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一个普通人  
每天都很忙很累,但还是保持着去感受、思考、领悟、行动的兴趣  
https://blog.creaders.net/u/302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从自身经历说学术型海归(二) 2009-12-12 05:29:52

上篇博文说到每个月两千元人民币难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小孩尚小,妻子没有工作,无自己房屋)在杭州或国内其他类似的大城市的基本生活。我想只要对国内的物价有所了解,无论国内或国外的网友们都会同意“难以维持”这个判断、这个说法的。对我而言,这不是个“判断”,而是亲身体验。我当时的家用基本靠吃老本。我做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期间的薪水还不错,兑换成人民币能抵挡了一阵;房价高得太邪乎,没有花太多时间琢磨买房子的事情;这些使我可以忍耐了一段时间,没有立刻崩盘。

 

虽然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城市里两千元收入的日子概念比较清楚,估计部分网友还是会有这样的疑问,普和涂这一类“海归”为什么不能就先吃一段时间的老本,这一类“海归”不是自信有些真才实学吗?努力把工作做好,出些研究成果,晋升教授,拿到博导资格,一切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句话听上去有道理,但要变成现实,那将是十分艰难的。换言之,即使能实现,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需要花多少年。为什么呢?最主要的一条是:起点太低了。

 

从讲师走到博导,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既然是让从讲师出发,就不会有什么特别待遇。要求严格,竞争激烈。其中升教授,评博导难度尤其大。自费留学,在国外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后做过就回国的“海归”里,从讲师一步步走到博导的,我没有见到过(可能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见到过)。有人说还是这类所谓“学术型海归”水平差,国内的人们教授博导早就混上了,你们怎么就觉得这么难呢?这里边的情况比较复杂,评职称的条件要价因时因地不断在变化,评职称时对规定条件的具体把握也是能否评得上的重要因素。本文中所说的“学术型海归”出国时已经失去在国内的根基,基本得全按规定要求来(这些规定其实对具体学科而言不少地方并不适当)。国内排名前几位的大学里有关文件中规定的那些条款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相关信息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查到)。前些年评上的教授博导们当时并不是按如今这个分量的要求评定的;而现在评上的人们不能完全符合相关文件中要求的应该不在少数。国内那些教授博导中肯定有学术上厉害的人物,我就认识不少实力派,但学术水平,能力,见识一般的更常见。

 

(下面文中的数字是前几年的行情,近两年可能有一些变化,但国内思维方式做事方式从本质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的这些文字估计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为什么要当教授、博导?海外甚至国内的很多人会说,那是学术水平的一个评价;有了职称,对展开工作有利,待遇也好。这话在理,但实际在国内大学里呆过的人们都知道上面的说法几乎与现实没有太多相通之处。提高职称更多地不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术教学工作;不同职称相对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差距也并不是很大-这就是说职称提高并不能直接增加太多经济收入。

 

每月工资单上,讲师大致有两千元出头;教授呢,三千五六百元很常见;博导要多一些,五千元上下。无疑,五千元比两千元起码是翻了一番,但从绝对数目上看也不是特别地高。可是为什么大学里教授们基本、博导们根本不愁好住好吃好穿?其中一部分人更是出口豪放,出手大方:哪里仅仅是“不差钱”,分明是发大财之人。很显然,凭工资是发不了财的,那么,财源在哪里呢?答案是主要来自“科研经费”。也可以叫做“课题”或者“项目”。到了国内大学,你说出“项目”两字,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项目”可分为横向项目,纵向项目。“横向”指从社会上或平行单位拿到的项目;“纵向”指从上级国家机构拿到的项目。这样定义虽不十分精确,但差不多可以这么理解。各大学一般均有明文规定,申请到“项目”后,个人提成比例“横向”的一般为总经费的30-50%“纵向”的为5-10%。不过,如果运用巧妙,整个经费中更大的比例都可实质上成为私人用度。象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这样的大城市里,大学里的博导们也轻松拥有几处房产,中高档汽车,就不希奇了。项目绝大多数能验收合格,并且经常有“填补空白,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签。

 

如何能够申请到项目,牌子(职称,官衔),面子(既有关系),实力均需满足一定要求,而前两者尤其重要。一直在国内工作着的教授、博导去申请与没有根基的讲师去申请,获准的可能性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是不难想见的事情。你如果想提高职称,想当教授、博导,那其实不是同别人比赛作科研教学上的贡献,而是在竞争钱财。

 

