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袁世凯资格,适於总统 10月14日,清廷任命前被罢黜,现在彰德养病的袁世凯為湖广 总督,袁托病不就。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 独立。10月27日任命袁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 10月29日山西独立。同日新军第二十镇发动欒州兵諫。11月1 日,清廷授袁為内阁总理大臣。11月2日,在攻下汉口之后,便 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 京任内阁总理大臣。16日,组成责任内阁,取得了清廷统治下的 全部权力,并获各国承认与支持。 海外华侨,留学生和国内舆论界认為「袁世凯资格,适於总 统」,主张争取袁世凯反正,推举其為第一任大总统。11月9 日,黄兴致函袁世凯,希望他「以拿破崙、华盛顿之资格,出而 建拿破崙、华盛顿之事功」,主张给袁世凯「一个民选的总 统」,避免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的悲剧。11月16日,孙中山在 巴黎也致电国民军政府,表示同意举袁世凯為总统。
武昌集团和上海集团 1911年11月,以黎元洪為首武昌集团和以上海都督陈其美、江 苏都督程德全為代表上海集团,同时展开了筹组中央政府的活 动。 11月9日,黎元 洪以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名义,向独立各省发出 通电,要求各省速派代表到武昌开会,商组中央政府事宜。11月 11日,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等三省军 政府都督电 邀各省派代表到上海开会。11月15日,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在上海举行,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代表参加。武昌集团 坚持会议要移到武昌召开。由於武昌最先发动起义,多省代表已 抵达武汉,同 盟会主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人也在武汉。最 后,上海集团让步,议决各省代表赴武汉,定於30日在汉口召 开会议,商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组 织大纲》。但每省在上海仍须留1名代表作为通信联络机关。
武昌: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為临时大总统 11月21日,各省代表陆续到达武昌。11月30日在汉口英租界 顺昌洋行召开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十四省代表二十四人, 推谭人凤為议长。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中央军 政府职权,鄂军都督代中央军政府大都督。12月2日,做出了 「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為临时大总统」的决定。同时决定以南 京為临时政府所在地,确定临时政府為总统制共和政府。各省代 表於七天内齐集南京,如有十省以上代表到达,即开临时大总统 选举会。
上海:议决公电孙中山归囯主持大政,推举黄兴為革命军
政府大元帅 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却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举行会 议,以投票的方式,决议公电孙中山归囯主持大政,推举黄兴為 革命军政府大元帅,黎元洪為副元帅,由大元帅主持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议决黄兴对於大元帅一职再三推辞,黎元洪却不愿屈居 黄兴之下,表示反对。在讨论国旗时,湖北代表提议用十八星 旗,福建代表提议用青天白日旗,江浙方面提议用五色旗為国旗 象徵五族共和,红、黄、蓝、白、黑,象徵汉、满、蒙、回、 藏。最后形成了以五色旗為国旗、铁血旗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 為海军旗的折衷方案。
南京:黎元洪以及黄兴两派争执不下,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 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12月11日,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 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临 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各代表分成支持在湖北首功的 黎元洪以及黄兴两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获悉袁世凯赞
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孙中山当选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2月25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受到许多革命团 体的支持,成為眾望所归的总统人选。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為孙 中山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12月29日, 各省代 表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 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日,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 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 式宣佈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3日,各省 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 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為纲领,以南京為临时首 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為中华民国国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 1月28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為任参议 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孙中山发表声明,清帝退位则袁世凯为总统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积即 行辞职,让位於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 的进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史称「北洋时期」 宣统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 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和 设都南京。3月8日又通过《临时约法》。3月10日袁世凯在北 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 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袁世凯以北京兵变為由,迁都北京。从此 至1928年间称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為 「北洋政府」。
