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 2011-11-14 |
| |
从小就在食堂吃饭,小学,中学,后来进工厂,上大学,进机关,每天都少不了拿着饭碗到食堂去吃饭。吃好吃坏不说,每天的队却不能不排。你要是七十年代的时候在食堂吃过饭,肯定知道排队是一项多么重要的生活技能。 传统的中国食堂里都有一排售饭的窗口,每个窗口后面有一个人卖饭。一到中午饭点儿,所有的窗口会在十二点整同时打开,一分钟也不会早,当然多数情况下,一分钟也不会晚,不然的话,食堂职工非得让外面敲窗户和敲碗的声音震聋了不可。 “四两饭,一熘肉片儿,再来个花卷儿。”一听就知道,这是个吃喝不愁,生活无忧,身体健康的小伙子。 “俩窝头,一熬白菜。”怎么说呢,这位的家境不言而喻。 那会儿物质贫乏,就是有钱也常买不到东西,所以想吃熘肉片儿的主儿往往会提前到食堂,争取能排在前面,不然的话就买不到啦。窗口没开的时候,这几位总是敲着饭碗,吆三喝四,咋咋呼呼,满脸的不在乎。而吃熬白菜的,常常要等到开饭后才去,不声不响地排队,买了饭就走。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世态炎凉。 你要是留神的话,窗口前的有些对话也很有意思: “嗨,怎么我的熘肉片儿里净是白菜帮子,数得过来的那几片儿肉还全是肥的呀?”买饭的明显地是在找茬儿。 “我说你怎么那么记仇呀?不就昨个跟你呛呛了几句吗,不至于吧,你怎么不说你那包子里的虾米皮比别人的少呢?”卖饭的也不含糊。 什么时候你听见前面有这样的对话,认倒霉吧,今天你得多排几分钟队,所不定就在这几分钟里,那盆熘肉片儿就见底儿。你要是个乐观的人,就有机会说一句:“得,今儿又省了。” 所以说排队很有学问。第一,你得清楚那排窗口后面,哪位最快,账算得清楚,手底下利索,而且勺子从来不哆嗦。第二呢,得看明白自己前面有没有刺头和那种特矫情的人。这两条搞好了,哪怕你那队最长,也不耽误工夫。 过去在中国排队,多数情况下排得都是这种形式的队。看病挂号,上银行取钱,买车票,登记注册等等,排错了队你就得认倒霉,看着别的队蹭蹭地往前走,能把你急死。还有一种队,估计大家都排过,可谁也没注意到其特殊性。前些时候读到毕淑敏的一篇短文,其中就有个排这种队的故事。毕淑敏陪着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逛公园,内急,如厕,没想到那地方很热闹,需排队,于是二人各排一队。毕淑敏运气好,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可她那位朋友却花了好长时间才神情沮丧地从厕所出来。毕淑敏正想打趣她两句,没想到朋友却急扯白脸地一定要找厕所领导,建议他们改变排队的方式。 到美国后排队的机会不像原来那么多了,但也有不少,比如在邮局,麦当劳,特别是在迪斯尼乐园,排队还是免不了的。后来发现,在美国排队和在国内排队不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有多少窗口,都是排一个队,队里的第一个到下一个空下来的窗口。排这种队的好处很多。第一,因为只有一个队,你可能会恨队走得慢,可绝不会嫉妒其它的队走得快,当然也永远不会后悔自己排错了队;第二,窗口后面提供服务的人要是想方便一下的话,撂下爪儿就走,用不着担心排队的人会跳着脚地骂大街。毕淑敏的那位朋友要想向厕所领导建议的排队方法就是这种,当然对于这个特殊的例子,那个“窗口”得换成“坑儿”。 想起来有趣得很,总说中国是吃大锅饭的地方,而美国是个最讲究竞争的国家,可在排队这个问题上却反过来啦。什么时候都一个队,排队的人不互相嫉妒,服务的人没有压力,人人平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有条不紊。当然了,说人人平等有些过分,还是有不少地方有“不平等”现象,比如机场里的贵宾席,海关门前的内宾外宾入境口,在中国还有前后门之分。反正通过排队,能很清楚地看出高低贵贱和轻重缓急来。 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常常被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所利用,排队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最初的计算机只有一个队,所有的任务都得在一个队里排着,等着处理。