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追忆似水年华的博客  
记下生活中的只言片语,给日子留个影。  
https://blog.creaders.net/u/29685/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追忆似水年华
注册日期: 2022-02-27
访问总量: 12,02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俄乌大戏演员之三,乌克兰总统ze
· “好色”的男人,通常都有以下5
· 七绝 暮春雪
· 饥寒交迫的女作家非她莫属
· “饥一顿,饱一顿” 和 “胖”
· 我认识的一对美中老夫少妻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文化语言】
· 俄乌大戏演员之三,乌克兰总统ze
· “好色”的男人,通常都有以下5
· 七绝 暮春雪
· 饥寒交迫的女作家非她莫属
· “饥一顿,饱一顿” 和 “胖”
· 我认识的一对美中老夫少妻
存档目录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饥寒交迫的女作家非她莫属
   

萧红流浪哈尔滨时三餐不继,受尽白眼冷遇,可算狼狈不堪,换了别人也许会对类似经历讳莫如深,她却如实记录。散文集《商市街》里白描二萧饥寒交迫的生活窘状,不美化不掩饰,是坦率到 “越轨的笔致” (鲁迅语)。这种真实不造作的写作风格,除了当时主导文坛的写实主义和作家自身天性里的野性敏感,还有什么深层原因?张爱玲说:“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事无不可对人言’。” (见《洋人看京戏及其他》)照搬张爱玲的逻辑,萧红文风成因里有 “事无不可对人言” 的民族性,以及迎合满足读者窥探欲的隐晦动机。

读萧红散文的第一个感觉是冷,她笔下多是冬天。《飞雪》里的 “雪,带给我不安,带给我恐怖,带给我终夜各种不适的梦.....  一大群小猪沉下雪坑去.... 麻雀冻死在电线上,麻雀虽然死了,仍挂在电线上。行人在旷野白色的大树林里一排一排的僵直着,还有一些把四肢都冻丢了。” 一连串的短句,描绘了一幅超现实主义的荒诞画面,冷得残忍,冷得叫人绝望,是可怖的世界末日场景。屋里和屋外一样冷,“我觉得风从棚顶,从床底都会吹来,冻鼻头,又冻耳朵。” (见《飞雪》)置身无处不在的寒冷,萧红发现爱情不能取暖,在《最后的一块木》里,“我遇着他冷的身子抖颤了。都说情人的身体比火还热,到此时我不能相信这话了。” 

其次,是饿。《飞雪》结尾,“从冻又想到饿,明天没有米了。” 旅馆里 “带来诱人的麦香” 的面包吸引着她,“挤满面包的大篮子又等在过道,我始终没有推开门,门外有别人在买,即使不开门有也好像嗅到麦香。对面包我害怕起来,不是我想吃面包,怕是面包要吞了我。” (见《提篮者》)饥肠辘辘的人腹背受敌,咬牙抵挡着面包的诱惑和偷面包的欲望。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去《当铺》,“虽然说当得的钱少,可是又愿意吃包子,那么结果很满足。他在吃包子的嘴,看起来比包子还大,一个跟着一个,包子消失尽了。” 在食欲面前,人和动物没有差别,“我伏在床上,把头抬起来,正像遇见了桑叶而抬头的蚕一样”。(见《提篮者》)贫贱夫妻百事哀,但 “只要有的吃,他也很满足,我也很满足。其余什么都忘了!” (见《饿》)

食物和保暖是基本的生存需求,温饱得不到满足,欲望就会无限放大甚至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萧红在《饿》里,自问空荡荡的屋子,“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肚子不再是肚子,而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或者绕膝不去的小猫小狗。饿瘪了的 “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 ,喻体 “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 尖锐甚至粗野,口气冷静到冷漠,嫌弃肚子是累赘是麻烦。在窗口看见街上带着孩子乞讨的女人,“过路人也不理她,都像是说她有孩子就不对,穷就不应该有孩子,有也应该饿死”,隔着玻璃窗,萧红在乞妇身上看到了自己,同时看穿了路人的冷酷无情。在《飞雪》里冷得受不了的时候,“在屋里,只要火炉生着火,我就站在炉边,或者更冷的时候,我还能坐到铁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 如此独特而触目惊心的联想,令人怀疑冻饿交加的女作家已濒临疯狂边缘?!

萧红擅长写对话。《索菲亚的愁苦》全靠 “我” 和索菲亚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手》里女校长对穷学生王亚明说的话,从假意关切,到逐渐不耐,最后撕下面具歇斯底里赶人,凸显人物的同时讲了故事。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很多论者在评价萧红作品特别是小说时,常常引用鲁迅在《萧红作 <生死场> 序》里的论断,“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这是断章取义,失之偏颇。与 1934 年 9 月写的《生死场》相比,萧红 1935年5月完成的散文集《商市街》语言和结构都有长足进步,寥寥数语笔下人物已神形兼备。至于在香港时期(1940-1941年)写的《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则代表了其创作最高峰,技巧成熟风格独特,完全摆脱了初创者的生涩,成名作《生死场》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如果用鲁迅对《生死场》的评语为萧红盖棺定论,是选择性忽略其《生死场》之后的文学创作,既不全面又失公允。

最后,我发现萧红很会起题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标题党。有文艺派的如《广告员的梦想》,《索菲亚的愁苦》《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还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如《饿》,《家庭教师是强盗》;或者把几件看似不相关事物并列博眼球,如《小偷车夫和老头》;有时候干脆违反取题常规仅抓取一个短语或短句做标题,比如时间状语《祖父死了的时候》,或者短句《他的上唇挂霜了》,《他去追求职业》,断片短章,极现代派。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