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玫瑰情感的博客  
CEO of Suntech-Power  
https://blog.creaders.net/u/1222/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施正荣 2008-01-04 22:53:15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和他的团队 石磊/图

  在全球能源紧张的背景下,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中国新首富施正荣的成功故事似乎为陌生的中国光伏产业开辟了一条坦途。竞争对手们正在努力追赶并试图超越这位先行者,但等待他们的,却很可能是产能过剩的危机。

  年初,当经济类媒体争先恐后报道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时,很多人乍一看,都将这位新首富当成了大名鼎鼎的台湾宏鸉集团董事长——施振荣。

  其实,今年43岁的施正荣仅仅是江苏无锡一位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商人,在他创办的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NYSE:STP)去年12月4日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前,确实没有多少人认识他。

  但在美国投资者的追捧下,海归博士施正荣迅速变得身价百倍———今年1月10日(纽约时间),施所持有的6800万股无锡尚德股票市值已达19.9亿美元,就此超过去年中国两个富豪榜的榜首人物———黄光裕和荣智健。

  在全球能源紧张的背景下,施正荣的成功故事似乎为陌生的中国光伏产业开辟了一条坦途。所谓光伏产业,是指把太阳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为电能的产业。

  但正是在这位中国新首富的耀眼光芒中,人们猛然发现,在过去不到一年时间里,进入光伏产业的中国企业已至少有30家之多。“与无锡尚德相同规模或以上的企业就超过10家。”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说。

  这些竞争对手正在努力追赶并试图超越首富施正荣。在他们中间,既有离施正荣而去的早期创业伙伴,也有施正荣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同事们。

  “中国光伏产业在明年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赵玉文语出惊人。在他看来,这股赶超浪潮所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如此。

  仍然是加工型企业

  2月23日下午,刚刚在无锡新工厂会议室作完一场两个小时报告会的施正荣走下台来,转身涂了点润唇膏。他个头不高,脑门又大又亮。

  “现在责任更大了,要替成千上万的股东负责,得实现他们的愿望。”他转过身对记者说。

  施正荣一周来的行程安排得泼水不进:去美国巡回汇报2006年公司计划,然后飞往海南、洛阳洽谈生意。“几个月来,几乎没闲过”。

  忙个不停的施正荣似乎并没有太过担心那些竞争对手们,他说:“和外国人争市场,我们有人力资本优势,比他们的平均价格还低5%。至于那些国内同行,他们今年6月就会无米(原材料)下锅。”

  光伏的产业链很长,上游是晶体硅制造业;中游是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片还要经过一整套的封装工艺组装成“太阳电池组件”;下游则是太阳能设备商。尚德的主营业务是做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越高的企业,它的成功模式越不易被复制。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能从容进入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呢?“常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严格上说是没有核心技术、没有专利的。”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崔容强说。太阳能电池的专利属上世纪50年代,现在保护期已过,技术已公开。“很多技术已经固化到设备里,自动化操作,只要有钱购买到生产线,谁都可以生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厂家出来的产品质量相同。南京中电电器集团副总经理张凤鸣博士打个比方说:“就像炒某道菜一样,会炒的人可能都知道放什么材料,但为什么做出来味道不一样?原因是工艺不同。好的企业可以把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

  张凤鸣是施正荣曾经的创业伙伴、现在的竞争对手。

  “这个行业最终会走向技术竞争。”张凤鸣说,“加工型企业,一诞生就必须迅速壮大。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就是要产品的高转换效率、质量和规模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扼杀在摇篮中。”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施正荣真正的优势在于太阳能薄膜电池,他在澳洲参与研究并获得的几项专利也正是这个领域。但据专家介绍,这项技术估计至少将在8-10年之后才会替代现在的常规太阳能电池。换言之,施正荣目前尚无可遏止对手攻势的技术壁垒。

  既然如此,施正荣又是凭借着什么力量走上首富宝座呢?

  施正荣为何成功

  和施正荣在澳洲科研所同事五年的张凤鸣博士评价说,时势造就了尚德的成功,其中幸运的成分偏多。

  首先是在澳洲留学时,施正荣幸运地结识了澳洲读经济学的同乡———同是江苏扬中人的杨怀进。有业内人士评价说:“没有杨怀进就没有中国的光伏产业,至少中国的光伏产业不会发展这么快。”

  1990年代初期,杨怀进学成后回国做贸易生意,而施正荣则选择留在澳洲工作。1990年代末的时候,杨怀进看到了光伏产业的美好前景,他对施正荣说:“我先在国内给你投石问路。”当时,国内还是“网络为王”时代,人们对光伏产业知之甚少,即使在国际资本市场也没有可供参照的同类成功公司。

  杨怀进背着十几斤重的投影仪和一沓厚厚的光伏产业介绍报告,开始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周游,给各地有关部门做“科普”,很多人以为他是个骗子。

  当时各地正掀招商引资热潮,但许多数地方更注重引“资”,看重“资金”,像杨怀进这样当时看来近乎海市蜃楼的项目,接连碰壁就不足为奇了。这时,杨遇见了他原来的老师、后曾在扬中市政府任职的徐成荣。

  徐成荣把他引荐到无锡。一番周折之后,这个项目落户无锡。兴奋的杨怀进马上给施正荣买好飞机票,打电话告诉他:办好了,可以回来了。施正荣就此举家回国创业。

  2001年1月,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组建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当时施正荣占25%股份,其中20%是技术入股,5%的现金,施正荣任总经理,原无锡经委主任李延人出任董事长。

  由于先期的贡献,尚德给杨怀进5%股份,算技术入股。徐成荣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施正荣找来已回国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张凤鸣一起创业。

  但如果不是德国政府在2004年调整能源政策,施正荣很可能就将在惨淡经营数年之后黯然收场。

  当年8月,德国政府更新可再生能源法,把太阳能作为主要的替代能源,鼓励民间使用太阳能发电,致使太阳能电池需求爆炸式增长。由于建一条生产线的周期需20个月时间,这一突然膨胀的市场让许多厂商措手不及。

  尚德此时刚好拥有位列世界前十位的35兆瓦产能的生产线。德国终端设备商的订单瞬间填满尚德的生产线。于是尚德搭上利润急剧增长快车。和德国公司签到长期订单后,又赶上欧元升值,尚德从此风调雨顺。

  尚德在国内虽然不是第一个进入太阳能行业的公司,但早期介入的其他几个公司由于当时全球市场还没起来,在战略上摇摆不定,而行情突然起来后,产能扩张又跟不上,于是失去了市场机会。

  与同行相比,施正荣另一个有远见的举动是———早在3年前,他就未雨绸缪参与援建了两家硅棒切片厂,2005年10月,尚德又与德国、日本两家上游厂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这使他在至少两年内不会有原材料短缺的后顾之忧。

  但此时,尚德的创业者们已经纷纷离开另起炉灶,徐成荣与张凤鸣到南京、杨怀进和尚德另一个技术博士Ted到河北,各组建新公司与尚德同业竞争。

  他们在未来能够复制施正荣的成功吗?

