者甚以難,實者甚以希,祖師的悲歎實在此。同志相集此處,協力探求祖師的真精神究在何處?深念佛恩,為報佛恩、師恩,發刊《法雷》,以圖法之久住也。

一九七七年 (昭和52一月一日

 

卷頭言(2)

凡夫連燒熱水的木頭都比不上,沒有什麼價值。如來是慈悲的父母,如來說我是如來可愛的獨生子。此處自有信心和往生的秘鍵。

“不會讓你墮惡處,一定救你噢!”

只有慈親才會如此呼喚地說。

所謂“真心徹到”,是指明白“慈親”時。所謂“金剛信心”,是指明白“慈親心”時。不為人父母,無法真正體會到慈親心為何。因此是通過親鸞聖人的“法語”,讓我們懂得慈親及慈親心。若無聖人的人格,若無聖人的法語,我們是無法信知如來和本願力的。得道的人在此,還有什麼好懷疑、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卷頭言(3)

拜讀聖典若不明白時,當重複地一讀再讀,直到讀到懂為止。以“我看不懂”,“我沒有時間”為藉口而不讀佛書,這是不好的。又有的人的心態是:“我已看過了”、“我懂得了”,就不再讀的人,這是無法真正明白聖典的真味的。

聖典不是用頭腦讀,不是用凡夫的智力讀,而是為著自己的生死問題,一面品味人生,一面拜讀聖典才是。

由於聖典的文字是如來全身的緣故,其光明一定會透入自己的身心。被光明透入的證據是,變得喜歡拜讀聖典,從中覺受到法喜,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受到苦中之苦,也會有想要拜讀聖典的心。這就是所謂的“法悅三昧”。

 

卷頭言(4)

淨土真宗不是以人去信佛為出發點,而是以如來的正覺,即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悲大願為出發點。

凡夫不是因為信了,因為獲得信心了,才得往生淨土的。我們唯是慶倖能聽聞到往生成就的相“南無阿彌陀佛”,此即是“本願召喚的敕命”,即是“他力”,亦即是“如來的本願力”。

有很多人聽聞佛法後,會有如下的反應:“我的心改變了”、“我的心變善良了”等等。諸如此類,其中有的或者只是模仿聖者,有的或者只是概念記憶,有的或者只是向人說名願力功德的結果。機的我們所應抱持的態度是:

“佛法不論聽多少,總是未聞前之嬰”。

 

卷頭言(5

當我們死的時候,會有天地仿佛在刹那間破滅般的無助感出現,因此若問:如果現在臨終的話,自己有的是什麼呢?除了絕對的暗黑、絕對的孤獨、絕對的無力感、絕對的恐怖外,自己是一無所有的。

思死!念死!無常的風是不擇時節的。讓無明暗夜放晴的是,唯有阿彌陀如來和本願、名號。

佛是至尊、至貴、無上者。“佛尊貴無比!”能這樣想就好了。

無事可說、無事可聞。

 

卷頭言(6

往生,並非因為凡夫的努力學習、努力思維、努力認為已經信佛,就可以往生的。

往生,乃因阿彌陀如來的超世稀有不可思議的悲智的“本願”言:“南無阿彌陀佛不會讓你墮惡處喔!”而得成就的。

因此,若沒有著眼在彌陀的正覺——本願力,而徒費周章在凡夫的妄念思維上繞來繞去的話,是白費心機的。

大哉!超世殊勝的本願,慈親悲智的真實心,佛意深遠,奧妙難思。此頁的內容,當千思、千思。

 

卷頭言(7

善導大師言:“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請蠓鸲鳌薄

然很多人學佛只求一己之解脫,無“教人信”之精神。其實無“教人信”者,亦即無“自信”者,真實信心必顯發於“教人信”。一切皆佛智光明所使然,是本願力的悲心故,佛法方能普遍永久。

此“大悲傳普化”的念力故,欲傳達此超世無上的妙法給世人者,在踏出第一步後,不思議的是自己的信心會增長,同時此世的苦惱也不再太以為是苦,這是不思議的佛恩在加被故。

光是喊苦,苦是沒完沒了的。以此苦惱的娑婆為道場,在此聞佛法,會突然發現“原來娑婆這麼有趣呀”。

任何人都可以到達這個境界,聽聞佛法聽到有此心境才可以。從今日起不要再說“啊!真苦呀!”,“真沒道理”,“好心被雷劈”的話了。

 

卷頭言(8

不要離“本願力”,不要離“呼喚聲”的“南無阿彌陀佛”,而焦慮著想要得到“信心”。“呼喚聲”中有安心、有信心、有往生。“白道”一方面被喻為“本願”,一方面被喻為“信心”,則是此意。

 “信樂(信心)彰於願力”(化卷)。這一句,萬劫方得一聞。

 “南無阿彌陀佛   一聞得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在此。這即是真正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十八願成就文)。

將心比心,將己身比慈親身,但聞不斷地呼喚著冥頑吾等之不可思議的大悲“呼喚聲”,即可得治萬劫渴。將己身比慈親身,即自成老實的念佛人。不要忘了自身立足何處?不要忘了自身是凡夫。思佛是慈親,如此後生一大事的問題自得解決。

 

卷頭言(9)

聖典是佛的全身,故當恭敬地拜讀之。

在拜讀當中,每一頁每一頁都有佛在傳達迅息給我們。這個或可說是靈感吧,這即是活潑潑地佛的光明。

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接觸到這樣地佛的光明,但是我們卻愚癡到忘記這個,而去傾聽世俗人無明暗的言語,讓煩惱燃燒自己的身心意,這是很可惜的事。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乃至)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往生論注》下卷)

只有拜讀聖典的光明,方能盡除我的癡闇冥。

 

卷頭言(10)

念如來,念“佛的無量功德力”,念“名願力不可思議”,念“念佛三昧”,其功德是無量的。憶念是“讚歎”,是“稱名”,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如來的名願力,能滅罪令得往生。

“啊!月亮好圓、好大呀!”,在觀賞月亮的同時﹐月光已滿入見月者的身心中。念“佛的無量力功德”時,佛的功德即能破闇滿願。憶念之外無信心,信心之外無念佛。此名“念佛往生”﹐亦名“信心正因”。

有“我還不太明白”的心態者﹐是還有想用自己的力量去除疑的反應,是尚未真正的敬信威神功德的六字明月。

佛之外無佛法﹐本願力之外無往生。

 

卷頭言(11)

凡夫費盡心思地想要出離生死,想要入涅槃覺城的舉止,就有如貓狗種種動作想要當人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所謂“難如登天”即是此意。人再怎麼想,怎麼作學問,怎麼認為已經信佛,不論人怎麼努力,不可能的事還是不可能。

因此,佛慈悲地為凡夫開“佛凡不二”的覺證,大悲無倦地發下超世本願,宣說:

“南無阿彌陀佛無條件地救度你喔!”

在這呼喚聲中﹐已經孕育著大信心、往生。佛心中早已含育著此。佛力不思議,所以我們只有是以“不思議”為不思議。所謂: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于安養。”(教行信證“化卷”)

 

卷頭言(12)

宇宙的廣大無限,萬物的不可思議,到底不是人智所能窺知。

在雄大的天地宇宙的面前,如人這樣的小動物,簡直就像毛毛蟲,像蚯蚓一樣。

佛智既深妙且廣大,有如宇宙般地深遠。故如來所言,既是佛說一定是真實不虛。

如來說的話,即是如來的本願,亦即是本願力。要知道人的智慧對往生成佛來說,是一點價值也沒有。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卷頭言(13)

  元旦日出 猶如正覺山上放光芒

《教行信證》“總序”之文言:“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難度海”,指生死苦海。試問,我們要如何才能度過此苦海呢?茫茫天地間,唯有“難思弘誓”,唯有“本願力”,方能度我們出苦海。“弘誓”廣大如虛空,具諸妙功德。《歎異抄》(第一條)中引述此道:“彌陀誓願不思議救助我,令遂往生”。

 故不用問要怎麼做才能給阿彌陀佛救度?要怎麼做才能得到佛的垂青?“難思弘誓”即是“誓願不思議救助”。這不可思議的佛智,“難思弘誓”,即是如來的無量力功德。當我們敬信一願力,自得安心安堵,這一切都是“難思弘誓”的力量所使然。

 

卷頭言(14)

本典(注﹕教行信證)“總序”言:“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確如此文所說,故不需再加上凡夫的冗文贅言來說明。莫要再多思慮,莫要再迷執。“無礙光”的躍動外,無破闇滿願。就是因為凡夫把稱名執為己有,把信心占為己生,所以才會落入迷宮,找不到路回家。

“無礙光明”,即佛的智慧光明。故凡夫若想用自己的力量來破無明闇﹐那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雖然“破無明闇”的智慧光﹐如陽光般每天地照耀著我們,但是仍然有人向外四處追求光明。

“無礙光”一旦滲透吾身,說時遲那時快,是人已在如來的攝取光中。這是什麼緣故呢,我也不知道,沒有人知道,有的只是一片光明獨用的天地。

 

卷頭言(15

信卷說:實語甚微妙   善巧於句義   甚深秘密藏

二乘有二乘的秘密,菩薩有菩薩的秘密,如來有如來的秘密。是故佛智不思議,名願力不思議。

凡夫想用凡夫膚湹脑持莵泶y佛智不思議的誓願,想要獲得信心求往生,這是不自量力故。殊不知凡夫所作的判斷,皆是相對的概念,是個死胡同。

所謂甚深秘密藏,是指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這是甚深微妙不可思議願力獨用的世界。凡夫莫要在此探頭,莫要再東張西望了。

