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吃补,不论是冬令来个十全大补,平时拿当归、生耆、枸杞、红枣煮水当茶喝,路边摊的药炖排骨、当归鸭,或食堂的高级药膳,都离不开一个「补」。究竟为什么要进补?怎样补才正确呢?
「补」是中医治法的八法之一,「补其不足」、「虚者补之」,有所虚损才需要补。人体虚损不足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因此补主要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一、补气:
气虚会出现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动易喘促、易出虚汗、脏器下垂等症状。补气药可以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例如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耆、白朮、山药、大枣、甘草等。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二、补血:
血虚的病人面色萎黄或苍白、容易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月经量少等。补血药可以滋养强壮、改善营养状况,例如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龙眼肉等。代表方剂如四物汤、归脾汤。
三、补阴:
阴虚是指体内的阴液不足,表现潮热颧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盗汗、眼睛干涩、大便干燥等。补阴药可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例如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石斛、玉竹、百合、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等。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
四、补阳:
阳虚会怕冷、四肢不温、阳萎早泄、白带清稀、夜尿频繁等。补阳药可以调整代谢、滋养强壮、促进性腺机能、增强抵抗力。例如鹿茸、蛤蚧、紫河车、冬虫夏草、肉苁蓉、锁阳、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杜仲、续断、狗脊、益智仁、菟丝子等。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补不能乱吃,如果本身并不虚,吃太多补气药会胸膈胀满;吃太多补血药和补阴药会消化不良;吃太多补阳药会火气大,吃补的时机也很重要,例如感冒的时候,一般是不能吃补的(除非特别体虚者),免得把感冒补在里面不容易好;大病初有起色,肠胃功能还不是很好的时候,也不能大量吃得很补,所谓「虚不受补」,要慢慢调理肠胃后才能进补;民间习惯「冬令进补」,现代人营养都不错,不一定需要补,若真要吃,比较适合在冬天天冷的时候吃,到了夏天天气炎热,就不适合吃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