  即将到来的产能过剩危机

  在施正荣今年初成为新首富之前,国内股市对太阳能股的追捧已经开始———2005年沪深两市涨幅排行榜前10名中,太阳能股占据半壁江山。包括G天威、力诺太阳、航天机电、风帆股份等一批同类公司都在弱市中脱颖而出。

  在全球范围内亦是如此。里昂证券(亚洲)过去两年内两次发布太阳能行业研究报告称,预计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量将增长4倍、销售收入增长3倍、利润增长3倍。股市的波动印证着分析师们的判断,2004年中到2005年4月,全球太阳能公司股票价格平均上涨133%。

  在一片欢呼声中,国内各家公司都在扩张产能。尚德2006年末将达到300兆瓦,2010年将达到1000兆瓦的产能;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即将开展三期工程,预计到2008年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具有年产500兆瓦的生产能力;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2006年将形成300兆瓦的产能。

  仅仅300兆瓦的产能,在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排行榜上,即已排到亚军的位置。这些公司如此剧烈的产能扩张,似乎并没有考虑原材料紧张和市场瓶颈问题:

  随着太阳能产业的突然放大,上游高纯度多晶硅供应旋即断货。目前,国际硅材料已飙升至每公斤的100美金,价格比2003年上涨近5倍。

  据中国工程院的专家调查,2005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3800吨,其中光伏产业需求2690吨,而2004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是市场需求的2.6%,其余只能依赖进口。

  业内已有“拥硅者为王”一说,行业甚至出现很多炒家囤积居奇。天威英利一位负责人甚至表示,如果有现货多晶硅,每公斤200美元他都敢吃进。

  晶体硅的价格不断攀升,但市场的太阳电池出口价格基本维持在4美元/瓦左右,造成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收越窄。尚德2004年的毛利率为34.1%,而到了2005年后两个季度则变成29.8%和26.5%。

  尚德不得不及时调整利润预期。上市后的首份季报在2006年2月14日公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投资过大,尚德的利润率出现下滑。季报一出,股价大跌10.42%,报收于34.40美元,此前尚德股价的最高纪录为45.95美元。

  与原材料紧缺相比,市场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有数据表明,2007年德国市场将供需平衡。而全球光伏产业的三巨头之一,日本的光伏生产一直保持出口强势。另一巨头美国的光伏生产也是自给之后略有盈余。“那时候,我国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国内市场?”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表示不可能。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风能发电的6-10倍,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如此高的成本,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7年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

  在专家们的眼里,目前太阳能电池发展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点像手机产业的“大哥大”时代,价格高、能耗高、技术相对落后。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环节都控制在国外公司手中,而将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都留给了中国,目前我国的太阳电池生产线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原材料也是高价买来的,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受制于国外公司。“‘大头’都让老外赚去了,我国太阳能企业所得到的不过是6%左右的加工利润。”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能源工程中心主任韩建功说。

  因此,联合证券的分析师杨军对记者表示,未来尚德如果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做长产业链。

  施正荣却并不急于如此操作,他反而认为竞争者越多越好,因为可以一起迅速做大市场,未来的市场无穷大。

  但他的一个潜台词没说,就是谁能坚持到那个时候。

浏览(803) (2) 评论(7)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施正荣 留言时间:2008-01-19 10:00:41
多晶硅产业属于投入与产出比小的高技术产业,也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家和相关需求行业应加大对多晶硅产业技术研发、完善改进及在建项目的支持力度。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我国多晶硅产业,消除制约国内相关行业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满足国内相关行业发展的需要。
   陈绍章 政府应该加大对多晶硅行业的支持力度。建议行业协会多呼吁,不仅希望得到政府资金支持,还应该出台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政策(如税收和补贴、特殊的信贷政策等)。
   多晶硅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国外多晶硅工厂都建在电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地区,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针对多晶硅行业的电价政策。
   加强对多晶硅生产的基础研究。建议科技部在现有的大型企业里设立国家级的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多晶硅的基础研究,例如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新工艺技术研究、大型还原炉的研究、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等。
   林必清 在多晶硅领域,依靠技术转移和与国外企业合资都不太可能,因此,要丢掉幻想,在多晶硅技术研发上下功夫,联合攻关,研发多晶硅生产新技术、新工艺。
   另外,国外多晶硅厂家多元投资的模式可以借鉴,联合上下游企业通过参股的办法,多元投资,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形成完整的自主研发和供应的半导体产业链,如果国内生产的产品质量可靠,性价比好,我们会优先采用。
   冯地直 目前多晶硅的供应面临严峻的形势,随着各国政府对光伏产业推动力的加大,多晶硅供应的短缺局面会加剧,而多晶硅企业的新增产能已被一些企业锁定,加快中国多晶硅材料产业的发展时不我待,因此呼吁国家制定优惠政策,以支持国内相关企业单位在与国外企业同等成本的前提下,从事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想上多晶硅项目的企业和地方很多,但多晶硅产业不但技术门槛高,风险大,而且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保障运行,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多晶硅项目做严格的审批和限制。
   对我国多晶硅产业化技术研究发展有什么具体建议?
   杨玉安 规模在千吨级以上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完善及在此基础上的低成本SOG硅生产技术研发,应是制定多晶硅产业技术研究与发展规划的重点和方向。
   在“十一五”期间,为实现采用改良西门子工艺的多晶硅的产业化,建议开展下述课题研究:基于SiHCl3氢还原法的低电耗多晶硅生成反应器技术;干法回收中H2、HCl、SiHCl3、SiCl4混合气体大能力无油润滑加压装置;SiCl4氢化反应器进料系统控制技术装置;大型多侧线SiHCl3高效提纯技术装置;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系统自动控制组态技术。
   组织多晶硅、硅芯片、太阳能硅电池片制造商联手研究多晶硅中杂质对太阳能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确定SOG硅纯度和SOG硅工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制定太阳能光伏硅电池所需SOG硅质量标准,避免在SOG硅生产中为盲目降低某类杂质而带来的SOG硅生产成本的增加。
   严大洲 在我国多晶硅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集成方面有以下重点:
   一是在大型节电还原炉技术方面,进一步研究包括36对棒、48对棒的大型还原炉技术,研究与之配套的多晶硅生长工艺、生产设备、供电设备和还原炉启动设备,使还原炉直接电耗控制在150千瓦时/千克以下,大大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满足1000吨/年、2000吨/年甚至更大规模的多晶硅产业化生产线建设的需求。
   二是在高效提纯技术创新集成方面,探索适合多晶硅生产的新提纯工艺、技术和设备,经创新集成,用于多晶硅生产的原料提纯。
   三是在副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方面,多晶硅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虽然可用氢化技术让其转化为三氯氢硅,解决了大量副产品的出路问题,但随着国内外气相白炭黑、高纯石英和光纤预制棒市场需求的发展,满足各种品质要求的高纯四氯化硅原料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开发适合以上需求的各种高纯四氯化硅,进一步解决将该技术实现产业化相关的技术难题,提高副产品四氯化硅的附加值。
   四是在流化床多晶硅生产工艺开发方面,目前,在国外多晶硅生产技术中,除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工艺外,还有硅烷热分解生产棒状、粒状多晶硅工艺以及SiH2Cl2热分解生产多晶硅工艺,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同时存在。
回复 | 0
作者:施正荣 留言时间:2008-01-12 13:00:17
“毛主席来电,刚刚收到的。”秘书说。
  “什么内容?”高岗问。