 

卷頭言(16

親鸞聖人是先大信心決定,也就是先領受了佛心,即如來的大悲心徹入自己的身心後,再拜閱大藏經的。其時忽然發現到:

原來大藏經,文文句句都是如來大智海的波瀾,經經皆是本願海的顯現

聖人獲大信眼後揮毫所留下的,即是一部六卷的《顯淨土真實教行信證文類》(簡稱《教行信證》、《禦本典》、《本典》)。

我們先頂戴如來的大悲本願力後,再來拜讀《禦本典》、《和贊》等聖典,屆時自然也會有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的領受,也才知道原來《禦本典》文文句句皆是聖人法身的示現。

 

卷頭言(17

常可聽到聽聞佛法要不惜身命這句話,但是世事的種種勞苦煩憂,經常把人的一顆想要精進佛法的心給磨平了。

話雖如此,在這充滿苦惱的人生中,我們得以聽聞到大悲慈親的我能護汝之強而有力的聲音,這實在是慶喜中的慶喜。

經常抱持著盛者必衰,會者必離的覺悟很重要。

總之,這個世間苦太多了,而且是苦的非常強烈,苦不堪言。

一生勤苦,只須臾間。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卷頭言(18)

佛教不單只是“死”的解決﹐也不單只是求一己的安心立命而已。
    
所謂學佛,是依止已經解決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已經究竟迷悟染淨因緣的大覺釋迦牟尼世尊的教法,為了證入釋尊所到達的大涅槃境﹐吾等各自依止有緣的教法,或修聖道行,或乘如來的悲智本願力﹐學佛大悲心以成佛,這就是佛教。
    
“死”是我們最大的關卡,但是不必等到臨終,人在生平時即可得到“必至大涅槃”的自覺和保證,這是本願力的回向之益。
     
到大涅槃城,在此志願得到滿足,得行利他行﹐這同時亦是菩薩的境界。

 

卷頭言(19)

 “大信海”即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和贊》言:“信由願力所生起   念佛成佛乃自然”

“大信海”即如來的誓願海,不是凡夫自力的行、自力的善,亦非聖道門所講的有念或無念。此已超越凡夫的認識思維,已超越凡夫所有努力的界限。

因此,凡夫不用異想再加上絲毫自己的行動,不需抬出自己努力的成績,也不須向上或向下。凡夫唯一能做的,即以現狀“就這樣地”接受“願力自然”的攝持。故對凡夫而言是“易往生”。此即是受“佛的因緣法”同化、同調、被帶動往生。
    
所謂 “佛的因緣法”,即指“如來的大願業力”。

 

卷頭言(20)

用人的知見說明信心,說:“信心非這樣,非那樣,信心是這樣,是那樣”等,諸如此類的說明,往往是越描越黑,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若無敬信“佛的無量力功德”即南無阿彌陀佛,說什麼都是多餘的。敬信,指“聞信”,“聞信”即是被南無阿彌陀佛擺平了。

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佛,也因為不明白佛為何,故無法真正信受本願。

因此,學佛第一要務,當知何謂佛?不要再多走冤枉路了。

 

卷頭言(21)

   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是指一切眾生在未來一定可以得到大信心。因為如來的“正覺”超越時空,且常在現在之“一念”中,此又名“正覺一念”。

“正覺一念”流入凡夫的世界,在因果的法則中出現,故有三世十方的往生。三世的往生雖是各別,但皆不離彌陀的“正覺一念”。

正覺一念常住故,彌陀的名願力常住。覺知到本願力的時候,又名“歸命一念”。

 

卷頭言(22)

信卷》言:“信能永滅煩惱本”(華嚴經)
      
為什麼“大信心”能滅卻無明闇的煩惱本呢?若是自力的信心﹐不論此信心如何強烈,也無法滅去無明,拔掉“生死勤苦之本”。又因自力的信心乃凡夫一廂情願的信念,故無法得到真正的釋懷與安心。
      
佛的正覺力的“大信心”則不同。如來的無礙光明能破無明闇,凡夫則依此無礙光的利益,獲得威德廣大信。此“大信心”因任持著無礙光的功德力用,故能滅除無明煩惱本。
      
因此,在無礙光的貫徹身心處,念佛人還有何所求呢?大信心的威德,即是無礙光的威德,故凡夫的煩惱心中方能生出無限的感激,無限的慚愧,與無限的讚歎。這亦是天親菩薩之所以作“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緣由。

卷頭言(23)

雖然我們常常說要“報謝佛恩”,但是佛恩深重,難以窮盡。佛恩既深且廣,無涯無邊。
      
如來的大恩海所以深廣無涯底﹐只因是“誓願不思議”故,是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故,是阿彌陀如來有“無量力功德”故。
     
聖人有此切身之感,故教示我們“佛恩叵窮盡”(《淨土文類聚鈔》)。此一語中,有著一股說不出來的親切感。可惜大多數的人不知此句含意深遠,認為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聽聞”,用自己的力量去“信佛”,用自己的力量來“念佛”,所以根本談不上佛恩。佛也好,本願力也好,統統給拋到一邊去了。“他力”、“他力”,變成只是嘴上掛的口號。
      
禪宗裏有一句話:無一物中無盡藏,此句令人品味無窮。

 

卷頭言(24)

   淨土文類聚抄》說:“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看吧!此文中有的只是對“法”的讚歎,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在此處一覽無遺。

 但是,不舍自力心的人,看不到這點,只是一味地在“我還沒有得到信心”、“人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等的疑慮中掙扎。他們認為凡夫也該作點什麼才可以。所以在他們的眼中,“難思光耀”也好,“萬行圓備嘉號”也好,被看成是凡夫水準的價值。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往生一事完全是如來的誓願力,是大悲佛智的獨用。

眼光放高吧!眼光放高吧!當敬信佛智。

 

卷頭言(25)

        元旦朝日之光芒   照現今之靈鷲山

 “總序之文”言:“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行”是南無阿彌陀佛,“信”是如來回向的金剛信心,“行信”是往生的正因。南無阿彌陀佛(行)回轉流入眾生的心中(信),這即是大信。故說行即信,信即行,因此說:“唯崇斯信”。

祖師又言:“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崇信”,指因信心之體即南無阿彌陀佛故,眾生所領受的信心,即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的信心海,故言:“唯崇斯信”。自力的信心則無法如此。身為凡夫能夠信順此無法令人相信之法,這實在是連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

 

卷頭言(26)

 說法是為闡明及讚歎阿彌陀如來和其本願,此外是無“法”可說的。由讚歎處,眾生能獲得信心。

身為信心的行者,當被人問到“信心是什麼?”的時候,除了讚歎阿彌陀如來和其本願名號外,再無別話可說,別念可想。

在凡夫的知見義解中兜轉的人,是無法至“無上淨信之曉”的。所以好好地研究“佛智和凡智”、“佛心和凡心”、“悟和迷”,然後深深地思量自身能力的話,自然知道敬信弘誓本願力。

“妄念是凡夫的自體,妄念之外無別心也”。

此法語發人深思。

 

卷頭言(27)

信心的功德,即名號的功德,此即是誓願的力量故。

“總序之文”言:“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文類聚抄》言:“萬行圓備嘉號 (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對照此二文,自得右述之意。

然而有很多來聞法的人,被誤導為:只要獲信就能往生,因此紛紛焦慮地想要早點得到信心,而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自力呦氲娜μ住

本法門的重點不在於“獲信”,而在於“聞信”名號的由來。此即所謂的“信心”,此又名“聞即信”。因為由“聞”中自然會生起恭敬“心”(信)來。故知信心不是凡夫自心所捏造出來的產物。

 

卷頭言(28)

反宗教者姑且不論。為了“後生一大事”賭著身命不斷地求道聞法的人當中,最後依然疑雲不晴而煩惱苦悶者,為數不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耗費了鉅資,到頭來仍然是一頭霧水的求道者,其境遇實在值得同情。

同千萬的人說法結佛緣,不如培養出一個真正的“信者”,相信聖人也樂於如此。一個真正遇到如來大悲誓願的信者,其功德無量無邊。

“如來為了我一人而千辛萬苦”。因此,說法者要心存佛弟子的念力,說法時要照顧到在場的每一個人。

 

卷頭言(29)

“菩提”,乃“覺證”的境地,又名“涅槃”。菩提是Bodhi,意為智、覺、道,此是法界體性即絕對的真理以人格出現的境地。

聖道門的修道者,透過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個階段,努力精進想要證入佛果。對凡夫而言,這非凡夫的能力可及。

曇鸞大師在《論注》一書中,解釋“菩提”為“無染清淨處”,此意謂法藏菩薩為令一切眾生得安穩,故成就了此世界。

菩薩非為自身的享樂而成就此“清淨處”,大慈悲心乃為一切眾生在著想,故此大慈悲心又名“無染清淨心”,又名“安清淨心”,又名“樂清淨心”,又名“佛心”。法藏菩薩為眾生成就菩提的同時,亦是大慈悲心得到成就時。

 

卷頭言(30)

