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问题断想>> 金克木 有一個外國人說:歷史告訴我們,以後不會再這樣了。另一外國人說:歷史告訴我們,以後還會這樣。有個中國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還是中國人說的好,把兩個外國人的話都包括了。“師”,既可以是照樣效法,也可以是引為鑒戒。學歷史恐怕是兩者都有。二十年前發生過連續十年的史無前例的大事,既有前因,又有後果。我們不能斷言,也不必斷言,以後不會再有;但是可以斷言,以後不會照樣再來一個“史有前例”了。歷史可能重複,但不會照樣,不會原版影印絲毫不走樣,總是改變花樣的。怎麼改變?也許變好,也許變壞,那是我們自身天天創造歷史的人所作的事。歷史既是不隨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又是人們自己做出來的。文化的發展大概也是這樣。我們還不能完全掌握歷史和文化的進程,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左右歷史和文化,施加影響。若不然,那就只有聽天由命了。對歷史進程可以看出趨向,但無人能打保票。 二 歷史上,中國大量吸收外來文化有兩次。一次是佛教進來,一次是西方歐美文化進來。回想一下,兩次有一點相同,都經過中間站才大大發揮作用。佛教進來,主要通過古時所謂西域,即從今天的新彊到中亞。西域有不少說不同語言的民族和文化。傳到中原的佛教,是先經過他們轉手的。東南也有從海路傳來的,卻不及西北來的影響大,那裏沒有會加工的轉口站。青藏地區似乎直接吸收,但實際上是中印交互影響,源遠流長,藏族文化和印度文化溶為一體。那裏的佛教和中原不同。蒙古族是從藏族學的佛教,也轉了手。歐美文化進來也有類似情況。明中葉到清初,耶穌會教士東來並在朝廷中有地位,但是文化影響不能開展。後來帝國主義大炮打了進來,人和商品擁入,但文化還不像鴉片,打不開局面。西洋人在中國出的書刊反而在日本大量翻印流行。所謂西方文化是經過東方維新後的日本這個轉口站擁進來的。哲學、文學,直接從歐洲吸收而且有大影響的,是經過嚴復和林紓的手。兩人翻譯都修改原著,林紓還不懂外文。此外許多文化進口貨是經過日本加工的。梁啟超在日本辦雜誌。孫中山在日本鼓吹並組織革命。章太炎在日本講學。魯迅、郭沬若在日本學醫、學文學。從歐美直接來的文化總沒有從日本轉來的力量大。歐美留學生和教會學校雖然勢力不小,但在一般人中的文化影響,好像總敵不過不那麼地道日本加工的制品,只浮在上層。完全照搬,總是不如經過轉口加工的來得順利。好比電壓不同,中間總得有個變壓器。要不然,接受不了,或則少而慢,反覆大。 三 中國人對於外來文化,不但要求變壓,還有強烈的選擇性。二道手的不地道的佛教傳播很廣。本來沒有甚麼特殊了不起阿彌陀佛,只是眾佛之一,在中國家喻戶曉,名聲竟在創教的釋迦牟尼佛之上。觀世音菩薩也是到中國化為女性才大顯神通。玄奘千辛萬苦到印度取來真經,在皇帝護法之下,親自翻譯講解。無奈地道的葯材苦口,傳一代就斷了。連講義都流落日本,到清末才找了回來。玄奘自己進了《西遊記》變為“唐僧”,成了吸引妖精和念緊箍咒的道具,面目全非。對西方文化同樣有選擇。也許兼容並包,但很快就重點突出,有幸有不幸。就藝術說,越地道越像陽春白雪,甚至孤芳自賞,地位崇高而影響不大。反而次品有時銷路大增,供不應求。流行的第一部現代歐洲小說是林紓改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小仲馬)。早期一演再演的歐洲戲劇是改編的《少奶奶的扇子》(王爾德),都不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變了樣。我們中國從秦漢總結春秋戰國文化以後,自有發展道路,不喜生吞活剝而愛咀嚼消化。中國菜是層層加工,而不是生烤白煮的,最講火候。吃的原料範圍之廣,無以復加,但是蝸牛和蚯蚓恐怕不會成為中國名菜。至少在文化上我們是從來不愛一口整吞下去的。歐美哲學也同古時印度哲學命呦喾隆H思易约鹤顬樾蕾p的,我們除少數專家外,往往格格不入,甚至嗤之以鼻,或則改頭換面,以至脫胎換骨,剩過招牌。有的東西是進不來的,不管怎樣大吹大擂,也只能風行一時。有的東西是趕不走的,越是受堵截咒罵,越是會暗地流行。所以,文化的事不可不注意,又不可著急。流行的不都是劣貨、次品,直接來不經轉口的上等貨有的也會暢銷,因此大可不必擔憂,更無須生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