  “催你进京。”秘书答。

  “啊?”高岗一惊,忙伸手接过了电报。

  只见电文是这样的:

  高岗同志:

  请你早日来中央着手建立由你担负的工作,何时可来,盼告。习仲勋同志明日可到北京担负中宣及文委工作。周总理陈云同志明日可回京,并告。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毛泽东来电中提及的习仲勋,当时任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区政委。由西北调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毛泽东来电中提及的陈云,原是高岗的副手,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建国后任弼时因病逝世,他就调京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了。

  高岗盯着电报连看数遍,陷入了沉思。

  秘书见状,不敢打扰,悄悄退了出去。

  “中央为什么要调我进京呢……莫不是调虎离山吧?进京,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和我在东北相比,进京任职有没有意思呢?……”高岗支着脑袋,苦苦思索开来。

  在此之前,他也曾有所耳闻,中央有意调各中央局的负责人到北京工作。为这件事,刘少奇还找他个别交谈过,征询过他的意见,但他始终没有放在心上。他的分析是,其他中央局有可能,但东北局不会;或者只要东北局坚持不调,中央也不会催促,不会一意孤行,因为东北特殊。建国快3年了,我高岗不就名义上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实际上在东北局主事么?东北太重要了,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在东北,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靠东北,抗美援朝的后方保障依赖东北。中国恢复和发展经济靠苏联支持,苏联最重视和投入人力物力资金最多最大的是东北。东北是谁,东北是我高岗。高岗是谁,高岗是那个受到斯大林器重,被斯大林拍过肩膀的人,是那个和苏联方面关系密切的人。东北离不开我高岗,万万离不开。东北,舍我其谁?

  关于中央调几位中央局书记进京任职的背景,需要交代几句。建国之初,战争状态尚未完全彻底结束,中央的领导班子还是相当精干的。考虑到从1953年起,全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加强集中统一的领导,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机关必须加强,这就要调入到中央工作。1952年6月20日,主管党的工作的刘少奇致电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要他了解苏共中央机构的组成情况,以便参照和借鉴苏共中央的经验,来建立党中央的领导机构。7月,刘少奇交代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和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主持起草具体意见。这份名为《关于加强党中央办事机构的意见》送给刘少奇看后,刘少奇做了一点修改,即将此件呈转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审阅。8月4日,毛泽东做了批示:此件我认为可行。请你们审阅,如大体同意,即照少奇同志建议开始进行准备,从各地抽调一些人来,建立一些机构。就这样,随即陆续任命了习仲勋、邓子恢、高岗、饶漱石等人的职务。其中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为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东北局第一书记高岗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在他们之前来的是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刘少奇早在7月下旬就请邓小平先行到京工作两三个月。邓小平接电就于当月带着全家来了北京,在8月7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上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

  和邓小平完全不同的是,高岗并不情愿离开东北。他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借口,迟迟不愿动身赴京。

  在西北起家的高岗,和东北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岗1905年出生于陕西省横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开始时受党派遣,在北方地方军阀部队中从事兵运工作,也算是一条只身闯过虎穴的硬汉子。1932年后,他和谢子长、刘志丹一起,组织陕甘工农红军,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33年陕甘边红二十六军正式成立红四十二师,王泰吉任师长,高岗任政委,刘志丹任参谋长,黄子文任政治部主任。后来,高岗还担任了红二十六军政委。1935年春,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召开联席会议,正式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和两区革命武装。会议确定成立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高岗是政治部主任。不久,中央派驻西北的代表团在陕北进行错误的肃反斗争,高岗和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张秀山、杨森、高朗亭等一批陕北干部被逮捕关押,差一点丢了脑袋。就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了刘志丹、高岗等人的救星。毛泽东了解到刘志丹等一大批同志被错误关押的情况后,当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所逮捕的干部交中央处理”。刘志丹、高岗等人这才得救。为此,高岗在毛泽东面前多次表示,他这条命是毛主席给的,他一辈子也忘不了毛主席的救命之恩。

  高岗的政治命运发生飞跃,还是在党中央、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谢子长、刘志丹先后谢世之后。实事求是地说,高岗在陕北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但其威望、资历和能力,还在谢子长、刘志丹之下。谢子长因病去世,刘志丹东征在山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后,以高岗在西北的历史地位,他就几乎无可争议地成了西北根据地的代表人物了,他受到毛泽东的器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高岗一直在陕甘宁边区工作。1938年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1939年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长,1941年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局设在延安,其地位、权力和影响,仅在党中央之下。当时,中共中央设有四个中央局,即:北方局,书记为杨尚昆;南方局,书记为周恩来;华中局,书记为刘少奇;西北局,书记为高岗。此时高岗在党内的地位,已经是相当显赫了。

  延安时期的高岗,的确是权倾一时。他有能力,有魄力,敢说敢干,工作风风火火,颇得毛泽东和中央的赞赏。著名的陕北农民因征粮重而骂毛泽东,说“雷公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的事件,就是高岗当面向毛泽东汇报的。毛泽东听了,不但没有惩处那位骂他的农民,反而反思了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认为高岗给他反映了平时难以听到的真话。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在中央礼堂做《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还特别赞扬过高岗。毛泽东说:“外来干部比较本地干部,对于熟悉情况和联系群众方面总要差些。拿我来讲,就是这样。我到陕北已经五六年了,可是对于陕北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联系,和高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得多。”据说在延安,党内高岗只害怕两个人,一个自然是毛泽东,另一个是贺龙——当时的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就连朱德总司令,他都不买账,不服气朱德的批评。

  有这样一件事,足以说明高岗的人品和权势,以及在党中央,在毛泽东眼里的分量和位置。

  一次,毛泽东把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莫文骅找去,劈头就问:“莫文骅,你对《论持久战》有什么意见?”

  莫文骅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眨眨眼说:“没有意见呀!主席把初稿给我,还给我写了信,让我提意见。我看了两遍,认为很好,提不出什么意见。还想再学,可叶子龙来电话要走了,说主席还要修改。”

毛泽东又严肃地问:“既然没有意见,书出版后为什么不传达?”

  莫文骅一听不对,忙解释说:“我们已经做了传达,还专门组织了学习班在学习。至于学习效果如何,下一步我们还要认真检查。”

  毛泽东“哦”了一声,口气放缓和了,又问:“你们做的工作,为什么自己不汇报,让别人汇报?”

  莫文骅问:“谁汇报的?”

  毛泽东说:“高岗同志。”

  莫文骅一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高岗背后告状。他气愤地骂了一句:“高岗,这个坏蛋!”