宋教仁被刺 1912年8月,孙中山的盟友宋教仁建立国民党,这个党是一些以 孙中山的同盟会中主张议会责任内阁制的份子為核心,联合其他 小党派结成的。1913年举行的新一届两院选举中,宋教仁以反对 袁世凯的统治进行参选,甚至一道有传当国民党佔过半时,宋教 仁要求出任国务总理。 1913年3月20日,预备出任内阁总理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弒身 亡,袁世凯被认為是背后策动暗杀者。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对於袁世凯的不满开始增加,1913年,南部的几个省开始 进行了反对袁世凯的叛变,称「二次革命」。叛变后来被成功镇 压,孙中山及其发动者逃亡日本。
护国讨袁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将国民党党员逐出议 会。在几个月内,他中止了议会的权利,改立一个参政院。并强 行通过颁佈了一部新约法规定他可以任职终身。1915年底,袁世 凯父子促使杨度等六人组成筹安会,进行袁世凯称帝的劝进动 作。之后,袁世凯自称受全国国民代表拥戴,登基為皇帝,改国 号為中华帝国,改年号為洪宪。这引起了全国性的叛变,為数眾 多的省宣佈独立。云南将军唐继尧组织约二万人之「护国军」 讨伐袁世凯,这场护国战争中袁世凯的军队受挫,袁氏宣佈取消 帝制以谋求续任总统,但被护国军拒绝,袁氏最后病逝。 袁世凯去世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袁氏亲信段祺瑞出任国 务总理。自此中央政权连续被北洋军阀系统控制,但此时已经无 人具有足够能力控制整个北洋系统的军队和政权,各不同派别的 领导人以省為单位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实际上的割据局 面,名义上各势力仍受北京中央政府支配,但北京政府实际上在 不同时期也由不同派别军阀统治。
北洋军阀 袁世凯去世后,军阀间展开了相互的混战以夺取北京北洋政府的 政权。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 皖系: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 直系: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 苏、赣、鄂 及直隶等省; 奉系: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 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 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 桂系军阀陆荣廷;
张勋复辟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后,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 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 率三千“辫子军”入 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段 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
护法运动 指由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政府的行动。在中 国国民党史中亦称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企图建立皖系军阀独裁统 治,由此激 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1917年7月初,孙中山从 上海抵达广州,通电号召北京原国会议员到广州另组新政府。海 军总长程璧光率第一舰队永丰舰等九艘战舰支持孙中山。8月 25日,约一百名原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会议 通过為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组成军政府,设大元帅一人,元帅 三人,行使中华民国行政权。 9月1日,非常国会九十一人投票,以八十四票选出孙中山為大 元帅;之后选出滇系军人唐继尧、桂系陆荣廷為元帅,另外以伍 廷芳為外交总长,唐绍仪為财政总长(未上任),程璧光為海军总 长,胡汉民為交通总长。孙中山於9月10日就职,任李烈钧為 参谋总长,李福林為亲军总司令,许崇智参军长,陈炯明為第一 军总司令。
--第一次护法战争 军政府成立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当时支持广州军政府的,以 广西、云南的西南军人实力最强。湖南亦有谭延闓、赵恆惕、程 潜支持护法。在广西陆荣廷桂军的支持下,护法军在11月在湖 南击败段祺瑞的进攻。段祺瑞因此辞职去总理之职,南北暂时停 战。 1918年1月,冯国璋受皖、直系压迫,命曹錕再向湖南开战,4 月在湖南大败护法军。但敌前指挥的直系吴佩孚得到湖南后,不 顾段祺瑞反对,停止进攻两广,在7月与南方议和。徐世昌於10 月就职总统后亦主张和平,於是战事终止。 孙中山在广州的军政府内缺乏实质军事力量支持,1917年底,陆 荣廷、唐继尧、莫荣新等联同唐绍仪召开联合会,另外设立一权 力中心,主张承认冯国璋的法统,组成联合政府。1918年,程璧 光逐渐倾向桂系,之后程被暗杀。非常国会受桂系操控,於1918 年5月通过改组,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亦辞去大元帅一 职,并且离开广州到上海。广州军政府由岑春煊任主席总裁。第 一次护法告一段落。
--陈炯明攻占广州,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第一次护法时,陈炯明从广东省长的亲军中取得二十营的兵力, 培养成為日后粤军之始祖。1920年8月,粤军由陈炯明指挥,进 攻广州驱逐滇、桂等「客军」。孙中山亦得以於11月底重返广 州,重建军政府,「第二次护法」开始。1921年4月,非常国会 开会,取消军政府,声称组织正式中华民国政府,选举孙中山為 「大总统」,於5月就职。然而广州政府未得任何外国承认,孙 中山「大总统」之合法性亦多被受质疑,故多数只称之為「非常 大总统」。而陈炯明则為陆军总长、内政总长、粤军总司令兼广 东省长,实际上集大权於一身。 孙中山就职后主张立即北伐,以武力统一中国。在1922年夏 天,孙中山亲自督师在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以粤、滇、赣、湘 军组成联军进攻江西的直系。孙中山的北伐主张,最终与陈炯明 发生衝突。陈炯明主张暂缓军事,先建设广东,实行联省自治。 同年6月,直奉战争后,陈炯明以护法目的已达到,请孙中山与 徐世昌同时下野。孙中山因陈炯明叛乱从韶关回到广州。6月16 日发生炮击观音山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在蒋介石、陈策等护卫下 乘永丰舰离开广州,至8月初离开到上海。第二次护法失败。
