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两篇讨论神和信仰的好文章( 并不存在“绝对价值体系”-谈神本与人本 作者 欢乐颂, 与欢乐颂商讨(12) 作者 Bunny2),萌发了一些零碎的想法,写在这里。不连贯,但求不乱。 神存在吗? 我到现在还是个无神论者,可时常羡慕那些信神的人。痛苦时心里存有希望,幸福时知道如何感恩。可每每和信徒谈起信仰来,总是卡在第一个问题上:神存在吗。就像欢乐颂的一位读者说的:“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此类交流可能会有困难”,其实不是可能,而是确实有很大的困难,最关键的就是神是否存在这个问题。 有神论者说:这个问题不用想,神就在那,从来、永远、而且无处不在。无神论者说:那你证明给我看看,时间、位置、形态。这个情形就好像做平面几何题的时候,突然有人问道:三角形内角和是等于180°吗,结果对话往往到此结束,因为大家不是在一个公理系统里讨论问题。无神论者还会说:要是证明不了神的存在,我就不能相信。于是有神论者就会说:真要证明的话,你证明一下神的不存在。 Bunny2 在他的文章中说:“信仰的定义就是 taken,拿过来当真,不再怀疑,不提问题。信仰神,不一定是信仰宗教。因为科学家,哲学家的神,是自然万物,是宇宙,是非人格化的。如斯宾诺沙,爱因思坦的信仰。而宗教的神,是人格化的。…… 所以如果你是理性信仰者,你必定终究走到神的怀抱,毫无疑问 - 尽管你不一定非要走到人格化的神,既宗教。” Bunny2 在这用得应该是“如果证明不了不存在,那就一定存在”的逻辑。还是不能彻底说服我。联想到法律上有两种推定原则,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还是让人纠结。 谈不清楚,那就先放下,说点别的。 人格化和非人格化的神 Bunny2 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人格化和非人格化的神,并指出非人格化的神就是“自然万物,是宇宙”。虽然他没明说,但我体会他的“人格化的神”和“非人格化的神”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被宗教人格化了而已(要是我对这点理解错了,下面的一段就不用读了)。对此我有些不能苟同。多数宗教中的神不是人格化的自然万物和宇宙,而是自然万物和宇宙的创造者,例如基督教的神,上帝创造了宇宙、以及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 其实爱因斯坦心中的神也不是自然万物和宇宙,在发现了相对论之后,他一生都致力于找到那个能用来统一地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并命名为统一场论。我想那就是爱因斯坦心中的神,绝对的,超然于宇宙和自然万物,创造一切并指导一切的非人格化的神。我们不妨称之为“广义神”。爱因斯坦在他的有生之年没能找到,但爱因斯坦之后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最近对“上帝粒子”存在的证明使我们向认识广义神的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 在真正找到广义神之前,各种宗教就都已找到了各自人格化的神。东方的佛教通过释迦摩尼的佛法找到了在西方极乐世界中的阿弥陀佛;西方的基督教通过《圣经》找到了无所不在,创世的上帝;而中国的道教通过老子的《道德经》找到了由一而生万物的“道”(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也有他们人格化的神:安拉和天神,我不太懂,不敢妄言)。当然了,和其它人格化的神比起来,“道”好像不太人格化,倒是更接近那位非人格化的广义神。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定居且有历史记录了),除吃喝外,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想知道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到底是从哪来、到哪去了。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有一种说法是,它来自人类对死亡和自然灾难的恐惧。神的存在对生死、前世、今生和来世做出了终极的解释。虽然不能对生死和自然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但却极大地减少了人类对死亡以及那些令人类束手无策的自然灾害的恐惧,从此平静地对待生死,从容、愉快地享受人生。 要是真有一天人类能找到那个“广义神”,我想众多的人格化的神也不会消亡,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太重要了。就好象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早就知道靠营养液就能维持生命,但只要如果可能的话,谁也不会放弃山珍海味,谁也不愿丢掉一饱口福的机会。 中国的神 欢乐颂在他文中的第二段里描述了宗教形成的过程( 原文较长,原谅我不抄录在此了),然后由此说明为什么中国没有宗教。我倒觉得这个结论应该是中国自身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后,仍没有产生本土的宗教。但是远在基督教产生之前,中国就引进并接受了另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而且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儒释道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了中国的神。基督教来得太晚了,得不到多数中国人的接受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说儒释道三位一体才是中国的神?