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没进电影院了。
昨天上午,到艺都电影院买票,看《归来》。售票的女孩子很友善,说,老年人可以半价优惠。于是,我半价(30元)买了下午15点10分的电影票。
昨天下午,冒着雨后短暂的暴晒,骑车去看《归来》。
走进电影院,有点意外:拢共不到20人,几对年轻情侣,我座位的左边不远,是一对50多岁的夫妇,很想上去打招呼,可是,没行动。
位子很富余,所以,大家都分散着坐。
放映前,放了点轻音乐,电影院的音响效果果然不同,心想,以后要偶尔来电影院,这是在家里看网络电影所无法比的。
电影一开头的气氛,就让我一个大激灵,接着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场面,它让我回到那个时代。看到巩俐在火车站呼唤陈道明“快跑!”而那些人在追的那种场面,我不由得泪流满面。当时我就想,我的朋友夫妇拒绝了我看电影的邀请是对的,他们说,不愿意再受刺激。
电影开头,张艺谋是成功的,他用一种适当的强度,激起了类似我这种深受文革伤害的人的记忆,但是,不至于再次受创,我流泪之后,竟然感觉到某种释放。
丹丹的芭蕾舞跳得很好,她热爱芭蕾舞,本来应该让她跳主角的,却因为父亲的问题,只能跳配角。幼稚的她,以为揭发了父亲就可以将功补过,让她跳主角,可是,她的告密使得已经10多年没见面的父母失去唯一一次见面的机会,却无法换得她跳主角。
刺耳刺目的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场面中,反复出现了丹丹在群众演员中的镜头特写,她含着眼泪在跳,她的表情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我深度明白她。可怜的孩子!最后,丹丹只成为一个工厂的普通女工。这很正常,那个时代,太多这样的人。
对比冯小刚春晚的红色娘子军,张艺谋对红色娘子军的表述我觉得更好,更明确。吴清华那接近猩红的服装,还有集体动作超级整齐,似乎更有讽刺性。冯小刚文革时顶多是个小学生,他对文革是一种嬉皮态度。
电影下来的故事,就有点平淡了。我发现,坐在我附近的那对50多岁的夫妇,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在了。
张艺谋说结尾的场面,是他一开始就想好的而且是从来没想到改的。这可以看出,张艺谋的能力就这样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越来越老的陈道明和巩俐呆板的表情,我感觉是一种毫无内涵的呆板。这部电影,对巩俐来说,也许是她成熟之后最好的表演,对陈道明来说,完全没有他发挥的空间。
看过外国电影《阅读者》,也看过日本一部描述冬天农村平淡日子的电影,题材都是比较沉闷的,但是,它会发人深省,会有回味。看了《归来》,我也许很快就淡忘。
片尾那长长的名单,尽是国际大牌。很多知名演员,都乐于在这部电影中露脸,朗朗可能就是演奏《渔光曲》?我只感到一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