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优秀的海二代(三)?
上一则谈的是有关教育的方法,大意就是怀疑我们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教育方法。本文讨论有关教育的信息交流与传播。说明白一点,就是即便我们教育的方法很好,理念也很好,是否值得去交流去传播?
我对子女教育的话题感兴趣,只是最近三五年的事。两年前有一次在国内逛书店,我将书架上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各样都买了一本,一大箱子全带回了美国,读了不少,同时,在网上也读过不少国外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
凭心而论,许多文章和者著作都写得很好。不过,这里不是写书评,只是谈一谈使我感到特别的整体印象。不知什么原故,或许由于大家多年受到同样的宣传与教育,学习的材料基本一至,生活的方式大同小异,使得大家价值观念雷同,思维方式雷同,辩论的方法雷同,文字技巧雷同,所不同的只是一些细枝末节。所以大家培养的孩子也很雷同,既是天才又是全才,聪明得不得了,优秀得不得了,雷同得不得了。
如果一代人,十分雷同,全是一个样,无论个体多么优秀,其整体也只能是弱势群体。这使我怀疑,有着雷同的思想与观念,在科发达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那点只有微小差別的教育经验与感悟,是否值得去交流与传播? 我们的交流,是否会使那点微小的区别也不复存在,是否会越交流越雷同?
子女教育的方法与信息交流,有许多方面和形式,如何申报大学,怎样表现孩子的综合能力,ACT和SAT考试等等,这些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这里只对这几个方面的交流,讨论一下其交流是否有利于下一代多样化多元化,是否值得交流。
先谈申请大学的话题。常有报道或者讲坐,介绍如何申请大学,如何申请医学院,如何本医连读等等,看完这些信息,很感谢作者或讲员辛苦的劳动和充分的信息。只是在报道或讲座之后,心里会为孩子们叫屈。
且不说这种群体性导向会使大家观念一致方法一致方向一致,对单个孩子来说也造成损失。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少得到锻炼。申请大学是难得的好机会,有机会独立地去研究学校专业与学科,能更清晰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锻炼自己的魄力胆量见识,在申请与拒绝盼望与失望中去学习与成长,申请过程本身就胜许多严谨的课程。一次两次失败,也正好从中吸取更深刻的教訓,总结受用一生的经验。况且,美国的好大学多得很。
可惜孩子们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成长机遇,被父母或者专家,一小时就給消费了。这是预支孩子们的生活,是抢夺属于孩子们的生活!是很残忍的行为。
接着谈谈孩子们的综合素质问题。在申请大学时,除了像GPA,ACT,SAT这些量化的硬指标之外,还有一些软项目,如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社区服务时数,体育活动,音乐素养,志趣倾向,创办俱乐部等等,这些软项目,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一个同学,让学校更好的来认识学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项目与活动,让孩子们从现实生活中,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更清楚地明白自已的兴趣爱好志向。愿意与狗打交道就去当兽医,愿意与坏蛋打交道就去当法医,确定好人生的方向,变被动为主动,更灵活更自主地去挑选专业和挑选学校。
很遗憾,不少人习惯了被考试被挑选的思维方式,将这些软项目转换成了相应的硬指标,并传授他人,所以大家打造出的都是完美的简历人,天才加全才,以被考核。孩子们本有幸不再成为考试的机器,但被家长们生搬硬套,硬性变为不过是多了几项参数的考试机器。现实生活中,以完美简历和好成绩去了名校,却漫无目标荒芜时间浪费钱财,磋砣多年之后才反醒的事例,累见不鲜。
在大学申请中,不得不提SAT和ACT的考试。由于我们有高考情节,容易联想到国内的高考,并作出相应的比较与对策。我对这两门考试没有很深入的研究。不过,有件事使我对美国的考试与竞赛很有感触。这是六年前,我的二女儿五年级时,去参加全州数学竞赛并获了奖,受到鼓励,第二年我们又去参加了竞赛,而且我额外辅导了五个同学一起去参加竞赛。大家都获了奖,获得各自年级的一二名。
当时心里很得意,高兴之余,我想,在美国的华人,优秀人才多得很。假以时日,相互配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先穷州后富州,先中学后大学,先数理化再文史哲各行各业,让美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所有的学校所有的领域,是具实力实权的岗位,最杰出的人物全是咱华人的后代,从根子上领导美国引领世界,该是多么痛快!多么令人舞!(吃了兴备剂)
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又参加了竞赛。这一年,华裔的整体成绩更好,基本上全部垄断了各个年级的前三名。发奖过程很热烈,美国人十分热情,尽管台上得奖的没有美国人,台下几乎全是美国人,有参赛的同学家长,以及许多捧场的做后勤服务的。台上获奖的是华人,台下没多少华人,只是来获奖的。我如果不是带孩子们来参赛,也不会来捧场。
这次的高兴劲没持续两分钟,反而从心里对这些美国人感到很惭愧,因此也对他们特别地敬重。再后来的几年,我思想变了,辅导孩子的方向与方法也变了。许多竞赛都是孩子们自己独立地在折腾。