关于护法运动 有歷史学者评论护法运动的手法:运动虽名為「护法」,但实际 上以法律程序看,广州「非常国会」每次开会皆少於法定人数。 因此实际上军政府自始成立已并不附合法定程序。广州军政府成 立之后,亦一直未為外国所承认。而在孙中山成立军政府之前, 民国依然 能保存表面上的统一。孙中山另立政府、建新法统的 做法;以及护法其间,孙中山多次反对和谈,坚持武力北伐,客 观上对中华民国的统一局面造成了破坏。此例一开之后的数十 年间,中国境内出现过各式各样,自称為真正「革命」、「合 法」、寿命长短不一的政府不下一、二十个。直至今天,中国仍 处於分裂的状态。
联俄容共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希望汲取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亦得到 俄国援助,建立属於国民党的军事力量。1923年1月,孙中山与 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会谈发表联合宣言或称孙越宣言,开始联俄 容共的策略。之后2月派廖仲愷经续与俄国谈判,8月又派蒋介 石到苏联考察军事。10月,聘请共產国际的鲍罗廷為顾问,负责 改组国民党。在苏联的援助下,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建立黄埔 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副主 任。
国民党左派和右派 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在国民党内部產生了支持与反对的两个 派系。支持联俄容共的称為左派,以汪精卫為代表,反对联俄容 共的称為右派,以胡汉民等老国民党员為代表。左派认為目前国 民党尚须要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右派则担心未来以个人身分加 入的共產党员,可能会併吞国民党。由於当时由孙中山掌控大 局,因此左右两派暂时无事。
1925年3月,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却没有交代接替人选。 汪精卫在北京安葬孙中山后,在回到广州前,先到汕头与蒋中正 会面,希望能与蒋合作,与右派势力竞争。1925年7月1日,广 州军政府改组為国民政府,汪精卫当选為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 為外交部长(当时广州国民政府并非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因此 外交部长一职形同空壳)。右派见大势渐去,开始鋌而走险,暗 杀左派国民党员。1925年9月,财政部长廖仲愷在中央党部门前 被暗杀。左派趁此机会实施戒严,蒋中正率黄埔军逮捕右派军系 的粤军领袖许崇智等人,将粤军编入黄埔军中。至此,左派可谓 完全掌握局势。
宁汉分裂 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期间,由於容共的问题,引起国民党内部分 裂。蒋介石以武汉政府受共產党控制為由,在南京另组国民政 府,1927年4月12日,蒋下令「清党」,动用军队及地方帮派 人士,搜捕并处决共產党员。国民党右派胡汉民等人於是向蒋介 石靠拢,在南京建立政府,与武汉的左派政府对峙,称為「寧汉 分裂」。这时中国有三个政府:获得国际承认的位於北京的军阀 政府,国民党左派与共產党合作建立的武汉政府,以及国民党右 派组成的南京政府。
马日事变和宁汉合流 共產党感到形势危殆,认為不能再完全仰赖国民党左派,开始积 极在湖南湖北一带农村推动「土地改革」。“当时主持湖南省政 且握有军权的唐生智在暗中放纵扶持。盘据湘省的共党,抓着这 个机会,藉着“联俄、容共、扶植农工”三大政策的口号,毫无 顾忌的乱干起来(许克祥)。”长沙叶德辉被杀之前撰对联一 副:“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一般杂种;会场扩大,马牛羊 鸡犬豕,六畜成群。” 然而唐生智的部属军官多為湖南地主,因此开始强烈反对共產 党。1927年5月21日(马日)晚,由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 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指挥,王东原、陶柳等人包围封锁湖南省 共產党党部、总工会、农民协会、省党校、省特别法庭等二十多 处為共党机关,解除了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许克祥并 宣布拥护蒋中正的南京国民政府,是為马日事变。该变成为武汉 分共的一个开端。汪精卫迫於形势,在1927年7月15日宣佈 「分共」,要求加入国民党的共產党员退党,国共合作至此结 束。这段歷史在大陆的歷史教科书中称之為「寧汉合流」。
东北易帜,中国形式上统一 寧汉合流后,蒋介石整合军队,向北方步步进迫,在保定之战中 击败奉军,进迫北京。张作霖见大势而去,被迫退出关外,途 中,日军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拒绝 了关东军宣佈独立的建议,秘密和基本上已经统一南方的蒋介石 联繫,1928年12月12日,张学良宣佈东北易帜,将原北京政府 统治时期的五色国旗更换為国民政府使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 旗,宣佈东北服从国民政府领导。至此,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 一,军阀混战局面结束。
后记 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对於辛亥革命有较高的评价。直到 19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才开始有人对这种以革命是正面甚至是 「革命崇拜」的想法作出反省,章士釗晚年说:「今之论士,语 涉辛亥革命,往往过於夸张,估计成功二字,溢量太不知何 许。」又如中国的思想史家李泽厚、刘再復等人,认為在20世 纪初的中国,保留君主的渐进改革比暴力的革命更能使中国在稳 定中发展,袁世凯、康梁、严復、杨度等君主立宪的主张比孙中 山更适合於当时的中国。台湾的歷史学者也开始对国民党加诸於 「辛亥革命」的一些「神话」作消解,重新评估辛亥革命的价值 和作用。
西方学者,汉学家和歷史学家对辛亥革命也有很多研究。著名汉 学家费正清评价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而「基本是上
一场失败」。高慕柯认為辛亥革命是一场大於它所有领袖的革命,是一次「没有真正领导者的革命」。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Nathaniel Petter)对辛亥 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起的共和整体给予很低的评价: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 笑。……那一种共 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為它在中国的歷 史、传统、政治经歷、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 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著时 间 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 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 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 体……而是一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