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博客,觉得象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占座,先注册唯一的博克,占上!黑黑
看露天电影的经历当然不是在伟大的首都北京,在北京我们都是上电影院看电影。我们是生活在毛主席身边的孩子,虽然肉不够吃,可是我们都幸福地生活着,不用在电影院门口乞讨-象美帝国主义国家里的可怜穷孩子那样。。。
有一阵子我去父母工作的小城生活了几年,从毛主席身边座火车得八个多小时的地方,感觉就没有那么幸福了。比如说看电影,这里人是座露天看。
星期六照例是要放电影的,下午四点来钟,各家的孩子搬长凳去占座,怎么占?就是拣最好的地方放下长凳,用粉笔在周围那么划一圈,即可。为什么要那么早占座?去晚了你座银幕背面,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列宁同志的手伸出的方向不对。
家家都有这样的长凳,就是红灯记里面磨剪子呛菜刀的那种,窄窄的,轻便,一个半大孩子就可以搬着跑。凳子的长度基本上就是座三个瘦屁股或者两个肥屁股,不过肥屁股在当时是稀有产物,所以,一个三口之家,一张长凳就够了。
占完座赶紧回家吃饭,家长提醒小孩儿:要多吃干粮,少喝粥,省得待会儿半中腰上茅房。从人海中杀出一条小路上茅房可不是容易的。
无论天热还是冷,都不耽误大家高涨的电影热情。夏天,怕蚊子咬的人也不用担心,因为人挤得紧,蚊子的小嘴都插不进去。下雪天,也不怕。穿上棉衣,棉裤,再套上大棉猴儿,脚下穿毛袜,再套上布底手衲大棉鞋,暖和!北极熊都要羡慕。
天一黑,就开始放映。观众跟着银幕上的故事感叹,大笑,抹眼泪儿。有时,大家情绪刚调上去,银幕上哗啦哗啦闪两下,没了。放映员的声音从大喇叭传出来:“喂,喂,跑片子的敦子还没到,大家等一会儿”。
没人抱怨什么,大家知道,运气不好的时候敦子半个小时也回不来,几个大厂都在放这个片子,就那么几盘带子送来送去,全靠跑片子的。小孩们趁机打打闹闹,老太太聊天儿,老头子们不慌不忙地上趟茅房。
“突突突突”一阵摩托车声传来,大家知道,敦子到了。赶紧坐好,几分钟后,银幕上继续悲欢离合的故事。
散场的时候通常很晚,当爹的扛着长凳,当妈的抱着睡着了的小孩儿,缓缓地,大家散去。
空场上,到处是瓜子壳,苹果核,小孩尿。好在是土地,不用打扫,没几天就不见了,也许是风化了?都是有机的,想那片土地一定很肥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