往多处说三分之一的老师尚有些教学科研上的兴趣,其他的或是为了糊口(这批人心神不定,如果有好的赚钱机会不会留恋大学教师的职位的),或是为了更加发财(这批得益者完全把教师的工作等同于在企业或者商界做经营,为的只是盈利)。各级掌权的一般是盈利者中的能者(中层人物主要着眼于经费;上层人物相对地这方面似乎着力不多,他们可能有更高的追求,但有时他们一个电话也就可以争取一笔经费,效率是很高的)。

 

老师中间人情味很淡。总的说对“海归”博士普遍还是敬重的(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简单地谈谈说说,彼此的程度见解就会有数的),但不会真正关心你的任何事情,养家糊口都成问题也没有一个人会问一句话。可能是认为“海归”博士能耐大,有存款,无需帮助吧。大家都想着、忙着自己的事情,首先是如何能拿到课题(谁能申请到项目,周围的人们都很羡慕,心情与看到中彩类似),其次则是很重视子女的培养。

 

说到大学里科研教学的现状,说到教师、研究者的心态,常听到一个词:“浮躁”。很多人一边说“这风气真浮躁”,一边自己就浮躁着。年轻人浮躁,已经积攒了一大把钱的他也浮躁,要挣更多的钱。钱是好东西,但对工作总得有一点兴趣,还要外加一点敬业精神吧?没有的。同商人一样,挣钱没有止境。也许到了更高位置上,追求会有些变化。但高层毕竟人数有限,所以中层的人物们更多地还是捞实惠。

 

大家都说国内硬件好,不少地方发达国家也比不了。我不太清楚这看法是如何产生的。这儿只说个大家都用得到的工具-计算机-的情况。微机的OS等基本软件,一般的应用软件大都是盗版,有些正版上做得到的事情,到装着盗版软件的机子上怎么也做不了。大学里无论老师还是研究生通过学校计算机中心上外网都是受限制的,要计算“流量”,1/1M。这太贵了,受不了啊,就交钱通过较便宜的proxy到外网,便宜是便宜的,但想下载点国外资料速度实在太慢,途中每每中断,几乎就下载不成。研究生们基本上都具有不错的潜能,但他们都需要花不少时间去找免费proxy,他们告诉我说他们已经变得“很擅长”这个,我真的为他们感到无奈。只是我自己活得都艰难,没有经费,实在帮不了他们太多。在国内做点研究,总也需要些海外的信息资料,计算机、网络是这个程度,效率实在低得惊人。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没有更全面的信息,不能一一举例,但一般情况下拿到经费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或为发财或为发大财,设备只不过是次要的、不得不装点门面的摆设吧。那种心态下,硬件能过硬到哪里去呢?

我认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想做学问,想做实事的总归需要在两个方面得到保证,第一,基本生活条件;第二,能够开展基本工作的环境(氛围、硬件条件)。这相当于围棋里一块棋要成活,非得有两个真眼不行。对于普和涂这一类“学术型海归”而言,一个真眼都不成立。无法生存,更无法发展。

浏览(8335) (2) 评论(23)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真手 留言时间:2009-12-23 01:41:11
上面说科技界中层干部年入10万以下的很少,那么就算平均20万吧,这样的收入要买房开奥迪A6恐怕还是不那么容易的。开A6的并不把工资收入当回事的。

我在天涯看到一个国内学术界的人述说自己的收入,大概是个副教授吧。国内收入很复杂,工资单上只是一部分。这一部分对某些人来说是大头,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零头,所以实际收入很难说清。课题费可以提成,还可以把很多花销算到课题里面,另外像给杂志评审一篇论文还有上百的酬劳,这个在国外都是白干的。实在不济的,还可以出去代课,虽然是辛苦钱,但也能把日子弄得不错。

