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从此雄起(十七) (2016-12-01 01:40:00) 转载▼ 美媒:中国空空导弹是怪物吗?6倍音速!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1月28日发表文章谈论中国新近测试的超远程空空导弹,称该型导弹为“6倍音速的怪物”,射程是美国现役射程最远空空导弹的两倍。 报道称,中国军方不久前试射了一种新型超远程空空导弹。如果报道准确,那么这种新导弹的射程是美国可以用来还击的导弹的两倍。
携带两枚超远程空空导弹起飞的歼-16战斗机 照片显示,中国空军一架歼-16战斗机携带了两枚新型导弹起飞。据报道,歼-16战斗机发射了至少一枚导弹,并成功击落了飞行的靶机。 中国已经在为其飞速发展的战斗机发展新一代空空导弹。新型的超远程空空导弹(VLRAAM)突然出现。外国观察家甚至都不知道中国如何称呼这种新型弹药。 目前很难获得这种导弹的技术信息,但北京故意允许泄露的照片至少可以看出它的尺寸,这——根据公开的科学研究——大概可以用于推测导弹的性能。在照片里,新型超远程空空导弹显然有歼-16的约1/3长,则其总长度约为20英尺,直径约1英尺(6.6米长、330毫米直径)。 不论如何,这种武器显然比美国现役射程最远的AIM-120导弹打得更远。AIM-120导弹仅有12英尺长,7英寸直径。美国最新型的AIM-120D导弹据报道最大射程略超过90英里(144公里)。 中国新型导弹的尺寸接近于俄罗斯的K-100空空导弹,这种导弹25年前停止发展,理论上它的射程可以达到200英里(321公里)。
远程空空导弹首先是执行截击任务的重要装备,美国当年装备“不死鸟”导弹主要是为了对付蜂拥而来攻击航母的苏联图-22M3“逆火”轰炸机 为了达到如此远的射程,中国新型超远程空空导弹据报道采用了强大的火箭发动机,可以将其推进到高超音速,速度最大可能为6马赫——这比AIM-120D导弹的最大速度快1/2。 如果从50000英尺(15240米)高度发射,中国的这种导弹可以爬升到10000英尺(30480米)高度,然后在稀薄的高层大气中滑翔超过100英里(160公里),然后开始下降高度并攻击目标——《大众科学》杂志根据最近的中国科技论文如此推测。 此外,北京的新导弹据称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红外复合制导,中段则采用卫星制导——这在空空导弹上是真正的尖端技术。相比之下AIM-120D仍然采用旧式的机械扫描雷达。 当然,如果没有辨认目标的能力,那么超远程空空导弹也是没用的。除非你打算击落所有射程内的目标——不论目标是敌机、民航客机,甚至己方飞机——在攻击之前,你需要首先辨认出敌机。 正是由于敌我识别问题,美国海军从未在实战中动用其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这种导弹在2004年退役,海军转而使用更便宜的AIM-120导弹。
在中国空军的超远程空空导弹出现后,原本从关岛甚至美国本土起飞,到中国防空识别区边缘发射AGM-86空射巡航导弹的B-52轰炸机将不再安全
在隐身飞机提供目标指示的情况下,美军重要作战节点,预警机和加油机也将不再安全 中国军方显然正在寻找解决办法,而且他们似乎正在围绕着“神鹰”高空侦察无人机来建设一个网络化导航系统。“神鹰”无人机可以向携带超远程空空导弹的战斗机提供目标信息——并且甚至也可以直接向导弹发送信息,通过数据链系统,它可以直接控制这些导弹。 概念上来说,中国这个可能正在建设的“传感器-射手”网络系统与美国海军的“海军升级防空火控网络”类似,2015年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开始配备这一系统,可以控制战斗机和水面舰艇发射的导弹。 相比目标搜索问题,美国军方在先进远程空射弹药问题上已经大大落后。五角大楼尚未开始发展任何旨在替换AIM-120D的新型远程空空导弹。 美国早在好几年以前就开始实战部署“传感器-射手”(观察者网:国内常称之为A射B导能力)网络,但正如2016年11月这次试射所展示的,中国则在能够真正发挥这种网络系统优势的远程弹药方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解放军新反隐身利器:太赫兹雷达 堪称“火眼金睛” 太赫兹技术被视为“未来影响世界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是各军事大国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中国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已全面开展太赫兹的应用需求研究、雷达系统设计、样机系统研制、集成验证等工作。此次试验成功将为太赫兹技术在探测、安检等军用和民用重要领域的应用开启新的进程。 太赫兹电磁波介于微波与红外波段之间,具有高载频、大带宽、穿透力强等特性,而且对包括人体在内的生物组织无电子损伤,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雷达探测、反恐安检、无线通信、生物医学、无损检测等领域。 