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奥尔良。 我第一次乘地铁赶飞机,心里很紧张,跟随着一个学生到了飞机场。坐上飞机,我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泪水止不住流下,一幕幕往事在眼前出现:
她生出来的那天,就象发生在昨天,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么清晰,红红的小脸袋,一头乌黑的头发,护士推着一个病房的八个孩子让妈妈们给喂奶,她不哭不闹,刚生出来就得到表扬,3床的孩子最乖。现在这个小娃娃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上了大学,步入了科学的殿堂。我不应该哭啊,应该为她感到高兴啊,但是泪水还是止不住往下流,这是我第二次和她分手,第一次和她分手是八年前在上海虹
桥机场,我到美国和先生团聚,她留在上海和爷爷奶奶住,她带着红领巾,别着队长标志,穿着红颜色的风雪大衣,围着彤红的围巾,活泼可爱,就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当我进入机场内,她解下那彤红的围巾不断向我挥舞,我不敢再看她一眼,快速涌入人群中。我带着她的三张照片上了到美国的飞机,一张是她在少年宫拉小提琴时拍的;一张是我们全家在中山公园游玩时拍的;一张是我最后一天送她
上学,在我家门口拍的,在我在美国最困难的头三年,这三张照片,我从不敢拿出来看,我拼命打工,勤奋学习,盼望着她早日和我们团聚。她是我心中的红太阳。
空中小姐给大家送来了饮料和饼干,她看我在哭,赶紧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我是送女儿上大学,从波士顿回新奥尔良。她马上说,祝贺你,祝贺你,波士顿是新兴的文化城市,波士顿的大学都是第一流的。你的孩子真是不容易啊。
是啊,与其说孩子不容易还不如说孩子的运气特别好,她到了美国,如鱼得水,从中国带来的一叠中文版的世界名著看完了,又一头扎入了英文版的世界名著,我们家附近的Smith图书馆就是她第二个家,看完一本又借一本。她喜欢看书,也喜欢讲话,男女老少,海阔天空。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美国心理学教授发现了她,通过一次类似IQ智商测验,说她的数学逻辑和语文阅读水平超过了同龄孩子的几个数量级。他相信这个小苗苗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如果得到精心地栽培,一定会长成大树。晚上6点半他直接打电话到我家,还立即写了推荐信,让我们送孩子上本地区最好的私立学校。当时已经五月份了,学校的招生工作已到了尾声,我们拿着这教授的推荐信,看着地图,找到了这所学校。啊,多么漂亮的校园,多么高贵的学府,男老师都西装带,女老师都穿套装,学生穿着绿色的校服。招生办公室的老师热情接待了我安排了女儿考试的时间。过了一星期,学校通知我们,女儿考得非常出色,学她了,学校会给她奖学金的。真是不拒一格降人才,不惜千金育人才。我知道才,只是显露出那一点点小天赋,就得到了社会,学校的重视,关怀。想到这又来了,这是感激的泪花。
女儿到了这个学校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茁壮地成长了,代表学校参加了地区各种学科比赛,被同学选为学生会干部,俱乐部主席,校报编辑,跑步队队长每逢教师节,圣诞节,学生都会给老师送点礼物,表示感激之意。在这学校就大多是公司老板,律师,医生,这地区的头面人物,他们送老师的大多是名牌西。我们是穷学生的孩子,那时我先生刚找到工作,我还在自费读书,我们家段,女儿懂事,不自卑,不赶时髦,不向我们提出任何要求,圣诞节送给每个毛巾,她用红线绣上女老师的名字,用蓝线绣上男老师的名字,这一针一线绣的深深爱。教师节,她用巧克力(M&M)搭成心的图案,爱的文字,送去她赤诚之心。
哭哭想想,想想哭哭,飞机从波士顿到了亚特兰大,亚特兰大是波士顿到新奥站,飞机从亚特兰大到新奥尔良只要一个小时多一点。我又开始胡思乱想,我亚特兰大读书多好啊,离家近多了。而且亚特兰大最好的一所私立大学不但录了她四年的全额奖学金,读书又轻松,但她坚定不移要到波士顿去读书,
“你想鸡头还是做牛尾。”我一个朋友问她。她想了一想说“做牛身体,也许还会做牛前算她有点自知自明,没说要当牛头,否则我会更担心。既然她想去,又充满信次机会吧,让她去试一试,见见世面,这经历也许会对她一辈子受益无穷。想也是这样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不远万里从中国来到美国读书圆这“美国梦”,追求民主自由的生活吗?女儿不远千里从新奥尔良到波士顿,不她的梦吗?也许孩子的运气又来了,碰到了世界闻名的教授,领着她向科学顶攀登。 新奥尔良到了,先生来接我,我赶紧擦干眼泪,不想让他看出我哭过,他又会情长,又会说
“我不满十八岁就远离上海到安徽插队落户”之类的话。 回到家里,我就象泄了气的皮球,连讲话的激情都没有了,我知道二天前,我波士顿,女儿的被子还没叠,但我没勇气踏进女儿的房间一步。
第二天,再也没有
“战斗的早晨”,再也不需要我一遍一遍地催她起床,再也不需 书包,再也不需要帮她送运动服,运动鞋,再也不需要帮她洗臭袜子。下班回来,人懒洋洋的,女儿不在,一点做饭做菜的激情都没有了,那晚饭三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锅菜。先生嘀咕着,女儿走了,他倒霉,再也没原来是沾了女儿的光。
家里安安静静的,晚饭桌上,再也听不到女儿琅琅的笑声,再也听不到她中学再也听不到音乐声,电话铃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留下的是寂寞,思念,和我痛恨中国的
“独生子女”政策,我羡慕别人有二个三个孩子,那“空巢族”的牵肠袭着我,让我夜不能寐,食不能香。 女儿上大学后,新的生活开始了,我应该怎样迎接新的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