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接下来我将尝试还原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 “十年春,齐师伐我。” 纵观历史,我国作为农耕社会,春季发动的战争几乎没有。齐国为什么选择在春天,“齐师伐我? 答案是齐国很强大,鲁国很弱小。俄乌战争恰巧也是在春季,由此不难看出,主动出击的齐国军事实力远远大于鲁国,普遍认为齐国会稳操胜券十拿九稳,几天就打完了,不影响春耕。
本次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先秦时期,山东地区有大大小小2000多个国家。他们之间互相征战,而且还讲究“师出有名”,出兵必有正当理由,讲究礼仪第一,胜负第二。那么齐国出兵鲁国的理由是什么? 左丘明的文章中没提到。如果你博览群书且关心时政不难发现,最好的理由是“谋袭齐”,与俄罗斯的理由“谋袭俄”相同。此理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如何理解? 齐鲁两国实力相差悬殊,肉食者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主和派,另一派是主战派,同乡人的意思是,你又不是当权者,干嘛去挑拨主和派和主战派的关系? 由此可见,曹刿不是肉食者,无权力做任何决定,此处引出了本文的秘密:鲁庄公是本次战役的总指挥,曹刿是他的背锅侠。 历史的真相应该是这样,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国高层内部分裂成了投降派和主战派,鲁庄公是主战派的代表。先秦时期的战争,约好时间地点,双方一起往前冲拼个你死我活,非常讲武德。鲁庄公不讲武德靠偷袭取胜了。此战役鲁庄公十分不光彩,左丘明却对其极力美化,说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显示出鲁庄公品德高尚高风亮节,而将搞偷袭的罪过推给了曹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