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读书的目的,第一是做官,作不了官,还可以作为看不起人的资本。
今天,读书的第一目的是就业,然后可以看不起人,或者避免被人看不起。
到美国以后,个人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读书最大的意义,在于“传播知识和信息”。
有个民国大师叫刘文典,曾说“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 这句话形象的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把知识作为筹码提高身价的心态。 但是,如果中国真只有两个半人懂得《庄子》,要么说明《庄子》本身毫无价值,或者《庄子》是好东西,但刘文典没有能力表述《庄子》的精妙,毫无洋洋得意的理由。 不仅是《庄子》,所有的知识,都是越普及价值越大。现代社会的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动力。 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听人说”这都不知道,先去读几年什么什么吧。“或者是“懒得和你们说了”。另有一种说法,是”说了你也听不懂“。 我不介意别人说我笨或者无知,我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大概接近中国人的平均值,如果我不懂,就意味着大约六亿中国人不懂。应该和无知者同样着急的,是懂了却无法向我们表达的知者。 无论多么高深的知识,都应该可以通过一种概念性的或者哲学性的描述,让听者明白其原理。但是要形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概念或者哲学描述,化繁为简,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要求表述者对主题有很深的理解。这是每个愿意“传播知识”的人应该做的。 中国历史上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也是中国两千年原地踏步的原因。由此衍生出对缺乏知识人群的蔑视,是一种邪恶,也是知识分子的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