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其仔称,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 看到这样的好消息,我却有点振奋不起来,反而很想对社科院的专家们说:“低调,并请保持低调。”有世行标准作为依据,中国人均GDP数据摆在那里,“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并非信口开河,我为何不觉得振奋呢?因为我想到了另一个数字—— 前不久,中央将国家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贫困线一提高,统计意义上的全国贫困人口立即增加了1个亿,达到1.28亿人,占了全国总人口的近1/10。这些人的年收入不足2300元,月均不足200元,日均不足1美元,按照世行的标准,他们是绝对贫困的赤贫人口,是穷人中最穷的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也许任何国家都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但在中国,这样的穷人多达1.28亿,比日本总人口还多,超过了英国、法国人口之和。 “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与全国1.28亿赤贫人口,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嗟叹,没法感到心情振奋。 那么,一个拥有1.28亿赤贫人口的国家,怎么成了“中上等收入国家”呢?查阅相关资料可知,这其实是赶巧了。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人均GNP相等,与人均GDP大致相当,而非指人均实际收入)将世界各国分成四组,分组标准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2010年的分组标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1005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1006至3975美元的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3976至12275美元的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2275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 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4000美元,刚巧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距离这个区间的上限非常遥远,距离下限非常贴近,离“中等偏下”只有几步之遥。也就是说,我们只是非常勉强地被划入“中等偏上”行列,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里面的低收入国家——就像1980年1月出生的人,勉强算得上80后,却是最老的80后。 实际上,国家统计局曾于2009年发布报告称,至2008年,我国已由长期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当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770美元,短短两年时间便跃升至人均4400美元,由“中等偏下”跃升至“中等偏上”,而这两年中国的GDP增速分别只有8.7%和10.3%,很显然,跃升的功劳很大一部分要记在人民币升值的头上,而不是实际收入增长了这么多,“中上等收入国家”这个头衔有点虚。 最能反映民众生活水平的当然还是人均收入。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按目前的汇率,分别约为3014美元和933美元,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户籍人口仍远多于城镇户籍人口,中国民众的人均收入也就是1000多美元,长期徘徊在世界100名之外。4000多美元的人均GDP只转化为1000多美元的人均收入,这个比例显然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政府收入占比过高,比如“拆也GDP、建也GDP”以及GDP注水等等。 纵然这个并不好看的人均收入数据,其背后还有丑陋的贫富两极分化。中国的基尼系数早就突破警戒线,甚至超过0.5,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李长久在一篇文章中援引世界银行的报告称,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如此,人均GDP达到4400美元而存在1.28亿赤贫人口,就既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也是贫富悬殊的最有力证据。 说了这么多,总的意思还是那句话:“低调,并请保持低调。”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收入还很低,中国还有1.28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这是我们务必时刻牢记的基本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