慢慢地有了很多的队,可以分轻重缓急,各项任务按大小或优先等级排在不同的队里等着处理。再后来又有了各种各样的队:先进先出的,先进后出的,乱进乱出的,还有只进不出的等等。排在队里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任务,一个队本身也可以作为一项任务排在另一个队里,结果是队里有队,队外还有队。学计算机的要是能把队排清楚了,至少能当个相当不错的工程师了。要是真排不好的呢?多去几回迪斯尼,或者干脆多在热闹的公共场合去五谷轮回几次,保证能把排队这项手艺弄成吃到心里的活计,想忘记都不容易。 从前排队的时候,总想着要是有一天能不排队就好了,不管什么时候,来一个新顾客,墙上就会打开一个新窗口。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把这种想法变成了现实。在网上买票,订座,购物,甭管货有多俏,什么时候都排头一个儿,立等可取。从数学上讲,网上窗口的数目还是有限的,可在实际生活中,那个窗口的数目就好像是无限的一样。听上去真不错,可是无限多的窗口带来了新问题。就好像卖饭的人多了,可熘肉片儿还只有一盆,三把勺子和一百把勺子一样,肉还是只有那么几份儿,去晚了照样买不着。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抱怨粥少僧多,有人调侃肉少狼多,可有人却从中看到了商机。 你这么想一下,要是谁有分身术,早去,一下占他一百个窗口,在开门前把饭票准备好,窗口一开,一百个替身异口同声:“熘肉片儿一个”,别的什么都不要,一分钟之内,别人还在矫情的时候,那一盆熘肉片儿就让你一人包圆儿了。端出来放在饭桌上,两毛五一份的菜卖三毛五,一个中午,半个月的工资出来了,是不是(这些都是七十年的价码)。这里的关键技术是分身术和买一份菜的速度,二十年前,这只可能是个没买着熘肉片儿时的遐想,可最近这些年,很有些没事儿瞎琢磨的人利用这个商机在网上挣了些小钱儿。 记得老冬儿写过一篇她本人在网上被“秒杀”的经历,很有意思。用来秒杀按常理购物的人的方法,极有可能就是从这个商机中悟出来的。办法很简单,写一段自动购物的程序,相当于提前把饭票准备好,别人至少要三分钟才能办完的购物过程,你用三秒钟就行了,于是你就有了别人没有的速度;然后在服务开始的第一时间,同时放上几百个购物程序,用现在的普通家用计算机,这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相当于分身有术。于是别人还在辛辛苦苦地用手打字,输入姓名地址信用卡号的时候,你就把紧俏商品包圆儿啦。现在很多网站都想了不少办法来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最主要的是方法是尽可能地降低这类秒杀手的单件网购速度,可是只要有商机,就有人动脑子利用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鹿死谁手,很难预料。估计这种斗法要到共产主义才能结束,到那时“物质极大丰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谁还用秒杀呀。 排队排到这份儿上,应该算是到了极致了吧,其实这不过只是些小儿科,挣点儿闲钱而已。听说过有个价值一百万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每天早上写下六件最应该做的事,并争取今天把它们按顺序做完,第二天重复这个过程。使用这种方法工作和生活的人,提高效率不是按百分比,而是按倍数算的。如果你手里有个价值上亿的公司而且觉得忙不过来的话,试试这个方法,据说累试不爽。这应该是最经典的分轻重缓急排队的方法,是不是真地值一百万,那就看你在“最应该”和“争取”俩词儿上下多大功夫了。 下回内急排队时,别光抱怨公共设施不足,也别非和厕所领导过不去,不如趁机琢磨几个价值百万的法子。第一转移一下内急带来的不快,二则,万一要是真行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