  毛泽东一听,皱皱眉头,说:“看来,你对高岗同志意见还不小哪。”

  莫文骅瞪大了眼睛:“主席,你听我仔细说。这个高岗,完全是在打击报复泄私愤。根子在于,他想当留守兵团的政委,我和肖劲光司令员坚决反对,他没有当成,他就耿耿于怀,背后搞小动作。他作风霸道,权势欲重,不但不注意维护军地团结,还制造矛盾,挑拨是非,搞得留守兵团和边区,和西北局的关系很紧张。像前不久,部队两个连排干部和延长县大队几个队员发生矛盾,动了枪,县大队死了人。本来是县大队先开的枪,却诬告是部队先开的枪。高岗竟然武断地带着私心个人决定枪毙那两个连排干部。我亲自到现场去处理,当面对质,并开枪验证,这才弄清了事实真相,保住了那两个连排干部性命,县大队的人也心服口服了。可高岗却不满意,说部队骄傲,不尊重党的领导。过去也发生过一些军地纠纷,我们高姿态,做了自我批评,他高岗就不做半句自我批评。我顶了他,他对我最不满意,处处找茬。朱老总对他说,莫文骅是广西人,有脾气,你不要和他过多计较,不要和他过不去。他听出朱老总是在替我说话,居然指责朱老总当老好人,和稀泥……”

  莫文骅一口气说了一大篇,毛泽东认真地听着。

  最后,莫文骅激愤地说:“高岗不调查清楚就告状,纯粹是搬弄是非!说我对《论持久战》有意见,这不是搞诬陷吗?”

  这时,毛泽东发话了,他接着莫文骅的最后一句,摇着头说:“言重了,言重了。”

  莫文骅的犟脾气上来了,跟了一句:“一点儿不重!”

  毛泽东见莫文骅还气鼓鼓地,便耐心细致地做起他的思想工作来。

  “我说文骅同志,你在哪里工作呀?”毛泽东慢吞吞地,拖着长腔问道。

  “在留守兵团呀。”莫文骅一听很奇怪,主席怎么问这么个问题,于是便随口答道。

  “这留守兵团在哪里呀?”毛泽东还是慢吞吞地,拖着长腔问道。

  “在陕甘宁边区嘛。”莫文骅又答。

  “这陕甘宁边区属于哪个中央局领导呀?”毛泽东故做不懂。

  “西北局嘛。”

  “这西北局的书记是谁呀?”

  “他高岗嘛。”

  “你看,这就是了嘛。”毛泽东一笑,随即郑重地告诫莫文骅说:

  “部队在边区,就要和高岗搞好关系。高岗不点头,中央的事,在边区也不好办。”

  莫文骅脱口而出:“这是要挟中央!”

  毛泽东怔了一下,没有再说什么。

  在送莫文骅临出门时,毛泽东拍着莫文骅的肩膀问:“文骅,你今年多大了?”

  “30岁。”

  “你还年轻。有些事,再过几年,你就明白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

  莫文骅明白这是毛主席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但使莫文骅不明白的是,像高岗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几年下来,却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官越做越大,对人也越来越骄横。

  高岗在党的七大上成了一颗最耀眼的新星。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了中共中央13位核心领导成员之一。那年他才40岁,是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胜利后,党中央为了抢占东北,下了大本钱,一下子向东北派去了10万军队,3万干部,中央委员就有20个,其中包括高岗。

抗日战争

 高岗是1945年9月19日被中央派往东北的。和他一起去的有李富春、林彪、罗荣桓、张闻天,先他一天去的有彭真、陈云。

  高岗在东北的地位,开始并不太高,先是1945年1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但到1946年6月,就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一跃而位居第三,仅在林彪、罗荣桓之下了。不出4年,竟成了东北的最高权威,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原因是林彪和彭真闹矛盾,挤走彭真之后,高岗积极靠拢林彪,两人关系搞得非常密切。高岗看中了林彪能打仗,是统一东北党、政、军的核心人物,并深得毛泽东信任。林彪也看中了高岗办事果断、干练,搞地方工作和党务工作有经验。林彪想,我在前面打仗,还得有高岗这样的人在后方给我搞支援。更何况,在东北局的班子里面,多一票就多一分权威,多一分力量。

  1946年初春的时候,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序列里,高岗还在下面。当时联军总司令是林彪,政委是彭真,副政委是罗荣桓,副司令是周保中、吕正操,副司令兼参谋长是肖劲光。下辖16个军区、6个师和纵队,高岗是吉黑军区(后改名为北满军区)司令员。

  高岗到东北后,一开始就去了北满。东北局决定成立北满分局时,派陈云、高岗、张闻天、张秀山、李兆麟为委员,陈云为书记。高岗任吉黑军区司令员,陈云兼政委。此时的高岗,位在陈云之下。

  到1946年6月中旬,高岗就位在陈云之上了。中央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专门发来指示,里面说: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此前为彭真)、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常委。

  1947年5月下旬,东北局调整,林彪为书记,罗荣桓、高岗、陈云为副书记,高岗兼秘书长。由于书记林彪忙于打仗,秘书长负责处理党的日常事务,这样高岗就党权在握了。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分开了,各司其职。这样,高岗就完全开始在东北独当一面了。分开后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四野,司令员是林彪,政委是罗荣桓,参谋长是刘亚楼,政治部主任是谭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是钟赤兵。东北军区虽然编制上司令员兼政委是林彪,第一副政委是罗荣桓,参谋长是刘亚楼,政治部主任是谭政,但那是名义上的。他们的主要精力在野战军。东北军区属于地方部队,真正主事的是: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高岗,副政委陈云、李富春,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副主任周桓。

  分开后的东北野战军组成单独的领导机关后,下辖2个兵团、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总兵力达70万人。分开后的东北军区虽然没有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强大,但也相当可观,下辖1个二级军区(即冀察热辽军区)、12个三级军区、4所军事学校,总兵力达33万余人。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全境解放了。林彪、罗荣桓率四野挥师入关,组织平津战役,然后又大军南下了。关外,中国最大、最完整的解放区,高岗留下了,成了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高岗有时以军事家自诩,靠的就是这个资本。高岗建国后出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靠的也是这个资本。

  高岗在东北一身三任,成了绝对权威。

  这就是为什么高岗实在不愿意离开东北的原因。他内心深处有个“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想法,他一直想在苏联和斯大林的支持帮助下,把东北搞成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的独立王国。而眼下,他和苏联,和斯大林,已经建立了密切关系。至于在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内部,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人敢向他挑战。高岗对内对外一直宣传东北特殊,这不能说没有他的一点道理。

  在全国的大区中,从解放的时间上看,东北最早。1948年11月2日,随着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9省(按抗战后国民党政府的重新划分)的4000万人民、1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获得了完全的解放。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背靠苏联,和朝鲜接壤。背靠苏联,使我军和东北局有了可靠的大后方。抗日战争胜利后,当蒋介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疯狂侵占东北,形成“关内小大,关外大打”的局面,我军处于极度劣势时,东北局曾研究决定,一旦不行,就撤往苏联境内,暂且避敌锋芒。和朝鲜接壤,使东北成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坚实的后方基地。由于美国妄图通过侵朝来颠覆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东北,又成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年轻的人民政权的前沿阵地。

 从对外关系上看,东北和苏联、朝鲜发生交往的机会多,联系密切。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中长铁路(即中国长春铁路)在苏联政府的管理之下,苏联还在大连驻有军队,在旅顺口建有海军基地。

  至于干部的使用配备,东北就更是与众不同了。当时全国6个中央局,6个大区,除开东北,都是党政军分开,至少两人搭档。西北局,第一书记是彭德怀,西北军区司令员是彭德怀,政委是习仲勋。华北局,一度第一书记是刘少奇兼,第二书记是薄一波,华北军区司令员是聂荣臻,政委是薄一波。华东局,第一书记是饶漱石,华东军区司令员是陈毅,政委是饶漱石。中南局,第一书记是林彪,中南军区司令员是林彪,政委是罗荣桓。西南局,第一书记是邓小平,西南军区司令员是贺龙,政委是邓小平。唯有东北例外,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政委三副担子,由高岗一肩挑。

  党、政、军大权独揽的,全国大区中就高岗一个。

  高岗喜欢和别人攀比,一比,他就觉得东北重要,东北特殊,自己比别人能干。

  高岗还沉浸在沉思之中,这时,秘书轻轻推门进来了,问:“首长,要不要给毛主席回电?”