在军事领域,太赫兹电磁波应用广泛,尤其是在雷达、目标识别、引信及精确制导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利用太赫兹波方向性强、能量集中的特点,可研制高分辨率战场雷达和低仰角跟踪雷达;利用太赫兹波可穿透物体成像的特性,可探测隐藏在覆盖物或烟尘中的军事装备;利用太赫兹波穿透沙尘烟雾的能力,可以开发全天候导航系统,在浓雾中指挥飞机着陆;太赫兹波的频谱宽跨越目前隐身技术所能对抗的波段,因此能够获取隐身飞行器的图像;此外,成像识别也是太赫兹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军事上实现目标监视、追踪、识别的重要技术手段。 太赫兹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是雷达,尤其适用于在恶劣天气与复杂战场环境下,弥补红外传感器无法探测的限制,进行目标探测、高分辨率成像和目标识别。它对隐身目标和被遮蔽的目标也有较好的探测能力,堪称“火眼金睛”。 太赫兹雷达中的太赫兹,是指这种新式雷达的雷达波工作的频段,介于微波和红外波段之间。作为一种新式雷达,太赫兹雷达可针对美国F-22等隐身飞机实施探测,从而成为反隐身利器。无论是基于外形隐身还是雷达吸波涂料隐身,甚至基于等离子隐身,太赫兹雷达都可以使其现出原形,这是目前大部分常规雷达做不到的。 F-22的隐身手段针对的主要是C波段和X波段,对于更短的太赫兹波段难以奏效。更何况太赫兹雷达的探测精度比X波段更高,这意味着使用太赫兹雷达作为制导/火控雷达的导弹,将成为隐身战斗机的噩梦。
反恐“小菜一碟”
据日本《航空朝日》报道,除了探测隐身飞机,太赫兹雷达还有其他方面的军事应用。 首先,它能穿透烟雾和沙尘,而传统红外光学探测器难以穿透烟雾和沙尘的遮蔽。太赫兹雷达能够在敌方武器装备释放干扰弹和烟雾的情况下,准确地探测到目标。在美军参与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国空军战斗机使用的红外精确制导武器,在风沙环境中的命中率一度低至10%。当沙尘被风吹起时,飞行员即便尝试危险的低空投弹,大多数时候也很难用红外制导的方式命中目标。如果有太赫兹雷达,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可以在沙尘中和坦克、装甲车释放的重重烟幕中准确识别目标,并引导精确制导炸弹命中目标。由于不惧沙尘、云雾,太赫兹成像雷达可以用于探测敌方的隐蔽武器、伪装埋伏的武装人员。 其次,太赫兹雷达可全天候工作,从而强化合成孔径雷达的性能。其成像比目前广泛使用的C波段和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更高,可以提高地图精度,为军事侦察、监视任务提供质量更高的情报。 最后,太赫兹雷达穿透力强,可以探测地面下一定深度的目标,比如敌方埋在地下的地雷等。穿墙探测对它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它可成为反恐、反暴作战的利器。
中国研制出太赫兹雷达:让隐身装备无处遁形
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中国研制的太赫兹成像雷达刚刚试验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军事应用方面。一般说来,一种全新的雷达从开始研制到定型装备,要先后经过原理和机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论证、实验室研制和试验、样机研制、批生产型号研制、定型并生产制造等一系列流程。样机研制成功,意味着太赫兹成像雷达研制进入了整个流程的中后期,距离应用已经为期不远。 中国在太赫兹雷达研制领域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并不落后于美国、德国等国,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处于领先。随着太赫兹成像雷达完成研制,应用于中国国产电子侦察机、海上巡逻机、战斗机甚至导弹等,都没有问题。如此一来,解放军的“鹰眼”将变得更加锐利和明亮,其精确制导武器将击敌于千里之外。 在全球范围内,太赫兹辐射物理及其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包括美国国防部、航空航天局在内,全世界有100多个机构在从事相关研究。例如,日本政府把太赫兹技术确立为国家十大重点科技研发目标之首。由于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工作频段逐步从微波及可见光向太赫兹波段延伸,太赫兹技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优先掌握这一重要频段的相关技术,谁就有可能在军事技术领域获得领先地位。 美军真正畏惧的中国超级武器,能短时间打掉所有美日间谍卫星!
