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拉薩神廟,傳說是模擬印度最重要的主神“濕婆神(Lord
Shiva)”所隱居的神山“凱拉薩山”的象徵。神廟位於三十四座石窟中的第十六窟,是所有岩鑿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鉅作。主流派學者指出建造時間大約在西元後第五到第十世紀之間,但更多非主流的研究者卻認為應該是更早的古文明建築。
很多研究者相信凱拉薩神廟是用垂直挖掘方式開鑿成功。他們一開始就是從頂端的大圓石向下進行切割挖掘,於是成就了地表最強結構體的神廟。重點是他們怎麼做到的?愛羅拉石窟的古代建築師是用什麼方式挖掘的?主流學者卻說這些岩鑿洞穴是用槌子,鑿子和尖型工具建造出來的。
根據美國西方神祕學者H.P. Blavatsky說法,很多古代神廟的建造時間遠比學者們所認知的時期還要追溯更早。
印度知名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M.K. Dhavalikar博士,“Ellora”一書的作者,他提出聖地和神廟是結合不同時期的建造過程,最後才呈現後來的建築風貌。
在“第十五石窟,印度教石窟”西牆的穿孔石窗上有八世紀婆羅米梵文的刻印銘文,然後經過日晒雨淋,大部份文字早已損壞不完整。然而,它提供了拉什特拉庫塔王朝(Rashtrakuta)的血統證明,第一世創建者丹蒂跋摩(Dantivarman),但地陀伽(Dantidurga)也有石窟造訪記錄,因此,愛羅拉石窟被考證存在於第八世紀中期。(資料來源:Cave Temples of Ancient India)
當然啦,這只是證明石窟是存在於八世紀,因為有那個時期的銘文。在“第三十三石窟,耆那教石窟”的石柱上的銘文現在已多數損毀,殘存的文字大約可考證建造日期約在九世紀。(資料來源: Cave Temples of Ancient India)
千年之前,無論是誰建造出這些壯麗的洞窟,想必不是一般的鐵鎚和挖鑿工具變造出來的,就像地球其它文明歷史中令人驚嘆和難以解釋的建築物一樣,總是在考古學家們之間造成不小的轟動,因為沒有人可以說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