  高岗沉吟片刻,又反问一句:“你看呢?”

  秘书小心地建议:“毛主席催得很急,怕要马上有个回音。”

  高岗又是沉吟片刻,皱皱眉头:“说心里话,我实在不想去……哼,八成是调虎离山计!”

  秘书安慰他:“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嘛。”

  高岗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他扬扬手,说:“先不理睬他。”

  秘书正要退出,高岗又交代说:“晚上安排个宴会,请局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参加。我要和大家吹吹风。”

  秘书转身往外走。刚走到门口,又被高岗喊住了:“宴会后安排舞会,地点照旧。把尼娜小姐和刘小姐接来。”
回复 | 0
作者:Philharmonic 留言时间:2008-01-08 15:28:16
Thanks for sharing the informa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is from 2006. Do you have any update? I heard that producing pure polysilicon will consume a lot of electricity, which will not be compensated until more than 5 years of solar cell's output of electricity. In other words, one need to pollute the air first and then wait a long time before there is real green energy effect. That sounds terrible! There must be a better way to produce real green energy.
回复 | 0
作者:施正荣 留言时间:2008-01-05 02:14:41
从2005年“前五大排名”看中国的部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

供稿人:王静波 供稿时间:2006-10-30


《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2006 update》报告公布了200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领域的若干个“前五”,编译如下表。从表中透露的区域发展态势来看,分析2005年新增量和市场保有量,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些迹象清晰可见:

一是受《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的推动,投资开始加大;二是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并且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三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市场还很薄弱,风电虽然排名并不在前五名之内,但是2005年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表2: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2005年“前五大排名”情况
排序 1 2 3 4 5
2005年新增量
投资额 德国=中国 美国 日本 西班牙
风电 美国 德国 西班牙 印度 中国
并网太阳能光伏电池 德国 日本 美国 西班牙 法国
太阳能热水器 中国 土耳其 德国 年度 澳大利亚/希腊/日本/奥地利
乙醇 巴西=美国 中国 西班牙=印度
生物柴油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美国 捷克共和国
2005年保有量
可再生电能(不包括大水电) 中国 德国 美国 西班牙 印度
大水电 美国 中国 巴西 加拿大 日本/俄罗斯
小水电 中国 日本 美国 意大利 巴西
风电 德国 西班牙 美国 印度 丹麦
生物质发电 美国 巴西 菲律宾 德国=瑞典=芬兰
地热 美国 菲律宾 莫斯哥 印度尼西亚=意大利
离网太阳能光伏电池 德国 日本 美国 西班牙 荷兰
太阳能热水器 中国 土耳其 日本 德国 以色列

资料来源:《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2006 update》

下面仅就全球与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行业作以分析评述。

1、太阳能
2005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容量达到5500MW,其中并网量达到3000MW。

在过去的2005年,尽管受到上游高纯多晶硅原料供应延续短缺和价格上扬的影响,世界光伏产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光伏产品供不应求。

在光伏应用和安装方面,德日美依然是世界三个最大最主要的光伏应用市场,2005年三国光伏市场份额占到世界的84.4%。尤其2005年德国光伏市场延续了2004开始的"井喷"式增长,光伏安装比2004年增长130%,占到2005年世界光伏安装份额的57.3%,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光伏催化剂市场。

以光伏集成建筑(BIPV)为核心的光伏屋顶并网发电应用占据了目前绝对的光伏市场份额,尤其日本和德国近几年光伏年度安装几乎全部是并网应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边远无电地区离网应用仍然是最主要的光伏应用市场。

图3 世界太阳能光伏电池容量,1990-2005(MW)


根据新材料在线的分析数据,2006年将是多晶硅原料供应最为紧张的一年,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价格将继续上扬。到2008年随着上游多晶硅制造商扩产和新建生产线的量产,光伏硅料短缺的情况将趋于缓解。不过随着技术的的进步,每瓦光伏产品硅耗将不断降低、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技术,以及废旧硅片回收技术将被更多更多地采用。根据新材料在线的最新分析预测, 2006-2010年世界光伏生产规模仍然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尽管2006-2007可能会以20%左右的一个增长速度。到2010年世界光伏年度安装将占到当年全部电力安装5%的份额,光伏累计安装有望达到20GW。

我国地处北半球,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西藏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米7千瓦时。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

我国光伏产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国内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已达100MW。在国家各部委立项支持下,目前我国实验室光伏电池的效率已达21%,可商业化光伏组件效率达14-15%,一般商业化电池效率10-13%。但是,与国际上蓬勃发展的光伏发电相比,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甚至明显落后于印度。

但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网和其他多家媒体都有评论文章说,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领域有投资高热的现象。受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鼓舞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颁布的推动,天威英利、南京中电、航天机电等有产业背景的企业和杉杉、春兰等业外资本也开始热切地涉足太阳能产业。但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着三个威胁:

一是原材料短缺,我国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高纯度多晶硅极度短缺,九成以上依赖进口,据中国工程院的专家调查,2005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3800吨,其中光伏产业需求2691吨,而2005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日本、德国、瑞典等核心原材料生产国纷纷削减了对中国的供应量,而且目前我国硅材料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严重不足,即使突破技术上的局限,一个硅材料生产厂的建设也需要投资20亿元和数年的建设周期,所以巨大的硅材料缺口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

二是光伏市场落后于光伏产能,供需不平衡,中国到2020年计划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15%,其中光伏发电仅占整个电量的0.08%,可见中国的光伏市场将严重落后于光伏产能。而且我国至今没有颁布针对太阳能的优惠政策,加上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居高,实际的市场购买能力不会很高。所以2007年之后,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市场萎缩的巨大挑战。

三是技术瓶颈尚未跨越,我国多数企业不具备提炼多晶硅的核心技术,目前,多晶体硅的提纯和精炼技术基本掌握在日本的Tokuyama、三菱、住友公司、美国的Hemlock、Asimi、SGS、MEMC公司,德国的Wacker公司八大厂商手中,称为“改良西门子法”该技术秘不外泄。2000年我国虽从俄罗斯购进了“改良西门子技术”,但有业内人士说该技术与日美的有差距,转让时或许还有保留,而我国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也尚未完成。

图4 2004年太阳能热水器/供热容量 (总容量=77GWth)


太阳能热水器为全世界近4000万家庭提供热水,其中至少有3000万是中国家庭。200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约占世界市场的80%,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已占全球的76%,是整个欧美地区的4倍之多,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续递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使用国和热利用国。

2、风能
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从2004年的160GW 增加到2005年的178 GW(不含大水电), 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其中发展中国家占45%,为80GW。中国在所有国家中装机容量最大,其次是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

图5 2004年可再生能源容量(GW), 发展中国家,欧盟和前5名国家 (不含大水电)


