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怎么吃粥。 但每年1月7日这天,不少日本人家里有吃“七草粥”的习惯。在京都,有老人的家庭甚至把“七草粥”看做是“开春”万万不可省略的“行事”,这天,“七草”给日本人带来的祥和,在冬日的阳光下,折射成一碗温蕴的古瓷器似富士山的景色。 古代的七草粥,由稻、麦、豆、谷、红豆、黍、小麦作成,从镰仓时代起,“七草粥”的材料由谷米类改成根草类∶芹菜、荠菜、鹅肠菜、母子草、珍珠莲、小油菜、大根(古萝卜)。 从前物质贫乏,过年油腻满腹,过完年要清肠养胃,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式的日本家庭,至今也还都沿袭这一“七草”风俗。日本人相信这天用“七草”裹腹,一年不生病。
中国人很喜欢吃粥。 中国南北地区的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有时甚至排他,惟有粥,从冰天冻地的黑龙江到椰树茂密的海南岛,都有吃粥的习惯,尽管粥里面的材料各成体统,然而八宝粥,在中国的“粥文化”里,独具大中华的“多元同化性”。 传说“八宝粥”源于古代的“腊八粥,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为祭祀和祈求丰收吉祥而成。腊八这天也是佛教的“成道节”。相传,释迦牟尼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遭难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此后,佛门弟子便于腊八节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合家聚食,还馈送亲友邻里。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南部地区人民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原料随着年代不断变化,但养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另有一说,腊八粥是从“打斋饭”发展而来。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乞食,挑回寺内。若有剩余,再将剩饭剩菜晒乾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熬制成粥,回报施主,并为其祝福。因此,大陆民间有“千年冷缸饭,一日腊八粥”之说。 现代中国百姓一直延续着“八宝情节”,且挣脱季节所束,四季皆用,中国人认为“八宝粥”辟煞祛邪,里面的材料,红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大枣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等,都蕴藏着红尘的香粘与愉悦,热气飘袅,红红火火,滋肠润肺,保肝明目,益气补血。 南宋诗人陆游为这碗粥留下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在诗人眼里,吃下这碗粥,再看世界,倍觉可亲。 听说杭州灵隐寺六大名刹古寺免费施粥,并举行“腊八祈福法会”,祈祷风调雨顺,真想前往一睹佛门的“八宝”阵势,在菩提树下,闻喇嘛僧人之诵经,观佛门与红尘之共融,在升腾的烟蔼氤氲中,感悟轮回、因果、慈悲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