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消費者對加征至25%關稅的中國商品有需求嗎?需要這些加稅的商品嗎?需要這加征關稅的商品,大部分加征的關稅就得美國消費者買單;如是不可或缺,那差不多加征的全部關稅就得美國消費者買單。 眾所周知,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格低廉,問題是:加征25%關稅後的中國商品,美國消費者對此類商品有沒有符合性價比的替代商品?如果有替代商品,那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由中國出口企業買單;如果沒有替代商品,那大部分或者絕大部分就得美國消費者買單。 中國出口的商品是需要美國消費市場。加征關稅後微利,還可以薄利多銷;保本無利,作為創收美元外匯還銷售,但是難以常此為繼,中國出口美國的企業,要麼減產削減出口美國的商品,要麼就開發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無利虧損,中國出口美國的企業是難以為繼的,要自己買單虧本銷售,等同企業自殘自殺,要繼續出口美國市場,只有提價加價,由美國消費者承擔買單。 美國企業能夠自產自銷中國出口美國市場的商品?對不起,絕大部分商品短時間內不可能。中國出口美國市場的商品的產品鏈,短時間內形成產品製造鏈可能嗎?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產品製造鏈沒有1-2年不可能。中國出口美國市場的商品的產業鏈,1-2年形成產業製造鏈同樣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產業製造鏈沒有3-5年不可能。 美國市場需求商品能找到替代中國商品的別國商品嗎?或許能找到,那也得等到1-2年後,完整的產業鏈,看起來就得3-5年以後。短期內恐怕沒有別的國家商品能替代中國商品。東南亞、南美、非洲行嗎?例如東南亞設廠,東南亞是工資相對低廉,有低價土地,可建低成本廠房,但是一個完整產品鏈建設、發展,需要水電、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配套、相關服務業保障,需要更多配套更大的投入成本。大規模的產品鏈、產業鏈完備建設、發展,需要大投入大投資,所以按投資投入分攤計價,替代中國商品的別國商品的價格不會比中國低廉,或許更高。 又有一個問題來了:美國投資投入的替代中國商品的別國企業,只滿足於美國市場、產品製造國的市場,不需要中國這個廣闊且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市場?那美國投資投入的公司,還真費思量了?這是不是可以說明,至今一些國家、地區沒有形成像中國一樣完整產品製造、產業鏈的因由? 美國企業即使能夠自產自銷中國出口美國市場的商品,問題又來了:美國企業只滿足只局限於美國的市場,不需要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特別是不需要中國13多億人口的廣闊且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市場?不言而喻,波音、蘋果公司需要中國這個大市場,像通用、福特、特斯拉等等公司不僅在美國本土建廠,而且要在中國建廠,是因為他們需要中國這個廣闊且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市場。 即便美國企業自產自銷中國出口美國市場的商品。美國企業自產自銷的商品與中國出口美國市場同類性能的商品有競爭力嗎?沒有,起碼性價比上,沒有。考量美國的人工工資成本、相對高昂的企業、社會福利成本等,美國企業商品自產自銷等同於要美國消費者多消費高消費,也等同於要美國消費者買單超過中國商品價格的售價。 如果美國企業需要中國這個廣闊且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市場,而中國也設置關稅壁壘呢?又會怎麼樣呢?美與中合作的企業利益受到重大損失是肯定的。別的今暫不論。 11日美國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從10%加征至25%,是美國真的不惜與中國打貿易戰,還是美國在美中11輪貿易談判中的極限施壓?美中真的打貿易戰,對美中都有損害,很可能得不償失。看起來更像極限施壓,想來中國政府本着合作共贏、對抗將互損的意願來協商、談判解決貿易糾紛,除非不得不的情形下並不願打貿易戰,至今沒有公布貿易反制清單。期望是美中協商談判解決貿易分歧,各有得有失,互惠互利,達成貿易協議。 原文:http://comment.tie.163.com/EF3NTB7L0001875N.html 看了原文匆匆作評論 2019年5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