看完了之后我感觉国内的课题费可以随便用,合法不合法的都行。关键是能搞来课题,这方面就看个人的神通了。不过国内现在真是富了,申请课题比以前容易,钱也多。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7 04:05:16
Rondo,谢谢来访、留言。
具体地说,文革后的几届如果没有出国至少也是中层干部了。科技界的中层干部年总收入少于十万的个例的确很少见。你肯定知道的,他们的固定工资并不会太高,收入主要来自其他途径。新海归则是各式各样,比较困难的是其中一部分-也有一部分还是比较滋润的。我想在下一篇文章,也就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试着说说我看到过的较为成功的海归的情形。欢迎到时来访、评论。
回复 | 0
作者:Rondo 留言时间:2009-12-16 08:19:26
最近看了一个国内的统计,普通科技人员(不单单是海归),全国范围平均收入是4800/月.当然,这是指平均年龄在35岁的人员。我们这些77,78,79的,当官的为主,几乎没听说过一年少于10万的。从行头上也可以看的出收入,房子有几套,Audi A6很普通。可能现在比较困难的是新海归,这许多年的脱节,造成收入,地位都跟不上去。
供参考。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5 04:42:02
Xsz,谢谢你的来访。
你看得很清楚,说得很准确。
如果你有“海归”的念头,应该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地方,因为你对行情有切合实际的认识,会按实际(而不是按杂乱的信息、按想象、按国外的逻辑)作判断。估计你并没有“海归”的意思(笑)。国外有很多学友真的很有见解,能够正确分析各类信息,客观认识形势,行事稳健,因而能让自己、让家庭避免挫折。我由衷地佩服有这种素质的人。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5 04:36:04
米笑,谢谢你的支持。
这几篇文章说的是自己的经历、体会,是想给大家作参考之用的,所以当然是尽可能做到客观、实在。否则,岂不误导大家?如果能给大家带去一些信息,让大家对国内学术界、大学的情况有个更为切实的认识,我就算是达到目的了。下一篇文章里想说说我知道的比较成功的“海归”们是怎么做的;自己为什么尝试“海归”;还想向有“海归”意向或者不走运已经落到普和涂那样境地的“海归”们说几句自己的建议。下一篇文章贴出来,这个系列就告结束。再次谢谢你的鼓励。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5 04:30:11
Cici,谢谢你再次来访。
说句老实话,看了你上次的留言,我以为你就是来开个玩笑,插科打诨一把(你知道网上有这种人的)。诸多的中文网站中,“万维读者网”是个相对平和友善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文章贴在这里。看了这次你的留言,词语依然温和,不象是捣乱的,但你所说的又显而易见基本不是事实,你看,你似乎连涂博士的事情也并不知道,我感到有些困惑。你是不是想弄清一些问题,了解更多的情况?其实你可以直接发问的,就象不少网友一样。那样我说起来也能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5 04:18:35
真手,你好!
我写得认真,你读得仔细,谢谢了。
国内学术圈的现状与你在国内时没有质的变化,只不过申请课题经费的额度要大许多。思路、手法也没有变,只不过打点用的钞票数额也要大许多(社会还是发展了,出手形式很多,不一定直接给钱)。四十岁出头的教授博导们自己做学问做实验的已经很少,科研是手下的副教授、讲师、研究生做,研究生一般由副教授、讲师带。以教授名义出版的教科书也可由博士生、讲师、副教授写好有关章节后再合并成书。不是身在那个圈子,大家可能听听笑一笑就过去了,但在那个圈子里呆着或挣扎后缴械出来的人,是绝对笑不出来的。
你说的文献下载与我说的资料下载有些区别。我当时去的大学里国内文献调查是方便的,有网上图书馆,PDF形式的书籍很多,刊物也不少,不去图书馆查也可以够用;但国外文献就少许多,可能在我这个专业方向上订的国外杂志(纸质的,电子的)比较少,其他专业订得比较多是可能的。对国外文献,我可以请不在同一单位、但在同一行当里的文献调查条件比较好的朋友帮忙,倒不是很大的困难。这篇文章中我说的不是网上定购外国学术刊物(电子版)的阅读权、下载权,而是到国外网站下载资料。比如说用计算机语言编写成的数、理、化、生物等方面的模型,这些都属比较大的专业软件,国内单独开发得很少,而国外的成品(及相关数据)在网上公开且free的很多。想要下载那样的东西,如果经由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去下载,那收费将是惊人的。而自己找proxy,那效率不堪忍受。顺便说一句,国外有许多网站在国内是看不到的,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
回复 | 0
作者:xsz 留言时间:2009-12-14 14:25:19
北大财经类讲师年薪40万?不可想象。如真实,也只能是特殊专业,特殊高校中的特例。不能拿这样的特例来类推其他专业,高校的讲师工资也应如此高。据我所知的都每月5千以下。
回复 | 0
作者:米笑 留言时间:2009-12-14 14:06:53
普通男人,喜欢看你的系列。每个人的境况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你说的情况,很真实,很实在。
回复 | 0
作者:cici 留言时间:2009-12-14 06:12:44
我很喜欢你写的这个系列,文章都仔细看了。我倒不是生活在桃花源里面,我听说的一些海归进了企业收入也就几千,留学的费用未必能收回来。但是在大学里面当老师,只有两三千元的海龟真有人当吗?恐怕读博士的时候一两门课的TA收入都比这高。北京上海的几个高校我都去过,北大清华条件优厚点,但每个学校都能做到年薪加房补达到每年36万,更别提启动基金了,让你至少一两年内不用太发愁。一个北京二等的学校也打出了年薪25万的广告,都是讲师价格。当然,工资高并不能阻止老师心思放在挣钱上面,这个看个人,挣钱当然永无止境。
回复 | 0
作者:真手 留言时间:2009-12-14 05:38:04
我不知道普通人海归去了哪所高校,国内高校在网络和文献方面的条件应该不像文中所述那么差。
据我从国内一些高校网站了解到的情况看,国内下载文献应该是很方便的。现在国内不少高校在这方面也舍得花钱,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我多次在国内高校网站看到公告,说因为学生用批量下载软件连续下载文献被国外方面封锁端口和IP。如果如你文中所说,下载文献很困难,那就不应该出现这类被国外封锁并警告的事情。
实际上我有时候找不到文献都经常到国内的论坛上去求,国内一些高校订阅杂志很全的。
回复 | 0
作者:真手 留言时间:2009-12-14 05:28:35
感谢普通人写出自己的体会。
我已经十年没有亲自体会国内的学术圈了,只知道以前是什么样子。虽然如你所说,当时只是一个底层小人物,忙着出国,但也参与着申请项目,知道其中的一点潜规则。
我当时所在的系是学校里比较弱的一个,多年没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来从北京分来一个博士,此人居然连续两年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令人瞠目结舌。但我与此人接触多,知道其中的门道。他认识他这个方向5个评委中的三个,再拿钱巩固一下,项目就到手了。拿到钱之后,他再用项目的钱塞评委,不愁没有新项目。后来此人混得不错,财源滚滚。但是他教学敷衍,让学生自己改作业和考卷,被学生集体告到教务处,耽误了他评中高职称。不过后来教授博导之类的头衔他都很快搞到了。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4 04:14:48
江南游子,谢谢来访。
你说自己是“忆江南”的游子,我看你更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气质。点击你的博客才注意到“老张的美国梦”是你写的(我每篇都看,但光注意文章的内容了,作者的名字倒没有在意,不好意思)。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估计不少人一边看一边会会心一笑-只是更新得太慢。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4 03:43:16
cici,谢谢你的来访、留言。
我挺感慨的,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想起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据我所知北大的海龟讲师都是这个价。年薪四十万以上是有的”。多美好的前景啊,让我们一起憧憬吧。
回复 | 0
作者:cici 留言时间:2009-12-13 21:58:44
真的,学校是北大,专业是财经类。据我所知北大的海龟讲师都是这个价。
回复 | 0
作者:江南游子 留言时间:2009-12-13 21:12:32
Cici:

