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詞典里,手帳又稱拐杖或者“文明棍”,進一步的解釋是“拄着走路的細長棍”。日語中也有手杖,寫成“手帳”,漢字近似,意義卻完全不同。 中國人不拄拐杖,也沒什麼危機感;而日本人,若是沒了“手帳”,那才真叫恐慌。 中國人只有“杖”意的人才離不開手杖,日本人人都不能沒有手帳。 日本人一出生,甚至還沒出生,就先有了母體中的“妊娠手帳”,記錄着胎兒的胎動和成長狀況。等真正出生落地,便有了“嬰兒手帳”,嬰兒“手帳”通常都有可愛的封面設計,翻開第一頁,有“降世一瞬間”的大彩照,如果媽媽同意,當然可以一頁一頁翻下去――寶寶洗澡――吃奶――睜眼――做操――體檢――大哭――初笑,等等。 初相識,日本人經常問及血型,而中國人對血型又常是“一筆胡塗帳”,日本人說,“不知道自己的血型?怎麼可能?一出生,你出生手帳上已寫得分明!”。 手帳? 中國人丈二和尚。 日本人夷非所思――連出生手帳都沒有?!那不成了來路不明? 如果把日本人的“嬰兒手帳”看成一本小冊子,那麼進入幼兒園以後那本“帳”本,便成了配有插圖的“小人書”,內容也更充實豐富。 比如你的兒子叫“大郎”,大郎的手帳上,除了作息時間表、體溫記錄、午餐菜單及營養搭配等規則性的插圖之外,還經常記錄些小小的激刺∶大郎今天很忙。在公園沙丘抓砂揚砂。與小夥伴打架。玩得盡興。吃得很多。體溫正常。學會摺紙。等等。 以後,小學中學大學,順理成章,人手一“帳”。 進入社會,手帳的作用愣是成了中國的“拐杖”。出門忘了帶“帳”?那你這一天就拐腿走路摸瞎過河吧――所有的日程安排、會議記錄、出訪預定、聯絡電話全部泡湯,急也沒用。愣着幹嘛?還不趕緊回去拿! 在日本,生老病死紅白婚嫁出遊歸家萬般離不了手帳。市場也為手帳商家拓寬了無限的輪迴空間。 在文具店或書店,手帳櫃檯的商品豐足的令人嘆莞。 有些手帳除了延續日本固有的節氣慶典以外,還利用極少的空間,介紹與日本歷史文化有關的小經典或民俗。 許多手帳中醒目地標榜“凶吉”,比如“佛滅”(這天最好不要乘飛機等)、“友引”(這天辦事一般吉順)、而“大安”,相當於我們的黃道吉日。多數日本人至今仍依順“手帳”,定奪日程,擇吉避凶。 通常,健康人有健康人的手帳,患病者有病患手帳,一直“帳”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一筆,由醫生來填寫。 但是,手帳到此還不能結“帳”――葬禮的手帳由寺廟的僧侶或教會的牧師來完成――靈魂升天,抑或,下九重地獄。 世上唯一兩個大量使用漢字的國家,寫“手帳”給中國人看,中國人不知你玩什麼把戲;寫“手杖”給日本人看,日本人看得詭愕而神秘。 手杖與手帳,中間隔着一片水路,漂零着靈性的依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