善導大師言:“到處(六道)無餘樂,唯聞愁歎聲”(“定善義”) 。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有點厭世,其實這是人生的真實相。把人生當成快樂,一味地在此中求樂的人,是醉生夢死的迷糊人。古語說得好:

“世無常   透徹此   春彼岸”。

知道人生是苦,且是苦不堪言的人,才會真正老實的學佛。

不念“死”,不追求涅槃的人,是無法感應佛心的。唯有舐著業苦的人,方能知道原來本願不舍苦惱之我,是為我一人而有。

身在煩惱和痛苦中的人,面對如此無條件地,就這樣地救度我的大悲慈親,唯是感謝,唯是慚愧。

 

卷頭言(31)

     “真佛土卷言:一切眾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

觀見佛身者即見佛心,佛心即大慈悲,佛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

凡夫雖無法以肉眼睹見佛身,但是依著如來的本願力,凡夫可以見佛心,此即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阿彌陀如來將一切的功德,成就為口業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如來的口業功德。因此,不是凡夫的稱名得往生,而是“聞信得往生”(聞信往生)。

聞信是如來的功德,乃本願力所使然。

 

卷頭言(32)

淨土真宗的“佛性論”非常難。“南無阿彌陀佛”(大行)即往生的真因,故名之為“大行佛性”。又“大信心”即往生的正因,故此名為“信心佛性”。如來的“大慈大悲”具令一切眾生往生成佛的力量,故“大慈大悲”亦是佛性。

   又“如來”即慈親,慈親在,孩子(眾生)得以成長成佛,故“佛性”即“如來”。又“如來”、“涅槃”不二,故“涅槃”即“佛性”。

   又眾生依憑佛的“本願”成佛,故“本願”即“佛性”。又依如來的“真實”得救度,故“真實”即是“佛性”。

   聞“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生信心處﹐有著活潑潑的“佛性”。

 

卷頭言(33)

善導大師的“六字釋”言:“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親鸞聖人解釋此為:“歸命者,本願召喚之敕命也。言發願回向者,如來已發願回施眾生行之心也。”

自力的宗旨(聖道門)所講的“發願回向”,是指眾生廣積善行回向給佛,回嚮往生淨土。但在淨土門,這樣的心態則屬於十九願。聖人在此清楚地表示,在眾生回向之前,佛已經先我們一步,為我發願,並將往生成佛的“行”回向給我了。當我歸命“敕命”時,在歸命的當下,即已領受如來的“發願回向”。

    如來呼喚我:“汝正念直來”,此“呼喚聲”即是如來的回向。故關於“南無”(歸命)二字,善導大師將之解釋為“歸命”及“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此“六字釋”的意旨在教示我們,往生正因的“信”“行”皆由本願力所回向。故聖人詮釋“歸命”為“本願召喚之敕命也”,詮釋“發願回向”為“如來回施眾生行之心”。

 

卷頭言(34)

“六字釋”是善導大師在“玄義分”中,向聖道諸宗之輩們所作的獅子吼。親鸞聖人在“行卷”中解釋此為:“是以歸命者,本願召喚之敕命也”。

“歸命”,歸順之意,即歸順佛說,亦即信順“本願召喚之敕命”。善導大師所作的“歸命釋”,是眾生歸順佛說,因此是眾生的動作,是眾生的信心(以機為主)。但是聖人解釋此為:“歸命是本願召喚的敕命也”,即是把“機”(信心)解釋成“法”(敕命)(以法為主)。此即是有名的“法體釋”,這裏有著聖人很親切的心意。倘若此中還有著絲毫“我在信”的念頭在,則是落入自力。

所謂“信”,是敬信如來的慈悲,敬信到極點處。因此,這樣的“信”是信而無信的功績。在歸命的同時,已回到本願召喚的敕命,所以是無我相。這同時也是詮示“敕命”和“歸命”之間沒有“我”,沒有任何自力的產物。這不夾帶任何一物的真空狀態的“歸命”,即是“本願召喚的敕命”,這裏有著非常深遠的涵意。

 

卷頭言(35)

在真宗學中,最令學佛人困擾的問題,且也是最難過的關卡,即是“念佛”。自古以來將“念佛”和“信心”的關係名為“行信論”,學佛的人往往得花上幾十年的光陰來研究此問題。

但是,立足於“大悲心”,先聞“本願的生起本末”,從大處高處來看此問題的人,即知行信論是“大信海中的行信論”。透徹此點者,即能明白淨土真宗以“信”之一字振興一宗,同時亦能頷首原來《教行信證》是由大信海所流露出來,亦能領解法雷學派所講的五願是由本願三心所開演出來。

此即所謂的“真宗眼”。

 

卷頭言(36)

“本願力”是“法性直爾”的示現,但是“法性”非吾人凡愚信心的物件。故“一如法界”示形為方便法身,為法藏菩薩。

法藏菩薩在因位超發本願,此大慈悲的本願,正是我等信心的泉源,正覺圓滿的阿彌陀如來,正是我們的慈親。

因為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全體,化為本願召喚的敕命“南無阿彌陀佛”來呼喚吾等,頑強愚鈍的我們,方才被此“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喚醒得“至心信樂”。

淨土的法門以“情”趣入,人非玩弄文字哲理可獲救,此處有著學者們的陷阱。

 

卷頭言(37)

元旦旭日照萬物,紫雲處處顯光明

佛教徒若用“喔!又來說法了?我倒要聽聽你說什麼來著”的心態去聞法,無論這人走到哪里,都無法聽聞到真正的佛法。用這樣的心態是聽不到出離生死之道的。

億劫也難遇聞的佛法,萬劫也難得到的信心,是“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的。自己所造的罪業怎麼辦呢?無始以來的罪業,會因為“我懂了”而消失嗎?會因為“我明白了”而沒有了嗎?“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的。把凡夫“我懂了”、“我明白了”拿掉時,還剩下什麼來著呢?

所謂凡夫,是妄念的結晶體,妄念以外無別心。“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那究竟該怎麼呢?怎麼辦、這麼辦、那麼辦也不管用,有的只是“地獄必定”的事實。“地獄必定”是不論你如何掙扎,如何焦慮,不論你怎麼懂怎麼明白,結果都只有一個,“地獄必定”。救助“地獄必定”者,唯有如來的“本願”。

 

卷頭言(38)

當被人問到:“說說你聞法的心得”時,如果連一句話也講不出來,這是沒有信心的表示。又聞法時,若有想要多聽一點的心態,這樣的人是無法得到大滿足的。這樣的人即使聞到“佛心  佛力  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一語,也是無動於衷的。試問你到底要聽什麼呢?即使為你說法,最後你也只是留下一句“喔!是這樣呀!我懂了!”而已。“我懂了”也不行,“我明白了”也無用,是“依本願力往生”。

“依本願力往生”一入心中,即能知佛智不思議、願力不思議,而能敬信本願力“真不思議”。敬信,敬信,直到敬信的極點者即是信心。

本願力是敕命,敕命能為我們的信心,敕命就是信心。說“要獲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的人,是往生無期的。當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認為“如果得到信心的話”就可以往生,“如果念佛的話”就可以往生的人,不論你再加上多少個“如果...的話”也沒有用的,只要還有“如果...的話”,是無法往生的。

 

卷頭言(39)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即依本願力往生;“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即依佛智不思議消除罪業。罪業消除得往生,此即是佛法。此兩句是淨土真宗的精粹,除此之外沒有淨土真宗。認為“要獲信”,“要念佛才可往生”者,皆是自力。

“他力”,即佛的本願力,即“難思弘誓”。名號即“無礙光明”。有“本願”和“名號”,還有什麼不滿足呢。此可治萬劫之渴。“本願”“名號”,名“佛法力”,佛法力不思議。在佛法力之前,諸邪業系亦如晨曦前的露珠般,無影無蹤。

“本願”“名號”,即“法”(他力),我們乃依“法”,聞“法”,讓“法”磨平去往生,此又名“佛智不思議”。知“佛智不思議”真“不思議”者,即是信心,此乃報土之因。

“本願”“名號”,即是佛力,非佛力我們無法得佛果。把佛力如實地傳達給眾生的就是淨土真宗。

 

卷頭言(40)

很多人有這樣的心態:“怎麼做才可以往生?”“怎麼樣才可以往生?”。殊不知對無能為力的凡夫來說,“怎麼做”“怎麼樣”也行不通,只能“就這樣地”而已。是“就這樣地”往生的。但是光是嘴上掛著“就這樣地”也是不行的。什麼是“就這樣地”呢?若沒有用十年、二十年下苦功夫去思維,則無法得知“就這樣地”的真意。

“就這樣地”,即本願力。認為“要獲信才可以往生”,“要念佛才可以往生”的人,是無法知道“就這樣地”的。

凡夫的思考皆妄念,妄念之外無別心。淨土不是人以為可以往生就去得了的。往生,是佛智不思議的力用。難道你不覺得凡夫“就這樣地”往生是不思議嗎?“佛心﹑佛力﹑本願力”,一切都是不思議呀。

如來,“不思議”。以“不思議”為不思議的就是信心。坦認“妄念之外無別心”,舍雜行雜修之自力心,專敬信本願他力的就是信心。

 

卷頭言(41)

所謂“六字釋”,“六字釋”不單只是文字的解釋,“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即“六字釋”,又阿彌陀如來的“依正覺的功德力往生”,也是“六字釋”。此即是淨土真宗,是他力,是越聽聞越撼人肺腑的大真理。