提到有什么武器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上演巨大角色,你一定会想到激光武器!作为一款攻击目标速度快、攻击威力巨大的武器,我们在科幻电影中不断的进行了激光武器的构想。中国的激光武器研发之路,要追溯到64年,然而真正取得较大进展却是20年后。如果说在传统武器上中美还存在巨大差距,那么在激光武器领域,中国足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媲美。
鉴于激光武器的重要性,美、俄、英、德、法、以色列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强激光武器。激光武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并将在今后战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俄罗斯拥有最深入的理论,美国与以色列则最会用激光武器,对于中国来说,激光武器的理论和应用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强的,但一定是世界领先的。
在14年apec会议时,中国就使用过激光武器(低空卫士)作为防御工具。据称,低空卫士可以5秒内击毁目标,而且还能快速追踪打击对下一个目标。在低空卫士进行的所有对小型航空器的拦截试验中,低空卫士从未失败过。
如果说低空卫士还算小打小闹,那么"死光A"重型战略激光武器的出世,足以令世界震惊了。有消息称,中国已应用激光武器成功摧毁了近20颗他国间谍卫星。这对于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军事领域,如果卫星被击毁将是致命的打击。 一直以来,美国等国尽管对中国进行类似的技术封锁,但中国还是自己研发出了兆瓦级超强功率固体激光器以及高速智能控制环,如果不是涉及到军事机密,中国的物理学家早就获得诺贝尔了,也正是这些技术使中国具有了超距攻击性激光雷达,超强功率的固态激光器和目标锁定跟踪技术已经使美国感到畏惧,这才是美国对中国越来越客气的原因。 空警2000创下9个世界第一 比美军E-3C领先一代
资料图:空警2000 “不要问中国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中国做了什么。我想,我这是代表我们整个团队向全世界说的,做世界上最好的预警机。”19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做客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讲述我国预警机从无到有的艰难的研制之路。 预警机是现代化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空中司令部”。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就曾探索研制“空警一号”预警机,但因为技术匮乏和国力限制,最终成了航空博物馆里的展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尝试向国外购买预警机,最终被拒,接着与别国的合作也在2000年的时候被撕毁合同。听闻合同被撕毁,陆军在节目中直言当时“肺都要气炸了”。“工业部门一定要争口气,否则总是要被人卡脖子的”,当时年仅38岁的陆军临危受命,开启了他的预警机研发之路。 “真的是从零开始”。陆军在回忆自己刚开始干预警机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预警机上的各个分系统、数百套设备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他们首次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技术,仅用了五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十几年的历程。 瘦小的身躯,花白的头发,说起话来三句不离“雷达”“相控阵”,这就是陆军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在采访中,这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我国第一架国产预警机总设计师说得最多的话是:“我没什么特殊的,国家的需要是我最大的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 2009年10月1日,一架预警机腾空而起,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首次在国人面前亮相。当人们欢呼雀跃时,陆军难抑激动流下了泪水。为了这一刻,作为总设计师的他以及预警机团队,付出了太多。 想成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利剑,而在于你拥有多强的耳目。能够通过雷达远程探测、指挥协调飞机空中作战的预警机,就充当着“耳目”的角色。 最初,我国预警机研发走的是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制并行的道路,而2000年外方突然中止与我国的预警机合作后,完全自主研制的任务就放在了陆军和他的团队身上。 “我们是雷达工程师,没人知道预警机该怎么弄。”陆军用“在白纸上画画”来形容这次任务的艰难,“再难,也要咬着牙走下去,必须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这是国家的需要。” 陆军永远忘不了2004年7月,空警2000预警机第一次集成连试,400多台套设备出现了大小113个问题,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遇到,难以找到症结。“这不是杯子没水,加上水即可的事情,而是连水在哪我们都不知道。”陆军说。 装机在即,必须尽快找到问题所在。黑夜到白昼,陆军和他的团队天天和这些故障打交道。“别人叫我们711工作室,一周7天,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压力大时我就去爬山,站在山顶对自己说,只要给我时间,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往事如昨,每每谈起,陆军仍会感慨。 查找、复现、归零,仅用8个月的时间,这个团队就将113个问题攻克。陆军笑道,他们一直拼着一口气,这口气就是责任。 创新突破难关 见过预警机的人都知道,它在机身上装着一个圆盘状的雷达罩,圆盘的大小,决定着雷达功率,也就是飞机的侦查和测控能力。 “这个圆盘,别说造,就是从国外买回来再自己装到飞机上去都很困难。”陆军感慨地说。我国第一次真正自主研制预警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特别是与国外飞机相比,我国飞机重量较低,如何在有限承载范围内安装功率最大的雷达,是预警机的难题。