2005年全球风电新装机组容量达11769MW,比2004年增长了43.4%。2005年总安装容量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分别是:德国、西班牙、美国、印度和丹麦。见下图。印度的风电市场在2005年首度超过丹麦位居全球第四,印度的这一跨越有其必然性。

图6 2005年风能容量前10名国家(MW)


印度为了避免过分依赖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非传统能源署建成覆盖全国的风速测量体系,对各地的风力潜能进行评估和确认,使得适宜地区发展风电产业成为可能。印度还对风电项目实行加速折旧、10年免税和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业主对风电项目进行投资,并优先保障投资商的电力供应。私营业主投入的风电项目建设资金,占到印度风电项目投资总额的97%。政府和企业界的良好合作,促使印度风电产业高速发展。截至2005年底,印度的海岸、山谷和沙漠等适宜地带,都已建起大面积的风力发电场,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443万千瓦。印度已经能生产兆瓦级的风机,风电机组零件的国产化率已达70%,印度的大型风机已走出国门,并以极高的性价比赢得了国际风能界一致好评。

资料显示,中国陆地上10米高度可供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亿千瓦,50米高度为5亿多千瓦,再加上近海风力资源,我国可利用风能远超过可利用水能。同时,我国风能资源利用在庞大的能源消费中微乎其微——2005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为76万千瓦,仅占可利用风能的千分之几,开发潜力巨大。

但是目前我国风电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丹麦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比邻近的印度至少落后10年。现在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只是印度的28.4%,比印度风电产业的发展水平至少落后10年。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机制不完善是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

风能开发利用项目初期投入巨大、电价昂贵,因此在产业起步阶段由政府扶持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资料显示,德国政府曾根据成本差异对风电运营商提供金额不等的补助,并推行了无息贷款、厂房租金补贴、前三年免税等优惠政策;美国风电企业在项目最初的20年里也可获得1.8%的减税。而我国的风电面临商业化重要关头时,不仅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而且受到电力市场的“歧视”: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地区分割严重,全国联网、竞价上网遥遥无期,风电无法进入目标市场,这对风电商业化限制尤为严重。
回复 | 0
作者:施正荣 留言时间:2008-01-05 02:10:07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能源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太阳能光伏发电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如果光伏发电得到快速而广泛的推广,可以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目前影响太阳能电池在我国大力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昂贵生产成本和复杂的制备工艺。要想使太阳能光伏发电得到推广,关键是要使其性能/价格比与常规能源相当。

材料价格暴涨威胁光伏产业

近年来,由于硅材料价格上涨,晶体硅电池的原材料——— 高纯多晶硅的价格也随之暴涨。国际高纯多晶硅的价格由2003年的10美元/公斤,2005年初猛涨到60美元/公斤,进入2006年以来国内高纯多晶硅价格已高达260美元/公斤,国际市场的合同价也已超过了150美元/公斤,而且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许多企业已陷入“等米下锅”的窘境,原材料的紧缺严重影响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因此,在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原料缺乏,成本下降潜力不大的情况下,发展新型的低成本薄膜太阳能电池成为当前国际光伏界的首选。

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薄膜电池和材料制备同步完成,不需要预制晶态的半导体材料(单晶硅或多晶硅),因此省去了多晶硅提纯和拉制单晶硅的高温过程(大于1000℃),节省了能源,减少了生产环节。其次,薄膜电池有源层的厚度薄,一般薄膜电池的厚度为0.5微米~2微米,而晶体硅电池的厚度约为200微米,因此薄膜电池可以节约大量半导体材料。此外,薄膜电池一般制备在玻璃、金属带、塑料等衬底上,更容易实现大面积连续化生产。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有硅基薄膜电池、铜铟(镓)硒电池、碲化镉电池、染料敏化纳米二氧化钛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我国的973计划支持了硅基薄膜电池和染料敏化纳米二氧化钛电池的研究,而863计划则支持了铜铟(镓)硒电池和碲化镉电池的研发。

硅基薄膜技术不断突破

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在所有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传统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氢化非晶硅(a-Si:H)太阳能电池。由于非晶硅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原子之间的键合类似晶体硅,形成一种共价无规网状结构,材料中含有悬挂键、断键、空洞等大量结构缺陷,无法实现半导体掺杂并制成器件。 1975年,Spear等人利用硅烷(SiH4)辉光放电的技术制得氢化非晶硅,利用氢钝化了非晶硅中悬挂键等缺陷态,使材料的缺陷密度降低两个量级以上,实现了非晶硅材料的掺杂。1976年,美国RCA实验室的Carlson和Wronski首次报道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从而开拓了非晶硅应用的新时代。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有以下特点:非晶硅中电子的跃迁不需要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限制,因而其跃迁几率很大,这直接导致非晶硅的光吸收系数比单晶硅大一个量级左右,因而非晶硅电池只需要0.5微米的厚度就能满足太阳能电池的要求;另外,非晶硅电池的制备温度一般都低于200℃,因而能耗低是其一大特点;硅在地壳的储量为第二,所以原材料储量丰富、环保安全是硅基薄膜电池的另一大特点。

不过,现有的非晶硅电池效率较低,还存在由于S-W效应引起的效率衰退问题,而S-W效应起因于非晶硅材料较高的无序度。氢化微晶硅(μc-Si:H)材料相对于非晶硅材料有很高的有序性,因此是解决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有效手段。薄膜微晶硅电池既具有晶体硅电池高效、稳定的优势,又具有薄膜电池工艺简单、节省材料的优点。而且微晶硅可使光谱响应的长波范围拓展到1.1μm,如果将氢化微晶硅和氢化非晶硅组成a-Si:H/μc-Si:H叠层电池,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谱,又可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因而成为国内外发展的重点。1994年瑞士的Meier采用甚高频辉光放电(VHF-GD)方法首次制备了效率为4.6%微晶硅太阳能电池,开创了氢化微晶硅电池研究的新领域。目前由德国Julich光伏中心创造的单结微晶硅电池效率为10.3%。1994年瑞士的Meier还提出了a-Si:H/μc-Si:H叠层电池的器件结构,目前由日本Kaneka公司创造的该结构电池的初始效率纪录为14.7%。

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拉近距离

国际上生产氢化非晶硅基合金太阳能电池的公司有主要有美国的Unisolar,日本的Sharp,Sanyo,Fuji,Kaneka,Canon,欧洲的Schott等,生产的产品以双结或三结叠层电池为主。这些产品的稳定效率为5%-8%。从生产设备方面,有基于单室多片装的技术路线(如美国EPV公司技术),也有线列式连续沉积的技术路线(如Solarex公司技术,现已停产),还有基于卷绕技术的柔性电池生产技术(如美国的Unisolar和日本Fuji的技术)。

我国在1978年就开展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南开大学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支持下,非晶硅/非晶硅叠层电池的研究取得突破,连续10片400cm 2集成型叠层电池组件,平均初始效率8.76%,最高初始效率9.2%,并建立起了以南开大学为技术依托的天津市津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的产品几乎全部出口,供不应求。2007年,福建金太阳公司利用国内北仪创新公司生产的单室工艺设备,生产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组件,工艺调试获得成功。山东蓝星、安徽普乐等企业工艺调试也基本成功。目前还有许多企业正在建厂。这些公司的产品面积都为0.72平方米,组件稳定功率约为40瓦。

