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弓长贝占郎的博客  
将人世间的情趣一张张贴上 ......  
https://blog.creaders.net/u/3339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 2023-11-01
访问总量: 3,605,30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宇宙那么大,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
· 100年前的泰山
· 1862年25岁的茜茜公主
· 江嘉良和吴玉芳
· 万历皇帝写给日本的圣旨
· 马岩松设计的垂直峡谷在美国竣工
· 17次失宠遭贬的苏轼之所以没有死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人世间的情趣】
· 宇宙那么大,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
· 100年前的泰山
· 1862年25岁的茜茜公主
· 江嘉良和吴玉芳
· 万历皇帝写给日本的圣旨
· 马岩松设计的垂直峡谷在美国竣工
· 17次失宠遭贬的苏轼之所以没有死
· 清朝击败不可一世的准噶尔汗国是
· 水深火热洛杉矶
· 陕西老照片:西岳庙壮观如故宫,
存档目录
01/01/2025 - 01/31/2025
12/01/2024 - 12/31/2024
11/01/2024 - 11/30/2024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17次失宠遭贬的苏轼之所以没有死于非命是因为朝廷有个能干的弟弟
   

2024-06-13 17:21·李满

如果问中国几千年里文学史中,最有趣的灵魂人物是谁?很多人都会回答:是苏轼。

的确,相比之下,李白好玩,但过于天真,天真到连现实都分不清,他有趣却也让人有些害怕;庄子洒脱风趣,却经常有点无厘头,自然也显得不够接地气;阮籍猖狂且幽默,可他喜欢讥刺、长啸、翻白眼,有些让人不敢亲近……

苏轼就不同了,他一生风雨飘摇,却永远满腔豪情、笑傲人生。从现实角度而言,他一生不得志,从20岁开始,他每个十年的节点都必有一劫。

他20岁出头失去母亲,30岁失去娇妻和父亲;40岁出头遭遇乌台诗案,50岁丧子,62岁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被贬……

苏轼之最坎坷,集中在他的仕途。他一共有三十次委任,十七次失宠或者被流放。这样的经历,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一辈子不是在失宠、被流放,就是在失宠、被流放的路上”。

苏轼真实像(其画家好友李公麟所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这样的苏轼都是极其悲惨的,然而,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并且无论被贬何处,所面临境况如何,都始终把日子过得潇洒、惬意。

被贬到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时期,他创作了千古名篇《明月几时有》,词中,他这样介绍自己写此篇的由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君不见:苏轼被贬,还能‘欢饮达旦’,并吟诗作赋。其小日子之美好,自可见一斑。

而被贬湖北黄州时,他又创作了《赤壁赋》,词中,他这样写自己游赤壁: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这段话,也是在讲述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日子的美好:没事跟文人骚客泛舟游,吹吹风,顺便写点“明月诗”,做点“窈窕文”。

那么,问题来了,苏轼几乎一辈子都在被贬,为什么心态一直爆棚,日子一直“静好”呢?答案,绝不仅仅因为他极其乐观、豁达,最主要还是因为:他有一个用爱去照亮他一生的弟弟苏辙。

苏辙与哥哥苏轼、父亲苏洵并称为“三苏”,既能并列,苏辙之才也就是公认的好了。他的诗文出众,留下的如“西出阳关万里行,弯弓走马自忘生”之类的千古名句,更是不胜枚举。相比哥哥,苏辙还有情商高、善变通的特点。而这两个特点,也是他能“照亮”哥哥一生的关键所在。

苏轼仅比弟弟苏辙大了两岁,古代,从来长兄如父,按理,应该是哥哥照顾弟弟。他们的父亲苏洵最初的构想里,也是让哥哥去照拂弟弟。

也因此,苏洵在为两个儿子取名字的时候,就颇费了一番心思。哥哥名字里的“轼”指的是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而弟弟名字里的“辙”,则是指马车碾过留下的车轮印子。