不要告诉我们某高校,说说是哪一个,我们也去“低就”一下那个讲师位置
回复 | 0
作者:cici 留言时间:2009-12-13 20:17:02
我不知道你说的两三千元的海龟是什么样的。我刚刚找到了北京某校一个讲师的工作,年薪四十万以上是有的。我知道回国诱惑很多,我还是决心专心在研究上,挣钱多少都没个够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2 18:50:32
音乐,谢谢你直率的发言。
在国内大学如果从讲师做起,一个月工资单上就是我说的那个数字,不会偏差太大。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些其他补贴、收入,这部分数额会因专业不同而异。象涂博士每个月能拿到手两千元,那是已经剔除房租之后的收入,每月总收入大致为四千元左右。尚在国外时,回去谈这些条件面上的事情很难得到十分具体的信息;假如就算能很具体地告诉你,你也难有实际概念;在国外时间长了,几乎免不了不同程度上会拿国外的逻辑去推测国内。
我知道有不少人干得比我比涂博士这类“海归”强,其中原因也是各种各样。但我觉得我和涂博士这类“海归”都还有些本事的。你说的“物有所值”本应该是一个规则,但国内的现状是不符合这个规则的。国内如果真想发展、强大,会十分需要这一类“学术型海归”,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希望大家不要想当然,而是要让脑子里的概念尽量接近真实,这也是我写这几篇文章作介绍的目的。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2 17:26:02
昭君,多谢你一直关注这个题目。
国内国外大学里的风气区别是巨大的。我认识的国外的大学老师们说实在话,也喜欢钱,但他们不会因为想发家致富去申请课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性质认识到位,对教学研究有兴趣,有无可置疑的敬业精神。
你说的枫苑梦客的文章我还没有读过(ta的文章我是读过不少的,但还没有注意到你说的那篇),我会去读一读的。如果有所感悟,我将在那篇文章的评论栏里说上一说。谢谢你的介绍。
回复 | 0
作者:普通男人 留言时间:2009-12-12 16:51:41
老本,谢谢你的关注和评论。
国内企业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不过同大学一样,它们也是一架大机器下的一个组成部分,行事方式与大学里有相似之处我一点不奇怪。
说到背景、关系,在国内那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我这两篇文章中说到的出国时已经连根拔起的这一类“学术型海归”在这方面是最薄弱的。想在国内扎根,与其说要在工作上做出好成绩,倒不如说更需要为自己排布一个坚实可靠的背景。只不过,背景的确不是白来的,是需要花大功夫的,需要花多少精力时间才能建立起一个“背景”、一个“关系网”是个大问号。另外,需要有“背景”“关系”才能生存,才能有发展,这个发展到底是个什么味道的“发展”我很迷惑。我理不清这些问题,所以就又出来了。
回复 | 0
作者:音乐 留言时间:2009-12-12 13:22:06
你讲的这些回国只能挣到2000或3000元的海归,他们在国外能找到挣2000,或3000美元的工作吗?恐怕难?因为稍微有点本事的人挣这点钱实在不难。我想这一般是物有所值的原因吧?所以他们才不得不海归吧?要不然给这点工资就海归?除非是真的想家了,自己没有经济困难,海归就是回家,工作就是解闷,根本就不考虑工资的问题了。我知道的海归也不少,还真没听说一例给这点工资的。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12-12 07:04:39
“很显然,凭工资是发不了财的,那么,财源在哪里呢?答案是主要来自“科研经费”。
也可以叫做“课题”或者“项目”。各大学一般均有明文规定,申请到“项目”后,
个人提成比例“横向”的一般为总经费的30-50%, “纵向”的为5-10%。不过,如
果运用巧妙,整个经费中更大的比例都可实质上成为私人用度”