在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十五”期间南开大学承担科技部“973”项目《低价、长寿命新型光伏电池的基础研究》中03课题,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验平台,经过不到5年的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小面积单结微晶硅薄膜电池效率已达9.2%,小面积非晶硅/微晶硅叠层薄膜电池的效率已达到11.8%,集成型10cm×10cm薄膜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组件的效率已达到9.7%。在这一领域,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产业化方面,瑞士的Oerlikon公司、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以及日本的Kaneka、三菱重工、Sharp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开发可沉积5.7平方米薄膜的8.5代设备,目前已获得均匀的5.7平方米的大面积薄膜,并已签订了销售8条生产线的合同。其他4个公司都有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模组展示,面积在平方米级,组件效率在8.5%-11%范围。德国Schott和Ersol购买了Oerlikon公司的设备。但国际上还没有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组件产品出售。

在国内,无锡尚德和河北新奥分别与应用材料签订了设备购买合同,而ChinaSo-larPower和日本爱发科签订了设备购买合同,准备在烟台建厂。另外,泉州金太阳和南开大学合作,利用南开大学“973”项目的研究成果,开展薄膜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产业化技术的研发。
回复 | 0
作者:施正荣 留言时间:2008-01-04 23:08:14
(一)国内多晶硅产业出现可喜发展势头

  当今世界是信息产业兴旺发达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而多晶硅作为信息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IT产业的快速增长,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兴起,给多晶硅带来了高速增长的需求:2004年,国内多晶硅的生产能力仅为60吨,而市场需求量则是2280吨,95%以上的多晶硅需要进口。

  洛阳市有着丰富的生产多晶硅的原料,洛阳市委、市政府看中了这一点,把发展多晶硅列入了“十五”、“十一五”规划支柱产业之一。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硅高科)、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洛硅公司)、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简称尚德公司)和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简称阿特斯公司)纷纷驻足洛阳并加快了多晶硅发展步伐。

  位于洛阳市的中硅高科是目前我国多晶硅产业的领航者,多晶硅年生产量供不应求。今年分配给尚德公司的多晶硅的数量仅占该公司所需量的50%,分给洛硅公司仅占其所需量的15%至20%,阿特斯公司申请需用量因为暂时没投产分配指标不到位。国内其它小型多晶硅
使用企业更未从中硅高科分到任何指标,都为分不到多晶硅材料发愁,展开了多晶硅“争夺战”。

  事实上,这一场争硅战,绝不是一次普通的原料战,从企业的角度更应该理解为战略上的较量。从中硅高科来说,它想通过发展打造成未来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担负起洛阳乃至全国多晶硅供应的重任。据了解,该公司2005年11月,年产300吨多晶硅装置正式投产,接着又开始了700吨/年多晶硅项目建设。2006年12月,又投资高达14个亿的2000吨/年多晶硅项目落户在洛阳新区洛龙科技园,到2008年达产后,中硅高科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

  中硅高科之所以快速地扩大产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多晶硅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从2004年,随着以开发利用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兴起,多晶硅的需求缺口更大。预计到2010年国内需求将达到6000吨,发展空间极大。

  中硅高科的合作伙伴——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为其在300吨多晶硅项目上实现了技术突破,为中硅高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

  中硅高科多晶硅大吨位发展规划远景吸引了众多的利用商:2005年末,尚德公司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后,该公司代表施正荣看到了中硅高科在市场中的份量,他决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洛阳成立尚德公司,依托中硅高科的多晶硅,投资8亿元建设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规模达150兆瓦。去年10月,在一期30兆瓦达产之际,一期扩建的90兆瓦扩产项目同时上马,预计今年6月达产。目前工人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接着阿特斯公司、洛硅公司、河北天威英利公司等一大批太阳能公司也迅速启动。阿特斯公司具有外资背景,也具备战略眼光,进驻洛阳之后,建设使用多晶硅利用太阳能厂房即将完工投产,其产能规模略可达100兆瓦。

  洛硅公司也不示弱,在电路级硅片生产技术与能力位居国内前列,其8英寸硅片项目已经列入洛阳市“十一五”规划之中。

  众多企业之所以热衷发展多晶硅产业,是因近期内为多晶硅价格不断上扬,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目前中硅高科年产多晶硅的产能只有300吨,远远满足不了尚德公司、阿特斯公司、洛硅公司等急于扩大产能对多晶硅的渴求,这也释放了多晶硅必然上涨的信息。据介绍,仅洛硅公司一家年需多晶硅至少在200吨以上,而尚德公司与阿特斯公司全部达产后,年需多晶硅就达3000吨。洛硅公司将要上马的8英寸硅片也需要多晶硅200吨。多晶硅产能与需求之间巨大的剪刀差,决定了国内多晶硅整个产业价格将一路疯涨。据了解,国际进口多晶硅,2000年的价格是每公斤9美元,到了2005年蹿升到了80美元,到了2006年又涨到了90美元左右;而国内多晶硅价格从2000年的每公斤200余元涨到目前的1700多元。尚德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中硅高科卖给他们的价格是1700元,这一价格还比市场价格低50元左右,正是因为硅价看涨,中硅高科与尚德公司等多家公司关于对多晶硅长期合同价格的谈判,虽经过多轮博弈,仍然难以签订。

  (二)国内多晶硅产业孕育着风险和隐忧

  据权威人士分析,在我国多晶硅产业中虽然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他细分析也存在着风险和隐忧。

  一是多晶硅产能发展规划过大。洛阳已把多晶硅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硅产业的目标是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年产6000万平方英寸IC级硅抛光片以及年产250兆瓦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项目等,到“十一五“末,形成120亿元产值的规模,打造成多晶硅——单晶硅——电路级硅片和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这一较为完整的硅材料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除洛阳外,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省市,20多家企业在酝酿或者申报多晶硅项目,所公布的设计产能将达到6万吨,超过世界产量的总和。根据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第43号令,批复的17个新能源高技术项目中,仅光伏发电项目就达7个。如果全部达产后,多晶硅产量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价格难免会一落千丈,相关产业将面临着产业风险。二是多晶硅的用量相对有限。国内只有少数偏远地区少量使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而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销售市场在国外。在德国,他们推广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但是市场也是有限的。我国如果超量发展则有滞销的危险。

  三是国内没有掌握多晶硅核心技术。在这一领域,目前多晶硅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德、日等少数国家手中,我国太阳能厂家并没有竞争优势。我国规划那么多的多晶硅项目,如果没有技术支撑,也只能是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据了解,目前国外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闭策略,不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只卖产品。中国多晶硅项目想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尚不会成为现实。国外的技术封锁虽不能扼杀我国自主开发,但至少将延缓中国硅产业的发展。可见,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仍然受制于多晶硅的供应。

  四是多晶硅
成本高利润空间较小。据了解,2006年,洛硅公司产值达2亿元,而其利润仅为400多万元。利润与产值之比很小,其主要原因是多晶硅价格太高。目前,在多晶硅到单晶硅的产业链中,单晶硅有两种产品,一种是重量级的电路级硅片,一种是轻量级的太阳能级硅片,但是,不管是太阳能级硅片还是电路级硅片生产,多晶硅的成本都占总成本的70%以上,多晶硅价格奇高,就直接影响着下游生产商的利润。

