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最初因中东铁路而设立。1925年,现今的车站正式启用,融合了俄罗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成为城市标志。抗日战争期间,车站经历战火,战后继续作为重要交通枢纽。
这张哈尔滨城市的俯瞰图,生动地展现了这座东北重镇的独特魅力,一条宽阔的主街道贯穿城市,两旁矗立着错落有致的欧式建筑,屋顶的瓦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
中央大街,一条充满历史韵味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著名商业街,中央大街位于道里区,始建于1898年,初名“中国大街”,后逐渐发展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街道。
街道两旁,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俄罗斯、巴洛克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哈尔滨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独特魅力。中央大街不仅是商业的繁荣之地,更是哈尔滨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万国洋行建于1922年,位于哈尔滨市二级保护建筑,原为中国大街商场,后称万国洋行。这座精美的仿巴洛克式建筑是中央大街上最早的建筑物之一。它被2004年建筑部与中国工程科学院评为中国历史最有代表性的100座建筑之一
几位异国女子尤为引人注目。她们身着当时流行的时尚服饰,如精致的连衣裙与优雅的帽子,不仅彰显了个人品味,也映射出哈尔滨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交融与时尚前沿地位。
这些异国女子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进一步证明了哈尔滨在20世纪初期的开放与包容。
图中为哈尔滨市的圣索菲亚教堂,这座东正教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别洛乌索夫设计,建于1907年,以其洋葱头穹顶和拜占庭风格闻名。
它曾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见证了中俄文化的交流。教堂历经修缮,现为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游客,是了解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必访之地。
该教堂同样是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别洛乌索夫设计,1899年10月13日奠基,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俄罗斯人进入哈尔滨,东正教也随之而来。
1900年遭到义和团的干扰,但最后还是以极快的速度,于1900年12月18日竣工。不过该教堂在1966年被毁。
傅家甸街道(也称马场甸子),源于清朝小村,是一个位于松花江下游岸边的小村庄。从一个小手工业者聚集地到照片中呈现出街道人群熙熙攘攘的气氛再到如今涵盖商业、交际、娱乐的地区,可谓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20世纪初,随着沙俄国内政治动荡,大量东欧人逃往哈尔滨寻求避难,图中一位刚来到哈尔滨的女子带着她的孩子正一脸迷茫的坐在街头。
这张照片浓缩了20世纪哈尔滨城郊的简朴生活,男子驾驭马车,步行于土路,背景中简朴建筑映衬晴朗天空,
哈尔滨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照片中一位波兰人正在院子里为家畜投喂饲料。
在20世纪初,哈尔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俄罗斯人前来定居。照片中一位俄罗斯妇人正在热情的售卖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