美国有许多考试和比赛,都是群众性的活动,重在于大家参与,既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和激情,也是成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经不住华人折腾。许多项目比赛,华裔稍作准备,得奖是手到摛拿的事。如果不按常理出牌,将正常生活中的学习娱乐活动变为对抗赛垒台赛,无异于是对一种秩序和游戏规则的破坏,甚至可能是无意中,在对一种文明进行破坏。
回来谈SAT和ACT的考试。这两种考试都是很基本的内容,难度赶不上美国中学生竞赛的程度,其形式和内容更不能与中国的高考相提并论。如果以对待中国高考那种生死决战的方式来对待SAT和ACT考试,题海战术,超量突击训练,从五六年级就开始超前训练,反复考试强化训练,这些做法只会使考分不再有什么意义,且胜之不武。其行为既是对美国多年来形成的优秀考试制度的冲击,更是一种变象的群体舞弊!(吃错了药)
这话讲得很难听,应该挨砖头。不过,这只是在我的博客中,在中文环境下,在朋友小圈子内私下谈谈而矣。事实上,美国一流院校的招生,对华裔的尖刻,相当于作出了比对待群体舞弊更严厉的集体处罚。华裔孩子想上名校,必须是SAT和ACT满分或接近满分,再加上一两项音乐体育类高水平的奖项。即便如此,这只不过是有了进入参与名校竟争的初步条件,然后归零,再与其它族群的孩子一起竞争。而且,这种现状一年半载还不会改变,只会愈演愈烈。
当我们抱怨名校对华裔孩子不公平,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是否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有些以考试为目的活动,比如強化培训等是否该停一停? 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如何从窝里拼的困境中走出来,考虑共同创造适合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健康正常地生活?
生活才能真正地磨练人才造就人才。万维网有几位优秀的作家博主,桑妮春阳百草海云几位合作出版的著作<<教育,还可以⋯>>, <<生活,还可以⋯>>就是很好的探索与尝试,她们的文章我学过不少,文中没有說教也没有空谈理论,就是真诚地展示一份生活分享生活,让读者从中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体味不同的生活并享受生活。笔者开博以来,也正是这一目的,可惜水平有限力不从心,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这一愿望。
文章该结束了。虽然话犹未尽虎头蛇尾,毕竟引出的新话题生活造就人也是一言难尽的。经历了东西方生活的海一代,或许有必要反思生活,或许有必要作为生活标本与文化标本,帮助下一代更全面地认识生活选择生活。我曾经带着两个孩子,去中国乡村小镇,沿着父母生活的足迹,寻访过一条生活之路;也和孩子们一起去爬涉过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长征路。就以这长征路上的一次感触来结束本贴。
二O一二年夏天,我带着两个小孩,先是"久有凌云志,逼上井岗山",再四渡赤水经遵义达重庆,看渣滓洞黑打,听白公舘唱红歌,观红岩村扫黄,越黄土高坡绕川西达陕北,到达革命圣地延安,领略 "白羊肚手巾裤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的西域风情,再挥师北上进京赶烤。在北京短短的几天内,两次在不同的地方期遇郑和,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一次是在首都科技博物舘,一次是在十三陵。我孤陋寡闻,也没有多少历史知识,发现原来郑和是六百多年前,荒淫无度凶残狠毒的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一位太监。
在明十三陵的长陵,我三次返回到郑和象前,遐想航海的艰难,海盗猖獗惊涛骇浪旅程漫长,时刻都有葬身海底的危险。比较今天留洋的旅程,远不及航海艰难的百分之一。面对这过去六百多年的前朝太监,实在令人惭愧。别说俺开辟不了一条新航线,发现不了巴掌大的一片新大陆,就是到了这新大陆,也展不开手脚,畏首畏尾唠唠叨叨,左顾右盼,总也开始不了新生活。
不过,惭愧过后,俺对华夏民族和华人世界反而充满了敬畏与憧憬。一种文明能延续五千年,一定有它的伟大之处和奥秘。我不懂历史,生活在美国乡下,也不大了解世界,只能凭简单地想象与推测,一位前朝太监,竟也能创造航海的惊人成就,那些创造历史的帝王将相与民族英雄,岂不有更多更丰富的传奇与辉煌? 更何况数以百万计千万计,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享受现代世界文明的海外华夏儿女?
将孩子们带入如狼似虎的西人社会, 本身就是魄力和勇气。我们的下一代,有幸进入了生活浩瀚无边的海洋,有着无边的彊域可供开垦,有着无数新的生活可以去创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们展翅翱翔自由翱翔,如果不是无心之过,哪个父母还希望将孩子从无边的海洋拽回到小泥潭,来窝里比窩里斗呢? 如果能耐住寂寞,过自己的生活,让生活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什么样的人才在生活中成长不出来呢? 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谁又还在乎人才不人才呢? 相信坊间流传的不再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这样的一流问题,而是数不尽的引领世界潮流的海一代,海二代,一代又一代。(待续)
如何教育优秀的海二代(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