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小女去游泳比赛。我因有貼比賽成績給觀众一义工职在身。所以沒有坐到观众席。比賽之前女儿的隊伍去warm up 了。俺见本家折疊椅在那,就坐上专心看手机郵件。
这時聽到一: 你一个人在這里做什麼?可以去你的隊伍那边与你的隊員一起嗎?試試和大家呆在一起。 哈,不是說我,是另一隊一中年女教練在和一坐在俺不远處,看上去十岁左右的亞裔另一隊女孩說話。(因隊服,泳帽各隊不同,warm up 時間也不同。那隊在池另一個角落) 那女孩吱吱唔唔,好像不願到自己的隊那边去。那教練道: 既使你與队友沒話題,那教練也容易找到你,還是去和大家在一起,學着了解大家,沒准你就不會孤單。俺接囗道: 我不需要你陪,我在研究郵件,哈,你還是去自己隊伍那里吧。女孩子不情願地跟着站起來准备走了。那教練對我道: 歡迎你也去我們的隊伍那边。俺答:哈,我不是你們那隊家长,再說我難得有時間独处,很喜歡現在這樣,謝謝邀請。她大笑。
想想這個女孩多半刚轉队,还沒有交到朋友,所以選擇独處也是一種逃避但可以使自己輕松的做法。
逃避壓力獨处是人性的本能。但在美國這個人囗流動极大,種族,民族,文化,理念,宗教,家庭收入,价值观等等等個体相差甚远的國度。個體open自己,表达自我让周边的人有机會了解自己,不管哪個年齡階段的個體都十分重要。
在各學校,教師們是在人際交流,無論語言,行為上都創造無數機會讓学生从小适应融入集體的性格。
不斷創造流動的教學環境,从小學一年級起就是學生抱着書到一個時間段進一個特定教室找老師及任何project, 任務,指令能以group完成就以團隊形式完成等等。
在這個适应性問題上,亞裔家長在家庭中給孩子的支持太少。遇到交友,與他人交流,合作方面的壓力,家長沒有意識遇到問題和困難,鼓勵孩子自己先去积積面對,適应,交流,表達自我,不評論他人,尊重他人的原則,(這方面信息太少)而絕大部分學生選擇了一个同樣語言,理念的小集體中学習和生活。個体成熟后在社會適應性方面就會比較弱,而不容易發揮自我才能。
逃避壓力(包括社交,語言,交流等)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兩女性格截然不同(一內,一外)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同(一高,一低)但兩孩在學校及周圍交友環境中都遇到過無數烦恼及upset, 及不适应。(那么个多变环境及自我需求不同怎么可能没有适应问题? 不断换老师,换班级等)但我都是鼓励她们尽最大能力open 自己,不評論他人,看人優點,盡量自己先對人友好才可能有好的交往的開始。遇與他人(不管同齡人,成人)不同觀,先要尊重對方觀点,再表達自己不同觀點。之後不能解決問題,可以找老師,家長幫忙解決問題。這些年兩女在校我還的确幫着解決過不少問題。可周圍華家長對孩子交友或在校信息,千篇一律: 要么不知道,不了解这方面,孩子很少提這方面,但成績挺好的。要么孩子能力挺強,沒有這方面問題。那這些華家長在家都和孩子交流了什麼?
Sent from my 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