此震撼人心的真理是什麼呢?即阿彌陀如來的“自利利他圓滿之正覺”。

南無阿彌陀佛的真理,乃驚天動地的大真理。作“六字釋”首先要著眼於此才可以。

法界萬物本“無我”,乃無我的“大悲”;亦是“無分別”,即“無分別的大智”。“無我的大悲”和“無分別的大智”即“法身佛”,此又名“法性”,又名“真如”。真如的德用(力量﹑功德),毫無保留地化為人格顯現出來的佛,即是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將所有功德,成就為“名”、“聲”,此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六字名號,不是凡夫世界的產物。

 

卷頭言(42)

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即願令眾生聞信“南無阿彌陀佛”,並將之迎到極樂,此即是“本願”。因此“本願”和“名號”乃不二一體。故“六字釋”是本願論,敬信本願力,即是“六字釋”。

提到“六字”,很多人都視六字只是普通的六個字。視六字為無生命者,則無法懂得“六字釋”。

六字名號“活”潑潑地在躍動,自無始的久遠劫以來,一直活躍至今。其生命與天地同共(是無量壽),其全體乃不可思議的功德。大多數的人皆認為:如果自己念佛了,可用此念佛的力量去往生。有此心態者,皆為二十願的人。

第十八願的信心,第十八願的念佛,和倫理道德的行為(即認為要自己信了,要自己累積了念佛的功德才可往生)完全不同。如來的行有如來在實踐,此即今現在明示於此之“本願力”,亦即是今日我等之“念佛”。

 

卷頭言(43)

即使在熱心聞法的同行中,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心態,即“那個也知道了”、“這個也聽過了”,但就是無法安心。其實這樣的人,是佛法還沒有真正的聽到,尚未真正的懂佛法。他們對於法門教義或許略知幾分,但最重要的一點即“佛的尊貴在哪里?”,卻還沒有真正懂得。

所謂“佛”,是已覺證“心性”、“法性”,是“無我”的大悲者,是“無心、無分別”的大智者,是已覺證“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覺者。

“佛的尊貴”在於佛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在真如涅槃境界裏,眼睜睜地看著眾生在苦海中自業自縛。

佛之所以為佛,是佛在正覺圓滿的同時,立即從正覺法界(自利)回入眾生界(利他),引導迷執的眾生,信知本願名號,至往生成佛,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視眾生如己子)是佛可尊可貴之處。

正因為如此,不知佛的尊貴為何者,是無法領受信心的。唯有多聞佛法,直到明白“佛的尊貴為何”,否則無法渡生死苦海。

 

卷頭言(44)

很多人不知道“佛的尊貴為何”,居然也在說“我罪業深重”,這都是概念化的“罪業深重”。不知佛的價值為何的人所說的“罪業深重”,都是有口無實之言,不知“白”者,焉知“黑”耶?

以“六字釋”為例,正因“感謝”的南無二字,不離“必救你喔”的阿彌陀佛四字,所以“機”(南無)(信心)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法”(阿彌陀佛)(必救你喔)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此名“機法一體”,“二利圓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機法一體”、“二利圓滿”的佛,此是阿彌陀如來尊貴無比之處。

 

卷頭言(45)

“無我的大悲”和“無分別的大智”,乃法界的實相。聞“實相”即南無阿彌陀佛而生信時,這即是往生正因,淨土真宗除此無它。

如何聞信南無阿彌陀佛呢?即“本願真不可思議”,就是聞信。

如何念佛呢?即“南無阿彌陀佛真不可思議”,就是念佛。

如此以外的信行,皆是自力的信行。

聽人講解自力和他力,往往會有“懂了”的心態出來,但事實上卻還在自力中。不明白“佛的至尊至貴”者,皆是自力。深明佛者後的思惟才是他力,深信這點後的念佛才是他力。

 

卷頭言(46)

念佛的生活,即是在如來慈光中的生活。此中,身心由於受到如來慈悲攝受的緣故,自然而然會無怒﹑無諍﹑無委屈﹑無不滿,心中常持平和,這同時亦是健康長壽的根本。

一忘記如來的慈悲,人即會落入“我欲”(貪瞋癡)的生活,而產生憤怒﹑爭執﹑怨恨﹑嫉妒﹑孤獨﹑寂寞等心境出來。生活中一貫以慈悲待人的話,自然無後悔,也無憤怒。

我欲一出,因為己身是有礙的存在,一旦不如己意,即會引起葛藤糾紛。若只是一味地付出不求回報,自得平和。若是對方真是不可理喻的話,就只好默摒之,任隨其便了。

一味地付出,不求回報的生活,是領受佛心後的生活,亦即是慈光中的生活。忘記此,不實踐佛法時,人生自然會有葛藤悲哀產生。

沒有比慈悲更尊貴的了,不管他人如何中傷批評,如何惡口誹謗,自己的心中是如何地氣憤悲傷,由慈悲心出發行動的話,那不就夠了嗎。

 

卷頭言(47)

安樂集》言:“若機教時乖難修”。“機”,指十方群生海是極惡最下的一機。“時”,指五濁惡時惡世界。“教”,指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真教。為拯群萌而示現到此世間的教法者,即是淨土真宗。忘記此三點,人就會自哀自歎地說得不到信心。

親鸞聖人在“教卷”的結語時說,淨土真宗乃“時機純熟之真教也 ”。真正洞達自身之“機”和現世之“時”者,不論是誰,皆能進入此“一乘究竟之極說”,“凡夫直入之大道”的。

   為此機而有此法,此法但為此機,此名“一機一法”﹑“一法一機”。

機教不相應的話是無法得道的。

卷頭言(48)

天地萬物不可思議。

“不思議者,不知其所以然,然者不思議”(僧肇)

天地萬物,既不是神創造,也不是由什麼造物主所創。既不說從何時開始有,也不說何時會消失,乃“空﹑假﹑中”三諦圓融之相,是無始無終的。不論人智再如何絞盡腦汁,學者再怎樣竭思絕慮,也無法真正知道天地萬物的真相,故說是“不思議”。

天地萬物不思議。在佛教則有五不思議。(《論注》言:(1)眾生多少不可思議。(2)業力不可思議。(3)龍力不可思議。(4)禪定力不可思議。(5)佛法力不可思議)。

 

卷頭言(49)

“轉”二乘人天的“雜善川水”,為大智大悲“本願真實大寶海水”者,即是選擇攝取之白業。敬信“不可思議的大悲召喚的敕命”是“不思議”時,即是此“轉”得成就時,此名“無礙佛智”。

有“我聽懂了”,“我生信了”之念頭者,則遇不到妙願力。以“不思議”為“不思議”,此非凡夫之力可及。

此“轉變一念”,名“能生清淨願往生心”,又名“金剛信心”。

敕命即是“白道”,白道即是“信心”。

 

瑞劍老師圓寂的報告(50(野瀨瑞默老師)

稻垣瑞劍(最三)恩師,自去年初夏以後,法體即現微恙,其後專心靜養,有一段時間稍有好轉,但是情況不是很穩定。到了年底終於抵不過身體的老化,在一月十三日淩晨零時二分藥石罔效,在家屬們細心的看護下,終於以滿九十五歲(虛歲九十七)的高齡在神戶的海星醫院安祥圓寂。今不學在此追思老師生前的殷勤教誨,謹捧哀悼之意。

老師的遺體直接由醫院咚偷椒ɡ讜^,十四日入殮完畢後,棺木移至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神戶別院,那晚在別院舉行了守夜,隔天(十五日)中午,在本堂隆重地舉行了莊嚴的告別式。

參加葬禮的人,有遺屬的長男弘一夫婦,及匆匆歸國奔喪的次子久雄氏(在英國倫敦大學執教)、孫兒女們、親戚一同及各界代表們等等。又為追慕老師的遺德,從全國各地趕來奔喪的,有各界階層人士及善男信女們,本堂擠滿了人潮。

首先依程式內容進行,先是配合行事鐘的鐘聲,導師及諸僧入堂就座後,由上野謙二治喪副委員長宣讀開式辭,繼由本山頒贈“院號”給老師,老師被追諡為“護城院”。接著誦“歸三寶偈”、短念佛、回向、三奉請。

導師燒香完畢後,由(一)成德學園校長,柴野文夫氏。(二)弟子代表,井上善右衛門氏。(三)法雷會總幹事不學等在靈前致悼詞。然後誦“正信偈”、念佛、和贊、回向。

在緩慢莊嚴的誦經聲中,先由本山來的代表上香,繼之由桂乘勝治喪委員長、遺屬、各界代表、最後是各善男信女們,大家排長龍式地一個接著一個上香。下午二點,在圓滿了所有程式之後,導師及諸僧退出,喪禮到此暫告一段落。

最後,大家到棺旁為老師的遺體上花,作最後的告別。這時候由遺屬們領先開始上花,在隆重莊嚴的氣氛中,不時傳有啜泣聲,列席的大眾大多目中含淚,大家一個一個地供花,同老師作最後的告別。

終於棺木被移上靈車,在此桂治喪委員長,向在場的大眾致閉式辭,然後在大眾莊嚴的念佛聲中,靈車緩緩朝著荼毗場,六甲山鵯越齋場出發。這一天,神戶地區是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到了傍晚,神戶市內開始下起雨來,但在齋場卻是飄下難得一見的鵝毛大雪,這幅情景,有如是淨土的清淨功德在莊嚴老師的圓寂一樣。

