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2日 06:37 AM
PMI指数下降无需过度悲观
英国米德塞克斯大学商学院高级讲师 刘阿英 为《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最新发表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该指数从三月份的50.9%下降到四月份的50.6%,有评论认为此一下降是由于对外出口订单的下跌而导致的制造业生产的放慢。新订单类的指数从三月份的52.3%下降到了四月份的51.7%,与此同时,新增的出口订单从三月份的50.9%下降到四月份的48.6%。
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还可以从台湾对大陆的出口看出: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增长由2012年同期的3.7%减少到今年第一季度的1.5%,其原因是大陆市场需求的减少。
这一数据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担忧:
一、对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悲观。这基于2013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是7.7%,比去年同期的7.9%降低了0.2%。
二、更担忧的是,4月份PMI的下滑是在大量信贷发放的背景下发生的。统计表明,2013年第一季度的社会总信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参见:国际经济顾问公司环球透视(ihs global insight)经济学家 Alistair Thornton)。
如此的担心有没有道理?或者说,狼真的来了吗?
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有些过于敏感,甚至有些多余。不可否认,PMI指数基本表明了四月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这些还不能,至少暂时不能,作为对2013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持悲观态度的理由。这是因为:
1、四月份PMI指数比三月份下降了0.2%,有本月出口和订单下降的因素,也有三月份PMI增长过快的因素。须知,三月份的PMI增长了0.8%,即基数太高也是四月PMI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2、经济增长本来就是一个波动的现象,而且这种波动曲线变化每一年都有不太相同的走势,没有理由因为一个月的下降或者上升而过份敏感地去悲观或者去乐观;风物长宜放眼量,有时候今天的后退是为了明天的前进,应该关注的是全年的走势。
3、相比GDP而言,采购经理指数是一个快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它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GDP一同构成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一个加权的平均指数,其体系共包括11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
从四月份的PMI来看,其下降主要是由于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和进口下降所致,因此,它还不能表明其他如生产、就业等方面情势的恶化。相反,四月份采购价格的PMI下降了10.5%(从50.6%到40.1%),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大大减小,这对企业和消费者倒是利好消息。
4、在以9.5%左右的速度增长了30年后,大多数经济学家和中国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中国有必要也应该调低增长速度,来提高增长的质量;也就是说,对中国这样一个飞速长成的经济巨人,虚胖是危险的,逐步减肥是必要的。之所以在过去几年减速比较慢,一个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今后随着农村适龄转移人口渐趋枯竭以及整个人口结构老龄化日趋严重,这种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将趋于下降,虽然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也将长期存在。
正是基于上述,中国政府把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7.5%。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即使第一季度GDP增长率略低于该指标,但就全年来看,实现7.5%的增长率还是完全可能的。
5、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在一段时期内,降低增长速度是必然的。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趋于饱和,大量人口和资源需要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制造业。越来越多的劳动和资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同时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率由此也进入下降通道。这是宏观调整必须经历的阶段。
因此,对四月份PMI指数的下降,无需惊呼,我们需要静观未来四个月的变化趋势,再言2013年的中国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