苏洵为他们取名字时,明显是想让哥哥照顾弟弟:只有马车安然无恙地保持前行,车轮印子才可一直有。

兄弟俩幼年时,的确更多地是哥哥在照拂弟弟。苏轼发蒙早,他识字也先于弟弟苏辙,弟弟开始识字学文后,苏轼主动充当起了小老师。可以说,他们在出生地四川眉山时,就有了“兄友弟恭”的儿时情。

苏轼苏辙

苏轼是天生的读书人,他学东西非常快,苏辙有任何疑惑时,他总能用三言两语让他“顿悟”。某种程度上,早年的苏轼是弟弟苏辙是老师,他们亦师亦友亦兄弟。

苏轼极其自律,他的学习是每天不间断地学习,每日的学习任务他从未欠过分毫。有哥哥做榜样,弟弟苏辙也养成了日日不间断读书的好习惯。后来,苏辙自己在诗文里写道:

"幼从子瞻(苏轼)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苏轼早年对苏辙的守护,几乎是全方位的。苏辙曾在回忆早年时光时,这样写道:

"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便是:我幼年跟着哥哥出去,登山、下水,无论干什么,哥哥都在我前头开路、护着我。

苏辙还在后来怀悼兄长苏轼的文里,这样总结哥哥早年对自己的照顾,他说:

“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洵太满意他们兄弟俩“兄友弟恭”的模样了,可他毕竟是过来人,他明白:很多兄弟,早年关系都极其好,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成家后,往往就生疏了,甚至还会出现兄弟反目成仇的境况。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决定以大家长的威严,对他们进行劝谏。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苏洵看着并排坐着学习的两兄弟,很郑重地道:“你们是亲兄弟,今后一定要互相扶持啊。”

这番话,是天下父母都会说给子女听的一句话。苏轼听了没想太多,就当是一句话,而苏辙听了却死死记在了心里。

兄弟俩长大后,性格差异越发明显。身为哥哥的苏轼天生豪放不羁、不拘礼法,且性格极其乐观。用今天的话说:苏轼是乐天派,是社牛。而苏辙则为人内向、谦虚谨慎,给人忠厚老实之感,善于守拙,某种程度上,苏辙稍微有些社恐。

两人迥异的性格,也导致了他们入官场后截然不同的结局。

公元1057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来到北宋都城汴京参加科考。这次科考中,“三苏”出尽了风头。苏洵因文采出众动京城,而两兄弟则因同时考中进士而闻名。

而这场科举中,苏轼写的考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更是大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他甚至在见了苏轼,见识了他的博学和达观后,论定:“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然而,大喜之后是大悲。就在他们预备在京师大显身手之际,苏轼兄弟的母亲不幸病故,噩耗传来,他们匆忙赶回守孝。

守孝期满后,两兄弟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再度手拉手一起参加了一场科制考试。考完后,两兄弟同朝为官。

两兄弟的做官生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之,哥哥是:锋芒外露,不停树敌,得罪皇帝,不断遭贬;弟弟是:被哥哥牵连遭贬,仕途稳健,一路扶摇,直做到国家二把手(拜相参政)。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苏辙实际并没有官瘾,倒是哥哥苏轼的官瘾超大,苏辙一路爬到国家二把手,纯粹是为了“捞哥哥”。

原来,苏轼两兄弟刚刚入朝为官不久,王安石就推行变法,苏轼站位的是旧党,他还上疏皇帝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继而不得不自请离京。后来,新党利用他诗文中的字句做文章,给他扣了很多诸如“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一类的大帽子,苏轼因此被贬下狱。

苏轼这轮遭难,苏辙也受到了大牵连。他由此确定:官瘾大的哥哥并不适合官场,他若要在官场混下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上头有天大的人物护着”。

于是,为了护哥哥苏轼,苏辙决心好好做官,拼命往上爬,最好能成为那个能护他周全的“天大人物”。

苏辙下这么大的决心,多少因为:乌台诗案后,苏轼误以为自己要被处死了,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诀别信”,这封“诀别信”着实吓惨了苏辙。