老師的院號法名是,

“護城院  釋瑞劍法師(生於明治十八年十月五日)

昭和五十六年一月十三日往生  享年九十七歲”

老師將近一個世紀長的生涯,終其一生皆不離正法的鑽研與弘宣。老師一生鞠躬盡瘁于弘揚先師  桂利劍老師所傳承的清流法雷學派。為報佛佛祖祖的鴻恩,如烈火般的燃燒自己於弘法利生上。其間受老師教化的人,國內海外不知其數。老師所發表的著作,合英、日文大小冊共近八十種類。現在,人間失去這樣偉大的老師,這不止是佛教徒的悲哀,同時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悲哀。特別是平時受教于老師的人,大家所受到的衝擊悲痛,有如是喪嚴父失慈母,有如是天崩地潰,日月黯淡無光一樣。

但是我們不能老是停留在此悲痛中,平時老師的教誨,是要“學佛大悲心”,決定自身的往生,精進於大法的無盡流傳,這才是身為佛弟子該盡的本份。因此願不忘師言,全力以赴。

老師在靜養期間,曾真情地流露道:

“法雷的法燈一定得無盡地傳續,法雷的法燈若明滅,第一個最傷心的會是利劍老師”。

原來老師經常“心”系著先師的“心願”,一直抱持著“顯揚祖風”、“令法久住”的心願。現在正是我等同心協力,以師“志”為己“志”,來完成老師心願的時候。

願秉承老師的遺志,繼續月刊《法雷》的發行。同時,一邊整理老師的遺稿,一邊將整理好的文稿繼續發行。願大家能一如往常,繼續給與支持和賜正。

老師在越不惑之年時,曾披瀝道:

“乘悲翼還來穢國  遊法界化導群萌

樂哉快哉如來行  人生將瞭望洋洋”

即如此詩所言,老師浴身在往相回向的大慈“大信心”中。

又到了晚年時,老師將不久于人世的心境流露如下:

“每見翔空之飛鳥  即思乘願遨天日”

又老師也將自身對此世依依不捨的情懷,率真地以詩歌表達出來:

“吾無絲毫想死心  對世亦存留戀情

   力量漸失緣已盡  淚光中見此身散

身雖枯萎似蓮花  凋謝時即浮起時

世緣盡時但生喜  蓮花落時即浮時

極樂界中有慈親  靜待浪子回故鄉

等待不及出差來  六字名號伴我歸”

此詩同時也是老師“平生業成”、“不來迎”(常來迎)的述懷。老師現在正乘著願力,參加園林遊戲(還相回向)的如來行吧。

又有關老師的生平事績等等,日後會發行法雷特刊,《護城院  釋瑞劍法師追悼紀念特集》作專題報導,屆時敬請大家多多支持與賜教。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卷頭言(51)

生老病死乃家常   無量壽光大生命

大道超越老病死

專念南無阿彌陀  極樂路開不用愁

善惡念信皆全拋   明月一輪光皎皎

跟著行大道者走   耽心安心兩皆消

不用害怕不用愁   大悲慈親等著我

 娑婆遇慈親   凡夫得成佛

慚喜交加    愧喜交加

 

卷頭言(52

世界上最偉大的聖人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如來是阿彌陀如來的化身,釋尊在經典中告訴我們說:“信阿彌陀如來(本願名號)的人一定往生淨土。

阿彌陀如來乃慈親。一旦往生淨土,阿彌陀如來及釋迦如來雙雙迎來,讚歎道:

“來得好,來得好。“

往生即成佛,讓人既感恩且慚愧。

 

卷頭言(53

一旦大限來,腦中變空白,心如萬馬奔騰,所有的記憶,所懂得的佛法,統統銷聲匿跡。

又受病魔折磨的人,全身但出冷汗,光是呼吸都成困難,有眼已無法見物,有耳已無法聽聞。

即使情況如此糟糕也不要害怕,生平所信賴的“願力攝取”,乃真實不虛故,慈親不離身旁。

人不到絕對無力的地步,無法得知本願他力的慈悲。

“死”是嚴肅的事實。

 

卷頭言(54

往生“極樂”,要“真的樂”才算數。

“極樂”的“樂”,是往生人心熏如來的大悲心,自在地遨遊法界之樂;又還歸娑婆,是受苦不以為苦,在苦中說法,此中自有法喜,法“樂”無限。

去了又來,來了又去,來來去去無窮際。一面體會本願力,一面開示本願力,此乃無上之“樂”。

 

卷頭言(55

眼一張就是地獄業,耳一開就是地獄業,心一動念就是地獄業。作善事也是地獄業,作惡事更不用說。

若不聽“聞亦未聞”的佛法,會更加聽聞不到佛法。自以為“聽懂了”也不行,自以為“生信了”也不行,自以為“能往生”也不行。凡夫的種種處心積慮,根本幫不上忙。

“願力攝取”,南無阿彌陀佛。

“佛智不思議”,南無阿彌陀佛。

 

卷頭言(56

記住的東西會忘記,思維的東西會消失。心之水溝再怎麼掏挖,跑出來的東西,儘是貪嗔癡的三毒五欲蟲。

“我懂了”、“我起信了”、“我念佛了”,“我”一出的話,皆是自力。自力是無法得救的。

本願力是“回向法”,教行信證皆“回向”。回向是“願心”、“大悲心”。發遣(釋尊)、召喚(彌陀)皆回向。

 

“盡界皆是法王家,被喚回歸慈親鄉”。

 

卷頭言(57

聖典的文字,不單是如來的“言語”,同時亦是如來“自身”。唯有大慈悲心方能傳達大慈悲心出來,所以大家恭敬地拜讀佛語,自能獲得“信心”。

《教行信證》的文字,是如來“法身的光輪”,是“佛智”,是“大悲心”,同時亦是聖人的“法身”。所以每次拜讀時,常常會有“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的體會,文字會主動來教人。

拜讀聖典三遍、五遍,又或是持續三年、五年、十年,還有看不懂的地方時,耐心再拜讀,在第三十年,又或在第五十年後,文字會主動來教人。聖典就是有如此不思議的功德力。因此不要光是聽聞就好,拜讀聖典也是非常重要的。

 

卷頭言(58

一聽人說:“不要執著語言文字”,有的人就會刻意地不去聽聞佛法,並極力地排斥語言文字。如此,不聞思修,只是一味地要舍去語言文字等的反應,都是只聽到“話”而沒有把握到“話意”的緣故。

佛語即如來的話,舍去佛語要到哪里遇佛法呢?如來的“話”即是“如來”,是“法”,是“佛法”。

視佛語如同如來時,即無執著語言文字。視佛語為如來時,即遇活潑潑的如來,當下即被如來攝取在懷。因此,唯是老實地信順佛語、佛教、佛願。

 

“老實信順佛言語  自能常垂恭敬頭”

 

卷頭言(59

有的人認為:“如果學佛什麼行都不修的話,沒有資糧,如何往生?”

懂佛的人自會憶“念佛”,憶念不斷的人,佛法光明自然融入其血液,貫通其全身,並從其身口意三業流露出來。

光是用凡夫的知見義解去理論、行動的人,都還尚在佛法的門口。身心都是佛法時,即是本願力徹入全身時,亦是被“佛智不思議”同化時。

諸如生死的問題,這不是用人的智力知見就可解決得了的,依佛力得解脫自在時,即是離生死時。心中執著好壞善惡,懷疑佛力、佛願者,生死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卷頭言(60)

佛的“一言”“一語”中,含藏著無限的法味。又無窮的法味,盡攝在“一句”中,此即是佛“語”,佛“教”。因此,知道很多句也好,知道一句也好。一句是“一無上”,千句是“千無上”。真的明白“一句者”,一生解脫自在。

那麼,什麼是本願力表露無疑的“一句”呢?人人各自依著有緣的“一句”離生死,即使是暗記了千億萬的偈文,若沒有遇到能解決後生一大事的“一句”者,那千億萬的偈文對他來說,是什麼價值也沒有的。對真的明白佛心的人來說,“若不生者”、“汝正念直來”等,皆是無上至寶的“一句”。

有些說法的人雖然很有學問,卻沒有受用佛心。反而是來聽聞佛法的同朋,透過說法者的法語,先感應到如來的大悲心。此中道理發人深思。

 

卷頭言(61

“真理”、“法性”等字眼對凡夫來說,好像似懂非懂,其實是不懂。因為“真理”具有無限的深度和廣度,用凡夫有限的智慧,以人的哲學就想要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即使是花了千萬年也還是行不通。

有智慧的人,則相信已洞達了宇宙真理的佛陀,完全依止佛的智慧、慈悲、本願,凡夫方能真正地進入真理的世界。

“真理”和“涅槃”是如來,如來是“真理”,是“涅槃”。如來是“真實”,是“真生命”。

 

卷頭言(62

知識學問不是“道”。有很多學者誤以為自己所累積的知識學問就是“道”,自己是得道的人。可是當你將參考書和注釋書從其身上拿走時,卻一個所以然也講不出來。這樣的人很多。

安心的世界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當你把所聽到的、所記得的全部拿掉時,剩下的是什麼呢?有的只是不安、無助感吧?若是有這樣的心境者,是還未真正地遇到“如來”,還未真正的領受“本願”。

當人捨棄所知道的一切學問、概念後,而尚還有本願力溫馨的安堵感在時,這才是真真正正得到佛願力回向的人。

 

卷頭言(63

親鸞聖人在《淨土文類聚鈔》一書中告訴我們:

 “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

此句法語,是聖人大信海的全部,是聖人的渾身之力,是聖人的生命,亦是如來的全身,一句治萬劫渴。

人知道很多也是地獄必定,種種思維也是地獄必定,行善也是地獄必定,為惡也是地獄必定。

此“一句”中,完全沒有凡夫的判斷,沒有凡夫自力的思量。此聖句即是對佛德的讚歎,對如來功德力的稱揚。如來的生命躍動在此中。因此,還有何擔憂,還有何所求呢?

