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so brought up to be Me (5)-----Anxiety and managing 续
小悟空这一系列文章,意不在解说教育的道理,唯一的目的是,通过描述小悟空的父母教育小悟空的心态和方式,小悟空与父母的互动,小悟空每日所见的父母的言行,以及以上这些对小悟空的刺激(中性词)和影响,来阐释“言传身教”在小悟空这个个案中的过程。
写这一系列文章的目的,和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写作方式,原因如下:
教育的道理,人人会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爱孩子”,“要尊重孩子”,“要多鼓励孩子”,“严格要求有好处”,等等等等。但家庭教育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因为父母不懂得这些教育的道理,而恰恰是因为父母太强调道理,太注意自己要传达给孩子什么,忘了家庭教育其实就是与孩子共同生活,“传”与“教”,不只发生在父母有意识的教育孩子的时刻;所传的和所教的,更不只是父母意图去传和意图去教的。教育的结果与意图有差距,甚至大相径庭,大出意料,都是随处可见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有委屈的,有苦恼的,有愤怒的,但很少有归咎于自己不懂教育的道理的。小悟空的父母也有一些教育的结果与意图不一致的情况,小悟空把这些自家的经历描写出来,算是customer-perspective的数据了,予众位父母做研究之用。
因此,小悟空多讲些当事人之所处环境、心态、行为、感受和结果,少讲些评论和道理。这样写难免写着写着就罗嗦了,或者主题不明确了。小悟空会多多注意,也请诸位多多指出。
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再啰嗦两句。 其实,做父母如果能像提供客户服务一样,时刻记住服务在客户身上产生的效果才是评价自己的服务的最高标准,两代人对教育的满意度可能都会提高不少。有的家长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customer,把孩子当成提供“被教育”服务的一方,期望孩子提供听话,理解自己的爱,优秀的表现等“服务”,以自己的爱被理解,自己的话被执行,自己的道理被孩子接受作为衡量孩子“被教育服务”的标准。那教育的责任,到底是在孩子还是在父母呢?
-----------------------------------------------------------------------------
--我从母亲那里学会了managing。(中文对应to manage的应该是那个词呢?敷衍和应付都是被动的,而managing既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大家建议一下,怎么翻译好呢?)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表情、动作、语气、各种做法。父母就是模版,乃是每一个孩子believe before noticing it的做法。
面对要求绝对权威又喜怒无常的父亲,母亲由抗争转向了妥协,也告诉我,与其惹气还不如顺着父亲,至少别明着和他争。母亲自己说,年轻的时候也会和父亲争吵,吵得“房盖儿都能掀起来”,后来越来越没有那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去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父亲争,于是就开始忍。我记得的第一件事,是父母因为都争着给我洗脸而爆发了争吵,最后爸爸把洗脸水泼在了妈妈身上,妈妈愤怒的换了一件衬衫,那时候我还不会自己洗脸呢。这是唯一的一个父母互不相让的记忆。所以,母亲的忍耐应该是很早就开始了。
母亲忍耐的模式是这样的:父亲小闹,母亲轻易的就忍了,脸色不太愉快;父亲大闹,母亲努力地忍,脸色难堪而愤怒。但父亲很多时候会因为闹却没人理而更加烦躁,加上看着母亲沉默地拉着脸,更是觉得闹得不爽,于是会长时间的闹,或者变本加厉地闹,终于闹到母亲忍无可忍,爆发起来把憋了好久的想法和委屈大喊出来,于是两个人开始争吵,吵了一会儿之后,母亲吵不过伶牙俐齿的父亲,转而又忍,心里更难受了,而父亲大吵之后,发泄出去了,过一会儿心情就平静了。这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父亲缓和了,做了比较nice的事情,母亲便会认同他是相当于道歉了,于是也会缓和。事实上,父亲的确会通过做比较nice的事情来表达歉意,他从不会说“对不起,我错了。”另一种可能,是父亲仍然表现不好,但是情绪不那么激动了,于是母亲被压制过度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这次变成母亲撒气了。随着母亲经历更年期,这种父亲母亲轮流暴躁发泄的模式越来越明显。我在家里也越来越难做,不是小心翼翼的应付这个,就是小心翼翼的应付那个。
我从小就无数次对自己说,我可千万不要做那种拿别人撒气的人,我以后绝对不会是脾气暴躁的人,因为我太知道这样是多么的伤害他人了。但我却从没想过母亲的这种应对方式,不仅不能改变父亲,不能维护家庭的和谐,而且三十来年的‘妥协——强忍——发泄’也改变了她自己,她越来越不像年轻时那样温柔体谅,那样愿意原谅,那样眼神柔和,越来越容易激动发怒,对别人对自己的做法和语气是否尊重恭敬越来越敏感,很容易受伤害,很偏执,总觉得自己活的很屈很赔。
妥协——强忍——发泄,这样一个不健康的方式,在长大之后的我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且根深蒂固。对于让自己不满意的环境、同学、男朋友,甚至我自己,我都循着这样一个模式去对待。因为不懂得去积极有效的应对,面对毫无改善甚至恶化的结果,我只落得满心的委屈和苦闷。也越来越孤独,和封闭。只是我的发泄和父母的发泄还不一样。他们相互发泄,而且都可以拿我来发泄,但是我不会喊叫,不会摔东西,也不拿身边的人撒气,甚至我从没有摔过枕头。对撒气的厌恶和鄙视让我无法这样去做。 我的发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到网上找个论坛,找些说话满是漏洞还自以为是的人去贬损一番,二是长期经营一个自己喜欢的论坛,义务给别人做心理辅导,帮别人疏导情绪,给别人提供鼓励和关怀。小悟空虽然自己又不轻的心理问题,但是因为所学和所经历,很善于分析人的情绪和行为,分析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互动。于是,通过帮助别人了解自己,看到别人在自己的疏导和鼓励下以更好的状态去生活,我觉得自己内心的积郁似乎也得到了排解,而拥有一些粉丝的小虚荣和小满足也让我把这种间接发泄的方式长期继续下去。这种因为自己缺乏,所以更愿意给予别人的心态,很多人都有。比如很多喜剧艺人其实都是抑郁悲伤的人。但是,但是,但是这样的发泄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我怎么发泄,缺乏积极应对能力的我,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感仍然越积越多,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恋爱也充满错误和失败,我感到自己的承受能力快到尽头了。而父母只能看到我学业和事业上的客观指标仍然在进步,感觉不到我内心压抑的程度。虽然也觉得我心思太重了一点,但并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仍然经常说,小悟空从小就是个快乐的孩子,一直都很自信,也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