苏轼之所以认为自己快要被处死了,乃是因为在被逮捕后,他未卜生死,于是与每日给自己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平日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得到了判死刑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一日,长子因有事不能送饭,便让远亲代劳。这远亲也是一番好意,特地送了一条熏鱼送去。

苏轼看到熏鱼,瞬间脸色惨白,心道:遭了,死期到了。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被处死的苏轼,在悲痛之余,赶紧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的一首《狱中寄弟子由》中写道: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意思是:我要死了啊,我死了没关系,随便拉倒埋了就是,可惜,从此后弟弟再也没有哥哥了,只能在雨夜黯然神伤了啊。今生我们做兄弟是大幸事,可惜太短,没关系,我们来生继续做兄弟。

苏轼书信

苏辙收到诀别诗后,当即就双手颤抖,泪如雨下,他与哥哥苏轼幼年一起读书、一起打闹、一起游山玩水的片段不断在他脑海里闪过,哥哥(30岁)丧妻、失父时恸哭的情景也在他脑海浮现。苏辙以为有人真的要害死哥哥了,他忍不住嚎啕大哭,哭得好像哥哥真的没了一样。

哭完后,苏辙就肿着两眼写了一篇名为《为兄轼下狱上书》的奏折。这是一次冒死上奏,奏折中,他讲述了自己已失父母,只能与兄长苏轼“相须为命”的凄惨境况。他还表示:自己可以用自己的官位为哥哥减罪。

苏辙不惜以身官救哥哥的事震动了朝野,无数仁人志士为他求情,就连政敌王安石也忍不住跳出来帮着苏辙替苏轼求情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事情传开之后,身患重病的先皇帝宋仁宗的妻子,如今的曹太后也决定“干政”,他对皇帝说:宋仁宗说苏轼、苏辙是宰相之才,杀不得。

在众人的庇佑下,坐了103天牢的苏轼重获了自由,被流放到了黄州,而苏辙也“如愿”被贬到了筠州,且五年不得升迁。

3年后的1082年,苏辙前往黄州与哥哥苏轼团聚。这次团聚,他发现哥哥遭遇如此多磨难后,竟还和以前一样豪放不羁、乐观豁达,他依旧和以前一样倒头就能睡,没事就吃美食、喝好酒,而且依旧和以前一样爱好佛道。

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没变。苏轼带着苏辙游览了黄州等各处,游览中,他依旧走在弟弟前头,给他当“导游”。

那些天,苏辙总恍惚他们又回到了儿时一起游玩的岁月。他有一种很奇怪而又美妙的感觉,以至于,他感觉自己的眼睛也时常是湿润的。

这次相聚后,苏辙在官场更加小心谨慎了,他开始研究古代官员的升迁史,试图从中找到“加官进爵”的经验教训。他迫切想要升官,也只有官位够大,他才可护着哥哥,甚至让哥哥和自己都回到京师。

五年的“不得升迁期”过了之后,苏辙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的官位不断升迁:1084年,他还仅是个县令,可到了1086年,他就担任了中书舍人了,这个职位等于皇帝的秘书长。

1091年,苏辙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到此,苏辙已经做到了国家二把手的位置了,这个官位,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总理。

而苏辙不断升官的这些年里,苏轼依旧不断地被排挤、失宠、遭贬谪。苏辙则不断地替哥哥求情,就在他升为“国务院总理”这年,他就为了让遭人排挤的哥哥“外任”,一连上了四札。

好在,苏辙的官位到了如此地步后,死亡的阴影再也没有笼罩在苏轼头上了。谁都知道,以苏辙对哥哥的爱重,谁要是敢对苏轼下手,他一定会让凶手死无葬身之地。

在苏辙的庇护下,苏轼无论被贬到哪儿,都没有性命之忧,而他被贬之地的各官绅,也都对他非常恭敬,并给予必要的照拂。如此,苏轼在每一个被贬地,便可以好好活着了。

然而,苏辙能保苏轼本人平安,却终没能保住他的儿子。1084年,苏轼结束被贬黄州任期,前往汝州任职,两地相距千里,路上需跋山涉水,他不到1岁的幼子因经受不住旅途折腾而夭折。

50岁丧子的悲剧,为苏轼的人生再添阴暗一笔。但无论如何,苏辙的庇护,终保住了不断被贬的苏轼的性命了。

话说,这苏轼也是着实乐观。当贬谪成为“常规”时,他索性将被贬当成“旅游”,他这么悠闲地接受被贬的事实,是否也因为他总确定:反正弟弟能把我捞回来呢?