 

卷頭言(64

由於誤執“要獲信才可以往生”,所以有人就焦慮地想盡種種辦法要趕快獲信。其實,那樣的“信心”已經變質為某種固定的概念,是死的東西了。不明白這點的人,才會拼命地想要去握、去抓、去得“信心”。這樣的心態,就有如人瘋狂地想踩住自己的影子一樣,但是,不論他多麼努力,捉不到的東西還是捉不到的。

要知道,“信心”不是某種固定的物體,而是佛心的功德力。“信心”唯是如來大慈悲的耀動,是此耀動讓凡心生動起來。

唯有如來大慈大悲的耀動,方能救度我,方能轉此迷妄的心敬信如來。故“信心”是“如來力“,是令凡夫敬信的力用。

“信心“,乃如來悲智的躍動,是大悲慈親的念力。

 

卷頭言(65

隨著東西文化的不同,時代的遠近,及人類教育思想的異同,宗教也跟著多樣化。觀看世界史,每個王朝都有其榮枯盛衰,其興廢的因素不同,無法一概而論。但是以下三點,不論是什麼時代,什麼國家也都適用的:

1)“善因善(樂)果,惡因惡(苦)果”的因果法則。無始以來,萬物依此因果法則在生成流轉,無有停時。

2)法界的真理,即“無我的大悲”和“無分別的真智”,這是最高善的實相,完成此最高善的人格者,唯有佛陀。

3)凡夫的自體與“無我的大悲”背道而馳,故凡夫無法證得“無分別的真智”。事實上,凡夫二六時中皆依著貪欲、嗔恚、愚癡(邪見)在起煩惱,每天無時不刻地在造八萬四千罪業。

以此三點為前提,試問凡夫要如何才能解脫生死,到達最高善的涅槃境地呢?只有《教行信證》的宗教“淨土真宗”,方能給凡夫真正的答案,在此可見到親鸞聖人偉大的人格。

 

卷頭言(66

本願在何處?願力在何處?不妨親身地體會找找看。

當切身的感受到“南無阿彌陀佛”是大悲的音聲時,其處即有願力,即有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若沒有此切身的感受,本願也好,本願力也好,南無阿彌陀佛也好,對他來說,都只不過是個名相而已。

佛法並不是佛教學,而是實踐學,是生死解脫的要法、要道、妙術。妙術即是捷徑,此是唯一的大道,當善自深思此處。

 

卷頭言(67

真宗的根本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本願”,是阿彌陀如來的無我大悲及無分別的真智,這同時亦是彌陀功德力的顯現。此本願就叫“南無阿彌陀佛”。

一聽到“本願”,即知憶持佛的“無我大悲”,一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即知念“無分別的大智”。我們是依如來大悲大智的功德力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所以這個又名“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

親鸞聖人在《和贊》中言:

“自利利他二圓滿     歸命方便巧莊嚴(南無阿彌陀佛)

心念言語雙泯絕     歸命不可思議尊“

因此,沒有必要悲歎道:“無法安心”。

“大安心”乃超越“安心”與“不安心”,此可在“南無阿彌陀佛”中領會到。

 

卷頭言(68

淨土真宗所說的“聞”,不是指“我”的聞,而是指“無我”地敬信敕命的“本願力”,敕命的“南無阿彌陀佛”。此敬信的透徹處即名“聞”,名“信”。不明白此中滋味者,“二河白道”對他來說則失去生命。我們是在《大經》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的“聞”字處,聽到敕命的。

“聞”之一字,是淨土真宗的極意,是往生淨土的秘鍵。

當被人問到“你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時,一句話也答不出來的人,是因為還有“我”(自力)的緣故。認為“我的信”就是“信心”,“我的聽聞”就是“聞”的人,這都是內心深處還有自力執心的緣故,如此之人是無法真正明白“他力”的。

 

卷頭言(69

有的人雖然聽人講解《淨土三部經》時會感到很好,但是他卻無法發自內心真正的起信。試問要怎麼樣才能真正的信呢?

祖師聖人自身信此法,並由“信”之一字留下《教行信證》一部給我們。因此,我們唯有敬信祖師聖人的人格,方能相信無法相信的“法”。沒有遇到可相信的人格的話,是無法真正對佛法起信的。

我拜讀祖師聖人的聖典已七十年,是愈拜讀愈覺其奧妙非常,越深研越感其高深無窮。聖人非泛泛之輩也。

 

卷頭言(70

父母心念孩子,孩子心念父母,如此才是真正的“親子”。

如來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如來,如此才是真正的“親子”。佛法除此無它。

“憶念”即是“信心”,是“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

自己能不能往生淨土,不用問別人就可以知道。沒有憶念的人,不論把教義法理說得多麼天花亂墜也沒有用的。心中常憶念佛者,自然會口出佛名,此名“憶念稱名自有精”(《報恩講式》)。

 

卷頭言(71

信佛法,乃信佛法力不思議。

如何是信佛法力不思議呢?即信如來的本願力。

如何是信如來的本願力呢?即敬信敕命。

如何是敬信敕命呢?即歸順佛說。

如何是歸順佛說呢?即敬信本願的“召喚聲”是真實不虛的佛智不思議。

為什麼佛法可信呢?因為佛法是釋迦如來的金言,且有七高僧、祖師聖人為我們做榜樣的緣故。

 

卷頭言(72

沒有任何問題比生死問題更重大的了。雖然我們能自覺到這個問題,但是沒有比解決這個問題更令人棘手的了。

看來人們都嗜飲五欲酒,但不要飲太過量,記得一定要聽聞佛法來解決此重大的問題。一旦此問題得到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皆迎刃而解,五欲的人生問題也會被一一的擊破。

但是,人們都不知道這點,所以才會讓釋迦如來為我們流下慈悲的血淚,也才有“如來所以興出世”的意義。

佛法是安樂的法門,此滋味懂得的人自懂。

 

卷頭言(73

凡夫無論如何也無法將“我”與“非我”合一,因此無明煩惱沒有盡時。“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觀經疏》),就是說的這一點。

佛是心浪平靜至極的人,所以視自己和眾生是一體。佛眼“自(我)他(非我)不二”,所以沒有我/非我、草木/國土等的分別,因此佛的世界不得了,沒有絲毫無明煩惱。佛心清淨真實至極,因此自然發出大智大悲的光明,此光明即是如來的躍動,此光明即是“行”,是“本願”,是“名號”,是“敕命”。我們即是依此如來的光明獲救的。因此,聖人說:“無礙光明破無明暗惠日也”。

真宗是雄渾無比的宗教,是凡夫超證的妙法。因此往生還有何疑問呢?大家都是受此“願力自然”牽引往生的。

 

卷頭言(74

 “阿彌陀佛”、“法藏菩薩”“本願力”“未來世”、“地獄/極樂”等用語的意義,是心眼開時方才能真正明白。因為這些用語乃超越人類的智慧線,所以不該以凡眼、凡智,班門弄斧地解釋一堆。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敬信“心眼明淨”了了分明法界實相的釋迦牟尼的教說。

 

卷頭言(75

有求於本願力救度的人,是有感受到自身的罪惡,感受到無常,感受到自身的無智無力,同時亦刻骨銘心地感受到業道可怖的人。

已覺悟到自身徹徹底底是凡夫的人,首先當知道大聖釋迦牟尼世尊是什麼樣的存在,再明白親鸞聖人是什麼樣的人物,如此自會生起仰慕釋尊與親鸞聖人的心。

當知佛教是絕對的真理,是給與吾人真生命的宗教。因此,洗耳恭聞高僧們的言教非常重要。

 

卷頭言(76

信心從“信人(得道者)”處生起。

聖人對天親菩薩及法然上人的信賴,就如同是對佛一般。因此,聖人敬信天親菩薩的言說就如同佛說一樣。在菩薩的面前,聖人一如嬰兒般地信奉“一心的華文”。

同理,我們也是在相信聖人的言教處,信心得到確立的。

眼中無“人”,是無法得到信心的。說得不到信心的人,毛病即是在此。

 

卷頭言(77

會說“我雖然很想信本願力,但是卻無法真的起信”者,是他對自身的反省,及對大聖釋尊,對親鸞聖人的研究不足所致。

真宗的教法世界第一,也由於其是最高最深的宗教故,要真正信此,依此離生死入涅槃城,是非常不易的事。話雖如此,我們是以一“信佛”即能得到真解脫。因此本願力的宗教,說難的確很難,說容易確實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

所謂“易”是指依如來的“真實”,依“佛的念力”,即能獲救故。

 