一个人格化的神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是谁创造了这个世界;怎么在这个世界中生活;未来是个什么样子。基督教的上帝自己把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第一他创造了宇宙万物;然后因为人的过失,给人定下了原罪,并让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来赎罪;最后他描述了天堂和地狱,回答了人们对死后去向的问题。可是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哪家也不能单独回答这三个问题。 儒家学说只论今生,即不讲创世,也不讲来世:“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把眼前的生活过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身前、身后的事,替父母治丧,上坟,尽了孝道就可以了。尽管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话,罢戳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放到了中国文化思想的统治地位上,可是这种在哲学上缺头少尾的学说也许能平得了天下,却平不了人心,因为它回答不了“我从哪来,到哪去”这个根本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后半部分。佛教的教义中没有创世主,释迦摩尼(佛陀)不是创世主,也不把自己当成是神。佛法没解释这世界是怎么来的,但却用轮回的理论解释了来世的问题。所以修身不单单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为了修福来世。 说起来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有人说道教是因为中国人要和外来的佛教抗衡而创立的,也有说是因为满足历代帝王要长生的欲望而创立的。但不管怎样,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因为道教的理论基础是道家思想,具体的说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那是一本极为深邃、精辟的经典,但绝不是一本阐述宗教理论的书。为了补偿这些不足,道教又拉来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给他们做神,可这些神却没有什么能力。特别是吴承恩写的那本妇孺皆知的《西游记》,把道教贬得一无是处,在佛家面前,道教的神仙们太小儿科了,连个猴子都制服不了。所以道教中的神,除了能长生不老,令人向往外,在百姓心中的威信有限得很。可即使这样,道教还是回答了儒释两家都没能回答得了的问题:是谁创造了这个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用他《道德经》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宇宙万物的源头。“道”虽然离人格化的神有些距离,但它却是像“一二三”这样的概念之父,而“一二三”这样的概念转而又生出了物质的万物。用老子本人的话来解释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也。 至此,前生,今生,来世,宇宙万物,全都齐了。儒释道,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磨合和互相补充,最终成了中国的神。 茶遇到了咖啡 这个题目太大了,几万本书都说不完。只好随便聊聊。当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冲突是免不了的,而且经常是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世界历史上的几大古代文明,除了黄河文明外,都在战争中消亡了。历史上不同文明、文化能和平相遇并最终相容的例子不多,儒释道之间的成功交往、融合是其中的一个。佛教的传入不但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的缺憾,而且在对佛经的翻译和探究中,扩大了中文的词汇量,丰富了中文的表现力。在今天甚至不能想象没有了佛教的词汇,你该怎么说话(迷津,众生,神通,方便,境界,无常,烦恼,自在,等等,等等)。 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过程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的几次灭佛都将这个文化融合的过程置于低谷。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公元635年(当然还有其他说法),但真正有大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要等到明清以后了。由于一直没能得到帝王的认可,再加上基督教本身教义的排他性,所以一直都没得到大众的接受。四九年之后,宗教自由基本上就成了个幌子,使基督教(应该说使所有的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更为困难。 在历代帝王的全力支持下,在中印两国几十代高僧的共同努力下,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用了近千年的时间,到现在已经分不出哪杯是茶,哪杯是咖啡了。基督教这杯咖啡在中国会怎么样呢,前景好像不太乐观,不过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慢慢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