晚年的苏轼依旧为新旧两党所不容,1094年,年近60的苏轼再度被贬,他的被贬之地是惠州。

此时,苏轼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但他的眼神依旧清亮,且依旧保持了豁达乐观的心态。被贬后,他带着妾室朝云和儿子苏过前往惠州,将其他的“老小”交给了苏辙。有了之前被贬路上丧子的教训后,苏轼不敢再冒险。

当时的苏辙也有一大家子要照顾,经济也很困难,但他仍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重担。

1097年,时年62岁的苏轼再度因新旧两党之争被贬,这次他被贬得更远了:被贬到了海南。一直与哥哥政见一致的苏辙也被贬了,他被贬到了雷州。当年5月,兄弟俩在藤州再度相遇,苏辙还护送苏轼赴海南。6月,兄弟于海滨分离。

谁也没想到,兄弟俩的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苏轼

三年后,苏轼在北归途中离世,临终时,他坦言:最大遗憾是没能在死前见弟弟子由最后一面。弥留之际,他这样描述自己的遗憾:

“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收到哥哥噩耗后,苏辙如五雷轰顶,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大脑都是一片空白:哥哥未与他道别就走了,这样的事实,他怎能接受?

苏辙的构想里,他们俩兄弟应当像最初约定的那般:老来“对床夜雨听萧瑟”。他们早就约好了:等老了就辞去官职,找一个清净地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如今,两人约定“对床夜雨听萧瑟”的声音犹在耳边,可做约定的人,却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苏辙猛然想起,苏轼曾写信跟他商量,说:自己百年后,想葬在弟弟所在的嵩山,这样他们就算生生世世在一起。

苏辙恍悟:哥哥可能早已料到了死期将至了。随后,苏辙怀着巨大的悲痛为哥哥撰写了《东坡先生墓志铭》,为他写墓志铭,也是他们兄弟俩最初的约定。他们曾约好:谁先死,后死的那个人就要为先死者写墓志铭。

第二年,苏辙按照苏轼生前的嘱托,将他葬在了嵩山之下。

一个人若真的爱重一人,那不管他为此人做多少,他都会永远觉得“不够”。处理完哥哥丧葬事宜后,还觉自己做得不够的苏辙,将哥哥苏轼的三个儿子全部接到身边共同生活,直到他离世。

没有哥哥的日子里,苏辙常在月夜吟诵哥哥兼为怀念他而作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字句,所不同的是,如今,去怀念的是他, 而不是哥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12年,即苏轼离世11年后,苏辙病逝,他嘱托后人:一定要将自己葬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后人终遵照他的指示,助他实现了和哥哥“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约定。

河南郏县三苏墓(右一为苏辙墓)

今之世人,多数都只知苏轼始终乐观,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他都能想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却并不知道,他能在任何恶劣天气都能活下来,且活得有声有色,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天性乐观,而更与弟弟用爱照亮他一生有关。

后世常叹:苏轼是文曲星,而苏辙是守护他的半星。其实这不一定是对的,要论文采、才学,苏辙可能不亚于苏轼,苏轼自己就曾说:自己的才学不及子由。

君不见,苏辙是极少数20岁以前就考中进士的才子之一,光凭这一点,就足见其才学过人。

然而,一身才学的他,也只能将毕生所学更多地运用到了官场,他的才学只能无奈地淹没在繁杂的事务之中。但也是因为他如此深入官场,苏轼才得以将更多的心力投入于文学创作上,并终成千古颂扬的一代大家。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