卷頭言(78

阿彌陀佛看著我   我心中想什麼都清楚

越做說明,人越容易拘泥於“說明”;若不說明,人則無法明白,不明白則無法生信。

“大信心”,乃超越了凡夫的“我懂了”、“我還不懂”,這唯是如來的本願力。所以暫離自己的知見義解,去靜思自身的罪業有多深重,會比較妥當。

親鸞聖人是在無可奈何的為自身的罪業飲泣後,敬信本願之無礙道的。大信心海中,愚癡我的人格方得以和如來大悲的大人格相接觸。

敬信佛說時,即離文字的執著,起信離文字時,則可感受到文字所傳達出來的慈悲念力,此即“即則離也,離則即也”(日溪法語)的吟味。

佛法是活的人格與活的人格之接觸,活潑潑的文字即是活潑潑的祖師聖人,《教行信證》即是聖人的法身,是如來的光明。

 

卷頭言(79

人生很苦。

苦的原因來自無明的風不斷在吹拂著。大聖釋尊如是說,並教導我們若想要拔諸勤苦之本,就不要讓無明風再吹起,但是傾聽佛語者稀。

能轉“無明”和“業”之苦海得“涅槃”樂者,唯有佛、法、僧三寶的“教法”,及如來的“本願力”。

 

卷頭言(80)

無法相信本願力的人,是因為還沒有深信“業道可怖”。

已深信因果的人,與其說是恐懼死後墮入地獄受苦,倒不如說是已經切身地感受到此刻坐處下面,正有地獄的猛火在熊熊地燃燒著。

有過一次此心境者,“如來的言語”(佛說)對他來說,有如是沙漠中的甘泉,有如是地獄中遇佛一樣,他恭敬佛語,即如敬佛一般。

聽聞佛法時,若抱持此聞法的態度,即能無條件地敬信佛語,以此態度求法者,即能獲得信心。

 

卷頭言(81

本願力威神無極  肩負地獄往極樂

用漫不經心的態度聽聞佛法,即使過了一百年也無法懂得佛法的真味。佛法的真味即如來的本願力,沒有深刻的自覺和痛切的反省到“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的人,是無法真正明白本願力的。“本願力”(法)和“罪惡生死”(機)是一體的兩面。

寬廣的世間中,唯一能救沉淪在此的我一人者,只有如來的“本願力”,此名“一機一法”,“一法一機”。救此“機”的只有此“法”,唯有此“法”能救此“機”。除此“一機一法”之外,即使知道再多殊勝的法門,也無濟于自身的後生一大事。

“知”本願力很容易,“信”本願力則很難。透過“死”和“罪業”,方能真的信本願力。這不是凡夫的心可信,而是透過人天的“死”和“罪業”,方能令我們信之。

死和罪業為我們做“大說法”,令我們對本願生信,此即是“本願力”。

 

卷頭言(82

人臨終的時候,無始以來所造的惡業會現前,或以病苦來折磨人。所以彼時臨終的人,往往心識朦朧,連呼吸都成困難。這時人所有的力氣才智都已無用,連聽話的餘力也沒有。

其實人健康時和臨終時是沒有兩樣的,是很無力很業障的存在。

談到成佛,凡夫根本是無能為力的,也因為如此,如來才慈悲的為我們發起本願。

 

卷頭言(83

佛正看著我   佛正聽著我   既歡喜又慚愧

佛語中有“義”在。

人的語言雖有極限,但是佛心無限,而傳達此無限的即是“義”。

“敕命”雖是言語,此一語中有著無限的力量。如來的全身,功德的全體,皆活潑潑地躍動在此一語中。

此一語即如來的“無礙光明”,故能穿透我這顆穢汙的心,穿透這業障煩惱具足的自體。

                 

卷頭言(84

苦海浮沉中  喜有慈親伴

當你追著幻化不定的心跑時,不妨想一想:“這樣做對往生成佛有任何幫助嗎?”

執著“我知道了”“我懂了”的人,是未真正“聞”的人。

體悟到凡夫的任何心念行動都幫不上成佛的忙時,人或許會有無力感,一旦著眼於“本願力”,滿足於“誓願不思議”時,即會有見佛的力量產生,此無力感則一轉而為慶喜心。

 

卷頭言(85)

寂靜無為涅槃界   超越有無與善惡

示現六字出世間   佛智大悲聞十方

人因為沒有定好“涅槃”是人生唯一的目標,所以不論到何時,心總是煩惱不安。“涅槃界”乃真實報土,“大信心”是到此唯一的直道。

“涅槃”的目標一定,生死苦海自會清楚地映入眼簾,“無常”和“罪惡”也會常念在心,同時凡夫的真面目也會洞然明白,如此自能體解佛法大道。

 

卷頭言(86

信佛心不變   知吾心善變

人生“一大事”,指“生死”大事,“涅槃”大事,“聞信”大事。

“信心”的世界,即是“本願力”的世界。本願力和信心乃不二一體。本願一乘之教(行)即金剛信心。

信心不是凡夫的智慧,所以知道佛法了,聽懂佛法了,並不是信心。信心也不是感情,所以一時喜悅的心也不是信心。信心不是記憶,所以記得的佛法也不是信心。

是佛智的力量,我們才能對“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佛智生起篤敬心,這才是信心。

 

卷頭言(87

慚愧罪將佛蔑視

“心”,大如宇宙,有著大宇宙的力量。

“心”有多種:有污濁的心,有清淨真實的心,有散亂放逸的心,有三昧寂靜的心,有大智大悲的佛心,有三惡趣的心。

“心”能與“心”感應,“心”能與“物”感應。又物能和心感應,物能和物感應。

宿因深厚的“凡心”,可感應到“佛心”,彼感應處即有聞信一念的歡喜。

 

卷頭言(88(此處有示意圖)

三有生死之雲晴  一如法界真身顯。

啊!明月(本願名號)!

“法”真不思議!連我都能得救,真不思議!

鐵證即“南無阿彌陀佛”。

月光皓皓  信也不見了。

得不得信心,都是人的思慮。

彌陀與我若松葉  不論何處皆雙行。

如來一露臉,萬事都解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如來。本願、名號、召喚聲、正覺,皆是如來。遇見如來,士氣高昂。

我的本分即是把生死交給生死,但遨遊于報謝佛恩之念佛聲中。          

 

卷頭言(89

召喚聲中  信心著落

佛智不思議,是“真不思議”,這不是我們凡夫的想像可及。

佛,是“智慧”和“大悲”的融合,也是“敕命”和“名號”的融合。如此佛心之鏡映出了充滿妄念的吾心,並告知我,佛是“機法一體”的大正覺,佛即是攝取不舍這樣的我。

一旦被悲智圓滿的佛心之鏡映著,即使想跑也跑不掉。

這樣的佛心、佛智的力用,即是所謂的“本願的召喚聲”。

 

卷頭言(90

不恐鳥部山(火葬場)上化塵埃

但懼業力牽引入暗冥

此命無常如朝露,所以解決自身的生死問題是先要。

地獄的猛火正從此足下炎炎燒起,用此心境聞佛法時,自然體得佛法的真味,同時亦可感受到如來大慈悲的本願力。

 

卷頭言(91

空手獲寶無盡藏

如果現在死的話,我沒有一樣可幫得上往生的忙。

但是,阿彌陀佛不止一點兒也不嫌棄如此不中用的我,反而發願要救度我,這是令人泣極之處。

“聞名信喜”,是敬信如來的“不可思議力”是“不思議”時,自然而然所生起的心情。

念佛者的生活,是信心歡喜的生活。

 

卷頭言(92

路雖不識慈親帶   行住坐臥名號來

信佛智不思議不同於“我要獲信才可往生”的凡夫信念。

淨土並非凡夫的信念可去得,要明白此二者之差異很難。“信心”和“凡心”不一樣。

信心之“相”,乃慶喜搭乘願力船往生,心中有的只是“願力不思議”,“大慈悲力不思議”。不論何時憶念起,有的只是敬信此“不思議”,此即所謂的“信相”。

有“我已敬信願力不思議了”“我的往生有把握了”的心態並非“信心”,而是凡夫的妄念。

 

卷頭言(93

此身無依又無靠    猶如汪洋之漂舟

慈光久遠劫來照    願力攝物無差別

忘記自身的生死問題,高談闊論話法門如何如何,這種態度是蓮如上人也厭惡的。面對奄奄一息的臨終人,講信心如何、念佛如何,已是太遲。能救助有眼但已無法見物的臨終人者,唯有本願力。

“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也”(“行卷”)。本願力非救度好談理論之人。誰是頻死的大病人呢?驚訝慚愧之餘,唯是: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卷頭言(94)

秋月耀現浮雲間

凡夫的“安心山”,是堆積好了又會崩潰,潰不成形了又再重新堆起。如此重重複複幾千遍、幾萬遍,凡夫才恍然覺醒到,原來重點不在這顆心,而是應著眼於如來的功德力、佛力、本願力上。

“就因為是本願力,無救之人方有救。救度就在眼前,就在此,就在此,南無阿彌陀佛”。

如此,一聞“我的往生已治定”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業障,皆轉為讚歎名號的聲音。老實領受祖師聖人的法語時,有的只是敬信如來的誓願力,唯是“不思議”,“不思議”。

 