陆军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同时,走出了创新之路。 告别传统的天线式雷达,这台全面采用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空警2000预警机,可以做到在飞机有限的重量和平台上装置功率最大的雷达,使得65吨的飞机拥有与190吨飞机一样的测控能力,比美国的E-3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2007年,空警2000最终完成设计定型并交付部队。陆军及其团队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而西方国家差不多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研制。“哪怕在20公里外划一根火柴,都能看清楚。我们把所有装置做到极致,没有遗憾。”谈起空警2000,陆军欣慰地说。 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是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集合团队力量 “我所能取得的成就,如果没有数代军工电子人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没有团队的协作,是不可想象的。”陆军说。 在他看来,预警机团队是个协同攻关的大家庭,这种协同攻关不仅表现在技术的攻克上,还体现在试飞等危险环节。通常飞机试飞由试飞团负责,但由于预警机情况特殊,研发团队成员除了承担技术工作,还要参与试飞。 一次试飞中,飞机的氧气管道在9000米高空突然发生破裂,三分钟,飞机猛降到3000米,失重般地扑向地面,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陆军和他的团队不顾个人安危保护试验数据,坚持调试试验平台,冒着生命危险,跑去给参试设备关电…… 几年来,陆军带领着他的团队攻克技术难关,试飞考核产品性能,确保预警机不出现丝毫差错。今天,我国不仅拥有预警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也成为继美国、以色列、瑞典之后世界上第四个预警机出口国。 中国隐身武装直升机即将亮相 难点技术或已突破 在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如何快速控制陆疆及海疆,避免战争转变为旷日费时的持久战成为军事行动的核心问题,因此未来的作战模式需要能“快速反应”并具备“投射能力”的作战部队。在这一需求下,武装升机尤其是具备“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摧毁”的隐身性武装直升机更是世界军事强国的重视,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科技日报》报道截图
近日,中国官方媒体就传来了可能与隐身武装直升机有关的消息。据《科技日报》报道,11 月24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部署“十三五”工信系统产业创新任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发言人在会上表示,由于气动实验、零件加工、装配多环节引入数字模拟,型号研制周期大大缩短,明年和后年将有一批新机型亮相,包括一款复杂程度远超武直-10 的直升机。有军事观察员对“国科环宇”表示,报道中提到的这款复杂程度远超武直-10的直升机应该就是中国正在研制的隐身武装直升机。此次官方透露的消息表明,中国的隐身武装直升机或已进入最后研制阶段,其研制中的难点技术可能都已被攻破。 实际上,这并非第一次传出中国隐身武装直升机的消息。2015年,中航工业的首席直升机设计师、直-10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就曾表示,中国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隐形直升机将拥有“在复杂环境下的超强机动能力、出色的生存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而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日报》英文版援引中航工业集团总裁林左鸣的话报道称,该武装直升机的隐形能力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模式起到“重塑作用”。但此后媒体关于中国隐身武装直升机的报道就难觅踪迹了。
中航工业首席直升机设计师吴希明透露了中国正在研发新型隐身直升机
公开资料显示,直升机隐身技术,在军事术语上是指军用直升机不易被目视、雷达、声音和红外探测等手段侦测到。隐身性能是现代军用直升机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为了对付敌方的探测和跟踪,在设计武装直升机时,主要采用各种隐身技术,主要包括:缩小外形尺寸、涂伪装色、减少反光、降低噪声、吸波隐身、红外抑制、报警与干扰、施放烟幕、掠地掠海飞行、缩短暴露时间等。 在隐身武装直升机研制方面,美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本世纪初,美国研制出RAH-66“科曼奇”隐身武装直升机,该机不仅使雷达系统不能轻易地探测到,而且对红外探测、音响探测和目视探测都进行了隐身设计。而在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中,美军使用了隐身型“黑鹰”直升机。美国《防务新闻》2011年5月4日报道:据一位退役的特种部队飞行员称,美军在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中用来运送海豹部队的直升机是MH-60“黑鹰”直升机的一种防雷达探测的改型。在执行任务时,一架“黑鹰”直升机损坏并坠毁,其部件在拉登藏身处的附近被发现。
RAH-66“科曼奇”隐身武装直升机
网传隐身版MH-60“黑鹰”直升机
另有军事观察员对“国科环宇”表示,随着中国歼-20、歼-31战斗机的研制,标志着中国在隐身技术研究领域步入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中国直升机的隐身设计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运用。这些都对中国独立自主研制隐身武装直升机都有着巨大帮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科曼奇”在投入了700 亿美元后,因效费比过低所以匆匆下马。中国应结合实际战略战术需要,不过分苛求尖端技术,而是要研制真正符合战场要求的、高性价比的隐身武装直升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