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4 07:01·小白撩书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有一张青年毛泽东寄给胡适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正面的邮戳显示“PEKING、九年七月廿四日”,毫无疑问,这个“九年”是指民国九年即1920年。在收信人栏,用毛笔书写的“北京南池子缎库后胡同胡适之先生”显得刚劲有力,落笔为“毛泽东寄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七、九”。明信片的另一面则写着“适之先生:在沪上一信,达到了吗?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此颂教安。” 仔细来看这张明信片,可以清晰地发现毛泽东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采纳新式标点。虽然有学人在解读这张明信片时,从毛泽东的三处涂改得出有“信笔书来”,而非字斟句酌的感觉。但笔者在此更想强调的是,如果从《新青年》1919年11月底刊发的声明算起不过8个多月,从教育部通过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算起也就5个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毛泽东对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之娴熟,可见他的态度之认真,正如前面学人所指出的文字有涂改之处,但标点似未有更改之处。 至于标点使用的是否规范,仅以第一句“适之”来说,按照《新青年》杂志1919年11月底的最新规定,如要表示一切私名,如人名、地名,应在字的右旁加一条直线。而根据1920年教育部的规定,凡人名、地名、朝代名、学派名、宗教名,一切私名都于名字的左边加一条直接。在明信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直线是加在人名(适之)的右边。这恰可以说明毛泽东使用标点的规范是遵照《新青年》杂志的标准,可见其深受该杂志的影响。 提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书法,除了他曾经写给萧子升的信之外,还有不少,诸如曾经小楷书写的《离骚经》,还有送给胡适的明信片,尤其是这张明信片上的字迹,令人超乎想象,也颠覆了我们对“毛体”的认识。 从这份明信卡上的字迹看,这字迹写的比较方正,并且,还多表现出一种隶书的笔意,有着不同程度的波折起伏,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字形上的改变,让人倍感新鲜,虽然都写的方方正正,但是,却没有违和感,反而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线条上表现也十分特别,没有了这种粗细对比之感,表现出一种很均匀的状态,虽然均匀,但这对控笔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而这些字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取势上,也十分突出,几乎每一个字,都有一种倾斜的姿态,虽然势感不同,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与众不同的。而在整体布局上,始终是一种错落分布,相互穿插,这样的排布效果,也有一种视觉冲击力,让人倍感清新自然,而有的地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显得舒朗和大气。
|