卷頭言(95

慈親等候已許久  孩兒無知哭覓愁

救度是現前的事實。

此刻“南無阿彌陀佛”的大繩子正從地獄裏把我拉出來。沒事,沒事。不思議,不思議。

往生淨土不須帶“媒人”,媒人指凡夫的“思慮”。

“佛”,不思議、不思議。“本願”“名號”,不思議、不思議。

 

卷頭言(96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天上界至地獄底   無一不是彌陀城   盡十方界法王家

因為有想往生的貪念,所以才不得安心。當念頭死於“地獄是必定的去處”(《歎異鈔》)時,原來輕鬆無比。

“打得念頭死”之外無別的生路,其他都是知解分別。

佛智不思議能救助我這“逆謗屍骸”。忘記信心,但敬信佛智不思議是“不思議”,自得安心。

 

卷頭言(97

若不生者本弘誓   圓滿六字乃正覺

願力光明攝護我   行步大道樂逍遙

往生是如來的事。

“果上圓成,二利圓滿”的南無阿彌陀佛,示現為“汝正念直來”的敕命,徹入吾身,令生法喜,起無上信心。

信心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召喚聲”

往生是如來的事,千萬不要去多管閒事,應知凡夫有多少斤重。

老實還愚,即能往生。

 

卷頭言(98

佛眼內照時  吾身愚且惡

講的多就聽得多,聽得多就記得多,記得多就思慮多,真是傷腦筋。倒不如就不要講,不要說,不要聽來得省事,但是這樣做更不行。

真正說穿了的話,事實只是我“依一如來力得救”。自己所知道的,所懂得的,總之所有的思慮都幫不上往生的忙。凡心的思慮一停止,所剩唯有一佛力世界,此時自有大安堵。

人的理性雖然知道死生皆是攝取光中的泡沫,但是人的感情則無法如此瀟灑,提不起放不下的就是凡夫。也因為如此,人方可在此享受到無法形容的法悅。

 

卷頭言(99

無礙光明獨立處  法悅懺悔滿胸懷

不是我們去信南無阿彌陀佛,是南無阿彌陀佛來入我們心中,此領受就是“信心”。

把阿彌陀佛高高的尊奉在西天是不對的。依清淨真實的本願力之力用,我們方有安心、信心、往生可言。

二利圓滿之六字,即是正覺,即是阿彌陀佛,即是信心,即是往生。

佛成就的事實,即是我獲救的事實。

 

卷頭言(100

無始已來  所戴眼鏡  摘下時

無始以來,凡夫即有生的欲望,此名“無明”。以“我欲”為元兇所興起的三毒煩惱,致使人在苦海中沉淪不息。

凡夫的相對智慧名為“無明暗”,以我們的力量是無法破除此無明暗的。能破除此者,唯有如來的“無礙光明”。放下對“信心”的執著,唯是敬信“無礙光明”“難思弘誓”,此即是信心。

“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乃活句,三十年、五十年地每天憶念,終有一天會被此光明折服,此即是信心。人所認為的和所懂的概念,並不是信心。

 

卷頭言(101

彌陀今現在說法  親在往生不用愁

聞法直至能感受到如來尊貴無比時,其中不知會遇到幾百個幾千個境界來考,碰到境界時,所學的佛法就會面臨考驗。沒有碰壁的人,心眼(佛法的眼)(慧眼)即無開時。

碰壁  碰壁  快點碰壁  徹徹底底的碰壁吧!

最不聽自己使喚的是這顆心,又縱使這顆心聽使喚了,淨土也不是這顆心聽使喚就可去得的。淨土唯有仰仗佛力方可去得。

所謂“佛力難思,古今未有”(“信卷”)。

 

卷頭言(102

凡夫成佛  比抓起大地擲向天空還難

“信心”,無法講解。“大信心”並非一般人所講解般那麼渺小。

親鸞聖人在“信卷”中詮釋“大信心”為:

“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的信樂也”。

此一語已貫徹了本願力。為何說“大信心”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呢?因“依本願力往生”故。

本願力能滅我的“智愚毒”,凡夫的念頭非“智”即“愚”,兩者皆“毒”也。

 

卷頭言(103

但悟三界無我家  試問家鄉何處在

凡愚之身無法拜見阿彌陀如來,因此阿彌陀如來慈悲地示現,應化為眾生可聽聞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

聞名號和以心眼拜見如來一樣。因此,一聞“南無阿彌陀佛”,當有“啊,我的往生已得成就”也。

 

卷頭言(104

所倚靠處皆虛妄   真實之處唯彌陀

“南無阿彌陀佛”,哪怕只是聞一聲,只稱一聲,也能“佛(親)凡(子)”感應道交。親子心念一感應道交,孩子一聞慈親的聲音,自得大安心大喜悅,所以說慈親聲中有“安心”與“喜悅”。

身為孩子的人,看到自己的父母時,會忘我地喊“爸媽”出來,此即所謂的“稱名念佛”。看到父母時,陌生地客套寒暄的是“婆媳”關係,用此婆媳的心境聞“南無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即使念佛幾千遍幾萬遍,也無法有解脫生死的自覺和喜悅出來。應知“南無阿彌陀佛”中有彌陀,六字即是阿彌陀如來。

 

卷頭言(105

經藏文字皆法身

涅槃經》曰:“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華嚴經》曰:“若見如來體常住,則能知法永不滅”(“信卷”)。

如來和“法”常住,即“大悲本願”常住,故知我等往生無異。

因為如來和“法”常住故,一念一刹那無不清淨。無不真實故,大悲“召喚聲”,今現在正呼喚著我。

不論何時聽如來的“召喚聲”,都是“汝正念直來”。此無條件的呼喚聲,即本願力的“威神無極”。

 

卷頭言(106

見法,入法,住法,不論遭遇任何變故,也不改變初發心,是名佛法者。

禪等法門是透過修證坐禪,來參究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是對凡愚而言,參究自己的本來面目,或是“如實知自心”(《大日經》)等,都是遙不可及的事。真宗的法門是透過“聽聞”,即聽聞“本願力的生起本末”越深入,越能信知“凡夫是無有出離之緣”的機。當明白自身是零分的存在時,即是大悲佛智滿入心身時,此即是所謂的“本願一乘”。

拜讀聖教,自然會宿善開啟。此“自然”來自“願力”,往生是“願力自然”,此外無往生之道。

 

卷頭言(107

吃飯飲茶中,“若不生者”在呼喚

——親鸞聖人

如來活著故,阿彌陀如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地獄去不了。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本願力是人力無法消滅的,是不斷湧出的。

如此不思議的本願力不再有,南無阿彌陀。

啊!真感謝,真慚愧!

啊!真有趣!真不可思議!

唯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幾十年敬信“若不生者”,從有義到無義,原來是無義為義也。

如來的回向是往、還二回向,即第十一、十八、二十二願。我們在何時,且如何地領受如來的回向呢?即在“本願召喚的敕命”中領受如來的回向。“敕命”即是願心,即是本願力的回向,即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回向。

“敕命”,即是成就眾生聞信的“敕命”,“聞信”非凡心,乃大悲之“願心”。“敕命”乃往生成就之相。信順敕命,名為“歸命”。歸命乃“本願召喚的敕命”。眾生的妄念執著心,不是歸命,“歸命”乃“本願召喚的敕命”。

 

卷頭言(108

滿天星星亮晶晶  金剛座上釋迦佛

佛法即是“佛智不思議”。

不可思議的佛法,以不可思議的方便到達我的心。終日醉生夢死的人,無法明白“不可思議”的佛法。沒有“假令大千世界,充滿火也要過”的覺悟和精進的人,無法感受到“不可思議”的佛法。唯有不斷精進的人,方能明白佛法的真味,方知本願力是我唯一不可思議的解脫道。

能明白這點真是“不可思議”,此名為“心靈的直覺”。此直覺是佛力、是佛智、是方便力。“心靈的直覺”甚微妙,連自己也不知道。不知不覺中能直覺到如來的不可思議,由此可知,信心不是自己的力量,信心也不是凡夫的心,唯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的大誓願力。

 

卷頭言(109

篤敬佛法僧門中  自生福壽草吉祥

佛教是“轉迷開悟”的教法。何謂“迷”,何謂“悟”呢?迷中的人不知自己在迷,不知自己在迷的人,是無法知道要求悟的,因此人生變成是執迷不悟的修羅場。迷執的根本是“無明”,是貪嗔癡的三毒煩惱。迷執招來苦果,了悟則是大樂的境地。天地宇宙間,透徹了迷執和苦惱的原因,為說覺悟直道者,只有大聖釋迦牟尼世尊一人。

人是知道反省的動物,反省越深越知道迷執之深,而興起強烈地追求真實理想的念頭,這樣的人是能聞佛法的人。當人發現自身在迷執的井中,無論如何也跳不出時(三定死),方能聽到如來大悲本願的召喚聲。

 

卷頭言(110

南無阿彌陀佛是

    “今現在”的召喚聲

    “今現在”的救濟力

後生乃一大事。學佛聞法幾十年,以為已經什麼都明白,已經無“法”可聽,以為只要“依本願力往生”就是萬事無恙,其實有這樣的心態時才是“一大事”,這樣的人或許已經落入“自我”的陷阱中。

因為信心是難中之難,所以要聽聞再聽聞,經得起千錘百煉。在有生之年直到一口氣不來為止,依止明師聽聞佛法是很重要的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