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石激起千層浪對聯一出現,就像滾燙的油鍋裡撒進了生水,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它發表不同看法。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辯論圍繞對聯展開了。 1966年8月1日,創作對聯的北航附屬中學學生把對聯貼到北大、清華、人大等到北京主要高校,於是,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為基礎的「血統論」對聯在北京迅速傳播開來。凡是對聯出現過的地方,無不發生激烈的辯論,這種辯論往往通宵達旦,有些人甚至累暈過去。但即使這樣,學生們的熱情絲毫不減,青春的燥動與傳統封建禮念的浸潤促使著他們採取更加激烈的措施。8月6日,受對聯影響的北京學生在天橋劇場召開辯論大會,正式將對聯推向了社會。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對聯:從因果關係來看,對聯是對子女高低貴賤的比較,但彰顯的是英雄子女。在當時,誰自詡為英雄?自然是共和國的功臣,昔日的老革命,今日的當權派。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被打倒或即將被打倒。這些人的子女,眼看著世襲罔替的殊榮脫手而去,又不甘心像工農子弟一樣做個普通紅衛兵,於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們替他們境遇悲慘的老爹老媽喊出了壓抑已久的聲音:共和國應對功臣們封妻蔭子!這聲音如此強大,以至於社會上引起普遍共鳴,從中央到地方,從孩子到大人,牛棚裡的和牛棚外的,拿槍的、拿刀的、拿筆的、拿暗器的無不躍躍欲試,都想從這幅對聯中爭取到自已的未來。普通學生們管這幅對聯叫「鬼見愁」,確實是鬼見愁,因為對方的辯論根本不是嚴肅認真的討論問題,衹是要你表明支持還是反對的態度,對反對者的處理也很簡單,一個字--打! 當年黃炎培曾在延安對毛主席談過中國歷史週期律的問題,他說:「大凡一黨一國乃至一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乎焉。」意思是說要興旺就蓬勃而起,要滅亡也很快,一會兒的事,問主席中共如何能逃出這個週期律。毛主席當年說:「我們找到辦法了,就是讓群眾監督政府。」建國後,主席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實踐當年的諾言,無論是「三反五反」還是槍斃劉青山、張子善,主席一直在努力,直到最後找到文革這種模式。姑且不論文革的成敗,僅這種不懈的探索精神就足以讓毛澤東光照千秋!他老人家始終在為中國人民探索奮鬥,不像現在有些人,除了樂於探索女人的週期外,再也拿不出半點有價值的東西。 上一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