  为了防止危机,我国多晶硅产业界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尚德公司2006年开始加大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整合。2006年7月,与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太阳能级硅片合同,合同金额高达60亿美元。另外,为了进入日本市场,同年的8月,用3亿美元收购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商之一日本的MSK公司。但是,目前更多的国内公司并没有尚德公司的财技与实力,面对日益暴涨的产能压力和市场的萎缩,预测三至五年内,可能会有部分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倒下。

  对此,专家建议,目前我国各有关部门应冷静的把握好多晶硅产业发展布局,希有关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应集中力量突破多晶硅核心技术,为多晶硅发展创造条件。
回复 | 0
作者:崔容强 留言时间:2008-01-04 22:55:41
11月1日下午,在上海工博会的自家展台上,施正荣正对着摄像机笑容满面地接受采访。采访结束之后,他对身边一个身穿黑色西装的高个子男人耳语了几句,然后迅速离开了现场。
  这个高个子男人名叫叶得军。三个月前他还是西门子的一位区域经理,如今他已是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下称“尚德”)销售总监。
  叶得军只是尚德近期引进的若干高管之一。上市后,尚德调整了公司的组织结构,而且招募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分布在研发、投资管理和财务等部门。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使这些人才各尽其用,是施正荣现在要面临的问题。
  从交换名片开始
  在上海交大物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叶得军师从国内著名光伏专家——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崔容强教授。
  毕业之后,叶得军加入西门子集团,从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逐步晋升,8年后做到了西门子通讯集团某部门的东、西部经理,主攻交换机机站的销售。
  去年,在第十五届光伏科学与工程大会上,崔容强和施正荣两个人都获得了奖项。也就是那一天,叶得军和施正荣互换了一张名片。
  几封电子邮件来往后,两人再次相见,越谈越投机。施正荣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将这位丢弃了多年光伏专业的人才引入公司。
  叶得军和施正荣谈了很多次,谈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施正荣能给他空间。
  “尚德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希望我自己能有决策权和自主权,这一点得到了施总的高度认可,他非常信任我,让我很感动,所以我离开了西门子。”叶得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据他透露,他在尚德的薪水不及西门子。
  决定离开这家跨国公司的那一刻,叶得军仍反复考虑了很久。
  “假如想安于现状,我真的可以在这里继续待下去。而且,对我个人来说,在西门子我已经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但他心里也非常清楚:即便在西门子做下去,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西门子很大,区域经理往往还是一颗螺丝钉。
  因此,当他与自己的西门子高层谈起职业发展时,得到了对方的首肯,“我当时的老板非常理解我。换一个环境、换一个角色,对西门子,对我都有好处。”
  “我了解了尚德,了解了施正荣之后,我觉得或许尚德更适合我。施总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很深刻的思考,这是其一;另外他对我,对其他部下都非常关心。”
  加入尚德后,最大的变化是叶得军接触的人多了。以前主要是跟中国人打交道,现在需要与更多的人做朋友。
  全球招揽人才
  在国际销售业务上,尚德新成立的美国公司挖到了一名前BP公司的销售经理,他直接向施正荣汇报工作,其余市场(包括德国)都由叶得军负责。
  据公司副总经理邵华千介绍,在销售领域,尚德所需要的是英语为第二外语的经验型外贸人员。业务发展太快,尚德想要在各地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小语种的人才。“他们既要了解当地文化,同时又要有很强的实战能力。”
  而尚德的研究部门,分为两块:组件和电池,共40余人。
  施正荣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室的部分团队成员已加入新公司作为主力研发人才;他曾经在澳的师兄StuartWenhem被任命为首席技术官。同时,美国可再生能源研究所的一位华裔博士也被招募于旗下。
  用邵华千的话来说:“国际一流的华人太阳能光伏专家基本组成了强大的尚德班底。”
  尚德内部也在不断培养和引进相关研发人才,定期去澳洲进行技术交流。
  财务领域,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等高级财务经理被尚德锁定,施正荣希望找到的是那些通晓新上市规则、财务知识完备的管理人才。
  今年,公司收购了日本MSK公司后,MEDIAPLAYER开发公司的一位香港籍人士跳槽进入这家海外分部,担任CFO,其在日本待了九年。
  尚德的两大中西部分公司:青海和洛阳也在积极遴选财务经理。
  近期,公司新成立的投资管理部聘请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前中华网CEO Steven Chan,作为商务发展副总经理。
  投资管理部不仅要负责投资者事务,同时也要为公司投资项目和新公司做前期的规划如选址、接洽等。如深圳、洛阳等地区的前期投资决策,都由该部门协调管理。
  而在原先尚德团队的老臣们,也有部分其他领域的特殊人才逐步加盟。主管市场推广的一位高管就是前无锡市政府的要员。
  邵华千本人曾为施正荣的秘书和办公室主任,今年她分管人力资源,被施正荣钦点为副总经理。
  记者观察
  责任大、压力大、动力也大
  从一家创业型的公司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尚德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
  当新兴行业崛起的时候,民营企业在人才机制上是否健全,可能更取决于决策者的管理经验。
  叶得军的导师崔容强告诉记者,当太阳能效应被国际和中国社会认可时,他就需要有一个既了解国外、又是中国背景的班底作为人才基石。
  在尚德内部,一些主要的、为公司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将得到公司期权,而不是论资排辈。
  施正荣的观点是,不以职位、级别来定个人期权,而是看你到底为公司作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崔容强说,这类公司的人才特点是,来得快,走得也快。
  有些人因为不能适应新公司的节奏和人事,有些人则无法获得应有的权限,因此即便民企有高薪诱惑或者期权奖励,也无法保证稳定的人才梯队。
  所以,当企业家在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做出判断时,或许更需要慢慢培养自己了解人、深入体察的能力,从而稳固自己的周边力量。
  崔容强分析道,施正荣现在将研发基地定位在上海,就可以看出他对研发人员的重视。因为很多交大毕业的博士、硕士们,不一定愿意去无锡当地。施正荣本人也清楚,在上海找人会更容易,也更方便留住人。
  叶得军说,在新公司里,他的责任大、压力大且动力也大。“尚德需要开拓者,我在外资企业学到了的东西,虽然不能都统统带到尚德,我也需要迅速地了解我所服务公司的企业文化,互相渗透然后很好融合。”
  叶得军表示,自己现在管理的30多人,核心成员都非常支持他本人,“我想我会给尚德和我的团队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他们也教给了我很多。但与人相处,肯定是花时间的,我还要下很大的功夫。”
回复 | 0
我的名片
玫瑰情感
注册日期: 2008-01-04
访问总量: 19,18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市场也在纷
· 博克里有叫“凤鸣”, "Fengmi
· 请这位Fengming“不要恶作剧”!
· 刚刚看到万维最新开创的博克里有
· 科学富豪施正荣
· 施正荣
· 建立完整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的法律
分类目录
【Shi Z. R】
· 市场也在纷
· 博克里有叫“凤鸣”, "Fengmi
· 请这位Fengming“不要恶作剧”!
· 刚刚看到万维最新开创的博克里有
· 科学富豪施正荣
· 施正荣
· 建立完整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的法律
存档目录
2009-04-14 - 2009-04-14
2008-02-23 - 2008-02-28
2008-01-04 - 2008-01-12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