这就是国内和国外制度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国内一些教授拼命到处抓课题? 因为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呀。在这边拿过“课题”或者“项目”的人应该都知道,一般的课题可以“个人提成”的部分非常小(医学和其他生命科学可能不太一样,反正商学院和社会科学类的所谓grant, 除了学校提成,学院提成,各种经费 比如研究助理的工资和其他成本,几乎没有任何 PI 可以“提成”的余地,除非本身就是用部分课题经费作为PI 的工资); 在这边拿经费,一分一元的用度都必须找到出处,至于什么做假账给回扣之类的事情,你要做了查出来那可不是经费出问题,而是你个人的工作和一辈子的名誉的问题了。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一个监督机制的缺乏造成的。

连大学教授都唯利是图的浮躁风气下,如何做真正的学问呢?当然,大学教
授为何变得如此唯利是图,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可能是大环境使然,也可能是自
身的集体堕落。枫苑梦客对此写过一篇文章论述。不知您对此现象的成因如何看?
回复 | 0
作者:老本 留言时间:2009-12-12 06:24:41
入情入理。
我注意过回国做企业一类的事情。有些类似的地方。
国内有很多的资金在找出路,但是对真的什么高科技没有兴趣,甚至对最基本的研发都是尽可能避免(这几年有好转,但是不多)。最感兴趣的是短期效益,比如说三到六个月能不能见效益。
做生物医学的希望搞一个什么国外的东西分装,花钱搞一个批号,马上就卖。工程电子如优盘是一个例子,科技含量低的多。总之,要短平快。
有一点技术的东西,最好马上就能用,至于技术的来路,知识产权,大多数的投资人不是很在意,只要没有眼前的大麻烦。
很多人觉得自己有技术,可以卖一个好价钱,但是技术带回去的有一些,具体受益明显的不多,倒是看到前景後被踢出局的不少,如奇瑞汽车等。另外,这类不太合法的事情多了,美国政府也开始注意,如去北汽的某人被抓。还有加州几个人,搞到五百万美元的投资,没有机会用了,出关时被抓起来了。所以,保守的观念还是有好的一面,守法的概念一定要清楚,当然个人有个人的情况。
强大的背景非常有帮助,但是现在背景也不是白来的,除了至亲,别的都是交易。
乱,是麻烦也是机会,要看自己的条件。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普通男人 ,15岁
来自: 地球村
注册日期: 2009-10-29
访问总量: 53,47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从自身经历说学术型海归(三)
· 从自身经历说学术型海归(二)
· 从自身经历说学术型海归(一)
分类目录
【衣食住行】
【育儿】
【大事件之我见】
· 从自身经历说学术型海归(三)
· 从自身经历说学术型海归(二)
· 从自身经历说学术型海归(一)
存档目录
2009-12-12 - 2009-12-30
2009-11-26 - 2009-11-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